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日发(作者:奥迪a4l四驱)

浅谈襄阳、随州汽车产业

——以科技创新发展为例

【摘要】我国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目前已成为全球主要的汽车生产大国,

但是与产能快速增长极为不相称的是,我国汽车产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较

差,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还很

薄弱,而多年来实施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结果是市场让出去了,但技术

却没有换回来。通过实践检验,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

靠自主创新。

【关键字】汽车产业 技术 自主创新

前言

本文首先通过对目前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进行

分析,提出企业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必要性,随后通过对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企业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营

销创新的自主创新战略。

一、襄、随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一)随州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随州市专用汽车产业在国家和湖北省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从20世纪

60年代起步,历经4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国专用汽车四大生产基地之一。

截至“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18家,较“十五”期末的

57家增长了1.07倍,年均增长率15.66%。汽车产业成为随州第一个产值过“百

亿”的产业。“十一五”期末全市专用汽车产量7万辆,较“十五”期末的1.37

万辆增长了4.11倍,年均增长38.57%;“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产值

151.34亿元,较“十五”期末的36.51亿元增长了3.15倍,年均增长32.89%;

“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2.11亿元,较“十五”期末

35.08亿元增长了3.34倍,年均增长34.10%;“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

实现利税11.51亿元,较“十五”期末的1.47亿元增长了6.83倍,年均增长

50.92%;“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出口14300万美元,较“十五”期末的

184万美元增长了76.7倍,年均增长238.84%(见表1。至“十一五”期末,

随州汽车产业产值占随州五大支柱行业(汽车机械、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纺织

服装、电子信息)比重已由“十五”期末的24.4%上升至39.3%;汽车产业产

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已由“十五”期末的18.57%上升至29.69%;随州专汽产

量占全国专汽产量比重已由“十五”期末的3.55%上升至5.07%;以专用汽车

为代表的汽车产业已成为随州第一大支柱产业。

在全国专用汽车排行榜上,随州拥有“三个之最”(品种最齐全、特色最鲜

明、产业资源最富集)和“五项第一”(罐式车、环卫车、平头车身、钢质车轮

和汽车铸造件产销量均居全国第一)。在十二五末期,确保随州汽车产业年产值

突破800亿,并且向1000亿元的目标奋进,实现年产能30万辆,产量25万辆,

整车及零部件出口突破20亿美元;在专用汽车企业中实施\"23451\"成长工程,

打造产值过百亿元企业2(齐星集团、恒天集团)50亿元3(程力汽车、

全力汽车、楚胜汽车)、过30亿元4家(玉柴专汽、三环铸造、东风随专、航天

双龙)、过20亿元5家(东风车轮、奥马、重汽华威、奥龙、大力客车)、过10

亿元企业10家(江南专汽、合力、新中绿、神马齿轮厂、亿丰泵业、腾宇专汽、

五环铸造、成龙威专汽)。湖北随州以国内市场40%的占有率稳居中国最大的罐

式车生产基地,并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

1

(二)襄阳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2005年以来,襄阳市汽车产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在东风等龙头企业

的带动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据全国汽车产

量和东风汽车产量预测,确定了把襄阳建设成为中国汽车新城,力争2015年规

模以上汽车产业增加值达到950亿元,2020年达到2000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

襄阳不仅是东风商用车和乘用车重要的制造基地,也是我国汽车动力和汽车零部

件的制造基地。

1从汽车产业发展方向来看,确定襄阳产业发展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

面:

一是整车。目前襄阳已形成了“天籁”轿车、“东风小霸王”轻卡、“东风金

刚”专用车、“东风莲花”轻客、“东风信天游”等一系列知名整车品牌、系列整

车。东风系列商用车销往全国各地及亚非拉地区,东风轻型卡车产销量位居全国

同行业第二。根据襄阳整车发展基础、企业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因此,规划中

明确提出了中高档乘用车、商务车、特种车发展重点。

二是汽车零部件。汽车零部件是我国汽车产业政策重点鼓励发展的,主要是

支持发展自主品牌和鼓励发展汽车零部件。目前,襄阳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逐步

形成,各类零部件产品生产达4000多种,形成了发动机总成(东风康明斯柴油

发动机,东风标志、雪铁龙发动机)、车身(含驾驶室)总成、车桥(驱动桥总成、

非驱动桥总成)总成、变速器总成、车架总成、电气和仪表系统总成,轴承、座

椅、灯具、蓄电池、调角器、车门锁、发电机、起动机、摩擦材料、油品化工等

产品总成系列。因此,未来5-10年应着重提高汽车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品

牌化、模块化发展水平。

2)未来发展方向,新能源优势:

从我国新能源汽车趋势看,2011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共计8368辆和

8159辆,同比出现较大幅度的提升。据工信部统计,2011年,公共服务领域节

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城市混合动力汽车、

电动汽车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应用继续推进。截至2011年底,共有75家汽

车生产企业的361个车型列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

录》2011年,列入推荐目录的车型共生产12784辆,同比增长74.3%,其中商

用车生产5722辆,乘用车生产7062辆。

目前,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初步形成涵盖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及动

力电池、电动机、控制系统三大核心配件的“两纵三横”产业格局。全市新能源

汽车整车企业已发展到12家,配套核心企业发展到近50家,相关配套企业共计

200余家,初步形成国内技术领先、规模较大、配套齐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

能源汽车产业基地。2010年,襄阳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公共领域节能与新能

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2011年,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被国家科技部火

炬中心列入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未来5-10年,襄阳应当抓住全球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和襄阳作为国家节能

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的机遇,依托现有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利用政

策机遇,着力扩大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能力,同时着力加快新能源汽车零部件

研发和生产,是襄阳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着力点。以打造国家级新能源汽

车集研发、生产、销售、营运、服务于一体的千亿级产业基地为目标,加快完善

与发展“二纵三横”(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整车、车载能源、驱动系统、控

制系统)的研发体系,推进 “三大中心”(新能源汽车研发检测集成中心、新能

源汽车制造聚集中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建设,形成“五

大网络”(研发网络、信息网络、人才网络、营销网络、服务网络),建立“五大

机制”(导向支撑机制、市场机制、产学研互动机制、激励机制、风险控制机制)

构建相对完整、实力较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打造全国一流的新能源汽车发

展基地。

二、襄、随地区汽车产业整体的特点:

“汉随襄十”四地都涉及专用汽车制造,产品涵盖了厢式汽车、罐式汽车、

专用自卸车、起重举升车、仓栅式汽车、特种结构汽车等六大种类(见图2

四地都以罐式汽车与专用自卸汽车生产厂家的数量居多。其中:1随州是中国

最大的罐式车生产基地,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比较优势明显;2

十堰的自卸车厂家众多,优势最为显著;3)仓栅式汽车细分种类全覆盖,四地

发展较为均衡,各地优势不明显;4)特种结构汽车生产种类均偏少,发展空间

较大;5)起重举升车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普遍偏弱。

汽车零部件分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汽车上装等五个系别,“汉

随襄十”均有所涉及。四地比较,襄阳零部件生产实力突出,该市从事整车和零

部件研发、试验和制造的企业逾200家,已成为东风汽车公司轻型商用车、中高

档乘用车等整车和关键零部件总成的主要生产基地。

三、襄、随地区汽车产业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地位

(一)襄、随地区科技创新的现状:

研发和制造水平相对滞后。无论是在技术引进与产品研发经费、研发仪器设

备水平、研发人员数量、研发人员专业水平等研发能力上,还是在制造工艺水平、

制造设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标准化程度等制造能力上,随州专用汽车企

业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都存在较大距离。在技术研发上,仿制多、创新少,资金

投入不足、技术储备不够,自主开发能力弱且不愿做长期投资。在产品设计上,

质量利用系数低,同类型、同吨位车比国外重20-30%;专用功能满足度比国

外同类产品落后5-10年;人机工程应用不充分,适应性能不强,高技术运用较

少。在生产装备上,多厂房车间等基础硬件设施投入,少先进制造设备和高端检

测仪器。在制造能力上,机械化生产和自动化生产程度较低,从而降低了产品的

质量和档次,与国外专用汽车企业大量采用智能化设备、柔性化生产和敏捷制造

还有较大差距。在加工工艺上,虽然在加工设备等硬件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正在缩

小,但在生产管理、工艺标准及检测执行等软件方面与国外企业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在整体上随州企业存在着缺乏合理的技术结构、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机

制、缺少技术储备、缺乏资金投入五大问题,而不得不走上仿造之路,形成了国

内仿国外、小企业仿大企业的尴尬局面。仅有部分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

达到了较高水平并获得市场成功。

(二)“十二五”时期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繁荣“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为目标,高

举“工业兴市”大旗,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为主攻方向,以自主技术创新、自主设计创新、自主机制创新为重要支撑,走市

场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产业生态化、企业立体化、产品差异化“五化并举”之

路,建立以专用汽车为龙头、以汽车零部件和汽车服务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

全“5432”产业服务体系,全面促进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实

现从“随州制造”到“随州创造”的历史性转变。

2.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作为基本原则

(1)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强化核心关键技

术研发,积极有序地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升

级换代;推进自主设计创新和自主品牌创新;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多层次、多渠

道地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招商选资增添新生力量,鼓励外资不断扩大投入。

(2)坚持工业制造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专用汽车

的数字化设计和数字化制造,实现智能化生产和柔性化制造;以工业化促进信息

化,积极开拓专用汽车设计、研发、制造、管理、销售全过程与信息化的融合渠

道,尤其加快专用汽车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现随州专用汽

车产业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

(3).坚持专精特新与低碳环保相结合。导入工业设计,强化市场研究和应用

研究,丰富专用汽车产品种类,延长专用汽车产品线,不断推出“专精特新”车

型;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专用汽车和低碳专用汽车产业,推动传统专用汽车的

节能减排,不断降低平均油耗和碳排放量,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4).坚持发展生产与拓展服务相结合。既要增强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制

造实力,又要拓展汽车金融业务和产品售后服务,以服务促进生产,以销售引导

制造,实现汽车制造业和汽车服务业协调发展。整合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各种要素

资源,完善延伸专用汽车产业链。

四、结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汽车企业应当立足本企业实际,以市场为导向,整合企

业优势资源,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及用人机制上的创

新力度,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集中的优势已经开始显现,

但同时汽车产品自主创新的两个主要因素还很薄弱,一是人才的短缺,二是经验

的缺乏。此外,市场、管理、营销等方面也或多或少的制约了自主创新的发展。

企业的自主创新战略也应当是动态的,应当在适应企业的生存发展中不断的探索

和变化。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纲要.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

[2]徐长明,陈建国.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展望.机械一业出版社.20092

[3]Melissa ASchilling.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

[4]李兴文,刘雪强.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几点思考.北京汽车.20063

[5]赵鹏飞,肖俊涛.实施专利战略提升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湖北社会科.2003

[6]韩颖,潘志刚.中国汽车产业自主研发的双创新分析.技术经济.20053

[7]杨沿平,唐杰等.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软科学.20063


更多推荐

女性30万的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