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日发(作者:性价比高的车30万左右)

设计理念探索

17

浅谈设计之美

——以产品设计PH系列灯具为例

文/苟 铠

摘 要:

通过分析优秀的产品设计案例,从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其中的设计审美与蕴含的美学思想,通过实践运用使设计产物成

功地为大众所认可。以经典产品设计PH系列灯具为例进行设计之美的探讨,找出设计中所遵循的美学规律原则,了解与认识设

计之美,在自身的设计意识过程和设计实践过程中去完善和深化,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设计。

关键词:

设计之美;产品美学;产品设计

设计源于人类的生存需要,发展于人类的心理需求,

从原始社会起对于工具式样的制作,到工业革命后现代科

技使设计不局限于物质造型设计领域。“设计”从一种人类

最初的冲动意识到成为一种实践活动,人类的理性与智慧、

想象与直觉、艺术与审美等都在设计活动中得到充分地体

现。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色彩学、设计心理学、社会传

播学、设计思维与方法也在设计流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在不断发展的当代世界里,人们不断用美学思潮

通过设计颠覆以往的物质形态,热衷于使物质世界更具诱

惑力,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世界的外观,逐渐感染人们对

于新形式的设计作品的追求,设计所显现的美的力量也深

深触及人的心灵。但是当下物欲横流,众多设计关注的只

是外观和造型,并未看到设计之美的真正内在。在此以经

典产品设计PH系列灯具为例进行设计之美的探讨,以期

设计者在实践活动中能产生对美学作用的明确认知,创造

设计之美。

设计美学具有非常宽泛的美学概念,是在哲学与美学

下将设计的艺术性作为主体研究对象,将美学原理运用到

设计领域,用主观的审美角度去客观地认识设计、理解设计,

对设计活动进行审美指导和表达。设计之美它不单单局限

于形式、材料、科技与工艺之美等,除了一般审美规律与

规定性特征以外,也拥有着个性化与独特性,是通过设计

者的创造,将创意构思蕴含在设计中传递给受众,这种自

由而创造性的发挥又赋予设计之美最深刻的意义。

是人与产品设计之间的交流链接所在,也是实现产品自身

价值的途径与手段。日本近代工艺大师柳宗悦在《工艺之道》

里说:“良器能纯化周围的一切,人们能因为它心慌意乱,

也能因它而心平气和。若是没有器物之美,世界将一片荒芜,

[2]

产品的情感感染力来自于人与物的和谐共生,

杀心四起。”

可以沉积岁月之美,人眼前一瞬的触动变成内心的永恒感

动。我们也应当看到,作为一种审美的形态,产品设计并

非单纯的精神产物,一方面,设计需要追求精神上的愉悦

之美;另一方面也要达到实用功能上的最佳效应,给人以

深刻的感官体验。

二、PH系列灯具设计背景与设计特征

(一)PH系列灯具的设计背景

设计发展至今,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欧国家在应对国际

风格的同时还保持着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设计特点。

别具一格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逐渐形

成,并于四五十年代逐渐成熟,并通过五十年代一系列国

际展览广为传播。如1954年,美国举办了“斯堪的纳维亚

设计”展览,把它作为“优良设计”的例子介绍给社会各界

[3]

20世纪初,工业革命后欧洲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

包豪斯等现代设计运动就对丹麦产生重大影响,达到了非

常高的水平。

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风格具有强烈的自然感与传统的

美感,体现手工艺风格的同时也具有现代精神,兼具简洁

明快和传统恬静朴素的特征,是现代功能主义与传统风格

的有机结合。丹麦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灯具设计师保

罗·汉宁森(Poul Henningsen,1894-1967)是第一个

基于照明科学功能原理进行灯具设计的设计师。在1925年

设计出了多片灯罩灯具,并在巴黎博览会上获得金牌,这

种灯具获得“巴黎灯”的美誉,后成功发展为由其名字首

字母PH命名的系列灯具,在博览会上获得的成功标志着

北欧现代设计在国际上得到认可。

一、产品设计之美

设计是人类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作为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其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

人造物”

[1]

。人的生活离不开设计,设计可以在我们生活

的每一个角落找到,同时设计让美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产品设计中美存在于造物之中,反馈于精神之上,美是

抽象的,同时又是可感的。人类生来便不断地追求美,“美”

18

创意

20

20

/

12

图1 雪球灯 1924 图2 经典PH-5吊灯 1958图3 松果吊灯 1958

(二)PH系列灯具的设计特征

设计受时尚的影响是相当迅速、相当敏锐的、一款优秀

的设计只有经过时间的历练才越发经典,在北欧设计的多年

发展中,PH系列灯具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到目前为止,它

仍然在国际市场上畅销,它是丹麦设计“没有时间限制的风

格”的最佳说明,跟这一时期其他的重要作品一样,迎合了

当时传统与科学新工艺结合的特征,关注大众化与市场经济,

这是一种形式与功能的和谐又统一的方式。

PH灯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而且代表了新时代的

开始。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在朴素

功能主义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形式的优雅。这

种理性与感性有机结合的设计思想,目标是使产品更具自

然情怀与朴素观念,通过设计更加宜人化并提高产品样式

的设计, 使之符合批量生产,且高品位、低价格。

总之,整个社会大环境成就了PH灯具这个经典设计,

在人体工程学的基础上,关注传统、现实、生活与人性化

设计。保罗·汉宁森一生设计了四十余种PH灯具,以适

应多种场景下对光源的需求,在具备不依赖装饰、造型简

洁优雅、形式美感的同时,兼具手工艺美和机械生产的现

代化特色,良好的照明功能和朴素美观的形式与舒适的室

内环境相得益彰。

产品存在的使用价值即其功能,是产品作为物具有的

最根本的属性,其实用价值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使人感受

到满足与愉悦,这就是产品的功能美。灯的概念并不是水

晶灯、大花灯那样的华丽和模式化,其功能是解决室内照

明问题,具有解决生活问题的实用性。PH灯从照明的科

学原理出发来确定其造型,分析和测量光的分布、光效和

阴影的形成,在20世纪20年代保罗·汉宁森就提出设计

无眩光的光线,并打造舒适的环境氛围,于是诞生了第一

款PH灯“PH Snowball”(如图1),结构上采取八个圆

环灯罩依次排列,主要是为了产生柔和光线。后续设计出

三层灯罩的结构:最上层为平盘,中层为碗状,底层为杯

状。为降低灯光的炫目,三层灯罩的尺寸和弯曲度进行了

相应的关系组合,使得每一层灯罩反射出不同亮度的光线,

经过多次反射后到达工作面以获得柔和、均匀的照明效果,

允许部分光线溢出,增加光的层次,避免由强光直接过渡

到黑暗的极端、直视光源产生的眩晕、室内照明的过强反

差等,真实地表达了功能和结构的关系,也无多余的修饰(如

图2)。就人机工程学角度,明确了人与产品的关系,符合

人的基本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充分考虑到了人使用灯具

的合理功能性。以人为尺度衡量对照产品的美虽是功利的,

也正是被限定在这样功利的实用的目的之中才带来功能美

的效果。PH灯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作为灯具如何更好地

体现功能实用性,这个合理的功能形式就是设计之美的体

现。

(三)技术美

技术是实现设计产物的手段,科学与技术的更迭对产

品生产中材料与工艺的实现至关重要。技术美界于自然美

与艺术美之间,主要指机械工业技术的美

[4]

。在手工领域

也保持着手工技术的美,在美的本质上是有共通之处的。

科学发展不断改变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的审美,让人在

生产中发现这样一份独具特色的技术美。PH灯的设计通

过不断改进灯罩与灯的材料构成和形式特征,通过新的技

术不断进步。灯罩的材料有玻璃、铝合金及其他特殊材质,

底座支杆材质中后期由镀铬钢几乎取代了铜,因为表面硬

三、PH系列灯具设计之美构成特征分析

(一)设计之美的认知

设计美学是追求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但这

不意味着人不作为其中的主体。就设计结果而言,美是激

起人内心的欣赏与感受的最终目的,人在其中是对美的具

有核心意义的判断,没有绝对相同的“美”,但是任何设计

都是“美”的载体,不同设计样式能产生不同的美感,我

们看待一件设计作品的诞生的时候,会去将其与人不自觉

地联系在一起。对于PH系列灯具,我们也会去思考“我”

与它的关系。对设计之美的认知体现在设计整体意味代表

了人内心的欣赏和期待的愉悦感。

(二)功能美

度更大,整体质量更轻,防锈耐腐且反光性好。用性价比

高的材料满足必要的功能,更有利于批量生产。1958年

汉宁森为哥本哈根市的Langelinie Pavillonen餐馆设计的

PH Artichoke松果灯(如图3),由72个叶片组成,相互

能够阻挡对面的光源,每一行的分布也是交错的,无法看

到光源中心,形成独特又充满趣味的照明效果,至今此灯

仍悬挂在餐馆内。PH灯畅销不衰的原因在于科学技术与

艺术设计的良好结合,一步步地进化并延续其典雅、简洁

的特点,通过设计与技术给予其美的展示。

(四)形式美

设计作品视觉形式中展示显现出最直接的美的感受。设

计造型的表现过程中,外在形式也始终伴随于作品的全部,

立体造型的形式设计与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反应,带来丰富的

审美感受。设计离不开形式要素,形式又服务于设计美。

一般来说,形式美主要是指事物的外在表现,是多种

可视因素的总和,即各种物质元素的外观的综合构成,如

颜色、形状、线条、材质等自然属性,以及展现的组合规律,

如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所形成的形式法则。构建产品

的形式美就是要把这些形式美法则灵活与系统地运用到设

计之中。PH灯具在形态上延续了斯堪的纳维亚有机形态

风格,外部线条层次简单而柔美,长达将近八十年的发展

最多的也是外部形态的变化。PH灯罩在形式上的大小层

次变化自然而有节奏,松果灯的72个叶片布局自上而下有

疏密变化,规律而统一。PH灯罩结构最初有五种不同的

尺寸组合,而后这个结构形成模块化的系统,借由组合不

同的灯罩尺寸、材质、表面抛光和颜色,比如:黄色蛋白

石或磨砂玻璃、白漆或金箔覆盖的金属等,针对不同的功

能和场景做出调整。虽然并非所有的设计造型都能呈现形

式之美,但是设计的造型形式会在设计的主动敦促下趋向

于美的规律,并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PH灯具在对

形式美上的追求与变化也是最好的例子。

(五)人性化设计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在20世纪30年代逐渐形成后

一直尊重功能主义和传统,在形式与功能上一致且避免过

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从而产生了一种富于人情味的

现代美学

[5]

。人性化设计是人类自身生存的一种情感需求,

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核心,将美学和人机工程学

应用于设计,蕴含一种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人与自然之间

相得益彰的设计。作为现实可见的实体或消费品,它在满

足人类高级心理需求方面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

[6]

。在设计

上的体现是根据人体生理结构,心理与思维整合满足人们

身心需要、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因素。如果一味地追求功能

和几何造型,就会让人感到冷漠,缺乏温度。PH系列灯

具在日常的多空间场景下适用,从科学角度设计满足人的

需求。为什么PH系列灯具经久不衰、不被淘汰,一方面

设计理念探索

19

是强调美感,一方面是关注使用者的舒适度,在人性化的

设计之美和设计的实用功利之间做出良好的选择。

四、对现代设计之美的启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设计早已渗透到生活的全部领

域,产品设计也更加广泛、更加深刻地介入了人们的生活。

当下也越来越迫切需要人们正视设计与审美的关系,用“美”

的尺度去将设计的自身价值表现出来,将人与对美的关注

作为设计中理性基础的延伸。正是因为PH系列灯具是设

计美的一种诠释,在此从几个角度分析了PH系列灯具的

几个设计美的表现以及相关设计要素的特征。PH系列灯

具是20世纪的产物,尽管部分分析结果未必符合设计者的

初衷,但是我们对于设计之美欣赏需要不断地思索,发现

设计中美的特性、创造和欣赏,然后提高欣赏美、创造美、

保持和维护美的存在的能力。我们不应当只看某个历史时

期,应当去分析寻找美学规律、法则,在时间的历史长河

之中去体验设计之美,发现设计之美,为提高人们的审美

与设计水平提供一定的学习参考,以期设计者在实践活动

中能产生对美学作用的明确认知,创造设计之美。

设计美的构成要素综合了多种美的形式,也越来越呈

现出更多元化发展的趋势。PH系列灯具的设计能畅销至

今,是形式与功能、物质与精神、科技与艺术的多元素整

合的设计之美。设计之美虽然是物的创造,但是创造的目

的是人与设计的调和。社会在进步,人的审美需求也在提高,

设计者应当将美融入到设计实践中去。设计者应当通过各

种感官形式传达思想,结合美的多种形式表达,按照美的

规律去给予人感官或精神的愉悦。我们应当发现设计之美

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创造新的美的力量,推动设计不

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甘桥成,徐人平.产品设计的设计美学评价[J].设计艺术(山

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0(2):75-78.

[2]柳宗悦.工艺之道[M].徐艺乙,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1:37.

[3]张夫也.外国设计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

446.

[4]李砚祖.论设计美学中的“三美”[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3(1):59-67.

[5]杨一奇.柔美的功能主义——浅析斯堪的纳维亚设计[J].设

计,2014(6):183-184.

[6]桂元龙.产品人性化设计的方法[J].包装工程,2008(1):

148-150.

作者简介:苟铠,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民族装饰艺术方向硕士研究

生。

编辑:宋国栋

更多推荐

设计,灯具,形式,美学,功能,产品,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