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6日发(作者:起亚秀尔报价及图片)
靠种粮发财的王化东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12日 14:27
编导:李跃敏 摄像:赵兴航
安徽省宿州市夹沟镇夏刘寨村村支书 王华东:“全村都是连片种植,不存在农户一家一
户种地了,整个呢,就是说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销售。”
王化东是安徽省宿州市人,1999年王华东开始租赁土地,现已成为安徽省的第一种粮
大户。2003年,王化东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十大标兵,这台拖拉机就是农业部奖励给他
的。
安徽省宿州市夹沟镇夏刘寨村村支书 王华东:“2003年种的2800亩小麦。粮食这块劳
力投入工少,机械化操作,包括打药、管理全部都是机械化。降低了成本,科技跟上、技术
跟上、产量也跟上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学毕业的王化东借钱买来一台手扶拖拉机,一边种田一边搞起了
农产品贩运的生计。当时落后的流通领域给许多头脑灵活的人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商机,许多
人干起了流通这一行,成了当时所谓的“倒爷”。
安徽省宿州市夹沟镇夏刘寨村村支书 王华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从农民手中,
我把货源组织起来给他们,我只是在中间倒短工的。倒短工就是从这边拉过去,拉到那边,
他们给了钱,我再发给农民,那时候手里没有本钱。”
做这个“倒爷”让王化东完成了原始积累。成了村里最有钱的人,他不再开那台手扶拖
拉机了,这台北京吉普车,那时让王化东显得格外荣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没有再搞贩
运,而是在家乡搞起了蚕茧加工的买卖。
安徽省宿州市夹沟镇夏刘寨村村支书 王华东:“我曾经搞过桑蚕,那是在没承包土地的
时候,搞了几年桑蚕,最高峰达到了十几元钱一斤。”
安徽省宿州市科技局局长 耿玉龙:“什么赚钱你就种什么,当时蚕茧价格比较高,老百
姓就不种粮食了,就改为栽桑养蚕,那么由于市场价格等问题,突然蚕茧卖不掉了。”
安徽省宿州市农科所所长 陈洪俭:“蚕茧这个市场本身波动很大,简直是一会儿天上,
一会儿地下。”
安徽省宿州市夹沟镇夏刘寨村村支书 王华东:“块八毛钱一斤,那一茬也就是六七十元
钱,这一年也就是百八十元钱,去掉蚕种费,更不要谈到工钱,那时候亏本了。”
安徽省宿州市科技局局长 耿玉龙:“面积小,没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农民就不种了。”
村民们默默地把桑树砍掉了,王华东的蚕茧生意同时也宣告结束。1995年,王华东组
建了一个工程队,但由于甲方经常拖欠施工费,到头来还是见不到实效。
1997年王化东开了一家面粉加工厂,因身居粮食主产区,销售渠道很畅通,尽管一斤
只有两分钱的微利,日加工70吨的产量,一年也有30万元的利润,而且带动了所在乡镇的
粮食生产。
安徽省宿州市夹沟镇夏刘寨村村支书 王华东:“面粉不存货,都是人家直接带着款来拿
货,没有说卖了以后让你来拿钱的。”
1999年,王化东被选为夏刘寨村村支部书记,走马上任时村经济正陷入困境之中。
安徽省宿州市夹沟镇夏刘寨村村民 王玉:“税费改革以前人均收入500元钱。”
记 者:“人均年收入500元钱?”
安徽省宿州市夹沟镇夏刘寨村村民 王玉:“对,年收入500元钱。”
安徽省宿州市夹沟镇夏刘寨村村民 王玉:‘那时每人的税费200多元钱。”
记 者:“200多少?”
安徽省宿州市夹沟镇夏刘寨村村民 王玉:“220元钱。”
记 者:“那你能交得起这些钱吗?”
更多推荐
蚕茧,宿州市,安徽省,镇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