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大众朗逸2017款二手车多少钱)
详解上汽与广汽合作:车企“航母战斗群”出海
文 / 周开平
图 / 网 络
01. 中国的,就是世界的
一个月前,广汽总经理冯兴亚在广汽中心会议室和媒体聊天时提
到一个细节:广汽过去一年的大调整中,特别是组织架构调整,注重
制度上效率和公平的设计。其中提到广汽该学习上汽在研发体系考核
的制度设计上的哪些部分,同时,分析了广汽研发体系和上汽研发体
系的同与不同。在场的媒体当时没有注意到,为什么冯兴亚会拿上汽
作为广汽参考的对象。直到12月23日傍晚,广汽和上汽忽然宣布双
方达成战略合作,才恍然大悟,原来双方已经为了合作谋划了很久,
相互对管理、企业愿景和体系都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根据协议,上
汽和广汽将积极探讨在技术研发、资源协同、投资布局、市场拓展、
商业模式创新及国际经营等相关领域开展合作。包括:
1. 联合开发核心技术,双方将探讨在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
轻量化等领域,对战略性核心技术、平台进行联合投资、开发。
2. 共享产业链资源,双方将探讨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协同合作,并
计划在物流、汽车金融、保险服务、后市场领域、产业投资等方面开
展合作。
3. 聚焦新商业模式,双方计划加强在汽车共享、出行服务、车电
分离等新商业模式方面的研究与合作。
4. 合力拓展海外市场,双方将探索在海外终端网络资源、海外商
业伙伴、海外制造资源、国际物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双方的目的很明确,在广汽的“官宣”里也提到,为了获得规模
经济和协同效益,从而提升效率。
汽车产业是规模经济产业,规模越大竞争力越强。做大规模是全
球所有车企巨头的共同目标,只要一有机会,就死死追求。
前菲亚特掌门人马尔乔内,曾提出要在全球巨头中占据一席之地,
车企年销量至少要达到800万辆。因此,他主持了菲亚特与克莱斯勒
合并,简称FCA。马尔乔内逝世后,FCA继续通过合并提升规模,于
近期与法国的PSA达成合并协议。这两家全球前十排名靠后的车企,
摇身一变成为全球销量第四、营收第三的汽车集团。上汽和广汽的合
作,出发点和全球巨头的合并类似,简单来看,就是通过规模经济,
提升车企集团的竞争力。中国汽车市场全面放开,改变了中国车企的
生存环境,促使了国有车企加快合作进程。中国车企集团无论在国内
还是海外,将直接和全球巨头短兵相接,没有任何缓冲地带。中国的
汽车产业,完全推向了市场。全球巨头在通过合并做大规模,中国的
国有车企如果不合作,将很难和巨头抗衡。特别是旗下的自主品牌,
年销规模只有几十万辆,无论从研发投入,还是供应链规模,都处于
绝对的劣势。更长远看,中国车企的未来,不太可能只局限于中国市
场,必定会走向全球市场。如果没有紧密的合作,很难在车企巨头已
占据的市场“虎口拔牙”。利用更加市场化的大环境,倒逼车企提升
竞争力,已然是国家意志。现在国企的合作,战略眼光已经放得较远。
未来几年,中国汽车民企也将进入这一程序:要么被兼并重组,要么
合并。这一点是可以预期的。
中国的车企,就是世界的车企。中国的车市,就是世界的车市。
02. 为什么是上汽和广汽市场化,是国有车企必须要走的路径。
国有车企只有抓住这几年,进行较为彻底的市场化改革,才有可能在
未来市场站住脚。冯兴亚多次提到,广汽是相对比较市场化的国企,
不仅是管理、机制还是文化。比如广汽员工的待遇,直接和业绩挂钩。
而且强调,还要加快市场化改革。
事实上,上汽也是比较市场化的国有车企集团。冯兴亚在对比研
发部门的考核时,之所以提到上汽,就是因为其市场化的制度设计。
市场化的直接结果是,上汽和广汽的研发成为了国有车企中实力
最强的。自主品牌的产品和销量,也是国有车企中最强和最大的。某
种意义上,之所以能走到一起,首先是两家车企的风格相近,管理文
化和发展理念相似。市场化的管理机制,可以说是核心纽带。上汽和
广汽宣布合作后,有人说,同是地方国企的北汽落单了。很显然,北
汽在这一气质上,很难和这两家车企融合。市场化的管理风格,塑造
了上汽和广汽的三大特点:一是心态开放。上汽的合资成功,直接把
它推向了国内第一大车企集团的地位,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一度成
为国内合资的典范。广汽也是国内合资品牌较多的车企,特别是近年
和三菱、菲亚特克莱斯勒等的合作,拓展了空间;二是盈利能力强。
2018年,上汽集团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60亿元,相比
2017年度的344亿元增加了16亿元,增长幅度为4.65%。广汽归属
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9.03亿元。就盈利能力而言,广汽的实力远
高于它的规模排名。三是花巨资搞研发。上汽单在2018年上半年就投
入61.65亿元用于研发,全年超过120亿元,是国内最舍得花钱研发
的车企;广汽2018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为17.07亿元,占营业额比例
的4.59%,是研发投入比例最高的车企集团。
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的行政地位相当,都是地方国企。
一家位于长三角,一家位于珠三角,是中国两个经济最发达、市场经
济思维最活跃的地方。
03. 和三大央企合作的异同
两年前的2017年12月3日,中国汽车界也进行了一场大合作,
涉及面之广不亚于“上广合作”。当天,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以
下简称“一汽”)、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签约仪式在武汉举行。一汽、东风、长安三方宣布,将在前瞻共性技
术创新、汽车全价值链运营、联合出海“走出去”、新商业模式等四
大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这标志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国家队”开始
全面合作。合作涉及到四个方面:
1. 在前瞻共性技术创新领域,三家车企将积极参与智能网联汽车
国家创新中心的组建,长安汽车与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共同创建“前
瞻共性技术创新中心”。三方共同围绕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轻
量化等领域,对战略性核心技术、平台进行联合投资、开发,并共享
技术成果。
2. 在汽车全价值链运营领域,三方将重点加强传统整车平台和动
力总成等方面的协同,开展生产制造领域的合作以及协同采购,并深
化在物流领域的协同合作。
3. 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三方将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探索在海外产品、海外终端网络资源、海外商业伙伴、海外制造资源、
国际物流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4. 三方还将共同探索新商业模式,加强汽车共享、出行服务、汽
车产业新生态的前瞻性研究与合作,探讨在金融领域的协同,共同谋
划参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建设。
在2018年,外界一度传出三家汽车央企将合并,并且流传出了具
体的合作方案。尽管都是央企,从主管部门来看,最有可能实现合并,
但实际上,因为车企本身的特点和产品属性,合并并不现实。
取代合并的是,2018年7月6日,一汽、东风和长安T3物流高
层研讨会暨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湖北武汉举行,构建了“1+1+3”
物流企业战略合作新模式。其他方面的合作,目前还很难看到效果。
从合作方向上看,广汽和上汽的合作目的和三大汽车央企的合作类似,
都是瞄准四个方向,终极目的都是拓展海外市场,也就是将竞争格局
放到全球。而两次合作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后者驱动力更倾向于市场,
阻力更小。两家车企的理念更相近。发展目标,也更加接近。而且对
于终极目标——海外市场份额的关注程度,远高于三大央企。相近的
战略目的和相似的发展路径,为广汽和上汽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想
象空间。
04. 区域合作多于竞争
2018年,广汽集团生产汽车219.40万辆,同比增长8.77%,销
售汽车214.79万辆,同比增长7.34%。广汽集团合营、联营公司营业
总收入为3636.85亿元,同比增长7.04%;合并营业收入723.8亿元,
同比增长1.13%。新锐汽车观察不久前预测过,2020年广汽极有可能
超过北汽,规模上成为全国第四大车企集团,接近车企集团的第一梯
队。2019年,广汽集团连续七年入围《财富》世界500强,位列第
189名。广汽是广州的龙头车企。2018年,上汽的整车销量达到
705.2万辆,同比增长1.8%。2019年,上汽第15次跻身《财富》世
界500强,排名第39位。上汽也是上海的龙头车企。上海和广州都是
汽车重镇,产量不相上下。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广州市汽车产量
为296.26万辆。2018上海市汽车产量297.76万辆。从传统意义上
看,上海和广州的汽车产业,相互竞争。但是,这是过于陈旧的观点。
未来中国汽车的发展,不是城市和区域竞争,而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
在燃油车时代,中国汽车产业无法和发达国家竞争,只能局限于抢合
资、抢合作、抢建厂;但在新汽车时代,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没有
“国民差异”,中国车企的格局应该是放眼全球。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这一设想提供了可能。汽车产业呈
现出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国际化、共享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在
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商业模式、产业生态和发展格局等方面正面临
深刻变革。
汽车产品通过技术变革,全球产业格局可能重新洗牌。未来全球
汽车产业的中心,不一定是在西方,而是在中国。中国的巨大市场,
为这一转移提供了先决条件。换句话说,中国车企最大的对手,应该
瞄准全球巨头。只有这样,未来20-30年,中国的新能源车产业规划
和车企,才有可能获得战略成功。不只是一个产业,而是国家战略的
成功。
新锐汽车观察已入驻:
|今日头条号|企鹅号|车家号|一点号|
|搜狐号|易车号|
您的转发、留言和点在看
都是我们写下去的动力噢
更多推荐
合作,汽车,中国,市场,全球,领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