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发(作者:新帕萨特价格)

蛇的种类名称及图片

蛇的种类名称及图片如下图:

1、银环蛇

银环蛇是我国最毒的毒蛇,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银环蛇毒性极强,为陆地第四大毒蛇。银环蛇毒腺很小,但毒性极为猛烈,是环蛇属中毒性最强的。事实上,它是继细鳞太攀蛇、东部拟眼镜蛇和太攀蛇之后,陆地上毒性最猛烈的第四大毒蛇,在世界上最毒的毒蛇综合排位(含海蛇)中也在前八之列。银环蛇的LD-50为0.108,为欧亚大陆上最毒的毒蛇。但由于该蛇生性胆小、性情温和,不主动攻击人,因此为其所伤的案例并不多。

2、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是世界上最大的毒蛇,最大的体长可以超过4米,别名山万蛇、过山峰、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它并不是眼镜蛇属的一员,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眼镜王蛇毒液的毒性测试结果在不同的毒理学研究中都有不

同,因为LD50数据会随着不同的注射及研究方法而产生变化。实验白鼠皮下注射的1.7mg/kg,静脉注射的1.31mg/kg及腹腔注射的1.644mg/kg为较常被引用的数据。

3、五步蛇

五步蛇是我国特有的毒蛇,只少数分布在我国南部邻国地区,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尖吻蝮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一个品种。尖吻蝮其中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是“百步蛇”,意指人类只要曾被尖吻蝮所咬,脚下踏出一百步内必然会毒发身亡,以显示尖吻蝮的咬击实在奇毒无比;有些地方更称尖吻蝮为“五步蛇”,进一步夸大其毒素的威力。该蛇种的毒液的单位上的毒性(对小白鼠之LD50值)并不强烈,但并不妨碍该蛇种在事实上具有较大的危险性(此蛇毒性大于眼镜蛇,在湖南辰溪石碧乡一带被此蛇咬伤者基本都死亡了,而被眼镜蛇咬伤者基本都能救活)。

4、舟山眼镜蛇

别名:中华眼镜蛇,白颈乌,包呼,蝙蝠蛇,扁颈蛇,扁头,中华眼镜蛇(Najaatra),又名舟山眼镜蛇,在广东、广西、香港俗称饭铲头,台湾则称之为饭匙倩、饭匙铳、膨颈蛇。中华眼镜蛇属沟牙类毒蛇,分泌的是神经性和血循性混合毒,被咬后如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

5、短尾蝮蛇

短尾蝮蛇是中国各地均有的一种小型毒蛇,它是中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毒蛇,是造成蛇伤的主要蛇种。一般不主动攻击人,但在受到攻击后常连续扑咬。蝮蛇属晨昏性蛇类,早晨和傍晚活动频繁。短尾蝮蛇个体大小与排毒量的关系更为明显。通常情况下,个体较大蝮蛇的平均排毒量是个体较小者的5倍左右。如体长30~39.9厘米的,平均每条每次排毒为6.24毫克;体长40~49.9厘米的,平均每条每次排毒量为17.45毫克;而体长50厘米以上者,平均每条每次的排毒量多达31.98毫克。

6、中介蝮蛇

中介蝮为蝰科亚洲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七寸子、七寸蛇、麻七寸、扎嘎勒卖图.毛盖。分布于亚洲中部俄罗斯、蒙古以及中国大

陆的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多生活于北疆,多栖息于海拔900-1650米低山石隙或灌丛。

7、岩栖蝮

岩栖蝮,蝰科,蝮属。头侧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头略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头背有9枚对称排列的大鳞·体较粗,尾比较短·体尾背面灰褐色,有深棕色横斑若干,注意观察,它们也相当于短尾蝮左右并列的两两圆斑合并而成·尾末黑色。

8、原矛头蝮蛇

有名:老鼠蛇、龟壳花、恶乌子、笋壳斑,原矛头蝮又名为龟壳花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烙铁头、笋壳班等、老鼠蛇和恶乌子等,是台湾六大毒蛇之一。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龟壳花常与无毒的拟龟壳花混淆,拟龟壳花的头部较圆。它是山西省三种毒蛇之一,有一定危害,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9、圆斑蝰蛇

圆斑蝰蛇上颚骨短而高,附生一对弯曲的毒牙,闭嘴时平卧口内,随同张口而竖立,产于中国南方各省。目前圆斑蝰咬死人的案件在亚洲蛇类中居冠。泰国当地的红十字会研制出一种专门对付圆斑蝰毒素的血清,名为“卢氏蝰血清”。

10、喜玛拉雅白头蛇

喜马拉雅白头蛇是中国27种毒蛇中毒性较强的一种,在青藏高原一带曾经出现过。首位发现喜玛拉雅白头蛇的是一名欧洲探险家李奥拿度·费亚,直至1888年生物学者保兰格正式将白头蝰属命名为。喜玛拉雅白头蛇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蛇种。它们主要出没于东南亚的一些山脉之中。另外,在中国境内的西藏东南部以及越南均能发现喜玛拉雅白头蛇。毒性是神经毒,在人体内会引致痛苦、肿胀、高血压、反胃、腹痛、困倦、四肢麻痹。

11、白唇竹叶青

白唇竹叶青头部呈三角形,颈细,形似烙铁。头顶具细鳞,吻侧有颊窝。上颌仅具白唇竹叶青管牙,有剧毒。体背鲜绿色,有不明显的黑横带;腹部黄白色。体最外侧自颈达尾部有一条白纹;上唇黄白色。鼻间鳞大;鼻鳞与颊窝间一般无鳞片。主要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的中南半岛。

12、莽山烙铁头蛇

莽山烙铁头蛇是中国的特有的巨型毒蛇种,俗称“小青龙”。莽山烙铁头蛇全长可达2m,是具有管牙的毒蛇,通身黑褐色,其中间杂着极小黄绿色或铁锈色点,构成细的网纹印象;背鳞的一部分为黄绿色,成团聚集,形成地衣状斑,与黑褐色等距相间,纵贯体尾;左右地衣状斑在背中线相接,形成完整横纹或前后略交错。头部为三角形,略大,有颊窝,看上去像是一块烙铁,故得此名。是已知的毒蛇类里的最大型蛇种,已经发现的莽山烙铁头蛇的活体,最重的为8.5kg。

13、青环海蛇

青环海蛇(Hydrophiscyanocinctus),前沟牙类剧毒蛇。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黄色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环带55—80个。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鱼类,卵胎生。分布于中国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近海。

14、中华珊瑚蛇

丽纹蛇(为眼镜蛇科丽纹蛇属的爬行动物,俗称为环纹赤蛇,是一种剧毒的毒蛇,我国分部比较少。眼镜蛇属,其有剧毒。栖息于山区森林中,夜间活动,很少咬人。此蛇白天性格懒惰,相对温和,有时藏于地表枯枝败叶下。

15、西藏竹叶青蛇

西藏竹叶青蛇为蝰科竹叶青,蛇属的爬行动物,是中国的特有蛇类物种。主要分布于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藏聂拉木。

16、平颏海蛇

平颏海蛇为眼镜蛇科平颏海蛇属的爬行动物,俗名棘海蛇。分布于东印度洋经印澳海域到澳大利亚及菲律宾沿海、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山东、香港、海南、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东印度群岛。

17、墨脱竹叶青

长600~700mm。通身绿色,体侧各有一条红白参半的纵纹,上唇及腹面黄白色,眼淡红色,尾背及末端焦红色。头较大,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头背都是小鳞片,左右鼻间鳞相隔1枚小鳞。有颊窝,第一枚上唇鳞与鼻鳞完全分开。中段背鳞17行,中央7~11行微弱起棱;腹鳞143~149,肛鳞完整,尾下鳞57~60对。

18、冈氏竹叶青蛇

冈氏竹叶青。正式发现于2002年,冈氏竹叶青蛇有毒,能够长到130厘米长,科学家预测还有更为大型的竹叶青蛇物种。据知,这种物种出没于缅甸极北端海拔400米以上的葡萄(Putao)地区,主要分布于泰国、云南等地,繁殖方式是卵胎生,以食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为生。

19、小头海蛇

小头海蛇(学名:Hydrophisgracilis)为眼镜蛇科海蛇属的爬行动物。分布于由波斯湾向东经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沿海到印澳海域至巴布亚新几内亚沿海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广东、海南、广西沿海等地,多栖息在沿海浅海海域。

更多推荐

毒蛇,中国,分布,毒性,眼镜蛇,爬行动物,海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