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6日发(作者:昌河福瑞达m50s)
飞进开国大典的小“哨兵”——史汀生L-5轻型联络机
Crazy Ivan
58 年前的 10 月 1 日,随着五星红旗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冉冉升起,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上,威武雄壮的阅兵式无疑是令人瞩目的焦点。当地面陆军方队行进长安街时,天空中也传来飞机的轰鸣声,这是年轻的人民空军首次公开亮相。在由 17 架各式战鹰组成的受阅编队中,一架看似小巧单薄的飞机只留下模糊的身影,直到若干年后“飞”入航空博物馆,人们才得以近距离一睹其真容,它就是绰号“哨兵”的 L-5 轻型联络机。
开国大典上的受阅机群
轻骑应运生
虽然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后不久,美国就将这一新技术运用到了军事领域,但在后续发展上却大大滞后于欧洲各国。1917 年 4 月美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甚至没有可直接作战的军用飞机,还要依靠英法盟国提供的机型。战后,美国军方开始有计划地增强空中力量,其中一个不太起眼但又颇有远见的新项目就是轻型联络与观测机,包括步兵联络机(Infantry Liaison)、炮兵观测机(Artillery Observation)和兵团观测机(Corps Observation)。参与竞争的有寇蒂斯、道格拉斯、北美等多家飞机制造企业,但它们拿出的机型与便于在前线简陋条件下使用和维护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Fi 156 具有良好的起降性能
1938 年 9 月,在俄亥俄州克里夫兰举行的全国飞行竞赛上,受邀前来的德国空军代表团展示了一架费舍尔公司的 Fi 156“鹳”式轻型飞机。Fi 156 是德国航空部短距起落(STOL)机型竞争中的获胜者,起飞滑跑距离只需 65
米,在 20 米内即可完成着陆。这让当时的美国陆军航空兵团(USAAC)高层眼前一亮,希望也能拥有自己的“鹳”式,于是向国内航空工业界发布招标书。共有 12 家飞机制造商提交了各自的设计方案,军方先从中选择三个厂家生产出原型机进行对比,最终是史汀生飞机公司(Stinson)在密歇根州韦恩堡工厂研制的 Model 74 号机雀屏中选。该机于 1940 年 7 月 15 日首飞,采用带支撑的高上单翼和固定起落架布局,带有全翼展开缝襟翼,可在 60
米距离内完成起降。USAAC 确定其军用编号为 O-49“警惕(”Vigilant),到 1942 年 4 月又根据用途变化改称 L-1,各种改型共订购了 320 多架。
威克斯航空博物馆的 O-49/L-1“警惕”,英国空军涂装
在使用过程中,军方对 L-1 的尺寸、重量及性能并不十分满意,仍在寻找更合适的后继者,先后采购了其它公司研制的 L-2、L-3 和 L-4 轻型飞机。其实史汀生公司并不是没有更好的设计,1939 年他们向民用市场推出的
Model 105“航行者”(Voyager)三座私人飞机就以良好的低速操控性和实用性大受欢迎,顾客包括霍华德·休斯这样的名流大亨和不少好莱坞明星。这自然也吸引到 USAAC 的注意,也买下 6 架“航行者”与其它同类产品进行对比测试,定名为 YO-54(Y 表示“评估状态”)。由于性能出众,军方又陆续增购了 26 架“航行者”,根据发动机功率的不同分为 AT-19A/B 两种型号(后改为 L-9A/B),二战期间被直接征调到欧洲和太平洋战场。
1940 年 USAAC 购买的 YO-54
战争的紧迫性让军方感到,理想的轻型联络和观测机不仅要具备“鹳”式的特点,也不能花费太多的经费和时间重新设计,机型结构必须简单可靠以利于快速生产和就地维护。“航行者”尽管表现不俗,但还得按作战要求进行改进。此时,史汀生已经与另一家航空企业伏尔提公司(Vultee)合并,不过这倒没有影响对“航行者”军用版的开发。新机型延续单发高上单翼的布局,除了改装军用机电设备,仍保留民用型的大量零部件,但机翼部分由原来的铝制结构改成强化过的木质翼肋加蒙布,可节省具有战略价值的金属材料。机身内部以焊接钢管为骨架,座舱为纵列双座形式,窗口的布置还增加了驾驶员和观测员的全方位视界,并拆掉前起落架的整流罩以适应粗糙的起降场地。动力方面选择功率为 138 千瓦的莱康明(Lycoming)O-435-1 型六缸空冷发动机,驱动双叶木质螺旋桨。所有这些改动都考虑到尽量不影响工厂现有生产线上的流程和设备,可以迅速转入量产。
莱康明 O-435 六缸空冷发动机
这架工厂型号为 Model 76 的新机型于 1941 年 6 月 28 日首飞,对测试结果颇感满意的美国陆军航空军(USAAF)甚至跳过通常所需的评估阶段,直接与伏尔提-史汀生公司签下首批 275 架的生产合同,并赋予军用编号为 O-62“哨兵”(Sentinel),到 1942 年 4 月调整编号时也相应地改名为 L-5,并获得军方的追加订单,平均价格约为每架 9,500 美元。除首批 O-62 外,L-5 基本型累计生产了 1,538 架,其中有 300 架后来配备有医疗器材以备前线急救之需。其它改型分别为:
O-62“哨兵”原型机 42-14798
O-62“哨兵”研发团队
L-5A:原计划升级发动机和电气系统,但因相关部件供应不上而搁置下来,未实际投产。
L-5B:为提高战地运载能力,其机身容积被扩大到可装入 90 千克的货物,或者放置一具担架以运送伤病员。为此还在右侧机身上开设了一个 1.8 米宽用铰链固定的舱门,后座观测员的位置和窗口以及部分操纵机构也随之作出调整,共生产 712 架。部分 L-5B 将固定起落架改为双浮筒结构,便于在水上起降,由于气动外形发生改变,还在机尾下部加装一块腹鳍板来增加稳定性。
改装浮筒的 L-5B 扩展了活动范围
可安置担架的 L-5 救护型成为伤员的天使
L-5C:与 L-5B 基本相同,另在机身内的弧形支架上安装一台福尔摩·格莱弗勒克斯(Folmer-Graflex)的 K-20
型航空相机,驾驶员或观测员均可操作相机执行侦察任务,有 200 架投入服役。
K-20 型航空相机
L-5D:原计划改进 L-5 的机翼翼型以提高操纵性能,但只进行过工厂原型机测试,没有获得生产订单。
L-5E:与 L-5C 基本相同,另对机翼控制面作了改动,可通过手动方式将襟翼再放低15°来提高低速性能,后座观测员的位置也有所变化。该型号的产量为 750 架,其中部分 L-5E-1 对轮胎和刹车系统进行过加大加固,增强在前线简易机场的起降能力。
维修中的 L-5E,可以清楚的看到该机的钢管骨架
XL-5F:为一架 L-5B 换装功率相同的莱康明 O-435-2 型发动机,并改进了排气系统和螺旋桨,可有效降低噪音,增加飞行的隐秘性,但没有进入实用阶段。
XL-5F 44-17103 奇特的低噪音螺旋桨
L-5G:在 L-5E-1 的基础上换用 142 千瓦的莱康明 O-435-11 型发动机,部分改用可变桨距的金属桨叶,时速略有提高,但重量也相应增加。此外还改装了 24V 的无线电设备,加强与地面部队和其它飞机的联系。军方共订购 900 架,不过到二战结束时实际只生产了 115 架。
“哨兵”的最终型号:L-5G
小兵担大任
L-5 的基本型被非正式地称作“观测型”,从 L-5B 到 L-5G 则被统称为“救护型”。各种型号的“哨兵”产量达到
3,590 架,仅次于派珀公司的 L-4“蚱蜢”(Grasshopper),是二战期间使用最为广泛的第二号轻型军用飞机,活跃在从北非到意大利、从英伦三岛到中欧平原、从东南亚密林到太平洋群岛的广大战场上。USAAF 曾先后调拨 306
架 L-5 给美国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其中大多数型号更名为 OY-1,有 18 架 L-5G 更名为 OY-2(Y 为伏尔提-史汀生与联合飞机公司合并后的企业代号),主要在太平洋战区的海军陆战师中使用。另外,根据租借法案,美国也向英国提供了 40 架 L-5 和 60 架 L-5B,英方分别定名为“哨兵”Mk.I 和“哨兵”,均配属于中国-缅甸-印度战区的作战部队。
刚抵达法国正在组装的 L-5
OY-1 是海军陆战队在岛屿争夺战中的“眼睛”
在各种复杂恶劣的战场环境下,小不点“哨兵”凭借出色的性能担负起令人惊异的“多面手”的角色。就象后来的直升机那样,L-5 不仅可以执行空中侦察、火炮校射、接送要人和急件等常规任务,还能架设通讯线路、牵引滑翔机、
渗透敌后、撤运伤员,在紧要关头为被孤立的部队输送急需的弹药、食品和医药等补给。尤其是在难以修筑常规机场跑道的丛林、山陵和海岛地区,L-5 深受同盟国官兵的喜爱和信赖,被亲切地称作“飞行吉普”或“丛林天使”。
灵活实用的 L-5 有“飞行吉普”之称
除了机上乘员的自卫武器,L-5 属于无武装的军用飞机,不过在必要时也可携带小型炸弹对敌方进行骚扰性的轰炸行动。1944 年,一些地勤人员曾给 L-5 做过加装武器的可行性试验,在机翼两边的支架上各安装一根 60 毫米口径的火箭发射管,配以电点火装置,发射出的火箭可用来标示目标位置或攻击地面的软目标,不过这种临时改装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
临时加装的火箭发射管难有用武之地
二战结束后,状态完好的各型 L-5 除了有些移交给“友好国家”使用外,大多仍留在美国陆军、新独立的空军(USAF)和海军陆战队中服役。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哨兵”是最早被派往战场的美军飞机之一,曾赶在朝鲜人民军进攻汉城前搭载南方伪总统李承晚逃出险境。在朝鲜战场上,L-5 通常用于执行前进空中控制(FAC)任务,后来逐渐被北美 LT-6G “德克萨斯人”和塞斯纳 L-19“捕鸟犬”(Bird Dog)所取代,海军陆战队的 OY-2 还加装火箭进行过对地支援。经过十余年的战争考验,大部分“哨兵”从 1957 年起陆续退役,转入民防空中巡逻队(Civil Air
Patrol)从事训练和搜索救援工作直到 1970 年代。少量保留军籍的 L-5 和 L-5G 在 1962 年 9 月按照美国国防部新修订的军用编号规则分别改名为 U-19 和 U-19B,但没过几年也结束了它们的军旅生涯。
作为军方抛售的剩余物资,仍有使用价值的“哨兵”们在民间继续发挥着余热。“解甲归田”之初,它们多被用作短途运输、喷撒农药、观光旅游、空中摄影和测量等,后来又成为一些博物馆、航空组织和发烧友的收藏品。目前,全世界尚存 300 架左右的 L-5 整机,以美国保有的居多,其中只有不到一半还处于可以升空飞行的状态,有的仍保留着战时的涂装标志,在各种航展活动上时常会出现它们的身影。
现存的 L-5 仍活跃在蓝天上
“哨兵”在中国
中国取得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接收了来华支援的美军部队留下的一批作战装备,其中的 L-5“哨兵”就被用于通讯联络、地形勘查和飞行训练。在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空军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不满高层的黑暗统治,毅然倒戈投奔光明。如 1946 年 4 月 20 日,曾击落过 5 架日机、时任国民党军第 9 战区司令部飞行联络官的王延洲驾驶 L-5 从徐州飞往济南途中,因天气恶劣而迷航,迫降在河北清河县解放区。王延洲自愿留下参与人民空军的建设工作,并在开国大典上驾驶 P-51 战斗机接受检阅,后来在抗美援朝中还击落击伤 F-86 各一架。1949 年 1
月 12 日,国民党笕桥空军军官学校的上尉高平也带着一架 L-5 从杭州飞过长江,成功起义。加上人民解放军在各地陆续缴获的战利品,到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时,共拥有 8 架 L-5,其中 5 架状态良好。
国民党空军的 L-5
1949 年 5 月 1 日,东北解放军曾利用手中的 L-5 在沈阳庆祝“五一”的活动上撒放传单。8 月 15 日,我军第一个承担作战任务的飞行中队在当时的北平南苑机场组成,配备有多种战斗机、运输机和教练机。除负责首都防空外,该中队还参加了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为增加受阅飞机的类型和数量,又专门调入一架 L-5。10 月 1 日下午
4 时,由中央军委航空局作战教育处长方槐亲自驾驶这架喷涂着鲜艳“八一”军徽的 L-5,带领两架 PT-19 教练机
组成品字形分队,跟在 9 架 P-51、两架“蚊”式、3 架 C-46 之后飞过天安门上空,顺利完成受阅任务,并进行了现场摄影和撒放宣传品的活动。
尽管来自大洋彼岸的“哨兵”为新中国效力的时间不长,到 1953 年即告退役,但作为人民空军创建时期的成员和见证者之一,L-5 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也写下了不可遗忘的一页。
航博的 L-5B 44-17237
L-5“哨兵”基本性能参数
翼展:10.36 米
全长:7.34 米
机高:2.2 米
空重:670 千克
最高时速:208 千米
实用升限:4,816 米
最大航程:724 千米
原文刊载于《航空知识》2007 年第 11 期
更多推荐
进行,飞机,哨兵,军方,飞行,空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