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7日发(作者:丰田卡罗拉汽车图片)

特斯拉行业竞争性分析报告

目录

一、Tesla的发展历史 (5)

1、2008-2019:行业真空期,品牌力确立 (5)

2、2020之后:放量开始,份额加速提升,新纪元的启程 (6)

二、Tesla车型解析,销量及产能分析 (6)

1、Tesla车型参数详解 (6)

2、销量高增长,产能瓶颈得到解决 (7)

三、特斯拉的估值溢价:智能驾驶和电动化的核心技术 (8)

1、智能驾驶领先行业,掌握软硬件核心技术 (8)

2、引领电池技术路线,话语权逐步增强 (10)

四、特斯拉的行业竞争性分析 (12)

1、对标燃油车型的优劣势分析 (12)

2、对标电动车型的优劣势分析 (14)

3、十年维度的长周期特斯拉稳态销量分析 (15)

五、国内特斯拉产业链详解 (16)

1、Tesla国产供应链接一览 (16)

图表目录

图表1:Tesla历年重要事件汇总 (5)

图表2:Model S/X及其竞品车型参数比较 (6)

图表3:Model 3及其竞品车型参数比较 (6)

图表4:Model Y车型参数配置 (6)

图表5:Tesla 各车型全球历年销量(单位:万辆) (7)

图表6:Tesla 各车型中国历年销量(单位:万辆) (7)

图表7:特斯拉产能情况(单位:万辆) (7)

图表8:Tesla三个工厂的车型投产时间 (8)

图表9:特斯拉产能情况(单位:万辆) (8)

图表10:特斯拉硬件迭代 (9)

图表11:特斯拉软件更新时间 (10)

图表12:18650和21700电池 (11)

图表13:18650和21700电池参数对比 (11)

图表14:电池制造工艺流程图 (12)

图表15:特斯拉Model 3 (13)

图表16:奥迪A4 (13)

图表17:宝马3系 (13)图表18:奔驰C (13)

图表19:Model3对标车型重要参数对比 (13)

图表20:保时捷T aycan (14)

图表21:Model S (14)

图表22:奥迪E-Tron (14)

图表23:奔驰EQC (14)

图表24:ModelS与对标豪华纯电动车型参数对比 (14)

图表25:车身零部件产业链对应公司 (16)

图表26:电池材料 (17)

图表27:产业链公司单车价值量详解 (17)

一、Tesla的发展历史

1、2008-2019:行业真空期,品牌力确立

2004年马斯克进入公司,并领导了A轮融资,2008年Tesla交付第一款汽车Roadster,是特斯拉第一款纯电动超跑,但是价格

远超此前预期的7万美元,达到11万美元。当时的特斯拉作为初创的汽车品牌,品牌力和知名度并不高,公众认可度也较

低,Roadster销量一直保持低位,公司初期艰难。但是通过Roadster特斯拉初步形成高端电动车企的品牌形象。

2012年特斯拉发布了第二款纯电动汽车Model S,第三款为Model X,在2015年9月开始交付,2016年3月,Model 3首次公

开,2017年末开始首批交付。马斯克的一大愿景是特斯拉努力为每一个普通消费者提供其消费能力范围内的纯电动车辆,加

速向全球可持续能源转变。

Model S/X在美国的售价大约在7万美元以上,国内售价在70万以上,主要定位于高端豪华轿跑车和SUV,2015年后特斯拉依

靠S/X迅速确立起公司的品牌力,但销售规模仍较小。2018年开始M3正式开始交付,初期由于产能瓶颈的问题,并没有实现

快速放量,美国工厂的产能问题在2019年基本得到解决,周产能基本恢复到5千辆。

2019年末,特斯拉上海工厂交付首批国产M3,价格下探到30万元区间,10个月建成的产线,有望采用磷酸铁锂电池进一步降

低售价等一系列操作后。市场开始重新定义特斯拉作为最成功造车新势力,凭借在智能驾驶软硬件、电动化核心技术等领域的

优势,在全球汽车行业变革中扮演的角色。

图表1:Tesla历年重要事件汇总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特斯拉公司官网,粤开证券2、2020之后:放量开始,份额加速提升,新纪元的启程

进入2020年之后,特斯拉宣布上海工厂Model Y的工厂开始动工,结合Model 3的进度,预计2020年底可以投产。同时德国工

厂也开始动工,特斯拉开始进军汽车制造大国,直面竞争。

宁德时代供货,有望采用磷酸铁锂,加速国产零部件替代,进一步降低售价。我们认为,国产M3的价格有望降低到20-25万的

区间,与部分大众和丰田的车型重合,进一步拓展产品线的触角,提升市场份额。

二、Tesla车型解析,销量及产能分析

1、Tesla车型参数详解

Model S/X在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和功率上与对标车型相比有明显优势,2020年新产Model S/X续航里程借助通过OTA升级之

后,通过改善电池管理系统等方式,可以适当增加续航里程和加速等指标。

图表2:Model S/X及其竞品车型参数比较

资料来源:网络资料,粤开证券

Model 3定位30-40万级别的B级豪华车市场,续航里程相比对标纯电动车型优势显著,是特斯拉实现份额提升的重要车型。

Model Y是定位B级紧凑纯电动SUV,百公里加速和续航里程均明显优于对标车型。实现国产化后的M 3/Y的价格降大幅降

低,价格和性能上兼具优势。

通过我们试驾的情况来看,Model 3/Y与Mode S/X在直观的一些参数上,例如续航和加速方面差别较小。区别主要体现在:

1)内饰,2)选装,3)尺寸,4)整体调校,5)底盘稳定性,6)风噪等一些方面,不同级别的车侧重点存在区别。

图表3:Model 3及其竞品车型参数比较

资料来源:网络资料,粤开证券

图表4:Model Y车型参数配置

2、 销量高增长,产能瓶颈得到解决

公司2019年第四季度销量为11.2万辆,全年累计交付车辆36.8辆,相比2018年同比增长超过50%。2019年底上海工厂开始交

付国产M3,周产能已经提升到3千辆,今年产能预计在15万辆左右,同时二期工厂已经开始动工,预计年底投产,未来上海

工厂全部建完后,预计产能可以实现50万辆。此外,德国工厂目前已经开始动工,预计全部建完后可实现50万的年产能,德

国工厂将主要生产Model Y 车型。

Model 3/Y 的上市和国产,特斯拉产能瓶颈初步得到解决。产能问题的解决和产品价格的下降是特斯拉市场份额加速提升的主

要驱动因素。

图表5: Tesla 各车型全球历年销量(单位:万辆)

图表6: Tesla 各车型中国历年销量(单位:万辆)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粤开证券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粤开证券

图表7: 特斯拉产能情况(单位:万辆)

资料来源:第一电动网,粤开证券

特斯拉规划产能和已有产能主要包括美国工厂、上海工厂和德国工厂,目前美国工厂的产能预计在45万辆以上,满产预计在

50万辆左右,上海工厂目前M3的周长已恢复至3千辆,目前产能预计15万/年,二期已经开工,未来全部建成,预计产能50万

辆,德国工厂将主要生产MY车型,满产产能预计50万辆。

图表8:Tesla三个工厂的车型投产时间

资料来源:网络资料,粤开证券

图表9:特斯拉产能情况(单位:万辆)

资料来源:第一电动网,粤开证券

三、特斯拉的估值溢价:智能驾驶和电动化的核心技术

1、智能驾驶领先行业,掌握软硬件核心技术

智能驾驶是基于三种能力而实现的,包括:1)感知能力,2)决策能力,3)执行能力。特斯拉先通过普及基本的智能驾驶硬

件,配备了L2级别以上的传感器、芯片和其他零部件,后续通过OTA进行升级,解锁新的功能,实现自动变道,自适应巡航

等多种自动驾驶的功能。经过长周期的研发投入,特斯拉对智能驾驶的软件和硬件都大幅领先同行水平,并且紧握软硬件开发

的核心技术,我们认为,这是目前特斯拉估值溢价的主要来源。

特斯拉的硬件迭代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HW1到HW2主要是增加了传感器的数量,增强了感知能力。第一代处理

器采用的MobileEyeQ3,可识别信号灯、行

人、障碍物及车辆形状等路况,HW2则增加了测前侧后方摄像头,前置摄像头也有增强,整体感知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第二阶段从HW2.0到HW2.5,处理器的集成能力有所提高,主板增加了CPU,算力大幅提高,基本实现了PX2的算力极限。

但是特斯拉并未满足于从英伟达外购的芯片,最终才有了第三阶段的转变,特斯拉采用自己研发的芯片FSD,对比HW2.5,

性能提高了超过20倍。我们认为,HW3.0已经具备了实现L5自动驾驶级别的算力需求,完全自主研发的超高算力芯片是特斯

拉目前估值溢价的主要来源。

图表10:特斯拉硬件迭代

资料来源:网络资料,粤开证券

特斯拉的软件升级主要是通过OTA(OVER THE AIR)实现的,主要是在硬件配置跟新后,软件实施迭代,大致分为三个阶

段:

第一个阶段特斯拉仍处于初创艰难时间段,产能和技术的限制较大,现金流紧张,主要的智能化表现仍体现在人机交互方面、

车联网等,并未有现实意义上的智能驾驶功能体现。

第二阶段是拥有突破的一个阶段,特斯拉首次加入了车道保持功能、自动泊车和自动变道等功能,仅需一系列简单操作后,特

斯拉便可实现自动巡航和自动变道等功能,无需司机参与,部分智能驾驶功能实现。

第三阶段对Autopilot有了诸多改进,在流畅度和安全性上有了重点改进,在娱乐设施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拓展,增加了诸多在线

功能,为特斯拉之后打造在线升级付费等业务奠定了基础。图表11:特斯拉软件更新时间

资料来源:网络资料,粤开证券

特斯拉在智能驾驶的硬件核心技术上的优势远超对标车企,是目前特斯拉最大的估值溢价来源;其次,特斯拉通过OTA实现

的各种远程升级及在线娱乐系统,是未来开创第二盈利点的核心所在。我们认为,特斯拉将不仅仅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车企,

也不仅限于是电动化渗透率提升的先驱,而是通过智能驾驶,车联网等核心领域的重大突破,颠覆传统汽车行业的一家公司。

2、引领电池技术路线,话语权逐步增强

2018年之前,特斯拉的电池采用的18650版本,其中18代表直径为18mm,65代表长度为65mm,最后的0代表是圆柱电池,

之后转变成21700电池,即每节电池的尺寸增大了。18650电池满足了特斯拉的阶段性需求,优势主要包括:1)工艺成熟,

一致性高;2)性价比高;3)能量密度符合当时阶段特斯拉需求,可以达到250wh/kg。之后采用21700电池的主要原因在

于,1)单体容量可以提升35%;2)电池能量密度可以提升约25%,实现300wh/kg;3)成本下降9%左右;4)系统重量下降

10%左右;在保持了18650电池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升了电池本身的性能,并且21700降低了BMS的难度。

更多推荐

产能,车型,电池,工厂,驾驶,开始,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