2024年4月6日发(作者:吉利博瑞ge)

2023年湖北省高考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

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

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

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

2006

年到

2013

年,玻利维

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

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

5

年间

下降了

34%

,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

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

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

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道称,贫

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

2013

年一篇报

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

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

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

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

的地区。记为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

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

2004

年到

2013

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

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

34%

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

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

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

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黄金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

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

1

秘鲁向导杰西卡说到,“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

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

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为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

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

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

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

2017

4

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

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

两倍多,从

2007

年的

5

万公顷增长到

2016

年的

18

万公顷。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

“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

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得数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

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

“我们有许多藜麦。”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

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

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

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

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机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

每个新手辩论者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

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

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青山译)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

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B.

“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

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C.

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

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D.

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

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

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

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B.

“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

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

C.

“每个新手辩论者”

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D.

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

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坦率地

A.

“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

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

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

的伤害越深”。

“我见过一些反对

C.

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

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

D.

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

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4.

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

5.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儿子

陈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

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

430

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

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

被子,或者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式。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

3

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踩白的大陆,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

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

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别再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

你就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浆声中不紧不慢地

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

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厂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

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

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拿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

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

如一口气吃了个

12

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

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

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

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

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

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

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

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

4

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

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

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

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

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

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

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

热力。你心平气和得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的无止无息地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

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

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

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得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

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桥板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

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

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

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苦一场才是。虽

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

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

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交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

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5

C.

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

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

D.

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

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7.

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合适感悟。

A.

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

B.

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C.

句子③中的“飘”

“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D.

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

8.

“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

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材料一:

襄子

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

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

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

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

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

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

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又武臣,谓子鲋

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

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人圣人也。”子

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

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

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

6

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

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

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

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

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

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

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非书

A

云夫子

B

善之

C

D

以张本

E

F

后难之

G

岂有

H

不似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A.

围,指被围困,

“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B.

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

C.

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

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

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

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

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

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

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

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

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

)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4.

子鲋用此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7

更多推荐

儿子,父亲,玻利维亚,秘鲁,韩非,家庭,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