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4日发(作者:丰田海狮7座商务车多少钱)
跨过三道坎
证明,军工企业在转型时必须尽快形成自身的拳头产品,否则将无以为继。
1981年广交会期间,长安看到了一辆日本铃木的微型车,时任厂长田基兆当即拍板,决定将车买回,进行研究仿制。此时的中国汽车行业正处于“缺重少轻无微”的状态,同时考虑到长安曾在1958年有过短暂的吉普车制造经历,工厂便决定在汽车上“小试牛刀”,并由此正式进入汽车领域。
回顾历史,长安人将这段经历称作“二次创业”。现任长安汽车副总裁任强是长安转向汽车生产后最早一批进入工厂的大学生中的一员。在他的记忆中,那个时候“装备水平很差,很多输送设备就不到位,还有专门的人负责用竹竿把不到位的零部件捅到适当的位置”。
1983年11月,长安第一批样车下线,并很快走向市场。1984年,在与日本铃木签订技贸合作协定后,当年生产汽车723辆,一投放市场就销售告罄。
事实上,此时的长安厂并未从国家获得汽车的生产资格,但“胆大”的重庆人宁可承担风险“偷着干”,也不愿意回到“小打小闹”的时日。
值得庆幸的是,地方政府非常支持长安厂在微车领域的尝试。田基兆曾为工厂“黑户”生产汽车感到过一丝担忧,据称当地政府一位主要领导让他坚持住,“出了问题我帮你送牢饭”。
所幸,在兵器工业集团和长安厂积极争取下,1985年11月,国家计委、经委和国防科工委正式批准长安厂为微型汽车定点生产厂,并被列为
兵器工业部第一批38项军转民重点技改项目之一,田基兆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第二道坎:两厂合并引发的挑战
在长安厂决定转向微车时,有一批同样处于“军转民”时期的军工企业兄弟,正在艰难探索当中。上级主管部门为了让同在嘉陵江岸边的江陵机器厂同样“有饭吃”,决定将发动机的生产资格放在江陵。
显然,“机车分离”绝对不是汽车制造业应有的做法,但同样身处“军转民”状态的江陵厂经过数年的摸爬滚打,最终选择进入发动机制造领域似乎是那时最好的选择。
在随后的日子里,中国微车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自1984年微车生产能力形成以后,全国销量以年均34%的速度递增。在1993年微车市场最火爆的时候,全国汽车生产厂家达到了150多家,“散、乱、低、差”现象极为严重。
1994年2月,国务院颁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引导汽车产业通过合并连横形成生产纵向一体化,获取规模效益。由此,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决定1995年1月1日,长安、江陵合并,厂名保留长安,代号则选用原来归属江陵的152。
无疑,在企业的兼并整合中,从不存在1+1=2。两厂合并后,管理、人事、文化等问题丛生,矛盾重重,再加上因为奥拓轿车生产资质的争议,长安汽车一直陷入磨合中停滞不前的状态。
幸而事情发生了转机。长安很快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扭转了局面。
1997年,长安销售收入只有23亿元,长安汽车总裁张宝林对《汽车商业评论》回忆说:“1998年上半年我们还在卖1996年生产的长安之星。
但是现在形势完全不一样了,长安之星系列累计销量已经超过五百万辆。前几天我们的新长安之星刚刚上市,不管是造型、内饰还是动力、操控性,都引领了微车新的潮流。”
第三道坎:顶住压力自己干
2006年1月,徐留平出任长安汽车总裁。这一年,长安首款轿车奔奔上市,标志着昔日的“微车老大”正式进军轿车领域。随后,长安又在2007年、2022年相继推出杰勋、志翔,由此长安人口中的“老三样”就此形成。
“由微及轿”是一个正确的方向。纵观世界汽车发展史,没有哪家大型汽车制造商单凭一种汽车便可以获得长远的发展。但是,转变则需付出时间。
在初入轿车的头两年,由于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奔奔作为第一款小型轿车,盈利能力不高”,而杰勋和志翔也伴随着合资公司新产品的大举压上而迟迟无法打开局面。
坐以待毙不是军工出身的长安人风格。长安汽车快速行动,制定了面向未来发展的战略“T35事业领先计划”。为全面支撑这一战略的实施,长安汽车还开展了“三大行动一个工程”。即自主品牌轿车提速计划“雷霆行动”,微车提升计划“亮剑行动”,合资合作提速计划“超越行动”,以及“管理和人力资源提升行动”。
如此“高歌猛进”自然引来了不少非议,甚至有很多人并不看好长安汽车所选择的这条艰难丛生的从零开始的正向研发道路。面对这样的指责,长安人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但好在汽车行业中销量和产品是最有说服力的“武器”。
2022年,长安自主轿车同比实现8.7%的增长,超过全行业5%的平均增速,累计销售20.38万辆。而在2022年刚过去的10个月中,长安汽车在产业形势低迷的情况下,总共卖出了140万辆车子。
产品方面,随着全新平台、全新动力、全新设计语言的逸动的亮相,人们真正感受到了“五国九地”研发布局为这个企业所带来的改变,这也是六年前长安打下的基础和蓄势结出的硕果。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逸动的意义是里程碑式的,在中国自主品牌被指摘“低质低价”无以为继时,这款车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有人评价,逸动的亮相使人想起了十几年前的现代,彼时索纳塔和伊兰特的出现让外界彻底改变了对这家韩国企业的不良印象。
由此“新三样”——逸动、悦翔V5和将于年底上市的中高级车睿骋,再加上SUV车型CS35系列,将成为长安汽车新的利润增长点。“现在我们卖一辆轿车已经不亏钱了”,张宝林如是说。
商用车方面,随着金牛星、欧诺以及新长安之星的上市,老产品逐渐淘汰,长安完成了在这个领域新一轮的产品调整,而明年随着一款叫做欧力威跨界车的推出,长安商用车调整将彻底完成。
回顾2022年,长安汽车刚刚被纳入自主品牌“第一阵营”之时曾发布“T138”事业领先战略,计划2022年成为“第一阵营中有较强的生存力、竞争力、创新力的企业”。如今,这个目标已然实现,而它更希冀在2022年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企业”。
它能成功吗?或许历史能告诉未来。
更多推荐
长安,汽车,生产,轿车,微车,企业,计划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