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日产楼兰为什么不保值)
Highways&Automotive
公 路 与 汽 运
22
Applications 第2期
2010年3月
丰田皇冠3GR FE发动机的结构特点与原理
蒋浩丰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江苏南京211188)
摘要:从发动机缸体、气缸盖、配气机构、进气歧管等部件入手说明了丰田皇冠3GR—FE
发动机的结构特点;分别概述了该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点火正时控制与双vvT—i控制的工作
原理,总结了其优点。
关键词:汽车;3GR—FE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VVT—i控制;点火正时控制
中图分类号:U46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1—2668(2010)O2一OO22一O5
丰田第一代皇冠于1955年1月1日在日本下
1.1发动机缸体
线,到现在已经是第十二代车型,2005年在中国天
3GR—FE发动机采用铝制拉模铸造缸体,以减
津一汽丰田投产。国产的新皇冠全部搭载3.0 L双
轻重量;在水套中加装水套隔板,优化了气缸壁温
VVT—i发动机,配备手自一体式六速自动变速箱,
度,气缸壁中低部得以保持适当的温度,以降低发动
采用FR(前置后驱)平台,使流畅的操纵性与充沛
机机油黏度,减小摩擦力;缸套为多刺状,增大了与
的驱动力兼收并蓄。
冷却液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冷却性能。皇冠
1 3GR—FE发动机的结构特点
3GR—FE发动机气缸体如图1所示。
1.2气缸盖
新皇冠配备3.0 L V型六缸顶置双凸轮轴电喷
使用凸轮轴架来简化缸盖结构是该发动机的一
24气门(双VVT—i)3GR—FE发动机,其最大功率
个技术亮点,并采用垂直的进气道增加进气效率。
为170 kW、6 200 r/min,最大扭矩为300 N?m、
它的喷油器安装在气缸盖上,既防止了燃油附在进
4 400 r/min,压缩比为10.5,缸径×行程为87.5
气道壁上,同时减少了废气排放量。进、排气凸轮轴
mm×83.0 mm。此发动机是丰田汽车公司的旗舰 轴承盖制成一体,简化结构的同时增强了其强度。
之作,体现了丰田最高规格的先进技术。
左侧气缸盖构造如图2所示。
4 结 语
在水温传感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发动机暖机
时,随着发动机温度的增大,发动机转速下降到正常
转速。但是水温传感器输送低温伪信号时,与正常
暖机工况相比,发动机转速、油耗、CO和HC排放
发动机温度/ ̄C
增加,NO 排放减小。
图6温度信号对HC排放的影响
发动机暖机时,若水温传感器有故障,输给喷油
模块伪温度信号,装配丰田5S型发动机的汽车的自
g
诊断系统故障灯不亮。
挺
C『
Z
参考文献:
E1] 汪立亮.现代汽车电器设备原理与检修[M].北京:电
子工业出版社,2006.
发动机温度,℃
图7温度信号对NOx排放的影晌
收稿日期:2009—12一O2
公 路 与 汽 运
总第137期
Highways&Automotive Applications 23
图1 3GR--FE发动机气缸体
进、排气凸轮轴
轴承盖制成一体
凸轮轴架
图2左侧气缸盖构造
1.3配气机构
3GR—FE发动机使用3条正时链驱动各气缸
组进、排气凸轮轴,正时链条与凸轮轴结构如图3所
示。在进、排气凸轮轴上均装有VVT—i控制器,可
连续调节进、排气门的开启与关闭时刻,此技术即为
双VVT—i技术。
图3正肘链条与凸轮轴驱动结构
3GR—FE发动机还采用液压气门间隙调节器,
其结构如图4所示。利用机油压力和弹簧弹力保持
气门间隙恒定为“0”,消除了配气机构的间隙,减小
了各零件的冲击载荷和噪声,从而提高了发动机的
高速性能。
1.4进气歧管
3GR—FE发动机采用的是无框架的空气滤清
器,进气歧管由塑料制成,减轻了重量和来自气缸盖
的热量,因此降低了进气温度,提高了充气效率。并
且使用旋转电磁阀式ACIS控制阀,在进气过程中
形成惯性充气效应及谐振脉动效应,从而提高了充
气效率,进而提高了动力性能。3GR—FE发动机进
气歧管如图5所示。
图4液压气门间隙调节器
旋转电磁阀式
ACIS控制阀
图5 3GR--FE发动机进气歧管的结构
2 3GR—FE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1燃油喷射控制
3GR—FE发动机电子燃油喷射控制系统(即
EFI系统)以ECU为控制中心,利用安装在发动机
不同部位上的各种传感器测得发动机的工作参数,
按照在ECU中设定的控制程序,通过控制喷油器
精确控制喷油量,使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都能获得
最佳浓度的混合气。此外,通过ECU中的控制程
序,还能实现起动加浓、暖机加浓、加速加浓、全负荷
加浓、减速调稀、强制断油和自动怠速控制等功能,
满足发动机特殊工况对混合气的要求,在使发动机
获得良好燃料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的同时,提高汽车
的使用性能。
2.1.1起动喷油控制
起动时,发动机由起动马达带动运转。由于转
速很低,转速的波动也很大,这时空气流量传感器所
测得的进气量信号有较大的误差。基于这个原因,
在发动机起动时,ECU不以空气流量传感器的信号
作为喷油量的计算依据,而以冷却液温度来决定。
冷却液温度由水温传感器来检测。水温越低,燃油
24
公 路 与 汽 运
Highways&Auroraotive Applications
对喷油时间的影响如图6所示。
第2期
2OlO年3月
的雾化性能越差,需增加喷射时间来得到较浓混合
气。因此,发动机ECU中设定:当发动机转速小于
或等于200 r/rain时,才能起动发动机。
在起动喷油控制程序中,ECU按发动机水温、
进气温度、起动转速计算出一个固定的喷油量,这一
喷油量能使发动机获得顺利起动所需的浓混合气。
大
校正量
冷车起动时,发动机温度很低,喷入进气道的燃油不
易蒸发。为了能产生足够的燃油蒸气,形成足够浓
』
,J、
度的可燃混合气,保证发动机在低温下也能正常起
动,必须进一步增大喷油量。由ECU控制,通过增
加各缸喷油器的喷油持续时间来增加喷油量,所增
加的喷油量完全由ECU根据发动机水温传感器测
得的温度高低来决定。发动机水温愈低,喷油量愈
大,加浓的持续时间也就愈长。 ‘
2.1.2运转喷油控制
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ECU主要根据进气量和
发动机转速来计算喷油量。此外,ECU参考节气门
开度、发动机水温、进气温度、海拔高度及怠速工况、
加速工况、全负荷工况等运转参数来修正喷油量,以
提高控制精度。
(1)起动后加浓。发动机冷车起动后,由于低
温下混合气形成不良,造成混合气变稀,在起动后一
段时间内必须增加喷油量,以加浓混合气,保证发动
机稳定运转而不熄火。起动后加浓比的大小取决于
起动时发动机的温度,并随发动机运转时间的增长
而逐渐减小。
(2)暖机加浓。在冷车起动结束后的暖机运转
过程中,发动机的温度一般不高。一,在这样较低的温
度下,喷人进气歧管的燃油与空气的混合较差,容易
使一部分较大的燃油液滴凝结在冷的进气管道及气
缸壁面上,造成气缸内的混合气变稀。因此,在暖机
过程中必须增加喷油量。暖机加浓比的大小取决于
水温传感器所测得的发动机温度,并随着发动机温
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直至温度升高至8O℃时,暖
机加浓结束。
(3)加速加浓。踩下加速器踏板时开始加速过
程,这时会出现燃料供应滞后于进入气缸内空气快
速变化量的现象。因此,需要延长燃料喷射时间,根
据进入的空气量来增加喷油量,以防空气和燃料混
合气偏稀而影响正常行驶。加速加浓比的大小取决
于节气门开启角度的变化速度。通常加速校正在加
速开始时会大量增加,增加到上限值后又会逐渐减
小。此外,加速越快,燃料喷射量的增加越大。加速
时间
图6加速对喷油时间的影响
(4)大负荷加浓。在大负荷情况下,如爬陡峭
山路时,很难使吸进的空气和喷射的燃油充分混合。
燃烧时,进入的空气并非全部使用,一些空气被残
留。因此,燃烧过程中需喷射比理论空燃比多的燃
油以使空气充分燃烧而增加功率。大负荷是由节气
门位置传感器的开启、发动机转速和进气量来确定
的。进气量越高或发动机转速越高,混合气浓度的
增加量越大。此外,当节气门的开启角度等于或大
于预定值时该量还会增加。
2.1.3空燃比反馈校正
发动机预热后以恒定速度行驶时,使用氧传感
器进行反馈控制。发动机ECU控制决定了燃油基
本喷射时间能够达到理论上的空燃比值,但要与发
动机的实时工作条件保持一致,便可能出现实际空
燃比稍微偏离理论值的情况。因此,还要根据氧传
感器所探测的排气中氧气浓度值来判断燃油喷射时
间是否达到理论空燃比值。如果发动机ECU从氧
传感器的信号中断定空燃比低于理论值,它会减少
喷射时间以产生较稀的空气燃油混合气;如果发动
机ECU从氧传感器的信号中断定空燃比高于理论
值,它会增加喷射时间以产生较浓的空气燃油混合
气。反馈控制通过重复进行较小的喷油校正,使空
燃比保持在理论值附近,这一过程也称为喷油闭环
控制,其原理如图7所示。
2.1.4 断油控制
断油控制是指ECU在一些特殊工况下暂时中
断燃油喷射,以满足发动机运转中的特殊要求。断
油控制工况如下:
(1)超速断油控制。超速断油是在发动机转速
超过允许最高转速时,由ECU自动中断喷油,以防
发动机超速运转,造成机件损坏,也有利于减小燃油
消耗量,减少有害排放物。ECU将转速传感器测得
公 路 与 汽 运
总第137期
Highways&Automotive Applications 25
…4
稀 i麓 1 i
机
碰
反馈修正
图7顷油闭环控制示薏图
的发动机实际转速与控制程序中设定的发动机最高
极限转速(一般为6 000~7 000 r/min)相比较,当
实际转速超过极限转速时,ECU切断送给喷油器的
喷油脉冲,使喷油器停止喷油,从而限制发动机转速
进一步升高;当断油后发动机转速下降至低于极限
转速约100 r/min时,断油控制结束,恢复喷油。
(2)减速断油控制。汽车在高速行驶中突然松
开油门踏板减速时,发动机仍在汽车惯性的带动下
高速旋转。由于节气门已关闭,进入气缸的混合气
数量很少,在高速运转下燃烧不完全,使废气中的有
害排放物增多。减速断油控制就是当发动机在高转
速中突然减速时,由ECU自动中断燃油喷射,直至
发动机转速下降到设定的低转速时再恢复喷油。其
目的是控制急减速时有害物的排放,减少燃油消耗
量,促使发动机转速尽快下降,使汽车减速。
2.2点火正时控制
在点火提前角控制系统中,根据有关传感器送
来的信号,ECU计算出最佳点火正时,输出点火正
时信号,控制电子点火器实现点火。在发动机起动
时,不经ECU计算,点火信号直接由一个固定的初
始点火提前角产生。当发动机转速达到一定值时,
自动转换为由点火正时信号控制。
2.2.1 点火提前角的计算
发动机工作时,ECU根据进气量和发动机转速
从存储器储存的数据中找到相应的基本点火提前角
(如图8所示),再根据相关传感器的信号加以修正,
以便得到实际的点火提前角。实际点火提前角的计
算公式如下:
/
/
皿商
/ ● ● ● ● ●7
● ● ● ● ● ● ● ● ● ● ●I
g
● ● ● ● ● ● ● ● ● ● ●|
● ● 12 l8 ● ● ● ● ● ● ●J
辞
● ● l6 20 23 ● ● ● ● ●
:卧
● ● l8 22 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O
发动机转速
图中数值为点火提前角(。)。
图8进气量和发动机转速确定基本点火提前角
实际点火提前角一初始点火提前角+基本点火
提前角+修正点火提前角
2.2.2 点火正时的控制
点火正时控制包括两项基本控制:一是起动时
点火控制,即发动机起动时,以固定的初始点火提前
角点火,与发动机的工况无关;二是起动后发动机正
常工作期间的点火提前角控制,即正常工作中,点火
时间由进气量和发动机转速确定基本点火提前角,
并根据有关传感器的信号加以修正。
2.3 VVT—i控制
皇冠3GR—FE发动机的VVT~i系统由MRE
(Magnetic Resistance Element)磁阻式Vv1、传感器、
ECU和凸轮轴液压控制阀等组成,其中传感器包括
曲轴位置传感器、凸轮轴位置传感器和VVT传感
器。VVT传感器安装位置如图9所示。
图9 VVT传感器与凸轮轴相对位置
皇冠3GR—FE发动机为V型六缸四气门式,
有2根进气凸轮轴和2根排气凸轮轴。曲轴位置传
感器测量曲轴转角,向ECU提供发动机转速信号;
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测量齿形带轮转角;磁阻式VVT
传感器测量进、排气凸轮轴相对于齿形带轮的转角,
并将信号输入ECU。ECU根据转速和负荷的要求
控制进、排气凸轮轴正时控制阀,从而控制进、排气
凸轮轴相对于齿形带旋转一个角度,改变气门正时。
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的控制方式如下:
公
26
与 汽 运 第2期
201 0…-?-”3月 H ighways&Automotive Applications
(1)怠速、轻载、低温、起动工况。当发动机处
于怠速、轻负荷工况时,ECU控制机油槽阀(凸轮轴
正时控制阀)的位置,将进气门和排气门同时打开的
时间缩短(减小气门叠开角),并减少回流到进气侧
的气体,使怠速稳定,提高燃油经济性。该工况下的
得到提升。该工况下的气门正时如图13所示。
TDC
气门正时如图1O所示。
BDC
从上止点(TDC)附近到下止点(BDC)附近的粗箭头表示进气
门打开:从下止点附近到上止点附近的粗箭头表示排气门打
开;小箭头表示各自的变化趋势。下同。
图1O怠速、轻载、低温、起动工况下的气门正时
(2)中等负荷工况。此工况时,ECU控制机油
槽阀的位置,增加进气门和排气门同时打开的时间
(增大气门叠开角),改善内部废气再循环性能,减少
废气损失,改善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中
等负荷工况下的气门正时如图l1所示。
图ll 中等负荷工况下的气门正时
(3)中低转速、大负荷工况。此工况下,ECU
控制机油槽阀,使进气门关闭正时提前(减小进气门
迟闭角)、排气门开启正时延迟(减小排气门提前
角),提高充气效率,并充分利用燃烧压力,改善发动
机的功率和扭矩。中低转速、大负荷工况下的气门
正时如图12所示。
(4)高速、重载工况。此工况时,ECU控制机
油槽阀,使进气门关闭正时滞后(增大进气门迟闭
角)、排气门开启正时提前(增大排气门提前角),从
而减少泵气损失并提高充气效率,使发动机的功率
’
BDC
图12 中低转速、大负荷工况下的气门正时
TDC
BUL二
图l3高速、重载工况下的气门正时
3 结 语
综上所述,丰田皇冠3GR—FE发动机无论在
机械结构还是在电子控制方面都达到领先水平,尤
其是其双VVT—i控制系统可对发动机各种复杂工
况进行精确控制,不但能提高输出功率,而且能改善
燃料消耗率和减少废气排放。在提倡节能、减排的
今天,丰田VVT控制系统将越来越被其他发动机
厂商所效仿。
参考文献:
[1]丰田汽车公司.丰田汽车维修手册E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6.
[2]于洪水.发动机与汽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5.
1-3]吴基安,吴洋.汽车电子新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
版社,2006.
E43 陈琨,刘春梅.丰田3s—GE发动机双VVT—i系统分
析EJ].公路与汽运,2008(2).
E5-1蒋浩丰.奥迪轿车FSI发动机的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
[J].公路与汽运,2008(5).
收稿日期:2009—1l一29
更多推荐
发动机,控制,转速,燃油,点火,传感器,工况,喷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