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4日发(作者:2020大众帕萨特最新款)
手机中的战斗机【危机中的“战斗机”】
颠覆此前对自主品牌成本低的固有成见,这一优势正面临挑战。
市场已经没有太多时间留给自主品牌,关键时刻再加点油吧! 这
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所有最有利的条件,与这个国家的高速增长一起到来,中国的汽
车界出现空前的繁荣,坐上世界销量老大的位置;所有最艰难的因素
也一起到来,短短几十年的中国汽车工业,刚刚20多岁的自主品牌
遭受着上百年的外企的同台竞争,出现的局面是中国乘用车市场70%
的产品被外资占据,自主品牌只仅有30%的地盘,在这种情况下,“绝
对成本”的不断上升,曾经的成本优势也逐渐丧失它的光环,这是当
前自主品牌面临的最严峻形势。
而随着城市汽车综合使用费用的不断上升,包括大城市的治理交
通拥堵、油价上涨压力、以及技术法规的提高,对自主品牌提出更为
严格的要求,处于严峻的形势。
去年自主品牌的销量还是293.09万辆、同比增长34.08%,今年
上半年的自主品牌似乎一下子被打回了原形:上半年,乘用车自主品
牌共销售315.61万辆,同比下降0.82%,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4.39%,
占有率较同期下降2.96个百分点。
在第二届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博览会上,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
主任徐长明警示:目前留给自主品牌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之所以每次
调控都会对自主品牌造成较大影响,是因为目前自主品牌企业的综合
竞争能力较弱,合资企业的计划刚性较强,自然不会受到太多突发政
策的影响,而2009年、2010年史无前例的优惠政策彻底调动起了自
主品牌的销售热情。
其实,自主品牌并非不努力。这五年,在做“爱我中国车”的年度
车型评选时,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自主品牌在质量上明显的提升。
在这次展会上,以“中国创造·中国骄傲”为主题的五年获奖车型展
示中,我们精心挑选出了五款最具代表性的获奖作品进行展示,它们
分别是——2010年度车型大奖上海汽车MG6、2010年度最佳造型奖
奇瑞瑞麒G5、2010年度最佳操控奖吉利帝豪EC8、2010年度最佳质
量奖东风风神2011款S30以及2009年度最佳操控奖海马欢动。
这五款车型代表着各家中国车企目前的水平,也代表着整个中国
车的水准,可以看到多数自主品牌企业由数量增长型逐步转为质量增
长型。
其实,徐长明所指的缺失是在奔跑的速度上自主品牌的脚步还不
够快,由于我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导致各大跨国公司在中国汽车
产量的规模在迅速提升,迅速提升的规模给他们的成本带来了非常明
显的优势,而自主品牌的成本优势却不这么明显。
那么,当已经开放的市场不可能收回来时,自主品牌要如何发展?
这也正是多数企业已经在实施的道路——下一步必须要走入国际市
场,扩大销量,同时它也能够提升自主品牌企业在国内的竞争力。我
们欣喜地看到,上汽、奇瑞、吉利等企业正以各自的方式在迈向国际
化的舞台。
还有最后一点值得提及,徐长明建议对整个自主行业都十分中肯:
对于集团化企业,像一汽、东风、上海、北汽等,要想把自主品牌搞
上去,必须要集整个集团之力来做,而不是仅仅成立一个自主品牌公
司这么简单。
MG的英国热情
上海汽车走出的不仅是一条中国汽车自主发展的创新之路,更是
中国自主品牌树立国际化经营的标杆之路。阔别六年后,MG品牌在
英国重获新生。面对MG品牌这一英国汽车文化重要标签的焕然新
生,历来要求严苛的欧洲市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赞誉。 国务院总
理温家宝访英时参加了新车MG6 Magnette的下线仪式。温家宝在即
席讲话中说,MG6汽车项目创造了“英国设计、中国生产、英国组装”
的崭新模式,有效利用了中国的资金、劳动力和市场,以及英国的技
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优势互补,堪称中英友好合作的又一成功标志。
2009年,温家宝总理赴英国考察的时候曾经对“走出去”的模式问题对
上海汽车英国技术中心负责人做过解答:“汽车在国内外竞争都很激
烈。通过走出去,能够使自主品牌在国际上得到发展,中国汽车业要
在危机中寻找机遇,运筹帷幄,把握得当。” 两年后的今天,上海汽
车将欧洲研发中心和新车MG6作为“走出去”的阶段性成果回应了温
总理提出的要求,成为“自主创新,方法先行”精神方针的实践者。在
2010“爱我中国车”年度车型评选中,MG6获得了年度最佳车型大奖,
创造了五年车评有史以来的一个神话,一款车型入围六项大奖候选名
单,且在各单项奖中名列前茅。评委们之所以一致认可,也是因为它
在进行本地化制造后,依然保持了欧系MG原有的质量、性能和工艺
水准。 事实上,在英国上市后的MG6也获得英国各大媒体的溢美之
词,英国《星期日独立报》发出感慨:MG6的全新设计的确让人眼前
一亮,它的设计和工程都是在伯明翰的长桥完成的,MG6的创意完
全来自英国设计师,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加值得期待呢? “一个国家只
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
得主动。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
新。”2007年上海汽车力排众议组建欧洲研发中心,同步国际研发理
念,之后旗下荣威和MG品牌的产品均由欧洲团队主创。 事实证明,
这种“英国设计、中国生产、英国组装”的国际生产模式和中国自主创
新体系的兼并发展道路是成功的,上海汽车不仅通过这种模式迅速与
国际研发水平接轨,也突破了中国汽车自主创新的瓶颈问题,真正建
立起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同时,这种将研发中心设在海
外的产业模式也不失为应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方法,上海汽车
的成功经验再次为中国汽车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以“打造中国人
自己的国际品牌”为己任的上海汽车如今正肩负起重要使命,全力改
变着汽车工业的国际化竞争格局。它走出的不仅是一条中国汽车自主
发展的创新之路,更是中国自主品牌树立国际化经营的标杆之路。
东风风神:耐心自主 没有了优惠政策作为支撑,国内自主汽车
品牌销量应声下滑。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自
主品牌汽车销售同比下降了0.82%。
面对未来诸多的不确定,东风风神在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
线。东风汽车公司新任总经理朱福寿表示, 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
东风自主品牌事业具有创业的艰难性、事业的复杂性、成业的长期性
和从业的光荣性。而集成资源,加强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
为东风在发展自主乘用车方面的独特路径。
东风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李春荣告诉《汽车观察》记者:“搞自主
品牌对于企业和国家来说,都需要有耐心。”S30是东风风神于2009
年推出的首款轿车,在2010年《汽车观察》主办的“爱我中国车”年度
车型评选中摘得年度最佳质量奖。“大家可以先去看一下合资车,之
后再来看我们的S30、H30,我们产品的品质和做工并不比他们差。”
李春荣满怀信心地说。
2011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博览会上,东风风神除了展示自己9款
整车产品外,还展示了包括e-TECO 16、e-TECO 16ISG、e-TECO 14T
在内的发动机,这三款发动机的问世,标志着东风在乘用车核心总成
技术层面获得重要突破。
目前东风乘用车公司已完成一期四大工艺八万辆能力生产基地
的建设、首个平台三款主流车型的开发和两个系列发动机研发与工业
化的准备,在全国已建成130家专营店,通过“征服五大洲”活动、成
为NBA官方市场合作伙伴以及请世界游泳冠军张琳做代言等一系列
营销举措初步树立了市场口碑。自2009年7月22日风神S30上市
23个月来,东风风神已累计销量*****辆。
“可能我现在还不会去买自主品牌汽车,但心里是支持的,将来我
也愿意考虑换购这些华系车”。这是车展上一位观众参观后告诉记者
的,也许良好品质带来的市场反应不会像新鲜技术那么迅速,但正像
刘春荣所说的,这需要耐心,最终会换来客户的信任。
吉利式豪车
四年前一个萧瑟的冬日,吉利原本要将旗下车型*****打造成为本
世纪的“大众甲壳虫”,却遭遇底特律车展首次亮相的出师不利。
据当时路透社描述:未能取得主展厅展位,不太平整的镀铬车型
字母,轮胎不仅没有充饱气而且还是脏的,车子内饰塑料感浓重……
曾经为李书福打入美国市场提供咨询服务的前加州政坛人士John
Harmer回忆道,“其他汽车厂商工程师来看吉利车子,瞧瞧引擎罩后,
带着嫌恶神情走开。”
针对中国内地城市新兴中产阶级打造的“全世界最便宜的轿车”
在美国遭遇无情抨击后,李书福毅然放弃了用平民轿车来开拓国际市
场的计划。
四年后,2011底特律车展如期开幕,这一刻,李书福的目标是将
一个知名豪华车品牌收入囊中。待经历一段峰回路转的曲折历程后,
吉利收购沃尔刷新了中国车企收购国际汽车品牌的规模之最。这期间,
“爱我中国车”年度车型评选活动见证了吉利汽车的一路成长:2006年
吉利金刚荣获年度技术创新奖;2007年吉利远景荣获年度最佳动力
奖;2009年吉利熊猫摘得年度最佳造型奖;2010年吉利帝豪EC8摘
得年度最佳操控奖。
7月8日至13日中国品牌汽车博览会期间,很多观众对“爱我中
国车”展台中的帝豪EC8车型特别感兴趣,反复围绕在这款车四周,
透着强烈的购车意向,甚至直接向工作人员打听价格。观众相信,由
权威奖项认定的获奖车型一定很有看头。而作为一款中型豪华车型,
帝豪EC8留给观众更多的期待,同时也留给吉利对于豪华车定位的
更多思考。
空前重视中国市场,却又不愿让中国人掌舵,国外奢侈品牌的普
遍心态终被吉利破冰。中国消费升级热潮不仅让顶级品牌厂商喜出望
外,也让长期从事低端贸易的本土车企有了敢于“梦幻”豪华车的冲动。
“追求高端是所有自主品牌努力的诉求,追求销量大的背后一定要有
支撑,凭什么能走高端?简简单单说我做的车大、排量大,是走不了
高端的,消费者不愿意为质量低劣的产品买单,产品精细化才是支撑。”
吉利汽车副总裁赵福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奇瑞的国际视野
连续数月出口创新高,全球市场布局更加合理,避免了因某单一
市场的变化所造成的市场风险,奇瑞的国际化步伐在进一步加快。
回顾奇瑞1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1997年建厂到2007年8月22
日的第100万辆下线,奇瑞用10年时间迎来了首个中国自主汽车品
牌的100万辆;时隔近三年的2010年3月,奇瑞又率先迎来了中国
自主品牌的第一个200万辆下线;在不足一年半的时间内,奇瑞又将
迎来中国自主品牌的第一个300万辆下线。
奇瑞成为中国最早的自主汽车的代表,一度被看成是中国汽车产
业自主的化身,甚至超越某些跨国汽车企业跻身中国汽车产业前三名。
奇瑞曾四年参与“爱我中国车”的评选,四年获奖,其中具有标志性的
A3三厢以动感流畅的造型、优越的操控性能和高品质的制造工艺赢
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可,最终全票通过摘获年度车型大奖。
在光环的背后,扛着自主大旗的奇瑞也有些艰难,他们在尝试变
革的同时也遭遇质疑。在第二届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研讨会上,国家信
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表示,合资品牌的成本不断下探,
而自主品牌的成本却在不断上升,新形势下的自主品牌该如何发展?
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的优惠政策退出,加上北京这个超大城市实行了
限购政策,对以小排量乘用车为主的自主品牌车企带来的影响不小。
墙里开花墙外香,奇瑞在国际市场的大幅成长凸显了其近年来在
全球市场布局方面的前瞻性眼光。据统计,今年1月至5月,奇瑞汽
车累计销售已达*****辆,其中出口*****辆,同比增长83.8%;并在4
月份实现累计出口50万辆,并成为国内第一个出口达到50万辆的
汽车企业;5月、6月再次帅新新高,同比增长88.5%,已完成全年12
万辆任务目标的59.9%,为提前完成全年出口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奇瑞在国际市场的大幅成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奇瑞近年来在
全球市场布局战略的成功,避免了因某一单市场的变化所造成的市场
风险,提高了奇瑞的抗风险能力。”奇瑞汽车总经理助理金弋波说。
海马汽车:突围“福美来”
今年以来,海马汽车这家相对保守的企业表现出的稳健增长令人
吃惊。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行业平均增幅大幅下滑的情况下,今年
上半年海马汽车销量达11.39万辆,同比增长率达72%。
海马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汤斯表示,上半年海马汽车产销保持
稳步增长的原因是福美来三代、骑士等产品进入市场成长期和成熟期,
拉动了产销量的增长。
记者注意到,福美来三代的销量占据海马汽车36%的份额,看来
去年11月上市的福美来三代的确不负厚望,一直热销不衰,未来也
许将承载海马汽车2011年50%的销量任务。
事实上,福美来的占比过大,对于海马汽车来说并非好事,其丰
富的产品线足以使海马有信心在未来突围“福美来”。
实际上,随着海马骑士、新普力马、丘比特、海马王子、福仕达
等产品的销量提升,也逐步改变了过去人们对“海马只有福美来”的认
知。改变这一认知的途径只有一个:研发。就在六年前,当海马汽车
与日本马自达分手时,人们还在担心海马是否会因为缺乏核心技术而
导致“空心化”,从而是否一蹶不振。
海马汽车董事长景柱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当时提出“全局之重
在海马,海马之重在研发”,因此研发成为景柱为海马规划的蓝图中
最关键的一步。在他看来,研发是产品性价比之本,是企业核心竞争
力之源。
据介绍,几年来,海马已投入20多亿元,开发出福美来二代和
三代、海马3、欢动、第二代普力马、丘比特、福仕达、骑士、海马
王子等多款车型,申请国内外专利200多项。“十二五”期间,海马汽
车计划再投入50余亿元,研发并量产18款车型。海马汽车已由单一
“A级”平台产品,逐步实现了“A00级、A0级、A级和B级”等多产品
平台格局的转变。
目前,海马已拥有上海研发基地、海口技术中心、郑州技术中心、
新能源研发中心和海马汽车研究院等研发机构,涵盖基础研究、应用
研究到整车工程开发,并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广泛合作,构建了较成
熟的研发体系。
事实上,“爱我中国车”年度车型评选成为海马汽车产品研发和技
术进步的见证,从最初福美来二代获2006年最佳市场表现奖,到海
马3于2007年荣膺年度大奖和2008年最佳操控奖,再到海马欢动
获得2009年最佳操控奖,海马汽车研发得到了业内专家和消费者的
认可。
在技术研发不断取得进步、产品线逐渐丰富的基础上,接下来海
马汽车需要考虑的将是如何“突围”福美来,从一枝独秀,达到百花齐
放的境界了。
更多推荐
自主,汽车,品牌,中国,海马,市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