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2020款标致2008售价)
摩托车机油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Ⅰ类、Ⅱ类与Ⅲ类润滑油基础油的工艺与性能差异
Ⅰ类基础油通常是由传统的工艺生产制得,从生产工艺来看,Ⅰ类基础油的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
构,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因此,该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Ⅱ类基础油是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变原来
的烃类结构。因而Ⅱ类基础油杂质少(芳烃含量小于10%),饱和烃含量高,热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温和烟炱分散性能均优于
Ⅰ类基础油。
Ⅲ类基础油是用全加氢工艺制得,与Ⅱ类基础油相比,属高黏度指数的加氢基础油,又称作非常规基础油(UCBO)。Ⅲ类基
础油在性能上远远超过Ⅰ类基础油和Ⅱ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数和很低的挥发性。有些Ⅲ类油的性能可与聚α-烯
烃(PAO)相媲美,其价格却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Ⅰ类 ?
?
Ⅱ类 ?
?
Ⅲ类 ?
?
生产:基本以物理分离为主,不改变原料中烃类结构。
特点:取决于原料中原有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非理想组分含量最高,综合性能最差。
生产:基本以化学过程为主,可以改变部分原料的烃类结构。
特点:原料中部分非理想组分被除去,综合性能优于I类基础油。
生产:通过深度加氢转化的方法,不受原料限制,改变烃类结构,变非理想组分为理想组分。
特点:除去原料大部分非理想组分,油品各项性能指标显著提高,综合性能远远超过I类和II类基础油。
类别
Ⅰ类
Ⅱ类
Ⅲ类
饱和烃含量/%
<90%
≥90%
≥90%
黏度指数VI
≥80~<120
≥80~<120
≥120
硫含量/%(质量分数)
>0.3
≤0.3
≤0.3
饱和烃含量,%
芳香烃含量,%
热氧化安定性
蒸发损失
硫含量,ppm
与尾气处理器的兼容性
运动粘度,100℃ mm/s
粘度指数
工作温度适应性
2
Ⅰ
65~85
15~35
低
高
300~3000
不兼容
4~32
95~105
不好
Ⅱ
93~99+
<1~7
中
较低
5~300
较好
4~30
95~118
较好
Ⅲ
93~99+
<1~5
高
低
0~30
好
4~8
123~150
好
问题二:SF与SE质量级别差异
API SE 1972 warranty suitable for use in gasoline-powered automotive engines built after 1979.
API SF 1980 warranty 1988 and older engines.
汽机油标准GB 11121-2006包括SE、SF、SG、SH、GF-1、SJ、GF-2、SL、GF-3等9个质量级别。SF级润滑油最初是因为无
铅汽油的使用而提出的,它的抗磨性和氧化安定性都比SE级润滑油要好。表现在程序ⅢD和程序ⅤD发动机台架试验中对发动
机活塞裙部漆膜、油环台沉积物、凸轮和挺杆磨损控制的更加严格。
蒸发损失(质量分数)/% 不大于
诺亚克法(250℃,1h)
气相色谱法(371℃馏出量)
方法1
程序ⅢD发动机试验
粘度增加(40℃,40h)/% 不大于
发动机平均评分(64h)
发动机油泥 不小于
活塞裙部漆膜评分 不小于
油环台沉积物 不小于
环粘结
挺杆粘结
擦伤和磨损(64h)
凸轮和挺杆擦伤
凸轮和挺杆磨损
平均值/mm 不大于
最大值/mm 不大于
程序ⅤD发动机试验
发动机油泥平均评分 不小于
活塞裙部漆膜平均评分 不小于
发动机漆膜平均评分 不小于
机油滤网堵塞/% 不大于
油环堵塞/% 不大于
压缩环粘结
凸轮磨损
平均值/mm 不大于
最大值/mm 不大于
SE
-
-
375
9.2
9.1
4.0
无
无
无
0.102
0.254
9.2
6.4
6.3
10.0
10.0
无
报告
报告
SF
25
20
240
9.2
9.2
4.8
无
无
无
0.102
0.203
9.4
6.7
6.6
10.0
10.0
无
0.025
0.064
二冲程汽油发动机特点和类型有哪些?二冲程汽油机油用于何处?
答:二冲程汽油发动机特点是结构简单、经济方便、单位重量功率高。按汽缸冷却方式主要
分水冷和风冷两种类型,水冷式功率较大,主要用于舷外机上,风冷式功率小多用于摩托车。
二冲程汽油机油主要应用于陆地机动自行车、摩托车、凿岩机、割草机、小型发电机的发动
机、链锯、铲雪车、舷外发动机及小型农林动力机械等活塞和轴承的润滑。
更多推荐
基础油,发动机,工艺,组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