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北京bj40灭霸版)

全面解读:特斯拉“超级工厂”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周二:案例】

“汽车界的苹果”特斯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与工业 4.0的理念相匹配,它对自己所

生产汽车的核心定位并非一辆电动车,而是一个大型可移动的智能终端,具有全新的人机

交互方式,通过互联网终端把汽车做成了一个包含硬件、软件、内容和服务的体验工具。

特斯拉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能源技术方面的突破,更在于其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了汽车制造。

特斯拉可实现个性化定制。目前 Model S 有 9 种车身颜色供客户选择,分别是纯黑、纯

白、银色、蓝色、绿色、灰色、棕色、珍珠色和红色;除了车身颜色,客户还可以自定义

车顶、车毂及内饰;订车时,客户可以选择不要天窗,也可以定制一个配有黑色车顶的白

色车;如果你觉得后备箱的电动开关无所谓,可以选择不要;其他定制需求,如在后备箱

加一个儿童座椅,或者加一款软件以实现怠速,所有这些,特斯拉都能一一实现。 毫无疑

问,特斯拉已经成为硅谷的新宠,并掀起了全球智能电动汽车热潮。特斯拉的生产制造是

在其位于美国北加州弗里蒙特市的“超级工厂”完成的。在这个花费巨资建造的“超级工

厂”里,几乎能够完成特斯拉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整个制造过程将自动化发

挥到了极致,其中“多才多艺”的机器人是生产线的主要力量。目前“超级工厂”内一共

有 160 台机器人,分属四大制造环节:冲压生产线、车身中心、烤漆中心和组装中心。

车身中心的“多工机器人”(Multitasking Robot)是目前最先进、使用频率最高的机器

人。它们大多只有一个巨型机械臂,却能执行多种不同任务,包括车身冲压、焊接、铆接、

胶合等工作。它们可以先用钳子进行点焊,然后放开钳子拿起夹子,胶合车身板件。这种

灵活性对小巧、有效率的作业流程十分重要。在执行任务期间,这些机器人的每一步都必

须分毫不差,否则就会导致整个生产流程的停滞,所以对它们的“教学训练”就显得格外

重要,而特斯拉团队在前期训练机器人方面就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 当车体组装好以后,

位于车间上方的“运输机器人”能将整个车身吊起,运往位于另一栋建筑的喷漆区。在那

里,拥有可弯曲机械臂的“喷漆手机器人”不仅能全方位、不留死角地为车身上漆,还能

使用把手开关车门与车厢盖。送到组装中心后,“多工机器人”除了能连续安装车门、车

顶外,还能将一个完整的座椅直接放入汽车内部,简直令人惊叹。有意思的是,组装中心

的“安装机器人”还是个“拍照达人”,因为在为 Model S 安装全景天窗时,它总会先

在正上方拍张车顶的照片,通过照片测量出天窗的精确方位,再把玻璃黏合上去。 在车间

里,车辆在不同环节间的运送基本都由一款自动引导机器人“聪明车”(Self Guide Smart

Car)来完成。工作人员提前在地面上用磁性材料设计好行走路线,“聪明车”就能按照路

线的指引,载着 ModelS 穿梭于工厂之间。 遍观全球,像特斯拉这样兼具“智能产品 +

智能生产”的企业并不多见,而特斯拉只是工业 4.0 时代呼唤的企业的雏形。2013 年 7

月,在日本 Softbank 举办的活动上,孙正义发表了题为《向世界挑战》的演讲。孙正义

是马云的投资人,很多人问他,你如何看待未来世界?他说,按照摩尔定律,机能一定会

不断进化,而人类的细胞从 4000 年前到现在就没变过。从现在起 2000 年后脑细胞的

数量也不会变,那么单片机的晶体管数量在 2018 年会超过人脑细胞的数量。300年后,

就是 10 的 60 次方倍,远远超过脑细胞的数量,至今为止人类是地球上用脑细胞工作的

生命体中数量最多的,而拥有超越人类机能之力的,是单片机。 我们认为烦恼、想象、创

造是人类的特权,电脑今后也将拥有自学能力,电脑自己编程的时代将会到来,今后的世

界将像是科幻小说一样,脑构造计算机一定会诞生,能比人类更加敏锐地洞察和发明,搭

载这种计算机的机器人会超过人类,不与其共存就没有未来,笔者相信人类与优秀的机器

人能够幸福地共存。最后,记者问他,你认为在这样一个机器冰冷的时代,什么东西最有

价值?孙正义说:“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妈妈做的菜,妈妈和女儿在公园里面手牵手,未

来是高感知人群的时代,人和人之间情感连接是最有价值的。”所以,不论智能技术如何

发展,最终都是为了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本文摘自《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

网开启新工业革命》作者:夏妍娜 赵胜 管理的常识授权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制

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简介:互联网摧枯拉朽地改造了消费服务业之后,

正快速而坚定地横扫工业领域,拉开了产业互联网的大幕。未来十年,将会有1000家以

上的产业互联网概念公司进军全球资本市场,总市值超过万亿美元,它们聚集于智能工厂、

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和技术供应商三大领域。

名人推荐:经济环境在变,发展模式在变,竞争格局在变,消费者在变,消费方式在

变,商业模式在变,人口结构在变,网络化和智能化更是在飞速变化。你跟得上吗?阅读

此书,让你更好地了解这个变革的大时代。——曾玉波 智造大讲堂创始人、前海尔智能

制造负责人 在“中国制造”改变全球经济格局,进入由大转强之际,智慧互联成为转型升

级并催生新兴产业的关键,势将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引擎。本书对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趋

势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清晰展现了“互联网+制造”的发展蓝图。——吴晓波 浙江大学

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更多推荐

人类,制造,互联网,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