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发(作者:smart电动车)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毕业论文
题 目 中国汽车行业和外国汽车行业的差距
汽车运用工程系 汽车检测与维修 专业 08 级0801
班
学 号 *************
姓 名 陈双
指导老师 何乔义
成 绩 (三号,楷体)
完成日期 2011 年 5 月
1
摘要:通过对汽车零配件和汽车制造等汽车行业的深入了解,看出了中国在全球汽车行业中是重要参与者,同时凹现出中国汽车行业和外国汽车行业的差距
关键词:汽车零配件, 制造 , 参与者, 差距
一、前言
自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800万辆,破世界记录一直到现在,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已经稳稳地成为世界第一大生产国和第一大市场。中国汽车从此将在世界汽车发展中扮演比较重要的角色,甚至于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汽车行业与外国汽车行业的差距一直存在。我们要更好的发展我们的汽车行业就有必要认清我们的现状和未来学习发展的方向
二、中国汽车工业的总体态势
1、 中国汽车工业的总体规模
2002年,中国汽车工业全年累计生产汽车325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8%;销售汽车324.8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7.1%.其中轿车产销均突破百万辆,分别达109万辆和112.6万辆,比2001年分别增长55%和56%.商用汽车的增长也很可观。汽车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完成工业增加值1515亿元,同比增长28.7%;完成销售收入6465亿元,同比增长30.8%;完成利润总额431亿元,同比增长60.94%.汽车消费成为拉动2002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中国汽车工业的产量看,已经居于世界第5位,2004年可能进入第4位。其中,轿车产量居于世界第8位。但是也要看到,世界第5位的生产规模与世界第1和第2位相差甚远。2001年居于世界第1位的美国汽车产量为1142万辆,居世界第2位的日本汽车产量为977万辆。需要指出的是,2002年中国汽车工业产量中以CKD 、SKD 方式组装的汽车在增加。
2 、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与企业规模
世界汽车工业体系已形成了所谓“6+3”的格局。即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大众、丰田、雷诺、本田、宝马、雪铁龙等几大集团进行全球化生产。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仍然是分散的。具有法人地位的汽车生产厂有120余家。从控
2
股关系来说,虽然有几十家汽车厂已经分别进入了一汽、东风、上汽等3大汽车集团,但从整体上看,中国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还是比较分散的。2002年,一汽、东风、上汽等3大汽车集团生产集中度为57%,比2001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中国轿车销量前3位的企业分别是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上海通用,它们的销量占总销量的55.23%,比2001年前3名的市场份额下降了5个百分点。
就单个企业规模而言,中国汽车工业的前4名一汽、东风、上汽、长安汽车集团生产能力在30万—60万辆之间,规模经济效益开始显现。尽管如此,与世界级的汽车生产企业相比较,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规模仍然偏小,在世界大汽车公司中排名较后的韩国现代汽车公司的生产能力为250万辆。就亚洲而言,中国也缺乏有影响力的汽车企业。
就某些车型而言,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又是相当大的。例如,一汽、东风集团的中、重型卡车,生产能力和规模在世界上居于前列。2002年一汽集团的中、重型卡车销售量突破20万辆居世界第1位。一汽解放公司将通过技术创新和发展改造,形成世界卡车生产基地。中国的大客车、“皮卡”车、微型车的生产规模在世界上也是比较大的。
中国的大汽车公司专业化程度与国际大汽车公司相比仍然较低。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仍然主要是围绕某一集团发展的,规模较小,尚未形成面向全行业甚至国际市场的大汽车零部件生产集团。2002年这一情况有了较大变化。中国主要汽车公司开始按照车型组织专业化的汽车公司,例如,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以原第一汽车制造厂主体专业厂为基础组建了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专门从事中、重型载重车的生产、销售,资产总额191亿元。中国的大汽车公司开始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独立出去,发展成为面向全行业的企业。例如,东风汽车公司把车桥厂独立出来,成立了东风车桥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车桥生产。
三、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与国际相比存在多方面的差距。
〈一〉、数量上的差距。据统计数据,全球最大100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中,第一位为德尔福公司,其汽车配套零部件全球销售额为264亿美元。第一百位为卓越工业国际公司,该公司的汽车配套零部件全球销售额就50.6亿美元。相比之下可以看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在数量上与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存在着不是一个数量级上的差距。
3
〈二〉、研制开发能力上的差距。据国外企业统计,零部件工业的投资应为整车企业的1.2至1.5倍,而我国只有0.3倍以下,这样小的投入,使得企业不可能在技术开发和产业开发上有较大的投入力度。据统计,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年开发投入一般为销售收入的1%至1.5%左右,而发达国家为3%至5%,甚至达到10%。在2003年中国机械工业500强中的57家零部件企业中,能从事产品开发的企业有23家,能从事部分开和一般性开发的企业有18家,不能开发的企业有16家。而在以上具有开发能力的企业中,大多只能满足国产化要求的适应性开发,不能从事超前开发、高科技开发和系统开发,因而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与世界汽车零部件行业间在产品技术水平上存在的差距也是很大的。
〈三〉、生产供应方式方面的差距。世界上汽车零部件产品的生产供应方式已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向生产和供应的传统模式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挑战。组建模块化及“即装即到”装配概念的推广,对提高汽车工业的运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美国阿拉巴马州生产的“奔驰”M级SUV车驾驶舱就是以模块化的方式供应的。由德尔福公司将来自6个国家35家供应商的140种零部件组成不同需求的各型驾驶舱供应制造商,从接订单到送到安装位置,时间为120分钟。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小规模的模块化供应方式已在一些企业开始运用,模块化供应方式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
〈四〉、供应体制方面的差距。近年来,世界各大汽车公司纷纷改革供应体制,实行全球生产、全球采购,即由向多个汽车零部件厂商采购转变为向少数系统供应商采购;由单个汽车零件采购转变为模块采购;由实行国内采购转变为全球采购。整车厂商采购体制的变革,要求汽车零部件厂商不断地与之相适应,提供优质廉价产品。由于整车厂日渐趋于模块化和系统化采购,供应商之间的协作更加紧密。从而使得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系统逐渐向宝塔型结构演变,由一级厂商对整条供应链负责管理,使得供应链之间的合作更加规范。而我国绝大多数汽车零部件出口经营单位做不到这一点,尤其是占全国总数达65.5%的出口金额在一万美元以下的经营单位,经营单位之多,经营规模之小,形成汽车零部件出口的“散、乱、差”。
〈五〉、科技含量的差距。当前,世界各大汽车零部件厂商纷纷把航天、航空和电子等技术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和总成上,安全技术、电子技术、节能技术和环保技术已在汽车上得以广泛应用。尤其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不仅在汽车产
4
品上得以广泛应用,而且还延伸到开发设计、试制、生产以及管理等各个方面;不仅仅应用于单个汽车零部件,而且已应用于系统总成。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出口的产品,主要还是居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劳动密集型或者是材料密集型的产品。
〈六〉、信息传播的差距。中国汽车零部件业跨入全球采购行列的最大瓶颈,是信息传播渠道和效率的滞后。在国外,通常的做法是借助行业协会、同业评价、中介机构、专业报纸杂志和商务网等渠道来“拓宽瓶颈”,同时邀请全球著名咨询公司协助执行和监督。而在我国,跨国公司的采购人员发现,仅仅靠自己的力量在中国完成数十亿元的大宗采购,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认为,目前去中国采购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是,在巨大的中国市场撒网寻找合适的企业和产品,几乎就等于大海捞针。
四、国内汽车制造技术与先进国家差距
在轿车方面,虽然目前中国汽车企业能够进行某些轿车车身的开发设计,能够在原有平台的基础上做局部改进,推出所谓“年度车型”,但尚不具有成熟的、较高水平的整体轿车开发能力,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平台。由于没有完整的轿车自主开发能力,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主要汽车生产企业在产品技术创新方面处于被动依赖跨国公司的境地,在产品开发与选择方面没有主动权。
在汽车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方面,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在某些中低附加值产品方面具有相当的开发能力;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一定能力,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甚大,许多关键零部件仅仅是外国产品的仿制。以汽车发动机为例,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批量生产的发动机只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汽车发动机行业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在20年左右。
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在电子化、信息化方面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电子部件在中国汽车产品上应用的程度仍然比较低。我国在汽车产品成本中,电装(电气+电子)产品所占比重约为1%左右(根据车型有所不同),而发达国家约为3%—5%。车用电子部件在汽车零部件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为6%—8%,而发达国家为13%左右。
许多技术水平要求高的汽车电子零部件我国还难以生产:尚不具备开发先进汽车发动机的能力,因此对发动机进行电子控制的零部件也无从谈起;生产的许多汽车电子产品可靠性、耐久性达不到整车生产厂家的技术要求,技术水平也比较低;智能化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方面才刚刚起步,汽车必须配备有关的电子信息接收装置甚少。跨
5
国公司依然是我国汽车工业新技术的主要来源。
工业能力约束中国汽车工业本身的技术水平与生产制造能力和外国大汽车公司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管理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新产品开发已经建立在模块化的基础上,而中国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却缺乏强大的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支持。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状况虽然有所改观,但是与国际大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相比,仍然差距甚大。随着中国整车生产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加速,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在进一步拉大。薄弱的零部件基础制约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制约着整车生产企业的产品开发。
中国汽车工业的相关工业发展也相对滞后。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尚不能提供高水平、高附加值的汽车电子零部件。在塑料、橡胶制品中,汽车专用产品品种少,质量和性能不稳定。汽车生产需要的铝、镁等轻金属材料由于企业技术和生产装备落后,难以满足汽车零部件生产需要。
五、中国汽车工业在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汽车工业加速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随着跨国公司对中国汽车企业投资规模进一步的扩大,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系统之内,中国的大汽车企业也必将与跨国公司更加紧密地进行合作。跨国公司不仅在整车生产领域的兼并重组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兼并重组中,也将起到重要作用。随着中国汽车企业销售体系的对外开放,跨国公司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高。中国汽车工业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相互依存必将日益紧密。国外汽车厂商和中国汽车企业战略结盟的方式更趋灵活开放。中国汽车企业与跨国公司将长期全面合作,又全面竞争。
〈二〉、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开发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分享利益。2002年中国汽车市场已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的新兴市场。到2010年中国轿车的需求年增长率将保持11%—13%的速度。随着中国逐步降低关税,汽车生产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轿车价格还会以较快速度降低,进入轿车消费领域的人会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将与中国合作伙伴分享中国汽车市场不断扩大带来的利益。 中国汽车工业的零部件将更多地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系统,中国汽车工业将成为跨国公司某些整车产品的重要加工生产基地。跨国公司通过把生产制造转移到中国,获得成本优势,
6
分散生产经营风险。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汽车分工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中国汽车工人的工资只相当于日本工人的1/10—1/15;在商用车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竞争力;在某些劳动力密集的汽车零部件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竞争力;在大批量生产的普及性轿车生产方面可望有一定竞争力;在技术开发方面也具有低成本的优势;对于中国的汽车市场,中国企业非常熟悉,跨国公司具有技术优势,具有全球生产、经销的优势。
〈三〉、政策建议
(1)、 加速出台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
2002年中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已经超过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目前,在轿车消费方面仍然存在着中间环节收费过多、过滥的情况。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及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政府有必要尽快推出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地方在制定有关环境保护政策时,也要考虑到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状况,留有充分的余地,以免对汽车需求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2)、 在政府支持下对汽车工业重大共用技术项目进行攻关
目前中国汽车工业的生产制造能力超前于技术开发能力。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已经不是资金和市场,而是技术。中国汽车工业如果长期在技术上依赖跨国公司,就不可能改变在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较低的地位。世界汽车工业目前正处于一场技术革命之中,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从技术上看,已经完成了主要的突破,目前主要是商业化、产业化的推进。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技术已经成熟,日本的丰田和本田公司都有新型混合动力轿车投放市场。燃料电池技术发展迅速。2002年1月,美国政府支持的《自由合作汽车研究计划》(FREEDOMCAR)出台,该计划目标是开发具有商业前景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及氢气供应基础设施,以极大地改善环境,目标是加快实现汽车燃料电池商品化。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应当对汽车工业面临的技术革命有充分的认识,及时地介入有关研究。中国政府应当针对汽车工业中共用的重大新技术项目、基础研究项目组织联合攻关,同时制定有关政策,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
(3)、积极推进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兼并重组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是中国汽车工业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但也是最有希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环节。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兼并重组,对于专业化汽车
7
零部件企业集团给予政策性扶植,鼓励外国大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兼并重组。
(4)、 运用WTO 有关机制保护中国汽车工业
2002年中国汽车工业业绩甚佳,汽车进口配额对中国汽车工业发挥了重要保护作用。随着进口关税进一步下调,配额不断增加,国内汽车贸易体系对外国公司的进一步开放,中国汽车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因此,仍然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保护政策。由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汽车零部件,汽车零部件关税下调速度较快。因此,运用WTO 有关机制保护汽车工业,主要应着眼于汽车零部件工业,通过对关键性汽车零部件产业损害监测,及时对有关企业提供保护。
六、总结
汽车零配件和汽车制造是汽车行业核心,我们客观的认识我们目前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将指导我们进一步努力去缩减我们与国外先进国家这些方面的差距。
8
参考文献
〔1〕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年鉴》(2002)。
〔2〕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世界汽车技术发展报告》(2002)。
〔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2),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4〕赵英:《中国汽车的发展趋势和产业政策趋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领导参阅》,2002年第35期。
〔5〕中国贸易报
9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毕业论文成绩鉴定表
姓名 陈双
论文题目
关
键
词
系 汽运系 专业 汽修 班级
指导教师
0801
何乔义 中国汽车行业与外国汽车行业的差距
汽车零配件,制造,参与者,差距
论
文
内
容
摘
要
通过对汽车零配件和汽车制造等汽车行业的深入了解,看出了中国在全球汽车行业中是重要参与者,同时凹现出中国汽车行业和外国汽车行业的差距
10
论
文
评
定
论文评审意见:
论文评定等级:
等级和评审意见由指导教师填写(打印时去掉)
评定小组负责人签名:
此处由系里填写(去掉)
系 盖 章: 年 月 日
11
更多推荐
汽车,中国,工业,企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