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发(作者:二手吉姆尼3万块钱以内)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易错题记录及分析

第一单元 时、分、秒

题号:01

时间单位间的换算:

错题记录 3时=( )分 240秒=( )分 5分=( )秒

80秒=( )分( )秒 1时20分=( )分

错因分析 误以为时与分之间的进率是100,不能正确进行单位的换算。

应对策略 巩固1分=60秒,1时=60分,通过讨论探究时间单位间换算的规律。

强化训练

题号:02

根据时间比速度:

错题记录 小莉和小华同时开始做30道口算题,小莉用了135秒,小华用了2分30秒。谁做得快?

错因分析 在用时间记录成绩时,错误地认为用时越长,成绩就越好。

应对策略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举例,如:同样一段距离甲2分走完,乙4分走完,比较谁的速度快,让学生在生动的事例中体会比较的方法。

180秒=( )分 4分=( )秒

1分-5秒=( )秒 40分+20分=( )时

强化训练 在50米赛跑中,王强用了8秒,李贺用了9秒,他们俩谁跑得快?

题号:03

错题记录

用时问题:

一人唱一首歌需要2分钟,5个人合唱这首歌需要几分钟?

没有理解5个人合唱,就是5个人同时在唱这首歌,与一个人唱这首歌所用时间是相同的。

举例子:一个人读一个成语,全班齐读这个成语,齐读与一个人读用时间相同,从而理解独唱和合唱同一首歌用时相同。

错因分析

应对策略

强化训练 一个人唱一首歌需要3分钟,100个人合唱这首歌需要几分钟?

题号:04

解决与时间有关的问题:

1.从5时35分再经过( )分就是6时10分。

2.小明从家到学校需要15分钟,7时30分要到校,他最晚要( )错题记录 时( )分从家出发。

3.小明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晨6时起床,她睡了( )小时。

4.爸爸早上8时从家出发去开会,从家到开会地点要走30分钟,开会时间是两小时。如果爸爸会议一结束就回家,请问他几时能到家?

错因分析 不能灵活运用求经过的时间的方法去求开始或结束时间。

应对策略

重点学习求经过的时间的方法,在学生熟练掌握该方法之后再学习求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方法。

1.小明每天7:30去上学,7:50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用多长时间?

强化训练

2. 2.小明每天7:50到校,路上要走20分,他每天最晚几时几分出发?

题号:05

选取时间单位问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错题记录 1.小明跑100米大约要20( )。

2.坐飞机从西安到北京大约要2( )。

3.跳80下跳绳大约要60( )。

错因分析 误以为时间单位是可以任意选取的;在生活中缺乏对时间的感悟。

应对策略 强化对“秒”的时间感悟和体验,领会时间的进位关系。

强化训练

题号06:

错题记录

锯木问题:

一根木材截成6段要用25分钟。那么截成5段需要多少时间?

火车到站的时间通常是以( )和( )为单位的;卫星发射前的倒计时,是以( )为单位的。

错因分析 错误地认为截6段需要6次,截5段需要锯5次。

应对策略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试一试截6段需要锯几次,理解题意。

强化训练 时钟6时敲6下,10秒敲完,敲10下需要几秒?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题号:01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笔算:

1. 27+7→□+18→□+19→□+28→□

错题记录

2. 91-16→□-18→□-19→□-28→□

3.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少( )。

4.最小的四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相差( )。

A.900 B.90 C.1

错因分析 对于几百几十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掌握得不好。

1.加强两位数加减法口算的强化训练。教给多种口算方法,如“拆应对策略 分法”“凑整法”等。2.熟记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1.口算:36+57= 81-27= 71-13= 16+24=

强化训练

2.笔算:120-90= 230-170= 260+180= 110+290=

3.公园周围有124棵松树,杨树比松树多79棵,柳树比松树和杨树的和少38棵,有多少棵柳树?

题号:02

加减法估算的实际应用:

电话机:145元 微波炉:499元 自行车:186元

错题记录

电饭煲:255元 电扇:218元

(1)买一台微波炉和一个电饭煲大约要花多少元钱?

(2)一辆自行车比一部电话机贵多少元钱?

(3)爸爸想买一辆自行车、一台电扇和一台微波炉,带800元够吗?

错因分析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准确区分是运用准确计算还是估算。

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要从问题入手,分析题目中相关的已知条件应对策略 两步计算的问题,要先求连接问题和条件的“中间量”,问题中含有“大约”“大概”等表示估计的词语,一般用估算的方法解决。

1.估算:17+22≈ 28-16≈ 648-255≈ 151+78≈

强化训练 2.爸爸妈妈带小明去故宫玩,门票价格成人:268元/人,儿童:134元/人,爸爸准备600元买门票,够吗?

第三单元 测量

题号:01

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错题记录

错因分析 起始端不在0刻度,却把末端刻度当作物体长度。

应对策略

引导学生讨论:测量物体的长度,如果起始端刻度不是0该怎么办?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测量的结果要用末端刻度减去起始刻度。

强化训练

题号:02

判断:1.一枚别针长34厘米。 ( )

错题记录 2.一只鸡重3000千克。 ( )

3.1瓶牛奶重250千克。 ( )

错因分析

没有形成毫米、分米、千米的直观表象,不能结合所给数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联系生活经验,充分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表象,同时注重积累常见物体长度的相关知识。

1.热水瓶高4( )。 2.一个书架高长2( )。

3.汽车每小时行45( )。

应对策略

强化训练

题号:03

统一单位再计算:

错题记录 7千米+5000米=( )千米 1米+78厘米=( )厘米

6000千克+3吨=( )吨 7000千克-5吨=( )吨

错因分析 忽略了单位的不同,没有统一单位就直接计算。

应对策略

引导学生在含有单位的计算中,一定要考虑单位名称是否统一,并通过训练养成先统一单位再计算的习惯。

1.23厘米+27厘米=( )分米 2.1吨-300千克=( )千克

3.3000米+7000米=( )千米 4.6厘米-2毫米=( )毫米

强化训练

题号:04

设计合理方案:

错题记录

三年级35人准备租车出游,一人一座。租车价格如下:

7座客车:100元/辆 12座客车:160元/辆

(1)哪种租车方式最贵?(2)哪种租车方式最便宜?

错因分析 误认为比较优的方案是最优。

应对策略 反复比较设计的多种方案。

强化训练

题号:05

解决问题:

用载重2吨、3吨的两种车运水泥,价格分别是:2吨车:50元/次,

3吨车:60元/次,运13吨水泥,怎样运最省钱?

错题记录

错因分析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差,对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不足,不能确定合理方案。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小组间讨论怎样合理分配,再通过计算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并选择最优方案,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可有多种方法。

爸爸购进了五台机床,分别重1200千克、700千克、600千克、400千克、400千克。用两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

应对策略

强化训练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题号:01

错题记录 列竖式计算并验算:536+287= 384+818=

错因分析 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在计算十位时,没有加个位进上来的1。

应对策略

把出现的错题出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验算,分析错因。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计算连续进位加法时,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1。

强化训练 计算并验算:658+342= 369+231=

题号:02

错题记录 计算并验算:600-278= 503-135=

错因分析 被减数中的0从前一位借一后又被借走1,计算时忘记减掉退位的1。

应对策略

出示错题,引导学生验算,分析错因。通过强化训练巩固算法,提高计算准确率。

强化训练 计算并验算:500-125= 306-198=

题号:03

将算式按得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填序号)

错题记录 ①678+226 ②904-335 ③500-234 ④172+326

( )<( )<( )<( )

错因分析 不能正确理解题意,排列成得数,而不是按要求排列算式的序号。

应对策略

引导学生读要求,交流题意,通过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

把下列算式按得数从小到大排列。

强化训练 356+278 109+335 658-196 500-308 292+99

题号:04

找最接近的数:

错题记录

下面哪两个数相加最接近700?哪两个数相减最接近400?填一填。

235 502 185 980 106

最接近700:( )+( ) 最接近400:( )-( )

错因分析 不能正确理解题意,不会运用估算的方法来快速找到最接近的数。

应对策略 引导学生理解“最接近”一词并应用有序思考及估算的方法。

下面哪两个数相加最接近600?哪两个数相减最接近300?填一填。

强化训练 298 502 185 980 106

最接近600:( )+( ) 最接近300:( )-( )

题号:05

用推理法解决算式问题:错题记录

错因分析 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不足,遇到问题没能积极动脑寻求解决的策略。

应对策略

引导学生观察习题,根据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结合已知的数字,进位、退位时关系,确定未知的数字。

□ 5 6 7 □ 3

强化训练 + 1 □ 8 - 6 5 □

7 3 □ □ 6

题号:06

错题记录 商场有彩电250台,比黑白电视机多150台。黑白电视机有多少台?

错因分析 对已知条件分析不足,从而列式错误。

应对策略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题意,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强化训练 明明有235张邮票,比军军少177张,军军和明明共有多少张邮票?

期中试卷错题记录分析

题号:01

长度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质量单位及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1.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错题记录

一只鸡蛋约重60( )。 一辆汽车的载重量是5( )。

跑100约15( )。 一个人身高145( )。

2.4000克=( )千克 6分米+5厘米=( )厘米

5吨500千克=( )千克 3000千克-1000千克=( )吨

错因分析 不能准确区分运用哪一类单位;对各单位间的进率记忆不准确。

1.加强各种单位的形象记忆,如:2袋食盐是1千克,一枚1角硬币应对策略 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解答此类问题时,用相应的物体进行对比选择合适的长度或质量单位。2.熟记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1.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是40( )。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4( )。强化训练 从北京到广州的距离是2100( )。 银行卡的厚度是1( )。

2.爸爸的工厂里有2吨的货物需要运送,用一辆小货车运送,小货车的载重量是800千克,需要几趟才能把这些货物都运送完?

题号:02

时间单位及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错题记录 1. 3分=( )秒 2时=( )分 120秒=( )分

2.数学课从9:50上课,一节课是40分,应在( : )下课。

错因分析

不能准确区分运用哪一个单位、不能区分同类单位间的大小关系;或者对时间单位间的进率记忆不准确,导致换算单位时出错。

1.加强时间单位的形象记忆,如:1秒钟眨一下眼睛,常见的步行速应对策略 度一般为每分钟走100米,自行车速度一般每小时15千米等,解答时可以相应对比,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2.熟记时间单位间的进率。

1.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小红踢10个毽子用了15( )。

强化训练

一架飞机从北京飞到广州大约用了3( )。

小学生每天要保证睡眠时间是9( )。

2.一辆汽车从上塘开到温州,预计9:08到达,可是中途因为有事,耽搁了24分钟,实际到达温州的时间是( )。

题号:03

万以内加减法口算、多位数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笔算及验算:

错题记录

1.笔算并验算:587+106= 755+165= 500-223= 404-186=

2.227+104=( ),估算时把227看作( ),把104看作(

),结果是( )。

错因分析

1.笔算万以内加减法计算不准确,多数学生都掌握了计算方法,但计算不准确;2.不能灵活运用加减法的算理处理相关的数学问题。

应对策略 熟记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加强加减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

强化训练 1.笔算并验算:124+66= 87+255= 327-66= 243-157=

题号:04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水上乐园今天上午有游客753名,中午有245名游客离开,下午错题记录

又来了217名游客。这时园内有多少名游客?今天一天水上乐园卖出了多少张票?(假设一名游客买一张票)

2.学校图书室有图书600本,三年级同学借走了107本,四年级和五年级同学共借走了356本。三个年级同学一共借走了多少本图书?

错因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准确分析题目中相关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间的联系,尤其对于两步或两步以上含有中间量的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吃力。

1.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要从问题入手,分析题目中相关的已知条件,应对策略

两步计算的问题,要先求连接问题和条件的“中间量”。2.多做类型题,由浅入深,涉及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可将中间量增设为题目中的问题,学生解决后再求最后要解决的问题。

1.实验小学三年级有学生235人,比四年级比多24人。四年级有多少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请先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将题目中的“ ”中的问题补充完强化训练 整,再解答。

庆“五一”,超市家电大促销,原价是3300元的冰箱降价600元, ?原价4800元的电视机降价900元, ?

现在买一台冰箱和一台电视机需要多少元?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题号:01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是多少:

1.一本童话书的价钱是32元,是一本笔记本价钱的8倍,一本笔记本( )。 A.256 B.4 C.24

错题记录 2.列式计算:(1)有4个□,○的个数是□的7倍,○有多少个?

(2)有14个□,□的个数是○的2倍,○有多少个?

(3)有48个□,8个○,□的个数是○的多少倍?

3.叔叔家养了4只公鸡,养的鸭子只数是公鸡的4倍,鸭子的只数是鹅的2倍,叔叔家一共养了多少只鹅?

对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不能运用所学知识错因分析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或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这个数”这两个基本数量关系灵活解答。

应对策略

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是多少,这两个基本数量关系单独应用,逐步到两者结合。

1.☆ ☆ ☆ ☆ ☆ ☆ ☆ ☆

(1)□的数量是☆的3倍,□有多少个?

强化训练 (2)□的数量是○的4倍,○有多少个?

2.实验小学三年级4个班共有240名学生,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3倍。该小学女生和男生各有多少名?

题号:02

倍的意义的应用:

1.

错题记录

2.

错因分析

学生对“倍”的意义理解不透,停留在形象感知的程度,脱离图画,不用动手圈一圈、画一画等形式,就很难做出准确判断。

加强“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从图形入手,使抽象出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看到摆、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 □ □ □ □ □ □ □

强化训练 ○ ○

一共有( )个□,( )个○,8里面有( )个( ),所以□数量是○的( )倍,即8是2的( )倍,用算式表示是( )。

应对策略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题号:01

乘法进位的算式问题:

错题记录 1.2□×4的积是一个三位数,□里最小应填( )。

2.算式2□3×4,如果积是一个三位数,□里最大应填( )。

错因分析

第一题 ,学生没有领会乘积要变成三位数,必须保证在十位上进位。而且□里填的数要最小。第二题要考虑到连续进位。

应对策略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尝试用逐个试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强化训练 3□×3的积是一个三位数,□里最小应填( )。

题号:02

错题记录

连续自然数相加的简便算法:

98+99+100+101+102=( )×5=( )

由于解决此类题的经验少,一些学生缺乏认真观察、积极动脑的精神,所以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加数,说一说它们有哪些特点,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提出“移多补少”的建议,让学生尝试探究。

错因分析

应对策略

强化训练 185+186+187+188+189+190+191=( )×( )=( )

题号:03

两个数乘积的大小问题:

错题记录

1.选择: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 )这两个数的和。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

2.判断:两个因数相乘,积一定比每一个因数都大。 ( )

错因分析 在判断和选择时,忽视因数中可能是0或1,从而导致错误。

应对策略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多种可能,并举例判断。

强化训练 判断:两个因数相乘,积不一定比每个因数都大。( )

题号:04

错题记录

用估算解决问题:

小明骑自行车每分钟走196米,他8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错因分析 由于读题不认真,忽视了问题中的“大约”,而没有用估算的方法。

应对策略 分析错误原因,然后通过讨论交流,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估算。

强化训练 一台录音机308元,学校买了5台,大约花了多少钱?

题号:05

简单的间距问题:

错题记录 湖边种着一排柳树,相邻两棵之间相距5米。小明从第1棵树跑到第200棵树,他一共跑了多少米?

错因分析 误以为有200棵树,就有200个间距,从而列式错误。

应对策略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总结出:间距数=棵数-1。

强化训练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题号:01

在长方形中剪最大的正方形:

1.判断:把一张长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最大的正方错题记录 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2厘米。 ( )

2.填空:在一张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中,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错因分析 在长方形中剪最大的正方形不知该如何剪,缺乏画图或操作的意识。

应对策略

引导学生画图或用一张长方形纸画画、剪剪。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在长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长方形的宽。

在一张长10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路边有10根电线杆,每两根之间相距8米,第一根与最后一根之间相距多少米?

强化训练

题号:02

图形的组合:

错题记录 将三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所拼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错因分析

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拼成大长方形,由于学生缺乏画图辅助分析的意识,确定不准大长方形的长和宽而出错。

误认为拼组图形周长之和便是所拼图形的周长,忽略了重合部分应减去;缺乏画图辅助分析意识也是错因之一,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把两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应对策略

强化训练

题号:03

数图形:

错题记录

错因分析 数图形时不能按一定顺序去数;观察不认真;忽略外层大图形等。

应对策略 加强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按一定顺序去数。

强化训练

题号:04

用平移法解决图形周长问题:

错题记录

错因分析 错误地认为图形越复杂,其周长也越长,缺乏平移转化意识。

应对策略 通过观察、讨论、画图、比较,引导用平移转化思想来分析、判断。

强化训练

题号:05

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求长或宽:

错题记录 一根铁丝长20厘米,如果用它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如果用它围成一个宽4厘米的长方形,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错因分析

对长方形周长公式理解不到位,不能灵活使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不能灵活地把周长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边长。

通过画图,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复习长方形公式的推导过程,讨论已知周长怎样求长和宽,鼓励不同算法,选出最优方法。

应对策略

强化训练 用18分米长的丝带围成一个长6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多少分米?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题号:01

分数大小的比较:

1.填空: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比较,分母小的分数( )。

错题记录

2.在○里填上“>”“<”或“=”。

错因分析

学生不能深刻领会分数的含义,离开了图形就不会比较大小。不是相同的分母进行比较,学生可以借助于分数意义或除法来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画图或折纸,让学生亲自体验分的份数越少,每份越大;分的份数相同,所取份数越多,分数越大。进而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应对策略

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反而大;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比一比:

强化训练

1153446 ○ ○ ○ 1○

2366586

题号:02

平均分是用分数表示的前提:

11.判断: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 。 ( )

3错题记录

2.选择:

错因分析 学生忽视了用分数表示必须有平均分为前提,从而导致判断错误。

应对策略 小组讨论错误原因,认识到如果不是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1强化训练

判断:把一个物体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 。 ( )

2

题号:03

“几分之几”的灵活运用:

( )( )1. 1毫米是1厘米的 ,1厘米是1分米的 。

( )( )错题记录

2.2分米占1米的21 ,1厘米占1米的 。 ( )

1010错因分析 不能运用长度单位的进率关系确定分母,没领会分数含义。

复习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直观地感受低级单位与高级单位间的关系。如:

应对策略

强化训练

1分米是1米的

题号:04

( )( ) ,5厘米是1分米的 。

( )( )剩余部分大小的比较:

11错题记录

选择: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剪去了 ,第二根剪去了 ,剩23下的部分( )。 A.第一条长 B.第二条长 C.无法比较

错因分析

一些孩子不明白剪去的越多,剩余的越少;还有一些学生由于读题不认真,没有比较剩下的,而去比较剪去的。

11指导学生画两条相等的线段图,分别表示出 和 ,再比较剩余部23应对策略

分;也可用两张长度相等的纸条,亲自动手剪剪比比,并总结规律。

1爸爸给姐姐和弟弟各买了一块同样大的蛋糕,姐姐吃了蛋糕的 ,3强化训练

1弟弟吃的蛋糕的 ,谁剩下的多?

5

总 复 习

题号:01

经过时间的计算:

错题记录

1.妈妈7:05从家出发去超市,走了25分钟,妈妈( : )到超市。

2.一辆汽车8:20从甲地出发,9:00到达乙地,如果汽车每分钟行9千米,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 )千米。

没有掌握有关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第1题,不知道走了25分钟就错因分析 是从7:05开始经过了25分钟;第2题,求甲地到乙地的路程要先求出这辆车行驶了多长时间,不知道经过的时间怎么计算导致出错。

应对策略

提醒学生:计算下一时刻,用前一时刻加经过的时间。计算经过时间,用后一时刻减前一时刻。

1.小红每天早晨7:20上课,她从家到学校需要40分钟。今天早强化训练

晨小红6:30从家出发,她会迟到吗?

2.一辆客车从甲地去乙地,全程一共长380千米,上午7时出发,每小时行9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乙地吗?

题号:02

加减法估算的应用:

1.选择:一张书桌的价钱是355元,一把椅子的价钱是240元。如果买这样的一套桌椅,大约带( )元就足够了。

错题记录

A.600 B.650 C.550

2.选择:下面各题估算的结果最接近240的算式是( )。

A.145+98 B.504-263 C.143×2

3.红红到超市想买一个书包、一双球鞋和一个足球。标价为:书包28元,球鞋35元,足球24元。红红去超市至少要带多少元钱?

错因分析

把价钱估小了与实际价钱比会小;第2题,A、B算式估算结果都接近240,所以选择了两个答案,提醒:答案很接近的最好算出准确数。

估计钱数时一般往大估计。比较两个算式的结果与某个数量接近,要看哪个算式结果与这个数量最接近。

某科技馆开馆时间是早上8:00-下午4:00,星期天该科技馆预计强化训练 接待310位参观游客,到中午12时,已经接待了200位游客,如果平均每小时接待游客32位,到闭馆时,游客能否达到310位?

题号:03

倍的应用:

1.桃树48棵,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苹果树又是梨树的2倍,错题记录 苹果树有多少棵?

2.三(1)班收集了86个矿泉水瓶,三(2)班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是三(1)班的3倍,两个班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错因分析 没有分清楚数量的倍数关系,不知道要先求出“中间量”

应对策略

应对策略

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白,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另一个数,求另一个数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已知数×倍数=另一个数。

1.班级图书角有23本故事书,漫画书比故事书的4倍少15本,漫强化训练

画书有多少本?

2.人本超市有36千克奶糖,是巧克力糖质量的2倍,如果把这两种糖平均放在6个袋子里,每袋装几千克?

题号:04

分数的意义及应用:

11.判断:把一个长方形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 。( )

8错题记录

32.选择:三(1)班共有49人,男生占总数的 ,三(1)班女生有7( )人。 A.42 B.32 C.24

第1题审题不仔细,题目中并没有说是“平均分”。第2题,不知错因分析

3“男生占总数的 ”表示的意义,因此不会求出一份是多少。

7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强调必须是“平均分”;分母是平均分应对策略

成的份数,分子是取了几份。2.利用分数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已知一个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可以用总量除以分数的分母求出其中的一份,再乘分子就是这个量的数量。

1.(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后再对折,这张纸平均分成了( )份,每份是它的( ),读作:( )

(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块是( )分之( )强化训练

写作:( ),它的分子是( )分母是( )

32.三(1)班图书角共有72本图书,其中科技书占图书总数的 ,9其余是童话书,童话书有多少本?

题号:05

长方形周长的应用:

1.用6个边长是3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 )厘米。

2.一张正方形纸片边长是12厘米,它的周长是( )厘米。现在将这张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展开后得到如下图形。每一个小长错题记录 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边靠着一面墙,用长24米的铁丝网围成一个长方形菜地,有几种围法?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第1题不会用画图帮助理解,而且没有把两种方法考虑全面;第2错因分析

题不能通过观察得出折后的每个小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第3题不能通过分析得出24米就是长方形的三条边的和,或不知道应该从最小的宽开始考虑有几种情况。

1.用几个正方形拼长方形时,长方形的长和宽由几个正方形摆成就是几,再用周长公式求出长方形的周长;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个长方形,求长方形的长和宽,要看正方形的边被平均分成了几份,应对策略 长方形的长或宽就是正方形边长除以几。2.用指定长度的绳子、铁丝等围成长方形,求长和宽有几种情况,要从最小的整数宽考虑,用总长度除以2再减去宽就是长,然后宽依次增加1,但当长和宽的大小相同时,就不符合要求了。

1.用12个边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情况,周长分别是多少?

强化训练 2.学校操场长是600米,宽是300米,小明每天早上绕操场跑一圈。

(1)小明每天跑多少米?

(2)小刚每天跑的长度是小明3倍,小刚每天大约跑多少千米?

更多推荐

分析,学生,单位,问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