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8日发(作者:北京车展2022年时间表地点)
WORD格式可编辑
重庆产业发展现状
一、重庆市产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概况
1.产业规模日趋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总量不断增大,GDP保持年均11%的高速增
长。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97亿元,在全国排第24位,
在西部地区位列第6位,是1997年的3.7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8025元,在西部地区仅次于内蒙古(32214元)、新疆(19893元)、
陕西(18246元),位列第四。2008年经济增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比全国水平9%高出5.3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市中居第3位,在
全国31个省市中居第5位。
全市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天然气石
油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冶金、电子信息、综合能源、生物医药和部
分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集群,以金融、商贸物流、
研发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以特色种养业为代表的现
代农业,构成了结构不断优化、门类更加齐全、布局日趋合理的现代
产业体系。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二、三产业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庆市的从业人员逐渐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转移。在1907-2008年间,农林牧副渔的从业人员比重降低了12.2
个百分点,总量从989万降到747万;第二产业从1997年的18.3%
专业知识 整理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上升到2008年的20.6%,第三产业从1997年的24.1%上升到2008年
的34.0%,上升了将近10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重要力量。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年)
(%)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图3 重庆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1997-2008)
全市投资主要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1997年以来,第三产
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60%以上,第二产业在18-35%之间,第一
产业投资占比小于3%。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固定投资比为2.2:
35.52:62.27,呈现“三、二、一”的结构特征。
(万元)
25000000
20000000
15000000
10000000
5000000
0
1997200120052008(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图4 重庆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三次产业结构
全市向二、三产业倾斜的投入结构,极大推动了产出结构的高级
化。直辖十多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
化提升,重庆二、三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
专业知识 整理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降,第二、三产业逐步上升态势,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至接近10%。
根据钱纳里工业化进程阶段划分标准和克拉克产业结构转移模式判
断,重庆产业的投入和产出构成的变化显示,重庆市目前已处于工业
化中期的提档升级阶段。
(%
)
60
45
3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5
0
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图5 重庆市GDP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历程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图6 重庆市GDP和三次产业的增长指数(以1978年为100)
2008年,重庆市整体上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特征。
全市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11.3:47.7:41,同期全国为
11.3:48.6:40.1,重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接近,
第二产业比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专业知识 整理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第三产业,
41
第一产业,
11.3
第三产业,
40.1
第一产业,
11.3
重庆
第二产业,
47.7
全国
第二产业,
48.6
图7 2008年重庆与全国产业结构对比图
3.“一圈两翼”产业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重庆已经形成特色鲜明的“一圈两翼”产业分布格局:1小时经
济圈以主城九区为核心的23个区县集中了全市七大产业集群,是全
市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区;渝东北地区以万州为核心
的11个区县主要依托矿产资源、农副产品优势发展特色资源型加工
业及特色种养业、旅游业等;渝东南地区以黔江为核心的6个区县主
要发展矿产、特色山林经济产品等特色资源加工业及山地农业、旅游
业等。
4.园区成为重庆工业的主要集聚地
重庆市现有涵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和北部新区以及48个市级特色工业园区,是重庆工业的主要集聚地。
其中主城九区集中了北部新区和15个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主要发展
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以及仪器仪表、通讯设备等装备制造业等产业,
是重庆高技术产业集中地和现代制造业的主要承载地。一小时经济圈
其余14个区县集中了17个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其中长寿、涪陵等地
园区以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冶金等为主,江津以装备制造业为主,
南川以铝工业为主,其余则依托原有发展基础发展轻纺、建材、汽车
摩托车零部件、机械加工等相关产业。渝东北和渝东南的工业园区发
专业知识 整理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展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其中万州工业园区以发展天然气化工为主,其
余区县工业园区多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发展相关产业。
(二)国家振兴规划涵盖重庆重点产业发展情况
国家十一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主要涵盖了重庆的汽车摩托车、
装备制造、材料、天然气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轻纺、物流、文化等
八大重点产业(表8)。其中,钢铁、汽车、有色金属、装备制造、
船舶等属于重庆“6+1”支柱产业中的重要行业,产业基础雄厚,在
西部市场竞争力较强,在全国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轻工、石化、纺
织、电子信息、物流、文化等其他六个产业也一直是“十一五”以来
全市发展的重点,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表8:国家十一大产业振兴调整规划产业与重庆重点产业的对应关系
序号 对应的重庆重点产业
1 汽车产业 汽车摩托车产业
2 装备制造业
3 船舶
4 钢铁产业
5 有色金属产业
6 石化产业 天然气石油化工
7 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
8 轻工业
9 纺织工业
10 物流业 物流业
11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国家产业振兴
规划涉及产业
装备制造业
材料产业
轻纺工业
1.汽摩产业强势崛起,在西部乃至全国竞争优势明显
直辖十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以打造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
车之都”为战略目标,不断做大做强汽摩产业。重庆已成为全国最大
专业知识 整理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的摩托车生产、出口基地和全国八大零部件出口基地之一。2008年,
全市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4%,摩托车产量占全国的29.4%,遥
遥领先于西部各省市。全市汽摩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32亿元,
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4.5%,汽摩产业成为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全
面、快速、健康发展的“火车头”。在汽车领域,重庆已形成重、轻、
微、轿车型齐全、引进技术起点高、生产规模大、知名度较高、民营
资本参与的产业基地格局,拥有长安、庆铃、嘉陵、建设、力帆、隆
鑫、宗申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
1999年
其他,
80.5%
汽摩产业,
19.5%
其他,
65.5%
2008年
汽摩产业,
34.5%
图11 1999年和2008年重庆汽摩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比
2.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新的增长点正在形成
近年来,重庆市按照“446”规划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已形成
内燃机、仪器仪表、环保及现代化国防装备的国家级生产研发基地,
生产能力、出口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得到
进一步提升。2008年,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852.81亿元,占全市工
业总产值的15.2%。船舶工业方面,依托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重庆布
局的大量军工船舶制造产业奠定的发展基础,目前重庆已经具有较完
备的船舶产业门类和生产科研体系。压器、燃油喷射装置、液压元器
件等配套仪器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高速滚装船、船舶废弃物收集处
专业知识 整理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理专用船、不锈钢化学品船、江海直达船、工程船等各类专用特种船
舶发展迅速。2008年全市船舶工业实现产值101亿元,同比增长49%;
出口11亿元,同比增长200%。
3.材料产业发展迅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以重钢、西南铝、国际复合材料公司为代表的材料加工业进一步
做大做强,产业链不断向中高端延伸,推动全市材料冶金等相关产业
迅猛发展。2008年,重庆材料工业实现产值915.74亿元,占全市工
业的16.4%。钢铁产业方面,重钢环保搬迁全面推进,将实现结构调
整和资源整合,产能和产品结构将相应提升,该企业4100mm宽厚板
项目建成投产,将进入国内船用钢生产前三甲。有色金属产业方面,
西南铝铝材产量居国内第一,在成功建设我国第一条高水平热连轧生
产线的基础上,又一条冷连轧项目于2007年开工,生产装备代表了
当今世界最先进水平。此外,建材行业方面,新型建材发展突出,2008
年,水泥产量达到3135万吨,居西部第四位,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
到50%;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玻纤生产能力已超过30万吨/年,跻身全
国第二位,全球第十位。
4.天然气石油化工规模逐渐扩大,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重庆全力推进石油、天然气等化工产业重大招商引资项
目,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化工基地,川维厂、扬子乙酰和建峰化
工的生产规模、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竞争力位居国内前列,醋酸、醋
酸酯、聚乙烯醇、等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国内领先,部分产品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2008年,化工实现产值351.89亿元,占全市工业的6.3%。
专业知识 整理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在做大总量的同时,化工行业加快空间布局调整,主城化工企业基本
完成“退城进园”搬迁,形成了长寿、涪陵、万州三大化工基地,产
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5.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通过大力招商,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新的突破,从全市国民经
济的先导产业上升为支柱产业,高技术产业链逐步形成,电子信息产
业集群开始萌芽。“十一五”以来,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逐步走高,继续延续飞速发展的趋势。2008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9%,同比增长
31.3%,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约10个百分点。其中,软件及信息服
务业205.2亿元,同比增长32.3%,占行业总产值的30.7%;信息家
电93亿元,同比增长24.1%,占行业比重的13.9%;通信产品达到
86.7亿元,同比增长53.2%,占行业13%。
6.轻纺行业加快发展,食品、造纸、家电和服装等成就突出
近年来,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要素禀赋优势,重庆轻纺行
业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加速提升。2008年重庆轻纺工业规模以上企
业1276户,完成工业总产值883.15亿元,工业增加值289.25亿元,
实现利税总额103.7亿元,利润总额44.59亿元,新产品产值186.53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33%、34.38%、27.7%、40.11%、53.9%。轻
工业方面,重庆坚持稳定发展食品产业,着重发展家电和造纸业。家
电行业先后引进了格力、美的、海尔三大家电巨头,扭转了重庆家电
业落后的局面。2008年,机制纸及纸板产量在西部仅次于四川,居
专业知识 整理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于第二位。纺织业方面,服装产业的发展步伐加快,各个服装生产、
展销项目进展顺利,“树王”、“极力”等渝派服装品牌的市场影响
力日渐扩大,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随着理文纸业、玖龙纸业、重啤
涪陵、重啤黔江、三峡技术纺织等重点项目的推进,我市轻纺行业将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7.现代物流业已具雏形,经济规模显著增加
重庆直辖以来,物流业规模不断扩大,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
头。目前,国务院确定重庆为全国物流节点城市,加之重庆寸滩保税
港区建设获批以及“三基地四港区”集装箱物流发展规划的出台,对
于促进重庆物流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2008年全市货运总
量达到56387.33万吨,同比增长12.5%;港口货物吞吐量987.31万
吨。到2008年末,全市物流企业超过900家,已形成民生实业(集
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初具现代物流特征的本地物流企业。同时,由于
重庆物流业发展迎来政策“东风”,国内外现代物流企业大量涌入,
中国远洋、中国海洋、荷兰马士基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纷纷抢滩重
庆。
8.文化产业欣欣向荣,新兴文化产业亮点纷呈
自2003年7月重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以来,文化
建设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持续得以强化,重庆市文化
产业进入了历史发展最好时期。 2004-2008年,重庆文化产业保持
年均28%的增速,位居全国前列,为同期重庆市GDP增速的两倍。同
时,新兴文化产业加速扩张,推动全市文化产业步入升级轨道。2008
专业知识 整理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年,动慢、网络、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同比
增长107.37%,并且一举扭亏为盈,利润同比增加1105万元。
专业知识 整理分享
更多推荐
重庆力帆集团现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