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4日发(作者:东风本田思域多少钱)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1、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3、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第二章 认识过程
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2、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3、感受性发展变化的规律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3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4、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在知觉过程中,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外来刺激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称 ○为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加工工程 ○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给予解释,使她具有一定的意义 ○5知觉的恒长性:在知觉过程中,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的物理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任然保持 ○相对的稳定和不变,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长性
5、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物理直观_通过观察实物和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方式,为知识的领会 (1)、常用的直观教学形式:○2教具直观(模像直观)_通过模型、仪器、3言理解提供感性材料○图表、幻灯等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材料○语直观_通过语言的生动具体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1强度性 ○2差异性 ○3变动性 ○4理解性 ○5协同性 (2)、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6、记忆的基本过程
(1)、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保持的必要前提,是人获得和巩固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也可称为学习。没有识记就不会有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
1识记的种类: ○a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b 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识记者是否了解其意义把识记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2影响识记的因素:a识记的目的任务 b识记的方法 c对识记材料的了解程度 d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e ○觉醒状态
7、保持与遗忘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 (1)/影响遗忘的因素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识记材料的意义与作用○3学习的程度○4学习材料的系列位置 ○(2)、遗忘原因
1衰退说 ○2干扰说 ○3压抑说 ○7、再认和重现
(1)、再认:是指人们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任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1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2当前的事物与以前识记过的事物的相 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似程度
(2)、回忆与联想
1回忆 概念:也称再现或重现,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心理 ○过程。种类:从目的性上区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从回忆过程是否有中介物参与可分为直接回忆和简介回忆
2联想 概念:是回忆的基础,也是回忆的主要形式 形成规律:○1相似性 ○2接近性 ○3对比性 ○4因果 ○性
8、记忆的品质与培养
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正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1)、记忆的基本品质 ○ (2)、良好的记忆品质的培养
1重视记忆方法的训练 a充分利用意义识记 b排除记忆么内容间的相互干扰 c进行尝试回忆○2合理安排复 ○习时间:首先,复习要及时。其次,恰当采用时间复习。最后,,善于利用最佳时间进行复习
9、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10、思维的分类
1动作思维:○2形象思维○3逻辑思维 (1)、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分○ (2)、根据思维的指向性不同,将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求异思维
(3)、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1、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12、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重要)
1问题情境 ○2定式 ○3功能固着 ○4原型启发 ○5动机和情绪 ○6个性特点 ○13、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14、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首先,思维结果的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 ○2其次,思维过程的费逻辑性格 ○3最后,思维形式的综合性 ○15、创造性思维的配养
1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意识 ○2加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训练 ○3发展直觉思维 ○4培养创造性性格 ○16、想象的分类
1无意想象 ○2有意想象: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17、注意: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18、注意的种类:○1知觉对象的特点 ○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的经验 19、注意的范围的影响因素:○第三章 情境过程
2 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是对客观
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一种主客观主客观的关
系,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1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2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的爆发而时间短暂的2、情绪与情感的分类:○3应激:是指在出乎意料的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1
道德感 ○2理智感 ○3审美感 3、社会性情绪:○1
意志行动的目的性 ○2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3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4、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础
5、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1
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1)、采取决定阶段:○ (2)、执行决定阶段:首先,执行阶段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其次,执行阶段阶
段还要接受成败的考验
1
独立性 ○2果断性 ○3坚韧性 ○4自制力 6、意志的品质与培养:○第四章 行为的动力系统
1、早期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后来演变为七层(加上了认知需要和美学需要),最后演变为八层(加上了超越需要)。
2、动机:就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超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3、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重要)
第五章 个性心理特征
1、能力的含义:一是指已经发展出或表现出的实际能力;二是指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
2、能力的分类:
1
按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不同可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按照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大小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性能力 ○3按照能力的功能可把能力划分为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3、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类型的差异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1
人才早熟 ○2中年成才 ○3大器晚成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1
遗传素质 ○2环境教育 ○3社会实践活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4、能力的形成:○1
重视早期教育 ○2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3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5根5、能力的培养:○据能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6、气质的类型理论
1
胆汁质(好动)○2黏液质(安静、孤僻) ○3抑郁质(稳重、人缘好) (1)、体液说:○ (2)、体质说:
(3)、血液说
3 (4)、激素说
(5)、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对照表
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
强度
强
平衡性
不平衡
不平衡
灵活性
灵活
不灵活
不平衡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兴奋型
活泼型
安静型
抑郁型
表现特征
兴奋占优势,易激动。以奔放不羁为特征
兴奋和抑制都较强,两种过程易转化。以反应灵活、外表活泼,易适应环境为特征
兴奋和抑制都较强,两种过程不易转化。以坚毅、迟缓为特征
兴奋和抑郁都很弱,抑制占优势。以胆小、脆弱、消极防御为特征
气质类型
胆汁质
多血质
黏液质
抑郁质
弱
1
观察法 ○2条件反射法 ○3测验法 7、气质类型的测量:○8、研究气质的意义
(1)、有利于正确认识气质的本质属性,减少对气质类型的偏见
(2)、有利于正确认识气质类型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3)、有利于科学地认识气质的职业适应性,为职业选择和人才选拔提供理论依据
(4)、有利于了解学生气质特征,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工作
9、性格的含义: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1
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 10、性格的结构特征:○ 第六章 学习及学习的基本理论
1.什么是学习?
学习就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的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桑代克 华生和斯金纳、巴浦洛夫等
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是人类和动物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斯金纳箱)、
3.什么是强化?
强化就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
种类:固定间时强化,灵活间时强化,固定间次强化,灵活间次强化。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5.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分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6.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1)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2)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2.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培养
4 学生浓厚的兴趣。(1)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3)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4)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适当的开展竞赛。4.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5.利用学习的反馈作用。6.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
第七章 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以概念、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陈述清楚、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是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2.概念与规则的学习
概念一般是指用词语或符号标志的具有共同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规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概念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表述。
3.什么叫学习知识迁移?
学习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4.知识的类别:感性知识(感觉方面直接接收)与理性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和逻辑分析作出的判断),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能用语言解释清楚且能明确表达的知识,能说出来的知识。
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的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常不能用语言充分表达。
第八章 技能与策略的学习
1.什么叫技能?
技能是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分类: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2.什么是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3.认知策略包括哪些?
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4.什么叫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利用元认知知识,结合自己的元认知经验,调控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
5.资源管理策略是什么?
时间管理策略,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环境设置策略,工具的利用策略(参考资料的利用,工具书,图书馆,广播电视,电脑与网络)。
第九章 规范的学习
1.态度的形成过程。 服从、认同和内化。
促进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方法?
提供榜样法,条件反射法,说服法,角色扮演法。
2.什么是品德?
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第十三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
1.
心理健康、人体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有机统一。
2. 心理健康的几个标准:心理健康与学习(1)智力发展正常,一般智商在80分以上。(2)体脑协调(3)自我满足。(4)排除学习中不必要的忧虑。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1)客观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3)适当的抱负水平。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1)了解现实,正实现实。(2)行为符合社会准则。
5
更多推荐
学习,知识,思维,学生,能力,识记,过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