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9日发(作者:路特斯莲花)

2012

5

29

卷第

5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ducation

May2012

Vol.29No.5

现代浙籍诗人诗歌翻译的地缘倾向

乐美儿

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

杭州

310018)

摘要

以现代中国诗歌翻译历史为背景

描述浙籍诗人诗歌翻译实践的地缘倾向

观察地缘文化对这个群体的诗歌翻

译的影响

分析他们的翻译实践和创作对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意义

重新评价了该群体诗歌翻译的特点以及在新文学史

上的客观地位

关键词

现代浙籍诗人

诗歌翻译

地缘

中图分类号

:I207.2;H315.9

文献标识码

:A344X(2012)05-0124-03

文章编号

:1674-

基金项目

:2010

年浙江财经学院重大课题

(2010YJZ06);2011

年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D11YY17);2011

年浙江

省哲学社科规划重点立项课题

(11JCWWO1Z)

作者简介

乐美儿

(1977-),

浙江舟山人

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西文化比较

浙江的青山绿水和悠久的历史文脉作为地缘文

化的自然人文语境塑造了现代浙籍诗人的性灵和诗

浙籍诗人不仅精诚致力于才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中国的新诗创作

更充当了积极译介外国诗歌以

求新声于异邦

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

在现代浙籍诗

他们的诗歌翻译活动体现出一人这一特殊的群体中

种共同的地缘倾向性

现代浙籍诗人诗歌翻译的群体现象

1.

在现代中国诗歌翻译诗史上

大江南北形成了

形成群体不同的翻译队伍

然浙江诗歌翻译风气较盛

而且成绩突出

译诗现象

以文学社团为依托

以社团的机关刊物为阵地

国现代诗歌翻译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翻译队伍

文学研

小说月报

究会即在上发表了诸多外国现实主义和

直接揭露社会的黑暗并被压迫民族的诗歌翻译作品

激起人们的反抗精神

创造社则开拓了浪漫主义诗歌

、《

创造月刊

》《

创造

翻译的道路

创造季刊

、《

创造日

报等为阵地先后介绍了西方浪漫主义

征派

未来派

表现派的诗作

很多的文艺期刊和报纸

鼓励译诗投稿

为外的副刊都设有外国诗歌翻译专栏

国诗歌翻译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媒介

很多西方近现

代的诗歌作品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来

使人耳目一新

一大批诗人包括泰戈尔

歌德

海涅

弥尔顿

拜伦

济慈

雨果

惠特曼

勃朗宁

波德莱尔

屠格涅夫

王尔德

哈代

曼殊菲尔等人的诗歌作品被陆续介绍进

还有一些小国及殖民地诗人的诗歌

很多文艺期

刊还专门开辟文学研究专号

先后刊出了

泰戈尔

》、《

拜伦号

》、《

雪莱纪念号

号等介绍外国诗人

很多

杂志刚刚登载诗歌译作

不久出版社即有汇编成册的

·124·

诗集出版

杂志还设有外国文学通讯处对于国外最新

文学动态予以积极关注

现代翻译诗歌轰轰烈烈涌入

中国的旧诗学框架

这一时期是中国新诗发展的草创期

许多报纸

书社都有浙籍诗人的诗歌翻译作品发表

出版

体诗歌翻译的活跃无疑对

新诗该怎么写

有着先锋

性的意义

郑振铎曾先后翻译出版泰戈尔的

新月

》、《

飞鸟集

》、《

吉檀迦利

》、《

采果集

集等诗集

成为

我国最早较有系统地介绍和研究泰戈尔的诗人

对紧

随其后的中国小诗创作的盛极一时有着直接影响

立人

”,“

发为雄声

实现其主张以起其国人之新生

而大其国于天下

鲁迅成为我国译介匈牙利诗人裴

多菲的第一人

戴望舒则是译介西欧现代诗人的先行

他把法国象征派及西班牙的著名诗人介绍到中国

影响了中国文坛的新诗现代化进程

翻译外国诗歌在

浙籍诗人之中风气盛行

给新诗的发展输入了勃勃的

生机

综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诗在诗歌体式上的改

语言上的革新

诗歌艺术形式上的五彩纷呈

还是

五四

的主浪漫抒情转向三四十年代的写实诗学

到后来的新诗的现代化

除了社会历史环境的必然选

择之外

浙籍诗人群体的诗歌译介活动无疑起了推波

助澜的作用

2.

现代浙籍诗人诗歌翻译多表现出强烈的民族

把诗歌翻译与鞭挞当时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具有鲜

明的作品选择倾向

中国现代诗歌的翻译始于

新青年

的创刊

为新文学革命之一翼的新诗运动把目光投向了世界各

收稿日期

:2012-03-15

国优秀诗歌的译介

此时的译诗活动从一开始便有着

主体的明确目的

国别广泛

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诗成为一时的风气

文学社团诸如新青年社

文学研究

创造社

未名社都有从事外国诗歌译介活动

而且

从当时的具体国情出发

希望通过域外诗歌的译介汲

取西方诗歌中有益的文化营养建设中国的新诗

与当

时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相联系

对世界被压迫民族

小民族的诗歌作品予以高度的关注和积极引进

译介

了世界各国包括印度

希腊

意大利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俄苏

匈牙利

荷兰

西班牙

波兰

波斯

比利时

日本等国的优秀诗歌

国别之多令人惊叹

充分彰显

了新文学建设者们海纳百川的气魄和世界眼光

译诗

艺术形式多样

如印度的小诗

荷兰的童话诗

日本的

俳句

希腊的史诗

欧美的散文诗

无韵诗

十四行诗

。“

五四

运动揭开了新文学运动的序幕

得益于诗

歌翻译的急先锋

作为新文学运动重要内容的中国现

代新诗开始进入大众的文学视野

这一时期

现代浙籍诗人诗歌翻译具有鲜明的作

品选择倾向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行不悖

现实主

义表现在以文学引进新思想

呼唤社会变革

与鞭挞当

时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而浪漫主义作品具有强烈的社

会批判精神

反对民族压迫和掠夺战争

反抗一切旧制

度旧礼教的束缚

追求个性的解放

现代浙籍诗人诗

歌翻译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

又表现出强烈的本国的

民族性

即把诗歌翻译鲜明地置于救亡图存的国家民

族意识之下

诗学上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功能

他们不

仅敢于为译事之先而改变了中国当时的译诗格局

是深刻动摇了中国传统的诗学观念

促成了中国新旧

诗学的抗衡和转型

给现代诗坛带来了新气象

鲁迅

周作人

沈雁冰

刘大白

郑振铎

徐志摩

朱自清

郁达

冯雪峰

陆志苇

俞平伯

戴望舒

施蛰存

孙大雨

徐迟

吴兴华

艾青

穆旦

袁可嘉

王佐良与唐湜等不

仅创作了大量的新诗作品

更在西洋现代诗歌的译介

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个时期群体的诗歌翻译

的初衷有着主体明显的功利性

诗歌翻译同时担负着

引进新思想以改造社会的实用功能和引进西方新文艺

以创造新文学的诗学功能

他们往往翻译和创作同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并重

一方面为变革社会大声

疾呼

另一方面通过译介西洋诗歌的新形式自始至终

一路摸索

为中国新诗的诞生寻找合适的材料和方式

现代浙籍诗人群体诗歌翻译的特点

基本元

素把握的唯美主义倾向

1.

音乐性

在浙籍诗人群中

很多出生书香门第

由于从小严

格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浙地诗人敏锐

严谨的诗人气质

很多诗人对诗歌的翻译秉持着一种严格要求

力求忠

准确的翻译态度

对译文质量要求精益求精

由于

语言之间的差异

诗歌的音乐性常常构成诗歌翻译中

的一个难题

有时为了照顾诗歌的意境

诗体形式

言结构而不得不牺牲诗歌的韵律

节奏等乐感的因素

以至于有人得出了诗歌不可译的结论

戴望舒对诗歌

翻译中音乐性的处理有自己独到的认识

认为诗歌的

韵律不应只有肤浅存在

而应该存在于诗情的抑扬顿

挫里

韵律应该随着那由一种微妙的起承转合所按拍

着的思想的曲线而波动

戴望舒对于诗歌中音乐元

素的传译非常慎重

译作语言圆润纯熟

不仅保留了

原诗的质地和精巧纯粹的形式

更是再现了诗歌优美

流动的音乐感

他早期翻译道生和魏尔伦诗歌的阶段

即非常注重迻译原诗的乐感

尤其注重诗歌的情绪与

音乐效果的合拍

戴译诗歌研究者认为他译的法国象

征派诗人魏尔伦的

瓦上长天

》、《

泪珠飘落萦心曲

两首诗是西洋诗汉译乐感处理的成功案例

译诗在这

方面确实无可挑剔

以戴译

瓦上长天

前两节

为例

瓦上长天

柔复青

瓦上高树

摇娉婷

天上鸣铃

幽复清

树间小鸟

啼怨声

。(

戴望舒译

魏尔伦的诗极富音乐性

诗行之间常常抑扬顿挫

节奏起伏

在传递原诗的音乐性上

戴的诗歌翻译得

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赞赏

[1]

不仅如此

译诗更是音

乐和诗情的有机结合

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神韵

译在形式上采用

4-3-4-3

的字节

排列匀称

每行

两顿

瓦上

/

长天

/

复青

瓦上

/

高树

/

娉婷

……

从诗形上看

长短行相间

整齐中有变化

与原诗的格

局基本相仿

读起来朗朗上口

韵律的传译很好地发挥

了汉语语音的长处

原文中基本上按照

abab

韵式奇

偶行交叉押韵

但并不严格

在译文中

诗人用汉语特

有的辅音韵

(n,ng)

来表现

第一节中的

长天

(chang

tian)”、“

(qing)”、“

娉婷

(pingting)”

和第二节中

鸣铃

(mingling)”、“

(qing)”、“

怨声

(yuan

sheng)”

,n、ng

辅音韵的通押

以及辅音前面元音的

变化

加之行内平仄相间

平声韵与仄声韵交替

给人

一种错落有致

抑扬顿挫的听觉感受

同时

偶行基本

类似的后鼻韵

(eng、ing)

及阴平和阳平的声调音韵谐

整体上给人宁静

悠远的感觉

表达了一种轻灵

长的情绪

魏尔伦诗歌中的音乐性以及情绪体验在戴

的译诗中得到了十分恰当的阐释

2.

诗体形式

自从胡适以一首

关不住了

的译诗

开了新诗

的纪元

[2]

新诗坛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新诗形式的探

索上

。“

五四

时期

正值中国新诗的实验期

诗歌界对

·125·

于新诗的书写形式多有论争

一批新诗诗人他们既不

满足于胡适之体自由散漫的白话诗

对于半生不熟的

西式诗歌也颇为怀疑

很多浙籍诗人辗转于西洋诗歌

与传统诗词之间

希望吸收各自所长创造出具有中国

特色的新诗来

这个时期浙籍诗人中专心致志作诗体

实验的并不在少数

作为新诗运动的发起人之一

志摩从其翻译和创作之初便开始寻找适合新诗表达的

诗体和节奏

在近十年的文学生涯中

徐志摩从未停

止过运用各种格律和诗体形式进行实验

通过翻译他

借鉴了不少西方诗歌的创作形式

希望把英诗的节奏

和韵律引入新诗

通过改造汉语诗歌的音韵结构融合

西方诗歌的诗律

他的译诗广涉各种诗体

包括十四

素体诗以及民谣体

试图运用抑扬格

抑抑扬格

行诗

民歌节奏解决汉字多单音字而在迻译英诗节奏方面的

困难

采用独特新颖的韵律

尝试过引人注目的英式

尽管不甚完美

他到底还是把

洋味

带给了中句法

国新诗界

在探索新诗的形式方面取得了值得肯定的

成就

个人诗歌翻译活动中社会联系的地缘倾向

求新求异以促进新诗创作的激情使一批批浙籍诗

人纷纷投身于西洋现代诗歌的翻译

从西方诗人的榜

样中吸取了巨大的力量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

在浙江

老中青几代翻译家兼诗人之间经常有约稿

投稿

推荐等在翻译实践中互帮互助的佳话

周氏兄弟

在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为世人所熟知

不仅因为他

国语欧化的一个起点

”,

们的翻译是更因为他们在翻

。《

红星佚史

译上有过不少合作是兄弟俩首次合作

成功之举

其中有

20

首诗歌由周作人口译

鲁迅笔述

而成

鲁迅几十年如一日地帮助青年译者做好翻译工

指导他们翻译的选材和方向

不辞辛劳地校阅他们

[3]

的译文

译著

帮助他们发表

出版

他帮助过不少

青年浙籍诗人如白莽

瞿秋白

冯雪峰等从事翻译

迅曾经鼓励白莽翻译裴多菲的诗歌

还把自己珍藏的

两本德译的裴多菲作品集送给他

白莽翻译的裴多菲

的诗歌和传记就发表在鲁迅主编的

奔流

月刊第

2

卷第

5

期上

同为浙籍诗人兼译者的戴望舒

冯雪峰

施蛰存

杜衡

徐迟亦是文友

前四者曾一起合作翻译

新俄诗选

》,

戴望舒逝世后的译诗遗稿也多由施蛰存

代为整理

并结集出版

施亦曾嘱托徐迟编望舒译

诗集

结语

浙籍诗人是现代中国新诗发展史上非常活跃的一

个地域诗人群体

他们以自己的诗歌翻译和创作的实

践影响了中国新诗的产生

发展和成熟的每一个阶段

域外诗歌的翻译赋予他们与中国传统的旧诗学抗争的

地缘文化的熏陶则给予了他们诗歌创作和翻译力量

的诗才

社会历史语境是他们从事诗歌翻译和创作的

场域

在中西

民族和地缘多重诗学的交汇融合中他

们影响并丰富了中国诗学的内容

改变了新诗的书写

到内因外因合力作用下范式

从草创期新诗的诞生

新诗的成长

再到新诗向内自力更生时期的成熟

每一

次现代诗学的重要转型都似乎与浙籍诗人的诗歌翻

创作相联系

他们的译作因为有着这个群体特有

的风格和厚重的分量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占据举足轻重

的地位

研究浙籍诗人群体的诗歌翻译和创作是中国

新诗史的重要任务

更是批判和继承传统诗学

现代新

诗学的重要内容

在如今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文化

自觉不断认同的后现代语境下

地缘文化和翻译研究

将成为翻译文化研究的新视域

注释

诗论零札

》(

),《

中西诗歌翻译百①引自戴望舒见海岸选编

,2007:100.

年论集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璎珞

②载于

1926

3

17

日创刊号

参考文献

[1].

上海翻译

,2008,

毛忠明

刘凯红

戴望舒的翻译思想

[J]

(3):76.

[2]M].

福州

福建人民出沈用大

中国新诗史

(1918-1949)[

2006:35.

版社

[3]M].

上海

温中兰

贺爱军

于应机

浙江翻译家研究

2010:79.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郑诗锋

Geo-CulturalTendencyinModernZhejiang

Poets’PoetryTranslation

LEMei-er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Zhejiang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Hangzhou310018,China)

Abstract:ViewingfrommodernChinesepoetrytranslation,thepaperdescribesgeo-culturaltendencyinZhejiangpoets’

poetrytranslationactivities,onwhichthegeo-culturalinfluenceisobserved.Italsoanalyzesthesignificanceoftheir

translatingandwritingtothedevelopmentofmodernChinesepoetry,reevaluatingthetraitsandstatusofthegroup’s

translationinthehistoryofChineseNewLiterature.

Keywords:modernZhejiangpoets;poetrytranslation;geo-culture

·126·

更多推荐

诗歌,翻译,新诗,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