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奇瑞艾瑞泽5报价及图片)
童谣、儿歌与儿童教育
童谣和儿歌的意义重大,一些学者甚至提出应将童谣和儿歌的内容纳入教材来改善儿
童的教育状况。例如,在20世纪20年代,褚东郊就提出“儿歌是儿童教育的重要教
材”,他认为,儿童几乎天天与儿歌打交道,自然在生活中会受到儿歌潜移默化的影响。
儿歌对儿童思想与性格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意义。如果一个民族的儿歌充满了冒险精神,那
么这个民族的大多数成员的性格就是冒险型的;如果一个民族的儿歌的倾向是自私的,那
么这个民族的基本性格就是自私的。虽然儿童在后来的成长中也会受到大量通俗读物与其
他作品的影响,但他们思想基础的奠定,主要依赖儿歌。因此,很多学者,包括钟敬文、
郑振铎、叶绍钧,都认为应该把儿歌作为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素材。
儿歌和童谣是民间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歌谣的历史很长,其产生的年代甚至可以追
溯到人类语言产生的时期。换言之,民歌和人类的语言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关于这一点,
台静农认为:
人类语言形成的时候,即歌谣发生的时候,故歌谣的产生应先于文字;例如,有些野
蛮民族,没有历史,没有文字,然而他们有歌谣。不过这种歌谣,是用语言传述的,不是
用文字表现的……足见原始人同文明时代的人所不同的是生活技术,而喜怒哀乐的情绪却
没有什么分别。①
童谣和儿歌当然也是如此。清代学者郑旭旦在他的《天籁集》序言中曾经这样描述童
谣和儿歌:
古之有心人日:“吾读书十五年而后愧吾之不识字也。”曷言乎不识字?盖以所识者
止于点横波磔,而天地之妙文不在此也。夫天地之妙文不从字起。自有天地以来,人物生
于其间,灵机鼓动而发为音声,必有自然之节奏。是妙文固起于天地而特借万籁以传之。
圣人者出,恐妙文之久而散失也,乃制字以体其音声,而为相传不朽之计。然则古圣因言
而有字,后人执字以求文,其源流深浅固不待言而决矣。
在郑旭旦看来,读书认字,固然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天地妙文,不从字
起”,也就是说,能传承于世的经典、好文章,并不是在有了文字之后才开始有的。早在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进行口头创作了,只不过这些作品是以口头的方式创作、
保存和传承的。古人创造文字就是为了能记录下那些好文章。但是,现代的人常常选择从
文字材料中寻找好文章,而且将文字看成经典好文创作和传承的唯一途径,岂不是有些舍
本逐末?事实上,文字的出现,为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保存和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文字材料也因此成为人们尊重和研究的对象。但是,口传文化不会因为文字的出现而停止
发挥其原本的作用,其表达、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不可能消失,也绝对不会消失。时至
今日,口传的好文章在民间依然广泛存在。
从明代开始,学者们就开始关注童谣了。明代学者吕得胜搜集整理的《小儿语》,其
子吕坤编纂的《续小儿语》,开创了搜集、整理,甚至编写童谣的先例,他们不仅发现了
童谣的价值,而且非常重视童谣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清代学者郑旭旦的《天籁
集》,清人悟痴生的《广天籁集》都是清末童谣搜集整理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清人范寅的
《越谚》中也收录了一部分童谣。近代学者也注意到童谣的文化和教育价值,开始了童谣
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有两本外国人士编纂的童谣集也流传了下来。1896
年,意大利外交官韦大列( Baron Guido Vitale)编辑,北京天主教北堂出版社( Pei-
T´ ang Press)出版了《北京歌谣》( Pekinese Rhymes),又译《北京儿歌》。这
本歌谣集中收录了170首北京地区的民间歌谣,书中不仅有中文记录,还有英文翻译,
并附有注解。另一本是何德兰( Isaac Taylor Headland)搜集整理的童谣集《孺子歌图》
( Chinese MotherGoose Rhymes),又译作《中国的儿歌》,其中共收录了152首儿歌
和童谣。外国人士对童谣的关注及搜集整理,对中国近现代童谣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起到了
重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在这些学者看来,童谣和儿歌不仅纯真、自然,而且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清代学者许之叙在《天籁集》的序中就这样写道:
古谚童谣,纯乎天籁,而细绎其义,徐味其言,自有至理存焉,不能假也。
《天籁集》中蕺山老叟的另一篇序言则将这种观点表达得更为明确:
天籁者,声之最先者也。在物发于天,在人根于性,莺唤晴,鸠啼雨,虫吟秋,水激
石,树当风,数者皆是也。儿童歌笑,任天而动,自然合节,故其情为真情,其理为至
理,而人心风俗即准乎此。其于诗也,有似于风。
意大利人韦大列也在《北京歌谣》的序言中写道:“在中国民歌中可以寻到一点
真”,“根于这些歌谣和人民的真实感情,一种新的国民的诗或者可以生发出来”。①
清代学者查为仁在他的《莲坡诗话》中说:“古人歌谣,出于天然,故妙。近日,楚
中小儿求雨谣颇好……未尝不可播之乐府也。”其提及的《求雨谣》文本如下:
青龙头,白龙尾,
小儿求雨天欢喜。
大雨落在田陇中,
小雨落在花园里。①
在查为仁看来,如此清新美妙韵童谣,完全可以成为文入学习的典范。叶圣陶在讨论
文艺作品的鉴赏问题时,也常常说到童谣和儿歌。他认为文艺鉴赏不是一桩特别了不起的
事,不是只属于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事。他的家乡苏州流行着这样一首儿歌:
咿呀咿呀踏水车。
水车沟里一条蛇,
游来游去捉虾蟆。
虾蟆躲在青草里,②
青草开花结牡丹。
。
牡丹娘子要嫁人,
石榴姊姊做媒人。
桃花园里铺行嫁,③
梅花园里结成亲。
叶圣陶进一步谈道:“儿童唱着这个歌,仿佛看见了春天田野里的景物,一切都活泼
而有生趣。水车转动了,蛇游来游去了,青草开花了,牡丹做新娘子了。因而自己也觉得
活泼而有生趣,蹦蹦跳跳,宛如郊野中一只快乐的小绵羊。”童谣和儿歌带给人们的美感
是自然的、纯真的、质朴的,不见丝毫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意。实际上,这首童谣最早
收录在清代末年悟痴生的《广天籁集》中,较之于叶圣陶所记录的文本,《广天籁集》中
的文本内容更丰富一些。
咿哑咿哑踏水车。
水车沟里一条蛇,
游来游去捉虾蟆。
虾蟆躲在青草里,
青草开花结牡丹。
牡丹娘子要嫁人,
石榴姐姐做媒人。
桃花园里铺行嫁,
梅花园里结成亲。
爹爹许我金环子,
奶奶许我大红裙。
红裙上面多折裥,
双双粉蝶过墙来。
从修辞的角度来看,童谣中运用了许多拟人的手法,语言形象、生动,不乏大胆的联
想和想象,非常有益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明清学者很早就意识到童谣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明代学者吕得胜在《小儿语》
的序中就提出过这个观点。儿童从学语开始,便以唱诵歌谣为乐。他们成群结队,唱诵着
那些世代相传、不知出处的童谣,例如,流传于梁宋地区的《盘脚盘》《东屋点灯西屋
明》,等等。尽管这些童谣听上去有些不知所云,但儿童喜爱唱诵童谣的天性,使得唱诵
童谣成为儿童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而且,童谣可以在儿童之间传唱,这样一传十,十传
百,童谣必然会对儿童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吕得胜建议可以考虑仿照民间流传的童
谣,编纂一些宣扬理义身心之学的童谣,使儿童在唱诵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传统价值
观念的教育。清人许之叙甚至在《天籁集》的序中提出,即使是襁褓中的婴儿,家长也
“即可教之”。
很多中国的童谣都蕴含着传统价值观念,编创者希望孩子能通过唱诵养成正确、规范
的行为。例如下面这首《偷人针》:
偷人的针,偷人的线,
长个针眼叫人看。
偷人的猫,偷人的狗,
长个针眼叫人瞅。
这首童谣教育孩子不能偷别人的东西,否则会受到惩罚。
清代学者伍兆鳌在《下里歌谣》中强调了童谣对女孩的作用。考虑到当时的社会情
况,他认为,女孩从五六岁开始,就可以学习童谣了。父母可以根据女孩的资质,选择或
长或短、或复杂或简单的童谣进行传授,但无论何种情况,女孩都可以从童谣中获益。无
论是贫贱家庭的女儿,还是富商贵族仕宦之家的女儿;无论她们将来是否要进入学堂接受
正规教育,童谣都可以看作她们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贫贱家庭中的女孩儿尽管不一定会有
进学堂、学知识的机会,但是简单的口诵童谣中,往往蕴含着各种道理,这些女孩儿可以
通过童谣掌握传统的价值观念,并将其中的道理告诉给自己的孩子。伍兆鳌将童谣的重要
性提升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反复强调说:
天下训女子者,教之书不如教之歌,歌易而书难也;教之歌不如教之事,事实而歌虚
也。歌可废欤?歌者天籁之自鸣,而人情所必有,不能废也。
童谣在教授知识、传递知识方面的作用有时候并不亚于教材。例如,下面这首《识字
童谣》就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数字和汉字,即使是没有进过学堂的孩子,通过这首童谣,也
可以掌握一些初步的数字和汉字常识。同时,童谣中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知识,也
非常便于儿童学习。
一字好比一根枪.
二字下道拉得长。
三字好比王字样,
四字封口嘴不张。
五字好比一只虎,
六字两点在两旁。
七字金鸡束全爪,
八字蛾眉两柱香。
九字好像秤钩月,
十字横竖一根梁。
十字头上填一撇,念来千,
赵宋千里送金娘。
九字里边填一点,念来丸,
明朝红丸乱朝纲。
八字两点(撇)双连住,念来入,
八洞神仙入洞房。
七字头上填一白,念来皂,
皂君上天报玉皇。
六字两点拉得长,念来大,
大闹天空悟空郎。
五字立人仍念伍,
伍子胥打马过长江。
四字改口应念回,
来来回回进贡忙。
三字中填一立道,念来王,
王祥卧冰要孝娘。
二字下拉一立道,念来干,
干罗十二为宰相。
一字下拉踢了钩,念来丁,
丁郎刻木孝双亲。①
学界普遍认为,童谣有这样一些功能:其一,童谣是儿童获取知识的途径,儿童能从
儿歌中获得关于色彩、季节、植物和动物等方面的常识。其二,童谣能激发儿童的想象
力,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其三,童谣能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形成端正的道德品
行。其四,童谣能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为他们进入社会做好准备。在学者们看来,儿歌
和童谣既能帮助儿童走进自己的世界,也能让他们凭直觉初识人类社会的一般状况,其教
育作用绝不亚于学校的课本。①
例如,下面是一首关于青菜的童谣,其中不仅包含着丰富的蔬菜知识,而且运用了拟
人的手法,其语言形象、生动,非常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出了城门往正东,
一园青菜绿葱葱。
最近几天没人问,
他们个个成了精。
绿头萝卜称大王,
红头萝卜当娘娘。
隔壁莲藕急了眼,
一封战书打进园。
豆芽菜跪倒来报信,
胡萝卜挂帅去出征。
两边兄弟来叫阵,
大呼小叫争输赢。
小葱端起银杆枪,
一个劲儿向前冲。
茄子一挺大肚皮,
小葱撞个倒栽葱。
韭菜使出两刃锋,
呼啦呼啦上了阵。
黄瓜甩起扫堂腿,
踢得韭菜往回奔。
莲藕斗得劲头儿足,
胡萝卜急得搬救兵。
歪嘴葫芦放大炮,
轰隆隆隆响三声。
打得大蒜裂了瓣,
打得黄瓜上下青。
打得辣椒满身红,
打得茄子一身紫。
打得豆腐尿黄水,
打得凉粉战兢兢。
藕王一看抵不过,
一头钻进烂泥坑。
在古代的童谣和儿歌中经常会出现历史人物或事件。人们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编成朗朗
上口的童谣,儿童通过诵读童谣,既学习了历史,又增长了见识。例如,《秦始皇》这首
童谣便用极其精练、通俗的语言,讲述了秦始皇建造长城这件事。
秦始皇,砌城墙;
墙头儿矮,磴儿窄,
挡着人儿过不来。
这首童谣最早可见于清末的《孺子歌图》中,笔者以为,这首流行于清末的童谣应该
是一篇很长的历史童谣中的一部分,可惜记录不完整。好在搜集、整理于清末民初的童谣
集《旧京歌谣》中也记录了这首童谣的一篇异文。
秦始皇,砌城墙,
墙头儿矮,磴儿窄,
挡着人儿过不来。
后来有个孟姜女,
千里来寻夫,
对着墙一哭,
哭了一声天儿,
哭塌了半边。
尽管这个文本较前一个文本而言稍长了一些,但学界依然认为,这也只是一个片段,
当时民间应该还有篇幅更长、内容更丰富的文本未能流传下来。童谣中不仅有关于秦始皇
修长城的历史知识和常识,而且夹杂着孟姜女的传说,显示出童谣在传承文化知识和价值
观念方面的重要作用。
童谣《二八佳人站高楼》则主要介绍和展示了一些古代的人物形象。
二八佳人站高楼,梳头打扮像王侯。
左梳左挽秦叔宝,右梳右挽尉迟恭。
前梳前挽王俊可,后梳后挽刘金荣。
中间挑下金銮殿,坐下唐皇李世民。
横壁金簪程志杰,旁插翠花赵子龙。
裙带飘飘老杨林,凤头花鞋染得弘,
白绫裹脚薛仁贵。
这些人物或频繁出现在各种民间戏剧之中,或频繁出现在民众喜闻乐见的各种说唱形
式之中。对于这些高度模式化的英雄形象,人们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当然,童谣是儿童获
得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人们将各路英雄好汉的形象编成童谣,使儿童在口口相传
之中,熟悉和接受这些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并记住他们的事迹。
童谣起初虽然是一种儿童的口头游戏,却对学者研究和了解儿童的生活和心理状况,
甚至成年人的心理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多数童谣中还包含着许多文化价值观念,童
谣中的育儿谣是成年人讲给幼儿听的,对幼儿的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启发、诱导和心
理暗示的作用。许多学者正是因为认识到了童谣的这一特点,所以呼吁“仿照一切母歌,
造一种含有教诲的意思的歌调,使母于催儿睡眠时歌之,如此则儿童长大后,必成为有道
德健全之国民。”①
更多推荐
儿童,儿歌,歌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