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8日发(作者:一汽大众高尔夫现在多少钱)

兰州市教育局关于对全市普通高中学校2017—2018学年教育教学绩效评价情况进行通报的通知

文章属性

? 【制定机关】兰州市教育局

? 【公布日期】2019.01.11

? 【字 号】兰教基〔2019〕15号

? 【施行日期】2019.01.11

?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 【时效性】现行有效

? 【主题分类】教育其他规定

正文

关于对全市普通高中学校2017—2018学年教育教学绩效评价情况进行通报的通知

各县区教育局、兰州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各省属、市属高中、各市管民办高中:

根据《关于开展2018年度全市初、高中教育教学绩效评价和“一体化办学”工作考核的通知》有关要求,2018年11月19日至11月30日,我局委托第三方社会评价机构甘肃沁园教育培训监测评估中心从各县区和各中学聘请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组成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绩效评价考核组,对全市52所普通高中学校(含独立高中24所、完全中学26所、一贯制学校2所)2017—2018学年度教育教学绩效工作进行了量化考核评价,现将具体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依照《兰州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绩效评价方案(2018修订)》(兰教基〔2018〕423号),考核组积极发挥研究、服务、指导的作用,通过听取汇报、查看资料、深入课堂、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促进学校在整理中查缺补漏,在谋划中全面发展,有效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考核期间,共听取学校汇报52场次,查阅各种档案资料1000余卷(册),随机听课近百堂,访谈520余人次,问卷调查10000余张。

二、亮点与特色

(一)教育实践高效落实德育目标

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各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融入德育教育,通过课程开发、主题活动推动价值观教育常态化,达到入脑入心入行的效果。

1.善于借力,努力提高德育实效。依据《兰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134”行动计划》,各学校形成符合实际的德育体系,德育工作有方案、有安排;共青团学生会活动丰富多样,初步形成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兰州四中成长式班级管理模式较为成熟,兰州五十中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卓有实效,创新高效;全员育人管理制度、工作职责网络基本形成,新舟中学全员育人工作扎实有特色,并借助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创建,营造校园读书氛围,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德育校本课程的研发有方案,实施有保障,兰州七中《四生教育》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展有声有色。

2.形成合力,统筹整理德育活动。各学校积极开展寓教于乐的德育活动。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经典诵读”“童心向党”“我们的节日”“新时代好少年”“三爱三节”“垃圾分类”“小手拉大手”等主题教育活动统筹安排。落实《中小学生守则》,措施具体,检查到位,效果明显;新生教育扎实有效,有讲座,有军训,有参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法治教育、安全教育有计划,校园欺凌防治理,制度健全,措施有力,应急疏散演练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平台学习常态化,联防联治推进顺利,依法治校的理念在校园落地生根。 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法律、语言文字、国防教育、征文、手抄报、书法、演讲等比赛,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宪法及法律知识,强化国防意识,提高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兰州十八中在第四届西部故事原创大赛中获高中组团体白金奖。

3.实施全力,积极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很多学校重视,开足开齐心理健康课,积极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有记录,心理健康档案资料齐全详备。生涯规划课已逐步开展,兰州新舟中学、兰州二十八中生涯规划课程有特色,起始年级培养适应性、中间年级突出规化性、毕业年级重视指导性的分层策略指导性较强。

学校建立健全特殊群体关爱机制,除按规定发放国家助学金和精准扶贫建档户减免学杂费外,榆中一中动员社会力量资助,有浙江新华爱心教育基金资助的“珍珠班”、海韵工贸集团资助的“海韵班”、榆中何记总公司资助的“何记班”,扶优助贫工作有序推进。全面开展学困生转化工作,重点关注个别心理问题学生和特异体质学生,多举措加强经济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关爱。

各学校均能根据省市要求及时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建立形式多样的成长档案。其中兰州五中在多元化评价上,敢于积极尝试,有了新思路、新方法;兰州九中提出了“影子评价”的校本模式。

4.增强动力,点燃素质教育新引擎。学生社团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素养的重要手段。各学校能够积极建立健全社团活动制度和组织机构,经常性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榆中一中、兰州三十三中、兰州五十一中、兰州五十八中、兰州五十五中等学校成立了社团联合会,实现学生社团自主化管理。师大附中的天文社团和模拟联合国社团、榆中七中的木刻版画社团,特色鲜明,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5.重视增力,引导全面发展方向极。按照国家规定开足开全通用技术课,兰州三十三中建立通用技术实践基地,规模大,设备齐全,利用率高。各学校积极开展校内卫生大扫除、红旗班级、卫生模范班评选等活动,渗透劳动教育。各学校加强校外劳动,开展学雷锋活动和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永登一中常年坚持校外植树活动,榆中师范组织学生参加电焊、车床等操作,增强学生劳动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各学校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很多活动做到了安排合理、组织有序、保障有力、成果显著。其中兰州十中综合实践活动安排初步形成体系,兰州四中研学旅行形式新颖,组织学生深入周边知名企业学习劳动,节约了成本,锻炼了身体,取得了实效。兰州二十七中研学活动组织严密,资料规范,编著研学旅行资料汇编,开发了河西篇、天水篇等相关研学手册,研学指导详细明晰。

(二)特长培养保障学生个性成长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开发和激活学生的各种潜能,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1.因校制宜,挖掘资源,强化素质教育理念。全面落实《全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加强科技创新教育,成立科技兴趣小组,开展科技小明星评选活动。兰州三十三中建立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兰州五十一中建立航空航天模型基地规模大,学生参与度高,成效显著。各学校建立科技创新教育指导团队,邀请专家进校园,兰州六十一中邀请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蒋大明和轨道专家指导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开发了《潜能·创新·成长》《研究性学习导航手册》等校本教材,兰州五十一中编著了《航空模型》,榆中二中编著了《科技创客》等校本教材,特色显著。

各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科学考察、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参观学习、科学论文评比等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及航模、海模、车模、建模等科技类和发明创造比赛活动。科技活动和比赛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素养,提高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兰州外国语高中、兰州十中、兰州五中、兰州十四中、兰州九中、兰州五十二中的机器人,兰州五十五中的人工智能,兰州五中的车模、兰州五十二中的车模、建模,兰州四中的航模等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兰州外国语高中在第二十届“飞向北京—飞向太空”航模海模比赛中荣获高中组亚军、在全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荣获冠军、在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获二等奖;兰州三十三中在第十八届中国青少年FLL机器人挑战赛中获高中组一等奖;榆中师范在2018年全国无线电公开赛(甘肃赛区)中荣获144mhz男子、女子团体第一、3.5mhz男子、女子团体第一;榆中恩玲中学在第十八届“共筑家园”建模比赛中荣获“中华庭园”、古典民俗团体第一名、木桥梁结构承重赛团体第一名,成绩丰硕喜人。

2.崇尚运动,积极参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运动会、传统项目积分赛、足球赛、武术、体育舞蹈、田径锦标赛、游泳比赛、课间操、羽毛球、乒乓球、阳光体育、围棋、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等体育比赛活动和艺术节、器乐比赛、舞蹈大赛、戏曲大赛、合唱节等艺术比赛活动,并通过体育艺术活动的开展和比赛,激发了学校活力,增强了学生体质,提升了学生审美情趣。兰州六中的体育、兰州十四中的音乐、兰州五十三中的美术专业优势明显,蜚声省内外。兰州六中学生孙凯华获得亚运会竞走冠军。兰州二中在2017年兰州市中学生排球比赛和甘肃省第一届中学生排球联赛中均获冠军,在2017年中学生篮球比赛中获得高中男子女子冠军;榆中师范在第十四届甘肃省青少年才艺大赛甘肃总决赛声乐比赛中获个人一、二等奖,并在素描、色彩、书法和国画中多人次获奖。

(三)师德建设不断夯实教育根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有好的教育。高尚的师德是教师良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对于造就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教师队伍具有重大的意义。很多学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把师资素质提升作为学校重要工作来抓。

1.铸师魂,永葆初心。组织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教育和教师工作讲话精神,学习“最美教师”的先进事迹,学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感人事迹,很多学校发起了“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树立典型,榜样引领。兰州六十一中开展每月一主题“小家月”活动,开展教师读书工程。

2.强师能,榜样示范。很多学校通过分级教师工程助推专业发展。有促进新教师成长的“园丁工程”“青蓝工程”“朝阳工程”;有促进中年教师发展的“骨干工程”“骄阳工程”;有促进骨干教师成名的“名师工程”“头雁工程”,不一而足。兰州四中、兰州新舟中学开展教师生涯规划辅导,独树一帜;榆中一中建立了教师心理健康档案,温馨感人。

3.重规范,引领成长。各学校强化教师岗位管理,坚持学习不放松,鼓励和要求教师参加函授、进修,外出学习,利用电子平台备课、交流,撰写教科研论文,力促教师潜心备课,潜心钻研,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兰州三十三中的“教师沙龙”,特色鲜明;兰州二中等级“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工程”、兰州六十一中的“未来之星”学校、兰州二十七中的“名师引领”工程,成效显著。

(四)校本研修推动教育教学频现精彩

教学是学校的生命力,抓教学、抓课堂,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质量的检测、学业考试以及评价制度的实施方面,各学校都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要求规范、检查到位、记录详实、反馈及时,保证了各学校教育教学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也对教师起到了相应的管理、督促、评价和引导作用。各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制度、方案、计划的实施、检查、评价、总结、反馈都非常详细,在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稳步发展的同时,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了教师全面发展。各学校认真组织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形成良好的研讨氛围,集体备课发挥了资源共享、智慧共享的优势,通过议课、研课、磨课起到了提高课堂效果的作用。兰州三十四中依托本校金城名师的研究成果,带动数学、物理老师开展作业校本化和分层布置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变革课堂结构,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方式,为提高教学质量注入内生动力,是许多学校的通行做法。教学改革在很多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新模式已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角。兰州二中的“一大五小目标引领”模式、兰州五中的“导学展点练”模式、兰州十四中的“四案五环”模式、兰州十八中的“1162”模式、兰州二十七中的“6531”、兰州五十八中的“双育六环节”教学模式、兰州六十一中的“四五四”模式、榆中恩玲中学的“双向四步七环节”模式,理念新、方案实、计划细,实践勤、成果好。

同时,各学校能组织教师按要求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分不同层面设计教师培养发展的计划,通过相应措施和具体培训努力促进教师全面可持续发展。兰州七十一中的“四级校本研修”模式,匠心独运,成效显著。兰州六十三中的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设计新颖、非常温馨,既有教师成长愿景的规划,又有活动开展的过程性记载。

(五)教育科研助力学校向内涵式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以教育科研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提升。各学校主动承担或参加教改实验项目,论文发表和课题研究成果丰硕。各学校努力开展国家级、教育部、中央电教馆、市规划和个人课题及校本课题研究,特别是学校领导带头撰写论文和开展课题研究,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各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层级的教学观摩、公开、示范、学术交流等教育教学活动及教育教学、论文、课件、课例、一师一优课、教育故事等教育教学比赛,其中兰州五十五中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比赛成果较为突出。 (六)制度建设紧紧筑牢学校教育根基

依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学校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各学校对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加大人文元素、创设新型管理文化。持之以恒推动制度重建,各部门职责明确,各层面管理者的领悟力、指导力、执行力有显著提高,学校管理更趋民主、科学、规范、精细、人文,具有各自特色的校本治理逐步显现。兰州五中常规管理自成体系,民主科学,特色明显。兰州五十五中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以草根教研和校本研修促进学科发展,特色凸现;兰州一中、兰州新舟中学推行扁平化管理,推动年级管理实体化。兰州二中、兰州三十三中、兰州外国语高中、兰州西北中学、兰州六十中等学校注重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工会工作有声有色,制定关乎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相关制度。

借提升学校品质的东风,很多学校结合学校发展及自身实际,立足本职岗位,发扬优良传统,依照《兰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研究制定了办学章程、学校发展五年及十年规划。章程及规划的出台,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兰州六十中、兰州六十三中、西北中学的规划从大处着眼,指向明确,可操作性强。

(七)课程建设支撑提升教学质量

很多学校能按照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很多学校制定了课程开发方案、实施方案、评价方案等,开设了多门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支撑,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兰州十四中结合自身特色开设了钢琴普修课,兰州五十三中为学生量身打造《色之绚》等精品校本课程,颇受学生欢迎;兰州五十八中和师大附中,特色化的学校课程体系基本形成。

(八)文化建设促进学校提档升位

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新高地,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在继承优良教育传统和汲取现代教育治理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校情、有鲜明个性、能鼓舞人心的办学理念体系和价值观。兰州十八中的“融”文化、榆中七中的“水”文化、兰州二十七中的“双成文化”、兰州二中的“大成文化”、榆中一中的“争先,争先”,既凸显文化底蕴和教育内涵,又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并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的凝聚力和内驱力,推动学校长远长足发展。兰州十四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提出“净化——绿化——美化——文化”的学校形象力升格之路,兰州五十七中处处体现对文化的诠释和学生的关爱,校园内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三、梳理问题,寻找不足

(一)德育工作欠缺系统性

1.部分学校缺乏明确的德育模式,围绕德育模式研发德育校本课程有待加强;全员育人导师制的落实不够理想,目前部分学校仅停留在领导班子、班主任层面,其他教师并没有实质性参与进来;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亟需加强。

2.学生社团管理机制不完善,组织零散化,未能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社团发展定位不清晰,任务政治化,文娱性倾向明显;社团活动质量不高,发展形式化,未能凸显德育本质。

3.班主任工作活动多,反思少;继承多,创新少。学校的德育工作非常丰富,但是工作不够系统,大多散在点上,亮点特色活动较少。

(二)教学工作缺乏创新力

1.高效课堂创建工作几近停滞。所有学校都有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有些学校甚至有十余种课堂模式,但是从各校构筑高效课堂的情况来看,高效课堂模式在公开课时作秀多,实践探究运用少。

2.集体备课活动浮在表面。集体备课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是:要求不明确、措施不具体、监督无力度、评价未跟上。从集体备课活动记载来看,时间投入不足,活动缺乏计划,内容乏善可陈,没有真正起到备课组集体研讨、打磨、完善的作用。 3.教师培训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各学校关于教师培训的活动比较零散,跟实际校情契合度不高。各学校都有教师培养计划,但是对教师的发展要求多、引导少,评比多、培养少,考核多、鼓励少,监督多、帮助少,尤其针对不同层级的教师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

(三)校本课程缺乏前瞻性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研究性活动和过程,各学校在开发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的问题。一是学校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根基,将理念窄化,在没有理解内涵的情况下盲目开发,而更多的学校因为高考的影响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积极性不高。二是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权利意识薄弱,能力不强,甚至被动感很突出,而师资职前职后的培训也缺少相关能力的提升培养。三是学生缺失主体性,仍然游离于校本课程开发之外,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

(四)文化建设缺乏凝练性

学校文化是一个不断建设、反思和提高的长期性工程。但当前各学校文化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一是学校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措施、手段还不能与学校改革发展紧密结合。二是学校文化建设内涵的挖掘和表述还需加强,很多学校核心理念的提炼和表达随意而为,办学愿景与学校发展结合不紧密。三是学校文化千人一面的现象比较突出,办学理念不能反映客观实际,“三风一训”雷同率高,民主化制度有待加强。

四、科学谋划,反思改进

(一)切实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充分开展民主化建设。各学校要细化管理工作,精确定位、合理分工、量化考核。在今后工作中,要追求效率最优,查找问题漏洞,在过程中收集材料,注重总结反思。同时,要加强民主化建设,管理戒除“一言堂”行为,教育改变“师道尊严”观念,学习提高“主动发展”意识。

(二)切实加强学校质量提升理念,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要树立质量意识,学校领导带头抓,以身作则,带动全体教师牢固树立“质量兴校”的意识。重视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包括师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师能——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师智——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师魂——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有效推进课程改革,实现传递知识、探究创新、人文精神、交流合作、个性发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培养目标。积极对接新高考,要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向引领”和“自下而上的创新实践”,提前谋划,充分应对。

(三)切实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努力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围绕立德树人核心,转变教育理念,突出日常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大力推进常规管理专业化、精细化,摒弃重结果轻过程、重检查轻分析、重问题轻措施和“填鸭式”“表演型”等无效教学现象。优化校园育人氛围,聚集育人元素,真正做到学校育人全过程、全方位、无死角。

兰州市教育局

2019年1月11日

更多推荐

学校,教育,兰州,学生,教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