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3日发(作者:s400l奔驰价格)

龙源期刊网

论新闻报道的“片面性”

作者:魏少华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08期

【摘要】在新闻报道中,最怕出现“片面性”报道。但是在实际的新闻实践中,“片面性”在

新闻报道中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要看这种“片面性”属于什么性质的片面性。对于立场正确的

新闻报道,只要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我们就应当给予足够的宽容。中国红十字会“污名化”

倾向不能仅仅归罪于媒介“一边倒”的报道。有必要结合当前红十字会的“污名化”事件,对新闻

报道的“片面性”及红十字会“污名”管理加以探析。

【关键词】新闻报道;片面性;污名化

“郭美美事件”让中国红十字会(以下简称中国红会)面临空前的信任危机,中国的慈善事

业在近几年身处窘境。有资料称:芦山地震发生后42分钟,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其官方微博

转发了《人民日报》的消息。然而和接下来发布的多条赈灾信息一样,红会只收获了满屏的

“滚”。[1]此次地震发生后,更有不少人爆料,红会接到的捐款数量已不再如昔年振奋人心。甚

至有人义愤地称“红十字会”为“黑十字会”,可以看出,红会被“污名化”现象已经初露端倪。有

人把此现象归罪于新闻对于红会一边倒的“片面性”和“污名化”的报道。联想之前关于“新闻报

道毁了中国奶业”的说法,笔者认为在此有必要结合当前的红会“污名化”事件,对新闻报道的

“片面性”及红会“污名”管理加以探析。

一、红会“污名化”事件及其名声管理

众所周知,红会的丑闻源于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加“V”

微博,她自称是20岁女孩,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同时晒出了自己满柜子的爱马仕包包,

发各种图片炫富,每一种都是超越普通人想象的奢侈。而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

业总经理”。此ID迅速成为网民围观的焦点。2小时内,微博被转发上千条,一时间众说纷

纭。6月21日当晚郭美美遭到人肉搜索;6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发表声明称郭美美与红十字

会无关,新浪对其微博去“V”,对实名认证有误一事致歉。天涯网站出现一张“郭美美事件”关

系图,红会、商业系统红会、天略集团等悉数在列。此后,事件如同一出戏剧,每天上演着不

同的剧情,网友的指责与谩骂、红会的解释、专家的解读、专家被“吐槽”等。百度指数对郭美

美的搜索次数显示:22日3.9万,23日13.1万,24日19.2万,25日19.3万,26日23.7万搜

索次数。[2]至今,关于郭美美的网络新闻已达64万多条。郭美美事件在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媒

体中不断发酵,成为2011年-2013年的重大公共舆论事件。

回顾中国红会“污名化”现象的始末,其中“污名”事件主要有:2011年6月21日,郭美美

刺眼的奢侈生活展示及红十字会的商业总经理身份;6月22日,发表声明说郭美美与红十字

会无关,红会被“污名”却没有对郭美美有任何惩罚性行动;7月1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被曝

出,募捐箱办公室主任张赢方既是红十字世博温暖基金副主任、红十字传播基金副秘书长,同

龙源期刊网

时也是“心动中基传媒”公司的总经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对此没有正面回应;[3]7月4日中红

博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CEO翁涛在微博上曝出“真相”,称郭美美是中红博爱前董事王军的女

友。从公开资料查知,全国性的控股投资集团中红博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中国红十字会的

关系企业,成立于2008年(到2011年公司发展仅有3年时间)。王军自称郭美美的玛莎拉蒂

跑车和名包是他所送。而王军除兰博基尼以外,还有宾利等豪车,其中宾利挂的是深港两地牌

照,其司机开的接送车是奔驰S600。[4]2011年8月4日,郭美美与其母郭登峰在第一财经电

视节目《解码财商》中接受著名财经教授郎咸平专访。郭登峰自己阐述的1990年通过炒股几

月暴富的财富神话被多数网友经过股票利润推算,称其为“潜伏民间的股神”。郭美美在接受采

访时称中红博爱股东王军是其“干爸”,王军是深圳的地产商人,豪车玛莎拉蒂是王军赠送的。

2011年6月27日红十字会负责人表示,可以公开商业系统红十字会成立10年来的所有账目,

7月31日,捐款平台账目公开,网友指出一些捐款数字与报道相比大幅缩水,捐款统计不严

谨,捐款来源统计模糊,捐款去向极为简单。2013年5月,红会传出要重新调查郭美美,当

受众拍手称快时,红会却一直不见行动,后又自称是“乌龙”事件。[5]

中国红会对于“污名”应对看似态度积极,但是管理乏力,没有可以让人信服的事实和行

动,声明解释常常被网友不断找出逻辑错误和事实漏洞。三年来红会去“污名化”管理收效甚

微:2011年8月2日,佛山市红十字会公布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红十字会医院学校共收

到捐款88.6万元,但在“郭美美事件”后,再未收到任何捐款。8月4日深圳市红十字会副会长

赵丽珍告诉《羊城晚报》记者,“郭美美事件”之后,该会收到的社会捐款几乎为零;[6]2013

年4月,雅安地震,红会募捐多地遇冷。4月24日,香港特首梁振英建议拨出1亿港元,注入

赈灾基金捐助给四川省政府举行拨款赈灾特别会议,特区立法会财务委员会经过两小时辩论,

由于议员对于捐助意见分歧较大而流产,社会上一时流言如沸。2013年6月,中国社科院发

布的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中国红十字会接收国内社会捐

赠款物总量下降近三成。源自公众质疑的慈善界公信力2011年“触底”,2012年未见“回升”。

[7]

由上可以看出,中国红会对于其“污名”的出现与管理都存在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但是看

到中国慈善事业在“郭美美事件”之后严重受创,看到大灾面前的人情冷漠,一些人心急如焚,

开始谴责对于红会“一边倒”的报道,给红会报道贴上了“不理性”“偏激”“片面”的标签。事实

上,如此急切的矫枉过正,也许只能使自我的逻辑陷入一片混乱,更有可能激发受众的抵触情

绪。

二、从认识论角度看,“全面性”的新闻报道只能是永远的追求

《现代汉语词典》对“片面性”的解释为:“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一种表现。在认识事物

时,不是全面地去分析具体事物的矛盾,抹杀事物所固有的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

系。”这一定义让几乎所有的记者都对“片面性”谈虎色变。追求报道的全面性,似乎成了所有

媒体人的职业追求。但是,真正“全面性”的新闻报道是否真的存在呢?

龙源期刊网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客观世界是无限复杂,人类实践却是相对有限的,从这个角度说“片

面性”应该是绝对的,是由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引起的必然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而认识的“全面

性”则应是相对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说某一个新闻报道是一个全面的报道,准确地说只能

是一个相对全面的报道。事实上引起新闻报道的“片面性”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客观原因,也有

主观因素。毛泽东说:“要求所有的人都不带一点片面性,这是困难的。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

经验来观察问题,处理问题,发表意见,有时候就难免带上一些片面性。”[8]任何人在认识世

界、表现世界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任何人对世界的认识也都是其个人

化的认识,不可能代表所有人,更不可能代表世界的本原,任何人都是只能尽量接近世界的本

原,而不可能穷尽世界的本原。所以说,任何记者无论自诩为多么全面的报道,在现实世界中

与人类终极本原相比都只能是断代的、片面的。所谓的全面报道永远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永远只能是新闻人美好的愿望。人类对于问题的认识想要达到真正的全面,基本是不可能的。

一般来说,“片面性”认识常常表现为“一刀切”“一点论”,这是我们所反对的。我们反对新

闻报道中的绝对化二元对立的立场,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这显然违背了辩证法。但

是在红会报道中,不存在“一刀切”的立场,报道者没有否认红会的灾难救助事实,只是对于救

助的监督漏洞提出质疑。红会“污名”的根结似乎不在于报道者“一边倒”的态度,而在于红会对

于受众诸多疑问的未解和不合理解释,从而导致人们对于红会慈善事实的合理性、公正性、真

实性的怀疑。也许红会自己认为自己所给出的解释已经完整,记者只是放大问题,突出矛盾。

但是对于记者和受众而言,红会的解释无法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郭美美的钱从何而来,我的

捐款去了哪里?

所以,我们说有些被称为“片面性”的新闻报道,其“片面性”多是人为判定的“片面性”,是

人们依据自己认为的“全面性”认识,对另一个“认识”所作的判断而已。其主要表现是在传播

者、被传播者、受传播者之间出现了信息选择与接收的不对称,要么是被传播者认为自己的信

息没有被全面传播,要么就是受众认为媒体只提供了部分信息,或者就是媒体认为自己的报道

被片面理解与误读。这种信息不对称有主观故意造成的,也有客观原因造成的。在信息传播过

程中,只要传播者与被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存在信息传递的不对等现象,就必然会存在信息传

递的“片面性”和被理解的“片面性”的可能性。

红会报道被认为偏激的原因之一还因为其属于批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难免出现认识不足

的问题。但只要批评性报道中有批评、有分析、有事实根据并允许应答和辩解,就不能说是片

面的。片面的报道大多是只允许一种观点存在的“一言堂”。但是在红会报道中,报道者与被报

道者的信息互动是频繁的,从这一点足以看出双方对于问题表达权利的对等。有质疑、有辩

解,只不过在红会报道中质疑的声音强大且支持者众多。但是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也不能

据此断定质疑的观点就是片面的。

在中国红会报道中,通过多轮次的双方信息呈现,事实渐渐被媒体梳理清晰,可以看出,

被指“一边倒”的报道的始作俑者,追根溯源应当是红会自身。是红会长期以来的信息不透明给

自己包裹上了神秘的外衣,真实的红会与受众了解的“马赛克”的红会之间,早已留下大量的信

息沙漠地带。受众不知道红会对于捐款的用途与数量,这在“郭美美事件”之前是不争的事实。

龙源期刊网

所以,当郭美美在网络中以红会背景炫富时,信息的沙漠迅速被此类信息填充,信息沙漠一旦

被一种信息强力植入,且满足了人们对于沙漠信息的预期期待,其他的信息再要修正与填充,

恐怕就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了。相反,如果中国红会在组建之初能够体制完善,善款的来龙去

脉信息透明,郭美美现象不仅可以避免,而且一旦被怀疑、遭误解时,用清晰的事实去除“污

名”会更加容易。

三、新闻报道不是学术研究:新闻可以追求“片面的深刻”

新闻是历史的记录,既要记录历史的流向,更要记录历史流动的过程。记者是思想者、记

录者,不是学术家。新闻讲求有感而发的思维顿悟,学术讲求周到缜密的理性思辨。在快速的

新闻报道中,记者如果总是在过多地考虑报道的周到和缜密,那么新闻也许就没有了时效性,

也许就不能成为新闻了。新闻可以借鉴鲁迅的“片面的深刻”,先抓主要矛盾。

鲁迅作为“五四”时期的文化大师,他的“偏激”是有目共睹的,他认为“所谓中国的文明

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

厨房”[9]。于是,他主张青年人“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10]。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

史中,鲁迅看不到真正的仁义道德,看不到四大发明的科学创造,在他的笔下只看到了血淋淋

的吃人场面和虚假的文明。作为一个思想者,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做出如此断言,虽不能说完全

错误,但肯定是有些片面的,但是却无人否定鲁迅是深刻的。他采用文学家“抓住一点,不及

其余”的思维方式,集中文墨针砭时弊,也正唯其如此,他的杂文才像匕首、像投枪,直刺敌

人的要害。

新闻是具有时效性的选择的艺术,记者要反映舆论,引导舆论。新闻报道在很多时候,因

为信息获得的有限性和时间的紧迫性,其新闻报道也会像鲁迅杂文一样取其一点,不及其余。

新闻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先追求“片面的深刻”。比如长期以来,我国医疗体制中最突出

的问题是医患矛盾,而医患矛盾的主要表现就是看病难、看病贵。关于此类事件的报道很多,

但是刊登在2002年8月10日《武汉晚报》上的582个字的消息《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却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报道从一个普通患者的经历入手,抓住连医务人员都说“药开多了”

的个例,平中有奇、小中见大,揭示了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11]小新闻聚焦大事

件,这篇新闻报道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类一等奖。新闻报道讲究的

是宏观把握,微观入手。对于当前的各项体制改革,唯有抓住最为典型的问题,进行聚焦与放

大,让人们看到腐败、停滞等问题的关键,才能促进社会变革与整体的向好。对于新闻报道来

说,新闻事件中矛盾的把握是否准确和选择事实本身是否真实,远远比报道是否全面更重要。

中国红会面对“污名”做了一系列“去污名”的危机公关,但每次的效果都似乎是越描越黑:

财务公开被指严重造假;与著名学者对话被指是请“托儿”;在灾难面前,他们决定埋头苦干,

行动虽然得到了专家肯定,网友却依然不买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红会并没有解开受

众对其“污名化”的主要症结。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建议:中国红会社监

会重启“郭美美事件”调查程序,向公众说明为什么会在红会发生“郭美美事件”?怎样避免再次

发生类似事件?“郭美美事件”不向公众解释清楚,红会在公众中的声誉很难恢复。同时,在雅

龙源期刊网

安抗震救灾结束后,在社监会的参与下,红会应及时公布本次抗震救灾收到的捐款和使用情

况。[1]除此之外,红会一切的解释和行动可能都是徒劳。

四、新闻是流动的历史:“片面的深刻”可以叠加为社会的深刻

社会如同一个“机体”,新闻之于社会,如瞭望者之于大船,著名报人普利策也说:“记者

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12]如果每一个瞭望者都是走马观花,不负责任,社会这条大船必然会

危机四伏。作为一个瞭望者,也许你瞭望的视角是偏颇的,也许因为你的视角,航线会出现一

些误差,但是误差至少可以证明观察存在的问题,亦可为以后的航行提供参考。事实上,许多

学科理论的发展也正是在片面的、偏颇的论述中抵达相对全面与深刻的。

变态心理学对于变态心理的归因有4种片面而又深刻的论述:医学模型、心理动力模型、

行为模型、社会文化模型。[13]每个模型都对心理变异的诱因做了独到而深刻的阐释,每个论

述至今都依然在全世界赫赫有名。但是每个模型的“片面性”也是十分明显的。每一种模型在应

用到变态心理研究中都会授人以柄:医学模型被指责为“把人生物化”;心理动力模型的代表弗

洛伊德被讽为“泛性论者”“思想读者”;华生把人看成装配好准备运转的机器;社会文化被指模

型忽视人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但是,把这些对于某一个心理变态因素的“片面”研究进行叠

加,用“折衷主义”取众家之长治疗心理变态,则让变态心理学研究达到了“较为全面的深刻”。

中国红会长期笼罩在人道主义耀眼的光环下,无人质疑。如果早有记者独立思考,长期关

注红会、关注中国慈善的法制化进程,也许“郭美美事件”可以防患于未然。如果每一位记者都

能对社会的某一个领域深耕精作,成为某一领域深刻的思想者、记录者,那么整个社会对于人

类发展的关注也会更深刻。

五、社会责任感:“片面的深刻”报道必备的道德基石

对“片面的深刻”的肯定不等于对不良新闻的放纵。在此,“深刻”是代表思想深度,“片面”

代表的是专业报道的重心选择。片面与聚焦只能是新闻表达的技巧,而不是新闻表达的目的。

对于记者而言,新闻报道的“片面的深刻”不是发出惊人之语,不是追求轰动效应,更不是

背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去蛊惑民心。媒体是社会的公器,记者笔下当有春秋大义、沧桑正道。记

者不可以利用手中特有的话语权,为一己之功利,有意地歪曲事实,误导受众。“片面”只是问

题归因的侧重点选择,与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不相违背。

对于媒体而言,媒体应有自己的职业坚守,坚守自己的报道理念,以社会发展、国家稳

定、人民安乐为前提,有利有节地鼓励、保护有些片面的报道,保护记者的思考能力,让记者

学会思考、敢于思考、乐于思考。红会“污名”事件中,我们也的确看到了一些非理性言论的存

在,甚至出现了对于红会刻意的“污名化”倾向,甚至一些不法商贩把一些劣质奶掺入到救灾物

资中,被发现后嫁祸于红会,甚至一些记者的不实报道也直指红会。所以新华网评的学者们一

龙源期刊网

方面呼吁红会应当尽量用实际行动跨过“郭美美”这道坎,另一方面提醒人们监督红会没有必要

有意“污名化”红会。

对于政府而言,要坚信,包容是政府自信的表现。只有自信的政府才会坦然接受侧面、多

层次的舆论监督。对于一些立足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立场的报道,如果有失片面,政府完全

可以坦然面对,作为执政参考。自信的政府总会相信人民的选择和人民的力量,相信真理是可

以自证的。

近来,中国的网络反腐力度加大,一大批腐败事件的集中曝光,不但没有影响民众对党领

导的信心,反而让受众看到了中央廉政治腐的决心。虽然众多媒体对中国红十字会及“郭美美

事件”的揭露和报道,几乎要把中国慈善事业一棍子打死,在报道中的确也有无视中国红会以

往功劳的片面性嫌疑,但是中国慈善事业也许只有“置之死地”才能“浴火重生”。当然,作为报

道者也必须看到,打破不是目的,建构才是王道。媒体需要引导受众学会理性与思考,共同思

考中国的慈善体系怎么构建。为防止善良的民意被“偏激”的报道所扭曲,媒体有责任推动中国

红会通过铲除弊端重拾国人信任。

总之,新闻的“片面性”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不能片面地断定它是对是错。那些被某些

人定义为“片面性”报道的新闻,也不应一概而论。“片面性”报道的出现,有报道者的责任,也

不能排除被报道者的责任。我们认为,只要能一针见血地抓住主要矛盾、没有立场错误的新闻

报道,就应该得到肯定与鼓励。新闻报道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片面”一点又何妨。

参考文献:

[1]魏婧,周明杰,宗媛媛.红会地震救援工作引争议:专家赞扬 网友不买账[N].北京晚

报,2013-04-23.

[2]检察日报社正义网[EB/OL].http:///.2011-06-30.

[3]张书周.红十字会一官员陷关联交易疑云[N].南方都市报,2011-07-02.

[4]百度百科.中红博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EB/OL].http://.

[5]新华网.红会称重查郭美美事件系乌龙新闻 遭网民质疑[EB/OL].http:

//,2013-04-27.

[6]宋王群,李超娣.深圳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事件后所收捐款几乎为零[N].羊城晚报,2011-

08-03.

[7]邓琦,郭少峰.社科院报告称:去年红会接收国内捐赠降近三成[N].新京报,2013-06-01.

龙源期刊网

[8]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

社,1983:197.

[9]鲁迅.灯下漫笔[M]//鲁迅杂文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69.

[10]鲁迅.青年必读书[M]//鲁迅杂文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35.

[11]刘保全,李红鹰,吴芳.关注民生 聚焦热点——评获奖作品《看个“咳嗽”要掏1065

元》[J].新闻爱好者,2004(1):44.

[12]申志远:记者应是船头上的瞭望者[J].新闻传播,2009(5):25.

[13]王宏宇:从片面深刻到折衷综合[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84.

(作者为商丘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12级博

士生)

编校:董方晓

更多推荐

红会,报道,中国,新闻,片面性,污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