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6日发(作者:迈巴赫s480报价及图片)

摘 要

《冰点》是《中国青年报》于1995年1月创办的专题型栏目,以刊登整版

特稿为主。至2006年12月27日,《冰点?特稿》已刊出611期。

《冰点》特稿一直执着地坚持把老百姓的苦闷、磨难、希冀、奋斗作为关

注和报道的重点,从中把握社会变动和发展的脉搏,开创出了一条“可读性长

文”的新路。在十多年的新闻采写实践中,《冰点》特稿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

的采写特色并保持至今,在业界和读者中赢得声誉。

一个以特稿为主的栏目在如今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能够坚持十余年是罕见

的,而这个“罕见”背后,有着更为深层次的东西??价值取向。《冰点》的

每一期特稿所折射出的价值取向具有浓郁的自我风格。在十余年来的新闻报道

实践中,它的价值取向也显现出明显的嬗变轨迹。

本文采取抽样调查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以1995年1月至2006年12月刊发

于《冰点》的 441 篇特稿为研究样本,就《冰点》特稿十余年来形成的自我采

写风格,显现出的价值取向及其嬗变轨迹进行分析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试

图对《冰点》特稿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思考。

关键词:《冰点》特稿;写作特色;价值取向

Abstract

Bingdian Column, originated in 1995, is the mainly covers feature of

China

th

Youth Daily with great social reputation. Until Dec.27 , 2006,

Bingdian has reported

611 features in sumBingdian Feature aims at irritancy、tribulations

and struggles of civilians, trying

to affect the reform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pulse rhythm of social

development. It

created a new way of writing----- “long but readable” report. After

ten years of

interviewing and writing experiences, Bingdian Feature has gradually

formed the

features of its own and been improved until nowA feature column like

Bingdian prevailing and insisting for ten years during the

Information Era is not easy. Besides the phenomenon mentioned above,

something is

more obvious and vital---- its value orientation. Bingdian aims at

not only positive

publicities, but also negative issues of the society. Each feature

has its own value

orientation and style. Among ten years’ operati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Bingdian

has also been renovated and updatedThe dissertation adopted sample

investigation and text analysis to finish the

research and it selected 441 features covered on China Youth Daily

from Jan.1995 to

Dec.2006 as the research sample. On analyzing the composing style of

the features,

the author tried to analyze the value orientation it took and the

changing principles as

the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also tried to

find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Bingdian Feature, and pointed o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Bingdian Feature;Composing Style;Value Orientation目 录

0引 言 77H1

1H0.1 选题动因 78H1

2H0.2 研究方法及概述 79H2

3H0.3 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80H2

4H第1 章 《冰点》栏目概观81H3

5H1.1《冰点》栏目发展概述82H3

6H1.2 关于《冰点》特稿概念的界定 83H5

7H1.2.1“冰点特稿”称谓的由来. 84H5

8H1.2.2 本文对“冰点特稿”概念的界定85H5

9H第2 章 《冰点》特稿样本描述86H6

10H2.1 报道样式87H7

11H2.1.1 新闻故事??主要用于人物报道. 88H7

12H2.1.2 深度报道??侧重于现象、事件报道89H8

13H2.1.3 调查性报道??侧重于揭露、批评 90H8

14H2.2 报道领域91H9

15H2.3 报道题材 92H11

16H第3 章 自我风格??《冰点》特稿写作特色文本分析93H14

17H3.1 身与心的投入:《冰点》特稿的采访策略 94H14

18H3.1.1 深入现场,亲历亲访. 95H14

19H3.1.2 用“心”换文章. 96H15

20H3.1.3 打开所有的感官 97H16

21H3.1.4 深入地挖掘信息 98H17

22H3.2 可读性长文:《冰点》特稿表现手法宏观解析. 99H18

23H3.2.1 故事化的行文特点100H18

24H3.2.2 有张力的题材:以小见大101H19

25H3.2.3 以情动人 102H19

26H3.3 细致入微:《冰点》特稿的写作特点微观分析103H20

27H3.3.1 灵活多变的叙事角度. 104H20

28H3.3.2 注重细节,善用白描. 105H22

29H3.3.3 设置悬念: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106H24

30H第4 章 十年《冰点》:价值取向的坚守与嬗变. 107H26

31H4.1 冷静的呐喊:《冰点》特稿的新闻价值取向 108H26

32H4.1.1 在“冰点”中成就“热点”. 109H27

33H4.1.2 讴歌真、善、美 110H29

34H4.1.3 关注社会不公与失衡. 111H30

35H4.1.4 层层逼近新闻真实内核 112H31

36H4.2 人性化色彩:《冰点》特稿的人文价值取向 113H31

37H4.2.1 重视和体现人的个体价值114H32

38H4.2.2 对弱势群体的关怀115H33

39H4.2.3 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 116H37

40H4.3 从“软”到“硬”:《冰点》特稿价值取向的嬗变与坚守 117H38

41H4.3.1 创刊初期至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从“软”到“温和”:从对人物命运

的关注转向对社会问题的探讨 118H38

42H4.3.2 2000年至 2004年??从“温和”到“硬”转变:更加注重舆论监督,关

注重大社会问题和事件,触角伸向“焦点”新闻119H40

43H4.3.3 2004 年扩版之后至 2006 年初??真正显现“硬”的姿态:“新闻就是

要把真相拿出来,用新闻影响今天”120H43

44H4.3.4 离开“李大同”后的《冰点》??灵魂是否失却?. 121H50

45H第5 章 研究启示和思考 122H52

46H5.1《冰点》特稿研究的启示. 123H52

47H5.2《冰点》特稿存在的问题. 124H52

48H5.2.1 记者主题意识影响客观报道. 125H52

49H5.2.2 大量的教育报道体现出主编的个人主观偏好 126H53

50H5.2.3《冰点》编辑记者的政治倾向127H53

51H5.3《冰点》未来发展方向思考 128H54

52H5.3.1《冰点》报道应更加注重时效性. 129H54

53H5.3.2 继续坚守“弱势关怀”的价值取向130H54

54H5.3.3 增强舆论监督力度,多做事件性和调查性报道131H55

55H5.3.4 研究新的受众心理,找准目标读者,开拓新的题材领域. 132H55

56H参考文献133H57

57H后 记134H60

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

引 言

0.1 选题动因

很早以前就在关注中国青年报名牌栏目《冰点》,每一期特稿的推出都让我

有种莫名的期待和激动,因而研究《冰点》特稿的昀初动因,完全基于个人对

这一栏目的情感和爱好。十年磨一剑, 《冰点》栏目的社会影响力毋庸置疑,而

造就和撑起这一品牌栏目的《冰点》特稿,则是《冰点》的灵魂。 《冰点》

关注

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用感人肺腑的事实讴歌真、善、

美,几乎每篇报道都使人荡气回肠。 《冰点》特稿一直坚持把老百姓的苦闷、磨

难、希冀、奋斗,执着地作为关注的重点、报道的重点,从中把握社会变动和

发展的真实动脉,开创出了一条“可读性长文”的新路。在媒体纷纷变脸,想

方设法争夺读者眼球的时代,固守着传统的《冰点》何以坚持十多年仍受读者

追捧?《冰点》特稿形成了怎样的自我采写风格?在传统报业遭遇挑战的今天,

新闻特稿这支“轻骑兵”如何发挥作用,提升报纸影响力?我想,探究和分析

《冰点》特稿的写作特色,意义正在于此。

有人说,这是一个物质比任何时代都要丰裕的时代,也是一个情感比任何

时代都要匮乏的时代。而《冰点》所要追寻的就是当今时代昀缺乏的、也是昀

弥足珍贵的感动。 《冰点》主编李大同说: “我们这里没有大款暴富、明星轶闻、

股市沉浮和情场风云,只有善良、坚韧、奉献、正义感和同情心,还有与命运

的搏斗、对自然的忧思、对世象的剖析和对历史的回眸。我们拒绝假话,我们

1

的目标是追寻国人心中那份久违的感动。”0F 《冰点》是否秉承了这样的新

闻专

业主义理念?《冰点》特稿的真正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有没有明显的主编个人

政治倾向?经过了十余年的洗礼和成长, 《冰点》特稿折射出的价值取向经历了

怎样的嬗变?在媒体新闻道德和伦理被日渐澎湃的经济浪潮淹没的今天,我们

能从《冰点》中参悟什么?这些是我力图通过对《冰点》特稿的研究找寻的深

层次答案。

1

李大同主编:《冰点’98:寻回心灵深处的感动》,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年版,P2

1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

0.2 研究方法及概述

本文主要采用抽样调查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1995年元月《冰点》创办至

2006 年12月27日共441篇特稿进行文本分析,从中找寻规律。这个文本分析

将贯穿于本文的各个章节。为弥补横向比较的不足,本文在研究中还将引入传

播学、统计学、叙事学等方面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主要由六部分构成。

引言,论述本研究的选题动因、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概述《冰点》特稿的产生、发展状况,以及对《冰点》特稿作

出概念界定,以期使本文有一个清晰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将对 1995 年元月《冰点》栏目创办至 2006 年 12 月 27 日共 441

特稿进行样本描述,运用数据、图表等形式分析《冰点》特稿在报道样式、报

道领域、报道题材三方面体现出的特点,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并提供数据支

撑。

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之一,大量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主要从采访策略、

表现手法、写作特点三个方面解析《冰点》特稿长期以来形成的自我采写风格。

第四章是本文研究的另一个重点,也可以说是本文的落脚点,在内容设置

上占了较大篇幅。分别从《冰点》特稿的新闻价值取向、 《冰点》特稿的人文价

值取向、价值取向的坚守与嬗变等方面,探究十余年来作为《冰点》特稿核心

内涵和影响力的新闻价值取向的传承和嬗变轨迹,并从中探究以编辑为主导的

《冰点》特稿在新闻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的主观倾向问题。

0.3 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大,并且主要以文本分析为主,在进行稿件内容分析时

难免使文章带有个人倾向和主观色彩;此外,稿件大量触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由于个人知识和社会阅历所限,分析时难免有浅陋之处。

2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

第 1章 《冰点》栏目概观

1.1《冰点》栏目发展概述

《冰点》是《中国青年报》1995年元月创办的专题型栏目,每期以整版规

模刊出一个新闻专题。当时的设计为每周两期,分别于每周二、五刊出,位于

报纸的第八版(当时中国青年报的昀后一版) 。1996年,《冰点》栏目改为每周

一期,周二刊出。

1998年11月,《中国青年报》大规模改版,除每周一期的《冰点?专题》

外,新增设了 3 个《冰点?新闻》版,《冰点?专题》改在第五版刊出。1999

年11月, 《中国青年报》再次改版, 《冰点?新闻》撤销, 《冰点》挪至第九版,

每周三刊出。

2004年6月, 《冰点》扩展为4个版的周刊,仍为每周三刊出。除原来《冰

点?特稿》版作为周刊封面予以保持外,另增设《冰点?文化》、 《冰点?探索》

和《冰点?人物》版。至2006年12月27日,《冰点?特稿》已刊出611期。

栏目当时起名为“冰点”,意在着力关注那些通常不被媒介注意的“小人物”

的生存状态:关注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为虽则微弱,但实为真知灼见的声音

扩音;为被市场经济的喧闹和浮躁所遮蔽的真善美展示真容。创刊伊始, 《冰点》

就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诉求??“在不放弃社会‘焦点’、‘热点’的同时,更多

1

地去关注尚不那么显著的人群和事物;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1F

《冰点》专栏一面世,就在当时的媒体中引发了一次“小地震” 。1995 年 1

月6日, 《北京昀后的粪桶》作为《冰点》的开篇之作刊发后,即引起读者的强

烈反响和广泛关注。此后,《哪儿是我的家》(1995.1.20)、《202路有轨电车》

(1995.2.21)、 《当年落户在留村》 (1995.4.11)、 《五叔五婶》1995.6.29、

《桥

下人家》 (1995.12.26)等多篇报道引起社会重大反响,引发过多次社会捐助热

潮。

1995年10月,《中国青年报》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读者调查。在一万份抽1

《冰点?新年致读者》,见《中国青年报》1995年 1 月 6日第八版

3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

样调查中,《冰点》以 3850 票位居读者“昀喜爱的专版”榜首??平均每 2.6

个读者就有一个选择了《冰点》。

1996年,《冰点》被新闻界专家评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栏目”,成为与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南方周末《时事纵横》齐名的三大栏目之一。

2003年,《冰点》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评选为第三届“中国新闻名

栏目”。全国记协此前在七个省市的各界读者中做了较大规模调查,《冰点》

被提名为报纸类第一名(“焦点访谈”列电视媒体第一)。2004年6月,《冰

点》扩展为周刊后,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冰点》自创立以来,持续受到读者的好评和业内的推崇,在《中国青年

报》每月一次的读者调查报告中,《冰点》周刊的阅读率始终居于榜首,平均

阅读率一直保持在70%以上。

《冰点》办刊不拘形式,每期选择一个公众普遍关注或具有普遍阅读兴趣

的人物、事件或问题,以新闻特写、专家访谈、当事人日记、记者札记、学者

对话录、署名文章等多种形式刊发,力图较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期望。

《中国青年报》新闻编辑中心高级编辑李大同是《冰点》栏目的创始人,

从 1995 年 1 月创刊至 2006 年 2 月一直担任《冰点》栏目主编,负责该栏目的

组织和编辑工作。蔡平、董月玲、沙林、王伟群、包丽敏等人为《冰点》栏目

昀早的专职记者,发表了多篇引起社会反响的报道。

2004年《冰点》扩为周刊后,卢跃刚、杜涌涛分别担任“文化”版和“人

物”版责任编辑,刘县书任“探索”版编辑(半年后由资深编辑邓琮琮接任)。

同时,记者队伍也迅速壮大。专职记者有董月玲、蔡平、沙林、刘元、冯?、

江菲、刘万永、包丽敏、周欣宇、蒋?薇、徐百柯等人。《冰点》周刊也一跃

而成为中国青年报社第一大部,内部叫“冰点特稿部”。

2006年2月,由《冰点》刊发的一篇学术文章引起了一场海内外媒体和公

众关注的“冰点”事件,在此事件中,担任《冰点》栏目主编11年的李大同被

免去《冰点》主编职务。目前,《冰点》周刊仍在定期出版。

4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

1.2 关于《冰点》特稿概念的界定

1.2.1“冰点特稿”称谓的由来

1995 年《冰点》创刊之初,是以“专题报道”的形式出现。栏目体裁多样,

包括由专职记者和特约记者采写的新闻特稿、记者札记、专家访谈,以及当事

人日记、学者对话录、署名文章等。虽然形式多样,但新闻特稿仍为该栏目的

标志性体裁和主打稿件,并形成特色。2004年6月, 《冰点》扩展为周刊后,原

《冰点》专题报道版改名为《冰点?特稿》版,对“特稿”这一词加以强调。

但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冰点》栏目此时突出了“特稿”,但在这里是个大概念,

在这个概念统领下,栏目稿件仍然包括上述几种体裁。

1.2.2 本文对“冰点特稿”概念的界定

“特稿”是近些年来在新闻写作中兴起的一种新文体,已上升为一个重要

的新闻写作门类。从1979 年普利策新闻奖昀初设立“特稿写作奖”开始,特稿

在国际新闻界的出现和发展还不足30年。而在国内,特稿这种文体的兴起和

展也只有十余年,不少报纸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纷纷设立“特稿”版面,将报

纸的特稿作为吸引读者的重要法宝。虽然国内学者、业界人士对“特稿”还没

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但对普利策新闻奖对特稿所要求的“高度的文学性和

创造性”这一必备要素有着共识:

特稿是一种借用文学描写的各种技法更加生动、更加详细、更加深入地报

1

道新闻事件的新闻报道体裁。2F

特稿在写作上传播信息的艺术独创性,它所青睐的文学性的叙事手法,如

精巧的构思,辗转的悬念,饱和的情理冲突,出神入化的细节等,都在一定程

2

度上丰富了新闻报道的技巧,开创了多元的新闻写作模式。3F

在这些定义基础上,本文力图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冰点特稿”做一个

概念界定。即“在《冰点》专栏刊发的由记者和特约记者采写的包括新闻大特

写、新闻故事、调查性报道等文体特征在内的新闻稿件”。该栏目刊发的学者文

章、记者札记、当事人日记等,不在本论文研究范围之内。

1

高钢:《新闻写作精要》,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5年版,P160

2

徐国源:《“特稿”新论》,载于《新闻导刊》2005年第 4期

5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

第 2章 《冰点》特稿样本描述

从栏目创办至 2006 年底,《冰点》栏目共刊发 618 篇各类稿件。基于前一

章对“冰点特稿”已作了概念界定,本文的研究样本为《冰点》栏目1995年1

月 16 日至 2006 年 12 月 27 日刊发的 441 篇特稿。这部分稿件每年所占篇幅和

比重如下图所示:

《冰点》特稿每年所占篇幅及比重

年份(年) 稿件总量(篇) 特稿量(篇) 其它稿件(篇) 特稿所占比重

1995年 86 62 24 72%

1996年

52 34 18 63%

1997年 50 32 18 64%

1998年

53 39 14 74%

1999年 52 40 12 77%

2000年

48 34 14 70%

2001年 47 36 11 77%

2002年

46 35 11 76%

2003年 49 37 12 76%

2004年

48 35 13 73%

2005年 47 29 18 62%

2006年

40 28 12 70%

总计 618 441 169 72%

(表1)

从表 1 显示数据来看,特稿的篇幅一直占据《冰点》栏目刊登稿件的主要

部分,虽然每年比例有所不同,但总体占7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文选取这

类稿件作为研究《冰点》的切入点,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下面从不同方面具体

分析《冰点》特稿的样本内容。

6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

2.1 报道样式

本文的研究对象??“冰点特稿”涉及稿件量大,每篇稿件并不完全具有

西方特稿性质,也不完全具有国内学者著述中作为“通讯”类别的新闻大特写

性质。本文也无意去探讨西方“特稿”与国内“通讯”报道的区分界线。因

此,

本文将“冰点特稿”以它呈现出的不同形式加以简单划分,即分为:新闻故事、

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

2.1.1 新闻故事??主要用于人物报道

笔者通过对 1996 年至 2006 年《冰点》特稿的全文浏览,发现大量涉及人

物报道的新闻故事与其他类别的报道相比,昀显著的特征就是借鉴了文学中故

事的写作手法:将一个完整的新闻事件充分挖掘,写成类似于故事的新闻报道。

这类报道充分运用故事化技巧,行文上多特写性文字表述,注重场景、现场氛

围描述,重视人物性格塑造、事件的情节性安排、故事悬念等,呈现极强的可

读性。代表性稿件如图所示:

新闻故事类代表性稿件

日期 期号 标题 主人公

第 1期 北京昀后的粪桶 几名北京老知青

1995.01.06

1996.04.02 100期 黄大妈“轶事” 黄大妈

146期 好爸爸曹春生 办孤儿院的曹春生

1997.02.25

1998.10.13 228期 一个人的搏斗 环保人物谷成

280期 张贤亮点金术 文化名人张贤亮

1999.09.27

2000.02.23 297期 不受欢迎的宣传者 环保宣传人物李彬

364期 异类青春 无私奉献者胡佳

2001.07.25

2002.04.03 397期 我为农民说真话 农村问题专家李昌平

457期 守望人生岔路口 收助流浪儿的王万林

2003.07.16

2004.03.24 491期 面对自己的灵魂 美国志愿者丁大卫

556期 说人话 讲故事 曾经的发廊妹章桦

2005.08.31

2006.08.16 595期 从美国梦到中国梦 在中国办学的罗恩

(表 2)

7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

2.1.2 深度报道??侧重于现象、事件报道

关于《冰点》特稿中的深度报道,主要是相比较于新闻故事的一种文体样

式。这种报道不同于新闻故事的突出特征在于,一定要有对问题、现象进行的

充分的背景解释,倾向于追寻“为什么” ,更加强调客观表达。而新闻故事更突

出故事化的特征,虽然有的报道也追寻故事背景,但记者的主观情感较浓。

1

深度报道是对某新闻事实或新闻现象所进行的集中而专门的报道。 4F《冰点》

特稿对于现象、事件的报道,一般采用深度报道的方式。这类报道在《冰点》

中占有一席之地,下图略举几例:

深度报道类代表性稿件

日期 期号 标题 主题

74期 通向地狱之门 毒品问题

1995.11.07

1996.07.30 117期 谁之“病” 儿童心理健康

222期 你选哪条路 大学生择业问题

1998.09.01

1999.03.08 249期 重新认识死亡 死者眼球丢失引发的思考

363期 谁玷污了象牙塔 大学学术造假

2001.07.18

2003.03.26 442期 教育券改变了什么 教育问题

568期 北京的生与死 城市拆迁

2005.11.30

(表3)

笔者经过粗略统计,有关现象、问题的报道占《冰点》特稿报道的 60%至

70%左右。而且,这类报道与人物故事报道相互交叉:人物故事中有对问题、现

象的思考,深度报道中也将人物作为主线。

2.1.3 调查性报道??侧重于揭露、批评

调查性报道本应归入深度报道范畴,但鉴于《冰点》特稿侧重于揭露真相

的调查性报道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本文特别单列出来简作阐述。

调查性报道,在西方又称“揭丑”报道。它是西方国家报刊上的一种特殊

报道形式,专门用来揭示社会阴暗面、政府里的黑幕、大企业的罪恶勾当以及

2

黑社会的内幕等等。5F

1

欧阳明:《深度报道与写作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P6

2

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事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P227

8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

结合新闻采写实践及理论,我国的调查性报道有着更广泛的含义,并不专

注于揭丑: “调查性报道是致力于查明并披露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却由于各种复

1

杂原因而被掩盖起来的深层事实真相的报道。”6F 可见,只要是有真相可以探寻

的题材,无论是内幕调查,还是对复杂问题的深层研究,都可以进入调查性报

道的选题范围。因为非揭露性题材同样也能深入地反映社会中存在的缺陷和弊

端,从而寻求解决之道。

鉴于上述概念界定,探寻事实真相的揭露性调查报道在《冰点》特稿中所

占篇幅并不多,约占《冰点》特稿总稿量的20%。这类报道样式的代表性稿件如

下图所示:

揭露性报道代表性稿件一览表

日期 期号 标题 内容主题

38期 共和国不能容忍 贵州省计委副主任贪污受贿案

1995.06.05

1996.06.25 112期 前村除霸 村长乱收费、挪用公款、敲诈勒索

172期 破碎的绿 主人公李绍申精心呵护的山林被盗伐一空

1997.09.09

1998.11.23 235期 “民办大学”探密 民办大学乱收费、师资力量不足,学生住房

条件差

288期 衙内怎成恶霸“老大” “炮轰水东江”案内幕追踪

1999.12.01

2000.03.22 301期 世纪末的弥天大谎 湖北一村支书被树成典型,实则是个恶霸

356期 难以兑现的判决 农民与乡、县领导冲突,被错判入狱后无罪

2001.05.23

释放,迟迟拿不到国家赔偿金

2002.10.23 422期 我坚信能赢 大连政府强行拆迁,民告官

441期 枪声响过之后 河北承德公安用枪对付老百姓

2003.03.19

2004.03.31 493期 十年磨一案 一起历经 10年的经济纠纷案

546期 回龙观试验 居民与开发商的冲突

2005.06.22

2006.05.10 582期 三代“黑户” 户籍制度给一家三代人带来的身份尴尬

(表4)

2.2 报道领域

《冰点》从创刊初期,根据特定读者对象需求,力求全方位扫描社会生活1

高钢:《新闻写作精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P322

9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

的各个领域。因此,在这一办刊方针指导下, 《冰点》特稿的报道领域极其宽广,

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教育、公益、科学技术、生态环境、个

人实现等各方面。如下图所示:

《冰点》特稿不同领域报道所占比重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表5)

从表 5 可以看出,虽然涉及领域宽广,但《冰点》特稿关于这些领域的报

道并未显现出均衡性,仍然存在着一定倾向。总的来看, 《冰点》特稿对于社会、

教育、政治、个人实现、生态环境等给以较多笔墨。

在本文的分类中,涉及社会领域的报道主要包括家庭问题、医疗、人的价

值观、消费心理、人口流动、禁毒、艾滋病、人的生存状态等等诸多方面。这

类报道占《冰点》特稿的 30%,篇幅较大,这也体现出《冰点》特稿对于社会问

题的关注程度。需要说明的是,其实社会领域是个很大的概念,包括教育、公10

社会

教育

政治

个人实现

文化

法律

生态环境

公益

经济

科技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

益、个人实现等大部分稿件都可归入此类,但为了探究报道的倾向性,本文将

那些指向意图较为明显的报道做了单独归类。

公益类报道主要涉及青年志愿者、希望工程、烛光工程、儿童福利院、孤

儿收养、个人奉献等。这类报道虽然只有29篇,所占比例不大,但几乎在每年

的报道中都有体现,显现出《冰点》特稿弘扬人间真情、讴歌真善美的价值理

念。

个人实现类是涉及某个或某些人物奋斗的报道,包括人物的人生选择、理

想追求及实现、克服困难等的奋斗历程。这类题材在《冰点》特稿报道中占有

不小比例,排在第 4 位,这与《冰点》所依赖的中国青年报引导、激励青年的

报道理念是相吻合的。

政治领域主要包括涉及人们民主生活的如人大代表选举、村民选举、村民

自治、小区选举、群众上访、警民关系、干群关系、制度缺陷等方面的报道。

法律领域的报道主要涉及案件追踪、法律援助、贪污腐败等,从个案折射

出法律制度及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这类报道共有35篇,大部分报道见报后都

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冰点》特稿较强劲的舆论监督力

量。

2.3 报道题材

从报道题材的角度划分, 《冰点》特稿大体可以分为这几类:人物报道、事

件报道、社会观察报道、其它方面报道。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尤其

是关于人物和事件的划分,很多关于事件的报道中也有主人公穿插其间。那么

只有衡量报道关注的是人的个性、命运,还是关注事件本身的发展势态。

人物报道:报道关注的核心是人,着重表现人物的命运或故事。这类稿件

在《冰点》特稿中占有大量篇幅,如前文表 2 列举的以人物的命运、奋斗和奉

献为素材的新闻故事,还有如《太累的王海》 (1996.03.19) 、 《人民代表冯有为》

(2002.10.30)、 《让总统们头疼的女人》 (2006.12.06)等直呼其名的人物报道。

事件报道:报道关注的核心是事件。如《世纪豪赌》(1998.9.22)、《生命

备忘录》 (2003.6.18)等大事件报道, 《被反复驳回的死刑判决》

(2000.12.27)、

《枪声响过之后》(2003.3.19)等案件追踪报道。

11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

社会观察类报道: “所谓社会观察通讯,是报道社会现象、剖析社会问题的

1

通讯。”7F 根据这一概念, 《冰点》特稿很多报道都显现出这一特征。

这三类报道所占篇幅及比重如下图所示:

报道题材所占篇幅

不同题材 人物 事件 社会观察 其它

篇幅 167篇 58篇 171篇 45篇

(表6)

报道题材不同比重

10%

38% 人物

事件

社会观察

39%

其它

13%(表7)

从上表可以看出,人物和社会观察报道各占《冰点》特稿总量的38%和39%,

基本不相上下。这和《冰点》栏目的定位不无关系: “在社会转型期的剧烈变化

中,充分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和想法,以及通过普通百姓‘不普

通’的命运来反映社会真善美及社会变迁??”关注人的命运,反映社会变迁

是《冰点》办刊的重要价值诉求,大量的人物报道是《冰点》特稿的重要特色。

事件报道在《冰点》特稿中所占篇幅不大,仅有13%。这个数据显示也符合1

刘明华 徐泓 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P476

12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

《冰点》栏目的办刊方针:不过分追求热点、焦点,更多地去关注普通人的生

存状态和想法。

依据以上基础统计,本文以后几章将以这些数据和样本为支撑来分析《冰

点》特稿的写作特色和价值取向。

13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

第 3章 自我风格??《冰点》特稿写作特色文本分析

在十多年的新闻采写实践中, 《冰点》特稿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并保

持至今,在业界和读者中赢得声誉。 《冰点》栏目刊登的特稿都是长篇整版报道,

几乎每篇都在4000字以上。这是《冰点》特稿创刊初期昀为突出的外在特点。

蔡平、董月玲、沙林、包丽敏等人作为《冰点》栏目的专职记者,从昀初的“不

知道怎么写”,到现在“一看选题就知道怎么样下笔”的具有诸多共同点的行文

特色,组成了《冰点》特稿的整体写作风格。本章将采用文本分析方法探析《冰

点》特稿的写作特色。

3.1 身与心的投入:《冰点》特稿的采访策略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成功了,写作就成功了

一半。美国新闻界流行这样一个说法:成功的采访依赖于两个“P”:

Persistence&Preparation坚持与准备。国内新闻界素有“七分采访三分写作”

1

的说法,从中可见采访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8F 对于《冰点》特稿这样的长篇报道

而言,深入采访更是报道成败的关键。《冰点》栏目主编李大同说:“一个长文

栏目的成功,仅仅题材选择得当是远远不够的,还取决于记者对题材的深入发

2

掘、艰苦采访及选择昀好的表现方式。 ”9F 本节重点研究《冰点》特稿的采访策

略。

3.1.1 深入现场,亲历亲访

所谓深入现场,就是记者到新闻原发地即新闻现场直接进行访问、观察、

记录、捕捉及挖掘新闻。记者深入现场,可以找到丰满的信息源,昀大限度地

防止新闻衰退,从而为读者提供昀大限度的信息量。 《冰点》栏目要求记者务必

做到亲历、亲见、亲访。在不少采访中,为赴第一现场, 《冰点》记者不惜徒步1

高钢:《新闻写作精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P40

2

李大同:《漫话冰点》,载于《冰点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P11

14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

几十里甚至上百里,住在窑洞、大车店及农民家里,力求获得昀真切的感受。

记者蔡平扎进湘西山区,下到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回来写出刊于创刊号

的《五叔五婶》。王伟群为写《血染的希望》,独上青藏高原,深入治多县,带

回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董月玲为写《金钟响在大山里》,深入大西北的漳县采访,

没有住进旅馆和招待所,而是住到农民家里。和采访对象打成一片,获得被采

访者的认同,获得第一手的现场资料,是《冰点》特稿所以深入的前提。

《冰点》特稿中部分体验式(亲历式)稿件的完成集中体现了记者的亲历、

亲访。体验式采访“需要记者深入第一线,用眼睛,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生活的

流动??这种体验式采访,与生活同步,可以获得第一手材料,减少信息在传

1

递过程中的损耗。” 10F 为写作《北京昀后的粪桶》 ,王伟群每天凌晨六点钟准时随

同几位背粪工人穿梭于狭窄的胡同;为调查北京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情况,记者

刘元以下岗女工的身份到职介市场亲历求职、打工,体验了下岗职工找工作的

酸甜苦辣,写出《亲历求职好个难》、《亲历打工好个难》两篇特稿;在跟踪采

访打假的王海之后,刘元萌生了购假索赔的念头,亲身体会了一个普通消费者

在依法索赔过程中遭受到的来自不法商家和假货贩子的敌视、恐吓甚至追打,

写出《不敢当王海》一文。记者的亲历亲闻大大增强了新闻事实的说明力度。

3.1.2 用“心”换文章

记者到第一线采访, “身入”是昀基本要求,也是深入采访的起始步。大部

分媒体记者在实际采访中也仅仅停留在这一步,认为到了现场就找到了第一手

的事实资料,这是导致文章表浅和缺乏灵魂的昀直接原因。汉代著名思想家王

充在《论衡?别通篇》中说: “涉浅水者见?,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

龙。”在采访中,要想做到“颇深”、“尤深”就不仅需要“身入”,更需要“心

入”。和采访对象以心交流,站在采访对象的立场体会采访对象的心理,打开采

访对象的心扉,得到更深层次的真实,是《冰点》特稿记者具有的昀大特色。

基于“心”的交流,《冰点》特稿能够让读者体会到昀为细微的真实。

记者王伟群采访《乔安山的故事》一文的主人公乔安山的经历正说明了这

一点。乔安山一直都很回避记者,但是王伟群终于成功地采访了他。后来总结1

赵赜:《把目光投向普通人》,载于《冰点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P228

15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

这一采访过程,王伟群回忆说: “他好像不需要说服,要的只是理解。一个心里

结了 33 年的疤,背了 33 年十字架的人,凭什么要向你一个从北京来的不相干

的记者揭开?我没有跟他聊33年前的事,我跟他聊部队,聊解放军,聊雷锋。

我从小在部队院里长大,聊这种话题是我的长项,我没有本,没有笔,一个字

也不记录,一点也不像是记者采访。乔叔没有拒绝我。乔婶是个开朗健谈的人,

是她把话题引到了今天的生活状态上。她用埋怨的口吻说着老伴一桩桩一件件

事。每说到一件事,乔安山就说,你想想,老班长会咋做?”记者听到这样的

话,深刻体会到他内心的沉重,“33年,每做一件事,都要想一想雷锋会咋做,

然后再照着雷锋的样子去做,乔安山太难了!”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乔安山的心

灵,在这种深刻的理解中,记者自然而然地打开了乔安山紧锁33年的心扉。

在蔡平《不要问我从哪里来》这篇特稿中,采访对象是在陕北黄土高原生

活了28年的北京知青王春英,她并不热心接受记者的采访。记者前一天约好了

一起回到村子里,但她临时变卦。记者坚持要去,并在路上体贴地照顾她、观

察她,终于在一路的交流中打开了他的心扉。蔡平说: “我真后怕,如果没有

持,我也许仍然可以把稿子写出来,但作为这次采访,无疑是个失败,因为就

在那天,我走进了王春英的心。在狭窄的石板路上,我喘者粗气,听她悲哀地

1

讲过去,讲她的后悔,讲她对这片土地矛盾的心情??” 11F 记者把这一切都写进

了文章,深刻地表现了一种命运之下人的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深深地打动了读

者。

很多时候,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存在着一种功利关系,后者是前者获取资

料的工具。但《冰点》记者在采访时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和理解超越了这种功利

关系。文章要用心去换,要想打动读者,首先要能打动采访对象。

3.1.3 打开所有的感官

记者采访首先靠提问,口头访问是昀常用 的采访手段。但是在很多时候,

光靠提问是不够的,还需要动用所有的感官去接受全方位的信息,要听(倾听)、

说(提问)、看观察、想思考。黄远生就曾经提出记者必须具备四能:耳能

听、手能写、脑能想,腿脚能奔走,可见采访中调动所有感官的重要性。生活1

蔡平:《文章要用心去换》,载于《泪比血红??本报特别报道》,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年版,P28

16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

中人与人的接触,都在下意识地运用视觉、触觉、听觉等等立体的感官得到信

息。但在记者的采访和写作中,强烈的“工作”意识反而让记者把这些综合的

感觉割裂开来。光顾着提问或者记笔记,不自觉地关闭了人昀为敏感的感觉“雷

达”,反而失却了采访中昀重要的真实细节。

《冰点》特稿记者在采访中善于运用综合感官去观察和体会采访对象和采

访情景,这也是他们能够写出立体的、丰满深入的文章的前提。蔡平对此的体

会是: “采访时,千万不要关掉自己感觉的雷达,即便在你匆忙地记着和问着的

时候,也不要忘记这一点,每个毛孔,每个神经都应该时刻处于敏感状态。在

写作时,又别忘了给你昀强烈感觉的场景 、氛围、对话等等细节,筛选其中昀

1

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就齐全了。” 12F 蔡平谈到一次到一个领导干部家里采访: “一

进屋,这位干部就热情地站起身,大声嚷着:‘欢迎,欢迎。’他握着我的手,

手很凉,握得也很松。这时,一个女人突然放肆地在里屋叫: ‘是谁来了?’他

赶快冲里面喊:‘哦,快去吧,水壶开了。’然后,眼睛迅速扫过我的脸,去看

别的地方。他的表现,立刻引起了我的好奇。”在这里,听觉、视觉、触觉是揉

和在一起的,形成了一种空间,一种氛围,一种独特的、有个性的东西,往往

就是这种东西,能成为采访真实的支撑点。

3.1.4 深入地挖掘信息

深入现场不仅能得到第一手资料,还能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新闻事实。在索

南达杰牺牲一年多之后,王伟群独上青藏高原治多县采访。在看过其他记者都

没有仔细看过的索南达杰亲笔写的报告和文章,再和他的秘书以及家乡人长谈

之后,记者发现以往连篇累牍的报道只是写出了一个焦裕禄或孔繁森。 “治多的

藏人祖祖辈辈都拒绝可可西里,而索南达杰为什么要去可可西里?那些通讯和

事迹没有回答我这个问题,我从这里开始重新梳理采访素材,并找到了缺失的

环,这就是索南达杰与以往他的同胞不同之处??试图以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取

代传统的生产方式。向一种沿袭数千年的生产方式挑战,这才是索南达杰短暂

2

一生中昀耀眼之处。 ” 13F 根据这个深刻的发现,记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

写出了《血

染的希望》这篇名作,写出了索南达杰带领一个古老民族走向现代化的悲壮和1

蔡平:《在冰点写人物》,载于《冰点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P30

2

王伟群: 《在别人耕耘和收获过的土地上劳作》,载于《冰点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P21

17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

希望。如果没有记者深入挖掘信息的意识,没有深入采访,就无法发现深刻的

主题。

3.2 可读性长文:《冰点》特稿表现手法宏观解析

一个媒体的新闻写作,能够形成独具个性且具有标志性的新闻文体,并不

多见。而《冰点》特稿就形成了这种标志性的特色,写作技巧和手法的独特性

是《冰点》特稿区别于其它报纸特稿的重要因素。专门为《冰点》写特稿的几

名记者虽然行文各有其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他们的稿件中有着共通的写作

手法。《冰点》特稿虽为长篇报道,但许多读者反映,他们大都是在“不知不

觉”中读完的,编辑记者在写作上的用心、用力可见一斑。分析《冰点》特稿

的宏观表现手法,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 故事化的行文特点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说:“新闻学是一门采集故事和

1

讲述故事的学问。”14F“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

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

2

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15F。读者爱听

故事,报纸讲故事也有悠久的传统,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

没有伟人与庶民之分。故事是一种满足人类求知和娱乐需求的很好的形式,也

是新闻表达艺术中昀基本、也是昀具生命力的形式。

用讲故事的手法来描绘事实,是《冰点》特稿的昀大特色。在《冰点》早

期的特稿中,几乎每篇报道都有一个主人公贯穿始终,借鉴文学写作中的故事

描绘手法,以引人入胜的人物小故事开头,自然过渡,层层递进,如同剥笋般

逐步地把所要交代的新闻大主题和盘托出。

如在《插队北京》(1998.12.28)一文中,作者一开头就以讲故事的方式

展开叙述:

1

李希光:《畸变的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P70

2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

更多推荐

冰点,特稿,报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