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日发(作者:奇瑞qqme汽车报价及图片)
案例12:2006年中国再次应对通货膨胀
一、基本原理
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
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西方货币理论讲通货膨胀划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结构型等。通货膨胀形成的
原因比较复杂,其对经济的影响也很大。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了解通货膨胀的发生过程和
原因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是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案例内容
据官方统计,2003年第四季度,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开始迅速上扬:10月
份增长变为1.8%,11月份则一下子抬升到3.0%,12月份是3.2%。而此前从2001年11月开始到
2002年全年,CPI的负增长一直延续了14个月。2006年第一季度CPI继续攀升,4月份达到了
3.8%,食品价格的上涨甚至达到了两位数。中央银行在2003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全
面反映通货膨胀压力的GDP缩减指数变动率在2003年高达4.5%,在一年内从2002年的-1.2%
骤升至2003年的4.5%,表明通货膨胀的形势不容乐观。”
面对物价指数不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形势,有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当前中国并
不存在通货膨胀问题”,一般民众对通货膨胀也并未感到特别担心,但还是有许多人对通货
膨胀心存忧虑,因为经济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投资过热。在2006年5月21日首届中国基金经理
峰会大会开幕式上,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坦承:目前“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过度的投资
和低水平的扩张现象比较严重”。而这种投资过热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
协调、难循环、低效率这样一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上的”。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第一季度的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有31.4%的储户认为物价
将上涨,60.3%的储户认为物价将基本不变,只有8.3%的储户认为物价将下降。人们对通货
膨胀的预期不统一,是因为在此之前,中国经历了两次大的经济过热,其表现都是全面过热
和通货膨胀,而这一次,却是部分过热、部分偏冷,通货膨胀的走向也似乎游移不定,因此
让人们十分迷惑。
尽管如此,央行在2006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还是提出了近期采取适度
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向,并决定从2006年4月25日起,再次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即
由7%提高到7.5%,同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和再贷款浮息制度,通过将金融机构适用
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并将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
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再贷款利率统一加0.63%,再贴现利率加0.27%,以抑制信贷过快扩张。
5月份以后,当国家统计局对通货膨胀的统计数字逼近了5%的“警戒线”时,“过热”
二字被人们用得越来越多。人们开始认识到,中国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可能真的来临了。第二
季度物价指数上升似乎证实了人们的担心,CPI保持了快速上涨的态势。上半年,CPI同比上
涨3.6%,其中第一季度同比上涨2.8%,第二季度同比上涨4.4%,6月份上涨高达5%。生产和
投资价格指数继续攀升。6月份,工业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1.8%,工业品出厂
价格同比上涨6.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0.8%,弄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0.9%。上
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同比上涨6.8%。主要商品价格继续上涨:6月份,原油上涨20.9%,
汽油上涨13.2%,柴油上涨18.1%;原煤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18.2%。钢材价格在4月份和
5月份连续两月下降后也出现明显回升。
第三季度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走高加剧了通货膨胀压力并抑制了经济增长势头,成为影
响世界经济稳步增长最主要的风险因素。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石油消费大国,2006年进口石
油预计超过1.2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40%左右,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原油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涨幅的回落,成了我国第三季度物价居高不下的重
要原因。据央行2006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前三季度中国CPI同比上涨4.1%,其中9
月份上涨5.2%。在9月份5.2%的上涨中,我国粮食价格基本保持平稳,同比涨幅稳定在32%
左右,影响CPI上涨1%;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开始“补涨”,涨势高于粮价,创近年新高,9
月份当月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同比涨幅达到22.4%,影响CPI上涨1.7%;受能源价格上涨的直接
影响和食品价格上涨向非食品价格扩散的间接影响,9月份,非食品价格上涨已达1.3%,也
为今年来最高。2006年前三季度,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8%,其中9
月份同比上涨13.7%;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5%,其中价格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推
动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表明通货膨胀已经开始从上游向下游传导。
然而,第四季度通货膨胀并没有如许多人担心的那样继续加速。由于中国当年粮食取得
好收成增加了粮食的供给,粮食价格保持了平稳。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的回落也抑制国内油
价的上涨。经过宏观调控,国内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受到遏制,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从
年初的48.7%回落到10月底的26.4%,预计全年增长约25%。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
率等手段,社会资金流动性过多的局面得到控制,10月底中国货币供应量M1、M2增速回落到
12.6%和13.5%,已经处于国家17%的宏观调控目标之内。各项价格指数在经历了今年第三季
度的高位后也出现回落,10月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I)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
涨幅双双回落为13.9%和4.3%。11月份,CPI同比涨幅进一步下降0.3%;能源、原材料和燃料
购进价格上涨13.7%,涨幅比10月份下降0.5%,首次出现回落。物价水平同比大幅回落,环
比呈现负增长,说明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通货膨胀的压力有所减小,物价指标在
向好的方向转变。()
摘自:曹龙骐,金融安全与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三、案例分析
1、中国经济在2006年经历了一场有惊无险的轻度通货膨胀。诱发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
是粮食价格上涨带动食品价格上涨,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国内投资过热(主要是房地产)导
致工业原材料、燃料价格上涨和部分工业品出口价格上涨。此外,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大量
外资流入,使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人民币进行对冲操作,土地市场化政策的出台等也是通货
膨胀的重要原因。为了防止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政府在年中及时采取了适度的宏观经济调
控措施,主要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紧缩房地产信贷、小幅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基准
利率。10月份以后,在国内粮食增收和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止稳回落等因素的配合下,终于使
通货膨胀回落到5%的“警戒线”以内。
2、由于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还没有完全消除,人们仍普遍担心2005年价
格总水平还会大幅上涨。主要基于如下考虑:
一是物价上涨的“翘尾”因素的持续作用;二是服务价格上涨的压力较大;三是农副产
品价格可能还会上涨;四是生产资料成本大幅上扬可能成为涨价“新军”;五是国际油价上
涨“输入”的通货膨胀能否“消肿”;六是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和国家收支顺差也形成了很
大的物价上涨压力等。
不过,目前我国也不太可能出现全国通货膨胀的情况。首先,物价走势呈现出上游产品
价格涨幅远高于下游产品的现象,说明在中国上游产品价格涨幅对下游产品价格影响的传导
机制还不够顺畅。其次,工资收入未出现明显上升的现象,而通货膨胀的形成和恶化,必须
是以工资和物价轮番上涨为基本特征和条件的,目前这一特征和条件在我国还不存在。
3、总的来看,此次通货膨胀的特点是“冷热兼有、结构差异”,表现为结构性而不是
全面的物价上涨。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从总体上来讲,中国经济处于总供给大雨总需求的
状况,居民的消费能力相对不足抑制了物价全面上升的趋势。但是,如果让物价上涨持续下
去,一旦通货膨胀预期形成,潜伏的货币储蓄转变成商品需求,则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形势也
可能反转。因此,国家的及时调控是非常必要的。根据中国通货膨胀的特色,中国政府目前
宏观调控的任务是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兼治通货紧缩,不宜采取“一刀切”和“快刀斩
乱麻”的全面性、大幅度紧缩措施,而应采取外科手术式的调节做事,针对不同的产业部门
应有不同的政策。
更多推荐
中国石油今晚12点要涨价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