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速腾2017款)

                                                相逢在金秋

克诚同志指挥大军的《黄

桥之战》;重现抗战时期

刘少奇、陈毅关爱鲁艺少

年队的《小艺术家,辛苦

啦》等等。

孜孜追求作品完美的

彭彬,在生活上却是清淡

俭朴、不忘本色。为保障

作品安全和节约支出,他

没雇助手没雇保姆,大事

小事自己操办。

在彭彬案头,堆满

了各类相关的书籍、报

刊。他认为,首先要对

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认真学习,忠于史实;排

沙简金,匠心独运,力求

大处落墨,下笔有神。其

次是目光要犀利,意在笔

先,看得精准,才能把握

分寸,浑然天成。此外,

精力要充沛,体魄要健

壮。站在撑开的“脚手

架”上,悬空下笔,手不

能抖,一抖就不成画了,

这要具有一定的体力和腕

力。尤其大幅画作,只有

青年人才能完成如此浩繁

的工作量。为此,天刚刚

亮他就去莲花池公园操弄

刀剑,或打太极拳,或跑

步,或会友。平时出门,

一直坚持骑自行车,抓紧

时机锻炼。他深知:唯有

一个好身体,才能确保作

品顺利面世。幸好他眼不

花,耳不聋,手脚麻利,

一副年轻态。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

大批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将

在画家的工作室源源不断涌

现,再为多彩的中国革命历

史画卷增添浓重的一笔。

在办公室

林皋院士:新中国大坝

抗震事业的开拓者

文/辽宁·沈黎明

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领

域,一提到大坝抗震,就会听

到一个响亮的名字——林皋。

林皋是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

国科学院院士。作为我国著名

水利工程和地震工程专家,从

新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

划”开始至今,为我国很多水

利工程解决抗震这一重大问题

做出了突出贡献,堪称功勋卓

著。

有志少年步入清华

林皋1929年1月出生在江西

南昌市一个平民之家,父亲是

邮局一名普通职员,生活虽然

清贫,但林皋到了上学年龄,

父母拿出平日省吃俭用积攒的

钱,将他送进学校,希望他好

好读书,将来有个好前程。林

皋知道父母送自己读书不容

易,非常用功。然而1937年卢

沟桥事变不久,日本侵略者空

袭南昌,林皋一家和很多南昌

百姓一样,万般无奈之下踏上

背井离乡的逃难之路,虽然颠

沛流离,但不管多么艰苦,林

皋都坚持勤奋读书不言放弃,

终于于1946年一举考入清华大

学土木系。

进入清华这所中国著名学

府,林皋发现同班很多同学学

习都很优秀,自己的成绩只排

在中游,这使他看到了差距,

也感到了压力,因此顾不上欣

赏北平这座悠悠古城的名胜古

迹、人文胜景,立即全身心投

入到学习中,每天宿舍,教

室,图书馆三点一线成了生活

常态。功夫不负有心人,平均

成绩从大一时的70多分节节攀

升,大四达到90多分,到毕业

时已名列班级前茅。

1951年,林皋以优异成绩

毕业。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

21

百废待兴。1950年国家在大连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逢在金秋

市(当时叫旅大市)刚设立的

大连理工大学(当时叫大连工

学院)急需优秀师资力量。由

于成绩优异,林皋被组织分配

到这所高校任教。林皋接到通

知的第一反应是,“国家需要

第一,坚决服从组织分配。”

于是20刚出头的他意气风发地

来到大连,成为共和国高校教

师队伍中的一员。工作不久,

学校鉴于林皋的才华,经过考

核,于1951年底开始先后送他

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本校水能

利用专业攻读研究生。读研期

间,林皋一如既往刻苦学习,

1954年以全班唯一一名优等生

的骄人成绩毕业,回到大连理

工大学任教,开始了科研、教

学生涯。

甘做大坝抗震学科拓荒牛

1956年,我国要在广东

流溪河上兴建国内第一座双曲

拱坝,承担设计任务的上海设

计院经过论证认为,如果采用

传统坝顶溢流泄洪方式,对大

为优秀研

究生颁奖

22

坝基础冲击较大,可能影响安

全,反复研究后提出坝顶挑流

泄洪方案。这一方案是否可

行,关键要论证挑流造成的水

流脉动振动对大坝安全有没有

影响。

为了验证这一方案的可行

性,上海设计院寻访国内多所

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请求承接

试验工作,但因这项试验难度

很大,且国内尚无先例,都被

婉言拒绝了。最后设计院辗转

找到大连理工大学。时任校长

的屈伯川教授秉承科研要为国

家服务的理念接下试验任务。

校领导经过慎重遴选,决定将

任务交给年仅27岁的林皋。有

关领导找林皋谈话时,学水利

应用的林皋深知这项任务的艰

巨性,但更知道国家重点建设

的迫切性,毫不犹豫地表态:

“我一定完成任务!”领命后

林皋迅速带领组建起的团队投

入工作。在资料、设备、试验

材料十分匮乏,毫无经验可借

鉴的条件下,急工程所急白手

起家开展起试验工作。经过一

年多废寝忘食的不懈奋斗,从

研制试验设备、测试仪器开

始,到通过试验掌握水流脉动

规律、测量大坝动力响应,最

终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建成

我国第一座大型机械式振动

台,完成我国第一个拱坝振动

试验,得出挑流造成的水流脉

动振动不影响大坝安全的结

论,为拱坝挑流泄洪方案得以

实现提供了科学的技术论证。

不久林皋带领团队完成的这项

试验研究成果不仅在国际水利

技术科学交流会上受到好评,

前苏联著名专业期刊《国外抗

震》更是给予极高评价。

不到而立之年,便取得

如此重要的科研成果,林皋很

快成为我国大坝抗震研究领域

年轻科研人员中的佼佼者,不

断承担重任。1958年,我国要

在云南地震活动区金沙江右岸

支流以礼河上建一座土石坝,

当时我国土石坝抗震技术几乎

空白,经有关部门协调,林皋

领受了土石坝抗震技术研究任

务。由于国内没有先例,林皋

又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攻关,每

天不是和团队成员一起奔走在

尘土飞扬的工地就是扎进实验

室埋头搞试验,终于在毫无经

验可借鉴的情况下破解道道技

术难题,研究制定出土石坝抗

震方案,不仅施工单位采用后

取得很好效果,研究成果还被

水利部确定为对外技术交流资

料。上个世纪60年代初林皋又

主持了我国第一个支墩坝模型

的纵向弯曲抗震稳定试验研

究,并提出拱坝与重力坝地震

响应计算模型,为我国大坝抗

震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

位于吉林市松花江上的丰满大

坝拟增建泄水隧洞,要完成这

一工程,首先要做大洞径、大

药量水下岩塞爆破。怎样爆破

才能确保大坝安全?1975年,

东北勘测设计院开始组织专业

人员进行专题研究,但几年过

去,反反复复一直没研究出满

意方案。1978年设计院慕名找

到林皋,希望得到他的帮助。

林皋知道丰满大坝建成时曾是

亚洲第一大坝,对国计民生至

关重要,同时他也清楚,爆破

涉及大坝安全问题,设计要担

极大风险,但林皋认为,既然

国家需要,我就不能考虑个人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逢在金秋

林皋(中)参加郑州大学专家论证会

得失,必须迎难而上完成任

务。他当即爽快接受委托,马

上调阅大坝资料,奔赴丰满大

坝实地考察。一番充分准备后

开始编制动力计算程序进行认

真分析、计算、设计,经常一

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挑灯

夜战更是家常便饭。经过数月

奋战完成了这一课题研究,报

水电部后顺利通过审查。1979

年5月,丰满大坝水下岩塞爆破

一举成功。1985年,林皋的这

项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

一等奖。

20世纪80年代初,核能作

为高效清洁能源在我国迅速发

展,核电站结构的抗震设计和

安全评价成为建设中亟需解决

的关键问题。1984年,林皋加

入到国家城乡建设部制定我国

核电抗震规范编制工作,担任

结构组组长,带领全组专家历

经8年多调研、编撰和修改,于

1992年完成我国第一部核电抗

震规范。其间,林皋的研究项

目也从核电站外围建筑结构的

抗震设计,延伸到核电站主体

结构的抗震设计。根据国家需

求,先后带领科研团队为解决

红沿河、田湾、防城港等在复

杂地质条件地基上兴建核电站

的抗震适应性做出重要贡献,

为此他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

技进步二等奖。由他首次提出

的“在复杂地基上的抗震适应

性评价”则达到世界前沿水

平。1997年林皋当选为中国科

学院院士。

进入新世纪,我国水电

能源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一

批接近300米这一世界大坝顶

级高度的工程相继开工建设。

这些大坝大都建于长江、黄河

上游地震活动区,因此大坝设

计中抗震安全是关键技术问题

之一,古稀之年的林皋屡担重

任,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为各

大坝抗震设计出最可靠方案。

这些方案显著提高了我国大坝

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价水平,有

力地推动了我国大坝抗震研究

跻身世界前列进程。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

需要,我国建造的大坝越来越

多,数量已占全世界一半以

上,无论大坝高度还是建造技

术的复杂程度都步入全球先进

国家行列,但大坝抗震研究和

设计能力还有待提高。目前核

电和水利工程仍在用很多国外

规范,我国离成为一个建坝强

国尚有一定距离,因此耄耋之

年的林皋依然坚持科学研究,

除关注、研究大坝抗震前沿课

题外,每年还应邀参加由国家

核安全机构组织的核电抗震项

目评审会,担任专家组长。他

说:“我希望多做一点,多为

我国核电站建设、水库大坝建

设尽一份力!”

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

林皋作为我国大坝抗震学

科的开创者、国家重点学科水

工结构工程学术领导人,不仅

科学研究上成果丰硕,还是这

一学科呕心沥血培养人才的教

育家。他认为:“人的生命是

有限的,科学研究工作是无限

的。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不仅

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建树,

还应该为这一领域不断培养出

新的人才!”基于这种认识,

林皋作为我国恢复博士生制度

后首批博士生导师,从1981年

开始带研究生。几十年辛勤耕

耘,至今已培养出120多名硕

士、博士研究生,直到近几年

才离开三尺讲台,但仍继续带

博士研究生。林皋治学非常严

谨,除上课认真教授、经常与

学生面对面讨论问题答疑解惑

23

外,对学生写的论文,大到文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逢在金秋

章结构、公式推导,小到遣词

造句、标点符号,都严格把

关,一丝不苟。现任浙江大学

博士生导师的闫东明教授,是

林皋带过的博士生。他记得,

一次他下午3点多拿着刚写完

的论文去找林皋审阅,得知老

师第二天要出差,再见老师有

些疲惫的神情,顿时犹豫了。

林皋看了一眼闫东明,又看了

一眼他手中的文稿,微笑着

说:“把论文放这吧,我正在

赶写一个报告,你的论文明天

上午给你”。第二天一早,林

皋将论文交给闫东明时,他发

现近20页的英文论文上,林皋

密密麻麻作了大量批注,连语

法和标点符号不当之处也全部

修正过来。如今每当谈到林

皋,闫东明都会动情地说:

“导师给了我治学之道和为人

之道两把金钥匙。能够跟随这

样的好导师,是福气,也让我

受益终生!”林皋正是以这种

精益求精、诲人不倦的精神,

诠释着教师的神圣职责。执教

几十年来,一直以“高校在为

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培养精英人

才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

科研路上勇于克服各种困难的

决心与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的

科学态度和兢兢业业工作的精

神,更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

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培养

出的学生大都成了行业领军人

物、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

院士、博士生导师王复明,同

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楼梦

麟,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

生导师孔宪京等一批国家栋梁

之材都出自林皋门下。

几十年科教生涯中,林

24

皋无论在科研还是在育人方

梦想闪耀

在收藏路上

文/王红梅

那些不甘平庸的人,终其

一生都在校正自己的航程。

海航红色记忆博物馆馆长

徐海航就是这样一个不走寻常

路的人。三十多年来,不管他

从收垃圾起步,到拥有四万多

件藏品的艰难历程,还是从几

乎不识多少字,到成为博物馆

馆长这样的文化人,硬是把一

个人做成了一支队伍。他的陕

甘宁边区红色藏品涵盖了红军

长征在陕北的十多年历史,几

乎囊括了红军在陕北每个县的

足迹。海航堪称民间收藏家,

西部红色收藏家,他由此被吸

纳为八路军研究会会员。

海航小名叫小红,从小

在陕北农村就是那种极普通的

男孩。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

妹妹,在家中排行也不占优势

位置。上了几年小学,最大的

收获就是身有残疾的女老师给

他起了个充满远大理想的名

字——海航,鼓舞他不要困

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

先后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

专家”“全国模范教师”等荣

誉称号,还被“美国传记研究

所”选入“500位有影响名人传

记”,并授予他“20世纪成就

奖”和“国际荣誉杯”。

现在已93岁高龄的林皋,

依然以一种“不待扬鞭自奋

蹄”的精神努力工作,为我国

早日实现由大坝建造大国跃升

为大坝建造强国做着贡献!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推荐

大坝,抗震,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