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7日发(作者:2022款甲壳虫敞篷)
西班牙文学
引言:
西班牙文学扎根于人民,西班牙作家的任何创作都离不开这一基本因素。他们在对民间素材进行加工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主观理解在作品中形象地表达这一因素。
中世纪文学
时间:公元11世纪— 文艺复兴
时代特点:
封建主义:政治上欧洲时值零星分散的封建主义政权中心下的封建自治,封建贵族、地主阶级逐渐掌握了大量的土地权,甚至权倾国王;贵族、地主间争夺土地、权力造成社会不稳定。与此同时,地主阶级和农奴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天主教会:天主教遍布欧洲各政权国家,除了当时西班牙正值穆斯林文化的统治。天主教成了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文化力量:以上帝为中心是一切文化艺术创造的原则。
口述文学:书面文学几乎都是拉丁语写成,由于纸张的费用高,书写的工作量大,当时本土文学主要是口述相传的形式,书面文学很少。
综述:尽管伊比利亚文化是中世纪欧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鉴于中世纪阿拉伯政权在这建立,所以西班牙文学在受欧洲文学总趋势影响的同时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并且南部相较于北部受阿拉伯、穆斯林文化的影响要深的多。北部天主教王国与穆斯林王国之间不断的战争也导致大量记载文学的流失。
文学形式:抒情诗,谣曲,史诗,骑士小说
熙德之歌(El Cantar del Mío Cid ):
是西班牙语保存至今最古老的文学典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西班牙文学史中最完整的的功绩史诗,手稿现保存于西班牙马德里国家图书馆。大约创作于12世纪初至中叶,作者姓名已失传。全诗三千多行,主要描述熙德这位中世纪骑士的英雄事迹。其情节并非虚构,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蓝本写就的,充满现实主义,展现了中世纪西班牙的社会风貌。
总体情节:
熙德的流放之歌(Destierro del Cid)
熙德两个女儿的婚礼之歌(Bodas de las hijas del Cid)
科尔佩斯橡树林中的凌辱(La afrenta de Corpes)
卢卡诺尔伯爵(El Conde Lucanor/ Libro de Patronio 1335):
是阿方索十世的侄子胡安 曼努埃尔(El Infante Don Juan Manuel 1282-1348)撰写的一部散文诗集。这本书集共荟萃了51个故事,全部以对话体裁写成,以卢卡诺尔伯爵和他的谋士帕特罗尼奥(Ptronio)两个人物为轴线贯穿始终,卢卡诺尔伯爵经常就各种问题征询他的谋士的建议,而这位学识渊博的谋士就借用一个个小故事来回答。内容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
阿方索十世:Alfonso el Sabio(1221-1284),卡斯蒂利亚王国、莱昂王国、加利西亚王国的
国王。他聪明好学,知识渊博,天文、地理、历史、法律无所不精,留下很多著作,热爱写诗作曲,庇护艺术家不遗余力。他治国开明,晚年更锐意进行多方面的改革,成为受全欧洲尊敬的英明君主。他的主要作品有历史著作《世界历史》和《西班牙编年通史》。《西班牙编年通史》是第一部用卡斯蒂利亚语写的西班牙历史。法学著作领域里的巨著是《法典七章》,阿方索十世将从罗马法律条文中得到启迪的东西进行整理收集并加以系统化。文学方面著有《古诗集》
真爱之书(Libro de Buen Amor):
是一部七千行的诗集。作者:Juan Ruiz, Arcipreste de Hita ,他是位抒情诗人,文笔通俗,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热爱大自然,留恋世俗乐事,对山川、美酒、女人倾入了个人感情。本书第一部分是诗人以第一人称叙述的与十五个女人的爱情经历(他的爱情故事里从贵妇到村姑,未婚到已婚,摩尔人到修女都有);第二部分阐述堂卡尔纳尔和堂娜瓜莱斯玛之间的争斗。诗集中赞美了天主及圣母玛利亚的纯洁的爱情,并且讴歌了人间的欢悦趣事,其间还穿插一些寓言,给人以忠告和训诫。
骑士小说: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在西班牙出现了一大批典型的卡斯蒂利亚风格的骑士小说。其中在欧洲流传最广泛的出自无名氏作者之手的《Amadís de Gaula》,不仅赋予了骑士小说新的发展方向,并且激起了创作和阅读骑士小说的热潮。直到十七世纪初,塞万提斯为了彻底消除骑士小说热,创作了《堂吉诃德》后,西班牙才不再继续创作和出版此类小说,但是它们在公众中仍拥有众多的读者。
塞莱斯蒂娜( La Celestina):
1499年,这部用对话体裁写就的小说在西班牙问世,起初题为Comedia de Calisto y Melibea。1502年出现了新版本,题为Tragicomedia de Calisto y Melibea。这部作品第一部分是由一个无名氏写的,但后面大部分是由Fernando de Rojas 完成的。
故事情节:
评价1:书中两位截然相反的叛逆女性,天使梅莉贝娅(Melibea)和魔鬼塞莱斯蒂娜.梅莉贝娅待字闺中,为追求个人幸福,与封建礼教对抗,违背父母之命,与情人幽会,冲击了占据着人们心灵中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塞莱斯蒂娜顺应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那些挣脱了禁欲主义的枷锁、陷入了纵欲主义泥坑的人们拉皮条,为嫖客提供货源,大肆宣扬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存和发展鸣锣开道.不论是天使梅莉贝娅还是魔鬼塞莱斯蒂娜都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她们的所作所为对社会秩序构成了威胁,成为封建社会中叛逆的女性.
评价2:作品对人类的七情六欲作了现实主义的描绘,人物栩栩如生,富于真实感。整个作品系古典风格,语言简要精炼,与先前所有同类作品相比明显胜出一筹。
评价3: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著作,它的诞生意味着西班牙中世纪文学的结束,黄金时代文学的开始。
民谣:八音节诗
民谣在十四世纪已经开始创作,十五世纪是她的全盛时期。其前身是史诗,但史诗通常比较长。吟游诗人在广场或集市演唱时,观众往往被其中的某一段吸引。于是,吟游者便专门重复这一片段,化长诗为短诗,组成一首内容丰富的新诗—民谣。
各类民谣长短不一,有的只有八行,有的可达两百多行。每行十六个音节,中间一分为二,每半行八个音节,故又称“八音节诗”。
按题材分类:历史民谣、骑士民谣、小说民谣、抒情民谣。
民谣直接反映人民的心声,其特有的文学价值使它在民间文学中独占一角。
黄金时代文学 Siglos de Oro(16、17世纪)
随着文艺复兴十五世纪在意大利首先兴起继而推向整个欧洲,复兴运动的焦点在于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是对中世纪以神为主体的宗教思想的反叛。自此人文主义(El Humanismo)的思潮扩展延伸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西班牙文学的黄金时代是一个没有明确时间(起讫)界限的笼统概念。倘使把“黄金世纪”一劈为两,则或可把文艺复兴时期视为上段、巴罗克时期视为下段。是西班牙民族文学的发展和兴盛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西班牙文坛人才辈出,群星闪烁,对欧洲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文艺复兴时期(la Literatura Espa?ola del Renacimiento)
诗歌:
Garcilaso de la Vega(1503—1536)
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诗人,他对西班牙传统诗歌作了一番改革。他把意大利诗歌的格律引入西班牙,并应用到本国的诗歌中去。从此,许多诗人除了继续用典型的西班牙八音节格式写诗外,开始采用意大利的每句十一音节诗或十四行诗的格律来进行创作。
其一世作品不多,主要是三首田园诗(éloga)和三十八首十四行诗( soneto),另外还有两首挽歌、四首谣曲、一首颂歌。简洁明丽,雅而不俗。他善于把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人物化成牧人的形象在诗歌中出现,借他们之口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流浪汉小说:La novela picaresca
时代背景:16世纪中叶,随着美洲殖民地的建立,西班牙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对外贸易十分兴旺,致使大批本国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沦为无业游民。加之社会上冒险之风日盛,流浪汉遂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流浪汉小说便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
简介:是16世纪在西班牙开始流行的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流浪汉为主人公的小说种类,西班牙特有的一种文学题材。这些人他们没有固定职业,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只能靠乞讨、抢夺、欺诈来糊口度日;他们出身卑微、未受过教育、家境贫寒、生活在社会边缘,对责任感、道德良心毫无概念;他们机智、狡猾,想方设法摆脱自己的命运,渴望摆脱低下的社会地位,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最终饱尝了世态炎凉,往往成为自己欺骗诡计的受害者和社会的牺牲品。小说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对当时西班牙社会各阶层人物做出如实的描绘,毫无掩盖地反映社会的本来面貌。
特点:
主人公是一位流浪汉,出身低微、未受过教育,对“尊严”、“挚爱”、“责任”毫无概念,一
心只求生存下来,往往为了找到充饥的食物而偷盗、欺诈,置廉耻于度外,过着寄生虫一样的生活。
采取自传体饿形式描述自己在社会上的各种痛苦经历,渴望摆脱自己低下的社会阶层。
采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
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 /小癞子
1554年在西班牙出版 ,作者姓名失传,是西班牙第一部流浪汉小说。
故事情节:
小说主人公Lazarrillo家乡在萨拉曼卡的乡下,出生在其父母亲在托尔梅斯河旁开的磨坊里。父亲遭人指控“手脚不干净”而被放逐,母亲也因偷窃挨鞭笞。由于家庭种种不幸,迫于生活,母亲只得让他去给一个盲人乞丐做引路童。两人沿街乞讨,靠施舍过日子,自此过着流浪的生活。狡诈虚伪、老于世故的瞎子教会了他人生的第一课,学会了许多诈骗的伎俩,然而瞎子经常千方百计地虐待、打骂小拉萨路,最终他忍无可忍离开了第一位主人。
第二位主人是托莱多城的一个牧师,做他家的佣人,本以为可以改变下生活不用挨饿了,怎料这个牧师更加吝啬和残忍,相比之前一位主人,吝啬的程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瞎子可以称得上是亚历山大大帝了”,小拉萨路这样形容。最后因为偷吃被牧师打的半死赶出了家门。
第三位主人是个衣冠楚楚、气派华贵的骑士侍卫,,满以为找到了个有钱的主人可以填饱肚子了。然而他的愿望在一次落空,他遇到的是一个穷困潦倒死要面子的侍卫,尽管食不果腹、走投无路、四处借债,仍旧碍于自己的头衔和面子不肯工作,处于少年的同情心小拉萨路将乞讨来的食物与主人分享并想方设法不使主人丢面子。最后这位依靠仆人养活的贵族为了躲避债主抛下小拉萨路,独自一人逃走了。
后来,小拉萨路接连服侍了不同的主人,有施恩会的教士、到处兜售免罪符和教皇圣谕的骗子、漆匠、牧师、法警等等。最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小拉萨路在托莱多一个叫做萨尔瓦多的教堂祭司的庇护下谋得了托莱多城里沿街叫卖水酒的活计,并且娶了祭司家里的一位仆人。
评价:小说对当时西班牙社会的某些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在西班牙文学史上第一次对宗教和处世哲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大胆地揭露和嘲讽了教会的虚伪和丑恶;贵族的傲慢和空虚;社会的腐朽和没落。作者采用强烈的现实主义写法向读者一步步地展示原本单纯、信任他人的小拉萨路是如何在社会残酷的大课堂中渐渐学习掌握了谋取生存的各种伎俩和应变能力的,戏谑中充满心酸,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现实的残酷和作者强烈的悲观主义情绪。
Mateo Alemán(1547—1614)
代表作:流浪汉小说《Guzmán de Alfarache》于1599年出版第一部分,1604年出版第二部分,副标题为《Atalaya de la vida humana》(人生的瞭望台)。这部小说继《托尔梅斯河的小拉萨路》之后,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影响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是16世纪西班牙文学史上又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流浪汉小说。
神秘文学( misticismo )
也是西班牙特有的一种文学题材,包括散文和诗歌两种形式。宗教思想是创作的主题。神秘
文学作品表达一种崇高的宗教精神:与上帝通灵,并渴望与上帝合为一体。作品时常流露出为达到崇高境界而心碎神迷的心理状态。禁欲主义是宗教感情的另一种体现。禁欲主义者奉行精神和肉体上的苦行主义以求得上帝的宽容,通过不断的忏悔和苦行,为来世得救做准备。十六世纪后半叶出现了三位神秘文学作家:
Santa Teresa de Jesús
San Juan de la Cruz
Fray Luis de León
塞万提斯(1547—1616 ) 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
简介:小说家、戏剧家、诗人。他犹如一座高高耸立的山峰标志着西班牙文学所能达到的精神和艺术的高度。他被尊奉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级的大文豪,现代小说的开创者。
生平:
出生在马德里附近的Alcalá de Henares ,父亲是穷困潦倒的外科医生。家境贫寒的塞万提斯只上到中学。
1569年跟随红衣主教前往意大利,阅读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1570年加入西班牙驻意大利的军队,参加了莱潘多海战,左手致残,因而被称作“莱潘多的独臂人”
1575年退役回国途中遭遇海盗被囚至阿尔及利亚。1580年被赎回。
后有担任过无敌舰队的军需官、税吏、谋求去美洲殖民地服务未果,并多次入狱,终生穷困潦倒。
1585年写了第一部小说《La Galatea 》
1605年发表长篇小说《堂吉诃德》,全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 德 拉曼却》。小说一经出版获得空前成功,但并未改善他的经济状况。鉴于作品获得不同凡响的成功,1614年在西班牙出现了仿冒的续篇,促使塞仅在一年时间里就迅速完成了思想艺术更加成熟的第二部,1615年在马德里出版。
风烛残年之际,他贫病交加。1616年4月23日塞万提斯因水肿病在马德里逝世。
《堂吉诃德》
主要人物:
Don Quijote
Sancho Panza
Dulcinea
Rocinante
作品:
诗歌:长篇叙事诗《帕尔纳索斯山之旅》(El viaje del Parnaso)
戏剧:《被围困的努曼西亚》(El Cerco de Numancia)
小说:
《伽拉泰亚》La Galatea(1585年)
《训诫小说集》Novelas ejemplares,又译《模范故事》、《惩恶扬善短篇小说集》,是塞万提斯于1590年至1612年间写成并于1613年集结出版的一本合集:12个短篇小说
《吉普赛姑娘》La Gitanilla
《林孔内特和科尔塔迪略》Rinconete y Cortadillo
《玻璃硕士》El licenciado Vidriera
《贝尔西雷斯和西希斯蒙达历险记》Los trabajos de Persiles y Sigismunda,作者生前卧病在床写的最后一部作品。
二、巴洛克时期(la Literatura Espa?ola del Barroco)
戏剧:
Lope de Vega(1562—1635)
简介:
西班牙最多产的剧作家、诗人,全名Lope Félix de Vega y Carpio。其一生中几乎涉足了文学创作的所有体裁,包括抒情诗、史诗、小说、戏剧等。而他最突出的文学成就是在戏剧创作方面。他一生创作了近1500部剧目,尽管至今保存下来的大概只有500部。他一生撰写的剧本超过同时期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剧作家创作的总和。统一了戏剧前辈的不同风格,确立了西班牙戏剧的发展方向,为西班牙喜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堪称西班牙的“莎士比亚”。被誉为“西班牙才子中的才子” (Fénix de los ingenios),塞万提斯评价他为“大自然的奇才”(Monstruo de la naturaleza)。
生平:
生于马德里,家境不宽裕,与塞万提斯一样主要靠自学成才。十二岁便初露才华,写出了第一部喜剧。
1583年参加远征军,退役后爱上一位知名演员的妻子,并为这段爱情写下了小说《La
Dorotea》
1588年,随“无敌舰队”出战,并在舰上完成了一首古典派史诗《La Hermosa de Angélica》。
当塞万提斯的名字还鲜为人知的时候,Vega已是西班牙人民心目中的偶像了。据说当人们在大街上看到他时,都会驻足并且为他鼓掌。
他结果两次婚,情人无数。是个虔诚的教徒,52岁当上了神父。
正当他处于创作的顶峰时期时,却在马德里溘然离世,时年73岁。马德里全城痛苦,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他的葬礼。
他开创的西班牙民族戏剧,彻底打破了传统戏剧“三一律”对戏剧创作的束缚,艺术地融合了传统的悲剧和喜剧成分,运用高超的语言和修辞技巧,增加了戏剧的舞台表演性,是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人。
风格:
创作的宗旨是让广大观众得到娱乐,得到美的享受。认为剧情的情节必须反映现实生活,应该把人们的风俗习惯、七情六欲写进去。为做到这一点,他打破传统的三一律,开创了民族戏剧。提倡创作自由。
他创作的戏剧题材广泛,有历史剧、小说剧、骑士剧、神话剧、田园剧、宗教剧等。
代表作:
小说:《La Dorotea》,爱情小说
戏剧:《羊泉村》( Fuenteovejuna),是一部集中表现劳动人民反对暴政统治,要求公正、忠诚和名誉的著名剧作,也是世界舞台史上久演不衰的剧目。取材于十五世纪西班牙大一统之前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科尔瓦多省的羊泉村一直受当时一个封建贵族统治者的暴虐统治,1476年村民暴动,杀死了领主。得到消息后基督教双王派法官调查这一事件,面对法官的审问:“谁杀死了领主?”村民们异口同声回答:“是羊泉村,大人。”法官又问:“羊泉村是谁?”村民们答复:“就是我们大家。”最后,国王宽恕了村民的暴动。成为西班牙历史上一部最早体现民主思想的戏剧作品,是艺术手法和爱国思想兼有的优秀剧作。
Tirso de Molina(1582—1648)
简介:
剧作家、散文家、诗人。
对西班牙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戏剧方面。一生写下400多部剧作,但保留至今的只有86部。生前共出版了5卷作品集,成为西班牙文学史上继 Lope de Vega 之后最多产的剧作家。他的戏剧作品按情节内容分为历史剧、事态剧、宗教剧三种。是唐璜的首创者。
代表作:宗教剧《不信上帝就入地狱》El condenado por desconfiado和《塞维利亚的嘲弄者和石头客人》El burlador de Sevilla y convidado de piedra。其中后者因为首次创造了欧洲文学史上不朽的“堂胡安”的形象,而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典范之作。此后,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中屡次采用这种素材,像法国的莫里哀,英国的拜伦等著名外国作家都对唐璜这一人物作了再创造。
Juan Ruiz de Alarcón(1581—1639)
巴洛克时期剧作家,代表作《可疑的真相》La verdad sospechosa.
Petro Calderón de la Barca(1600—1681)
简介:
剧作家,有200多部作品。
他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四十岁之前的剧作完全遵循维加式的风格和富有抒情的特点。四十岁之后进入文学创作的成熟期,尽管这时期的剧作仍然沿用维加的模式,但内容更加安静恬适,细节入微,结构紧凑。巴洛克风格的语言,尤其是夸饰主义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辞藻华丽而富贵。然而在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形式背后渐渐失去了自然、随意、清新,剧中人物比较刻板、深沉。
评价:将维加的民族戏剧和巴洛克风格完美的结合起来,将西班牙戏剧中的巴洛克风格推向极致。他去世后,西班牙的巴洛克风格开始衰落,西班牙的戏剧创作也开始走下坡路。
代表作:
宗教哲理剧《人生如梦》La vida es sue?o
历史剧《萨拉梅亚的镇长》El alcalde de Zalamea
诗歌:
贡戈拉 Luis de Góngora(1561—1627)
巴洛克风格的抒情诗人,开创了贡戈拉主义,即夸饰主义。
贡戈拉的诗歌创作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短诗和民谣,主要体裁是谣曲、歌谣、十行诗和十四行诗,其中以歌谣和十四行诗成就最大。他的诗歌风格幽默、活泼。第二阶段为长诗,主要是叙事诗和寓言诗。属于巴洛克风格,文体绮丽,隐喻丰富,但往往晦涩难解。这类诗歌艺术性强,富于美感,但只符合少数人的味口。贡戈拉的“夸饰主义”风格,充分表现在这一部分作品中。
代表作:
创作于1612到1613年间所的长诗《孤独》Soledades
1618年所作的长诗《波利费莫和加拉特拉的神话》 Fábula de Polifemo y Galatea
Francisco de Quevedo(1580—1645)
西班牙第一位讽刺诗人,贵族出身,学识渊博。
作品:
散文作品题材广泛,政治、伦理、哲学、嘲讽。代表作《 Sue?os》
流浪汉小说《骗子外传》 Historia de la vida del Buscón llamado Pablos
其主要成就在诗作方面。
十八、十九世纪文学
引言:
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兴起,迎来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美国独立这两件震动全球的事件。然而十八、十九世纪对于西班牙来说是两个充满失败和屈辱的的世纪。
在文学上,西班牙也开始陷入低谷。西班牙文学的黄金时代至卡尔德隆的逝世便落下了帷幕,西班牙文坛萧条落寞。十八世纪当时西班牙文学受到法国波旁王朝统治的影响,出现了模仿法国古典主义的倾向。然而整个十八世纪西班牙文坛处在四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之下:上世纪遗留下来的巴洛克文体,启蒙主义思想,新古典主义,前浪漫主义。
十八世纪被称作:Siglo de las luces, Siglo de la Ilustración
诗歌:
Juan Meléndes Valdés(1754—1817)
简介:西班牙十八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最著名的诗人。
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遵循西班牙古典传统作品,以赞歌、田园牧歌、颂歌、田园诗为主;第二阶段是富有哲理性的简诗和谣曲为主,充满启蒙精神并抒发从大自然中获得的浪漫情感。,诗中表现出向往热爱自由的情愫。
他在西班牙诗歌史上的重要性在于他的创作轨迹,不论从主题上还是形式上,覆盖了18世纪西班牙诗歌从后巴洛克向前浪漫主义演化的全过程。
《落叶赞》:
落叶飘飘洒洒/ 悠悠荡荡/开始了你们的行程/从树冠随风而去/将悲哀播撒/
一朝仙子/如今颜枯色衰/但 痴心犹在/给大地一件冬衣...
戏剧:
Leandro Fernández de Moratín (1760—1828)
简介:是作家Nicolás Fernández de Moratín之子,西班牙新古典主义诗人、剧作家。同时也是西班牙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
作品风格: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由于他是亲法分子,对法国的古典主义热烈效仿。
作品:
著有《西班牙戏剧的起源》Orígenes del teatro espa?ol,以批判的观点对西班牙早期戏剧以及维加之前的剧本作了综合分析。
还著有新古典主义喜剧,这些作品对当时的社会弊病作了委婉的讽刺,其中最成功的一部是1806年出版的《姑娘们的同意》El sí de las ni?as,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中心思想是反对父母专权和子女的盲从。
《新喜剧》La comedia nueva也是他另一部代表作,又称《咖啡馆》。
浪漫主义:
18世纪末,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美洲独立运动的兴起,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开始在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影响,然而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运动则主要流行于19世纪上半叶。抗法独立战争,推动了西班牙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但是1820至1823年间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被镇压,又使它受到了阻碍。直到30年代以后,暴君费尔南多七世死后,一批政治流亡者、文化人士纷纷从英法回到西班牙,带回了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才逐渐形成一股思潮。然而专制主义的复辟使其迅速失去的光彩。
浪漫主义崇尚想象和感情,强调个性,提倡自由
里瓦斯公爵 Duque de Rivas(1791—1865)
简介:原名?ngel de Saavedra,浪漫主义戏剧家、诗人。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早期的诗歌和戏剧作品大多代表新古典主义风格;1823年由于持极端自由派观点被国王费尔南多七世判处死刑,后逃亡至伦敦、意大利、法国、马耳他等地,其间大量阅读了莎士比亚、司各特、拜伦的作品,受到深刻影响,创作风格逐渐转变为浪漫主义。1862年当选为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院长。
作品:在他所有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堂阿尔瓦罗,又称命运的力量》(Don ?lvaro,o
Fuerza del Sino)。这部剧作将散文和诗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剧中的世态风俗画面与决斗、挑战、暴风雨等热烈激昂的场面综合在一起产生巨大的感染效果。这部作品产生的深远影响,为西班牙的戏剧文学创作粉碎了古典主义的桎梏,打开了浪漫主义的大门,它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戏剧在西班牙的胜利开端。
Mariano José de Larra(1809—1837)
简介:西班牙著名浪漫主义作家、记者。Fígaro 就是他当时被西班牙各地民众所熟知的笔名之一。
作品:主要是大量的戏剧评论和有关政治、文学评论方面的杂文。大部分的杂文揭露、抨击了当时西班牙社会的虚伪与荒诞、统治者费尔南多七世的封建专制。凭借其独立的创作风格和文学观点,被98年一代的作家视为19世纪西班牙杂文作家中的第一人。
《La nochebuena de 1836》
《Casarse pronto y mal》
悲剧作品《Macías》
Antonio García Gutiérrez(1813—1884)
简介:19世纪西班牙浪漫主义剧作家,他一生所著甚丰,留下了包括喜剧、悲剧、情节剧、说唱剧等共计50多部作品。
代表作:《El trovador》吟游诗人
José Espronceda(1808—1842)
简介: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既展示了激情与温柔,又交织着失望与反叛。在费尔南多七世期间由于积极投身到左翼自由派的革命活动中遭到迫害。
在其所有涉足的文学种类中,其最成功的文学创作是他的浪漫主义抒情诗,是西班牙最具浪漫主义风格的抒情典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作为:长诗《萨拉曼卡的学生》El
estudiante de Salamanca 和《恶魔的世界》El diablo mundo。
José Zorrilla(1817—1893)
简介:浪漫主义诗人和剧作家。1885年当选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院士,1889年被授予“民族诗人”的桂冠。
代表作:《Don Juan Tenorio》,这是西班牙19世纪最著名的浪漫主义剧作之一,于1844年首演时就获得很大的成功,同时也为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被认为是西班牙浪漫主义戏剧的巅峰之作。时至今日,每年11月1日的万圣节期间,在西班牙的各大剧院仍然要上演Zorrilla的这部剧作。
现实主义:
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占统治地位,到了下半叶,现实主义小说便开始占上风。西班牙现实主义源于风俗派,现实主义作家仔细观察西班牙日常生活习俗,对其进行翔实的描绘。
Fernán Caballero (1796—1877)
简介:女作家,她的小说多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介绍作家本人所熟悉的乡村背景下所发生的一幕幕悲喜剧。代表作即她的第一部小说《海鸥》(也是第一部西班牙现实主义小说,1849年),小说以法语写成,后译成西班牙语。她是在小说中描写当地民间习俗的第一人,开启了19世纪西班牙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式,标志着西班牙小说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开始。
Pedro Antonio de Alarcón(1833—1891)
简介:小说家,记者,政治活动家。是继Fernán Caballero 之后又一位现实主义风格奠定之初的作家。
生平:
生于格拉纳大,曾在神学院就读,后在格拉纳大大学进修法律。
1853年辍学到马德里从事文学创作。
之后跟随一个吉普赛艺术团周游全国。1854年西班牙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艺术团被迫解散。作者回到格拉纳大参加革命,然而革命的失败是其悲观失望,政治上态度保守。之后便重操旧业,进行文学创作。
1860年从意大利回国之后定居马德里,担任过议员、驻瑞典大使、西班牙皇家学院院士等职。
代表作:
1860年《一个非洲战争目击者的日记》Diario de un testigo de la guerra de ?frica,使他在文坛上获得最初的声誉。
1874年《三角帽》是其最著名的作品,曾先后被改编成芭蕾舞剧和歌剧。该小说取材于一个历史悠久的民间小说,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谣曲。故事描写了磨坊主的妻子是怎样
智斗权势的贪色贵族。
1875年《丑闻》
写作风格:
他的小说虽然技巧娴熟,故事动人,但总体上缺乏19世纪一般现实主义作家的批判精神。这和他的政治态度和立场不无关系。此外他还是一位游记高手,继承并且发扬了西班牙游记写作的传统。
José María de Pereda(1833—1906)
简介:小说家
生平:
出生在西班牙北部桑坦德地区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生活在浓郁的天主教氛围和强烈的社会等级观念的环境中,接受了严格教育。
在卡洛斯战争期间他坚持王位正统的观点,站在卡洛斯一方,后任卡洛斯党的国会议员。
他敌视1868年西班牙资产阶级革命与议会制,是宗教和君主制的狂热捍卫者。
1897年当选为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院士。
他是在19世纪作家中向读者介绍穷乡僻壤、乡土风情和朴实善良的劳动人民较多的一位。
代表作:
1884年《索蒂莱莎》Sotileza(中译本翻作渔女情)
1895年《石山行》Pe?as arriba(中译本,高山情)
Juan Valera(1824—1905)
简介: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诗人、散文家。
生平:
出生于科尔瓦多省的一个贵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少年时期在神学院学习,后到格拉纳达和马德里攻读法律,获法学硕士学位。
曾任多国外交使节,历任西班牙皇家学院院士、众议员。
在50岁退休后开始转向小说创作,并一直从事各类杂文和文学评论的写作。
代表作:
成名作长篇小说《Pepita Jiménez》,同时也是他的处女作。描写了西班牙贵族的风尚习俗,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
讽刺资产阶级的卑鄙庸俗和贪婪自私的《Las ilusiones del doctor Faustino》
José Echegaray Eizaguirre(1832—1916)
简介:剧作家,是世纪之交西班牙剧坛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杰出的工程师、数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
生平:
出生于马德里,早年在穆尔西亚上学,后回到马德里就读工程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1868年革命后投身政治,历任第一共和国公共建设部长、财政部长等职。
革命失败后流亡巴黎,创立进步共和党。
1874年开始戏剧创作。当时西班牙的戏剧正处于低潮时期,流亡在法国的他完成了第一部剧作《单据簿》,剧作令人耳目一新,受到广大欢迎,在马德里首演获得成功。这时身为财政大臣的他42岁。
1882年当选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院士。
1904年,被评委一直认为“由于他的戏剧的独特、新颖的风格,复兴了西班牙戏剧的伟大传统”,而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西班牙和西语世界因剧作成就而获诺贝尔奖的第一人。
代表作:
第一部剧作《El libro talonario》
三幕诗体剧《伟大的牵线人》El gran galeoto,是他创作顶峰时期的最佳剧作
写作风格:他一生共有七十多部剧作,题材多样,风格各异,他的作品以曲折的情节、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激情、哲理的问题吸引观众。题材和创作方式具有西班牙观众喜闻乐见的浓郁的传统色彩。既无视古典主义的束缚又不受现实主义的局限,具有强烈的舞台效果
Benito Pérez Galdós(1843—1920)
简介:杰出多产作家,小说家和剧作家。19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生平:
生于加纳利群岛的一个军官家庭。,自幼早熟,聪明过人。
十岁已经看懂卡尔德隆、巴尔扎克、雨果和希勒等名家的作品。
年轻时在马德里攻读法律,大学毕业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以作家作为终身职业。
一生勤于笔耕,共写有小说78部,剧本和其他作品三十多种。1897年当选皇家学院院士。
1907年和1910年两次当选国会议员。
晚年双目失明,生活惨淡,反动阶层诋毁、阻挠他被题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20年2月4日在马德里辞世。
作品:
他的作品的主题主要是主张民族自由,宣扬爱国主义,反对教权,揭露社会弊端和传播民主思想。
一生著述颇丰,但主要成就在小说方面。小说按内容划分为三类:民族轶事;19世纪早期西班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西班牙现实生活。
第一部长篇小说《金泉》La fontana de oro,叙述了1814年后西班牙人民反对君主专制斗争的历史。
《民族轶事》Episodios nacionales,写作耗时近四十年,堪称19世纪西班牙历史的小说版,共有五辑四十六卷。受到后世作家的高度评价,是西班牙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部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巨著,反映了西班牙民族意识,构成一部五彩缤纷、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
《Do?a perfecta》,评判宗教教条和教权为主题。
《 Marianela》,是作者最得意的作品。
《两个女人的命运》
Vicente Blasco Ibánez(1867—1928)
简介:小说家,政治活动家。
代表作:
第一个创作时期,作品以生动而题材广泛的现实主义、富有戏剧性和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为特色。虽然仅局限于巴伦西亚一个地区,但却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该地区的社会面貌,生动地描绘当地人民的艰辛生活。最突出的作品是《茅屋》La barraca,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西班牙农民在封建地主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同时期的作品还有《稻谷与马车》Arroz y
tartana,《五月花》Flor de mayo,《芦苇和泥塘》Ca?as y barro。
第二个创作时期,作者跳出地域小说的范围,进入创作的成熟阶段,开始着手描写整个西班
牙。对西班牙的旧传统和各种社会弊端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代表作《血与沙》,是一部描写斗牛士生涯的小说,带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创作的第三个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下的反战小说。曾被好莱坞改编为电影的《四骑士启示录》
Armando Palacio Valdés(1853—1938)
简介:小说家
代表作:
成名作《Marta y María 》。
1885年的描写海上渔民生活的《José》
1889年的反对宗教题材的小说《修女圣苏尔皮西奥》La hermana San Sulpicio。这部作品一针见血地讽刺了违反人性的禁欲主义,同时也揭露了金钱万能的资产阶级和趋炎附势的教会的丑陋嘴脸。
生平综述:从撰写文学评论起家,不久即转向小说的创作。1909年当选为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院士。1927年和1928年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是西班牙最多产、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在19世纪和20世纪更迭之际,巴尔德斯的作品被广泛翻译出版,是当时著作被翻译成外文最多的西班牙小说家之一,在欧洲读者中知名度颇高。
Emilia Pardo Bazán(1851—1921)
简介:是世纪之交西班牙唯一一位声名卓著的女作家。
作品:
第一部小说《Pascual López》,得到文坛泰斗加尔多斯的青睐,发表在后者创办的《西班牙杂志》上,获得成功。
1881年《未婚夫妇的旅行》Un viaje de novios,运用自然主义的直白手法对当时西班牙社会环境加以描绘。
1886年长篇小说《乌约阿侯爵府邸》Los Pazos de Ulloa,续篇《大自然母亲》La madre
naturaleza。
出于她在文学方面的突出成就和贡献,1908年阿方索十三世授予她伯爵称号,又成为马德里大学第一位拥有独立讲席的女教授。
Clarín(1852—1901)
简介: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原名为Leopoldo Alas Ure?a。
生平:
曾参加推翻伊莎贝尔二世女王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共和党。
1875年开始用“克拉林”为笔名发表尖锐的评论文章,自此蜚声文坛。后来这些评论文章结集成册,题名为《克拉林的独奏》Solos de Clarín。
他的一生主要致力于教学和文学评论工作。作为文学评论家、小说家的他是以文学批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蜚声文坛的。
代表作:
长篇小说《庭长夫人》La Regenta,(中译本又译为圣女的沉沦)。抨击了教会的黑暗和虚伪,被认为是可以和《堂吉诃德》、《两个女人的命运》相媲美的十九世纪的佳作。
“98年一代”文学
概念:
“98年一代”通常是指一批在1864年至1875年之间出生的西班牙作家。这些作家在短时间内将西班牙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自黄金时代以来又一次西班牙文学的复兴。
取名为“98年一代”,也是因为1898年西班牙失去了当年日不落帝国在美亚两洲的最后三个殖民地。这一事件极大地震撼了一批刚从事文学生涯的青年作家。他们悲观、沮丧,纷纷为西班牙的新生寻找出路。
“98年一代”作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感受互不相同,各具一格。然而所有的人都关注国家的命运,主动审视西班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们对政府的衰败、对国民的丧志忿忿不满。并且指责十九世纪文坛肤浅和夸张的现象。
与此同时,现代主义传入西班牙文坛。
代表作家:
Miguel de Hunamuno(1864—1936)
Pío Baroja y Nessi(1872—1956)
Ramón María del Valle-Inclán(1866—1936)
Azorín(1873—1967)
Jacinto Benavente y Martínez(1866—1954)
Antonio Machado(1875—1939)
Manuel Machado(1874—1947)
Miguel de Hunamuno(1864—1936)
简介:小说家、诗人、思想家。是“98年一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也是20世纪西班牙文坛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生平:
出生于Bilbao, 在马德里中央大学学习文学和哲学。1891年获得萨拉曼卡大学希腊文教授职位。1901年出任该大学校长。1924年因为反对里维拉独裁统治而遭流放,侨居法国。1930年独裁统治被推翻后回国,曾任立宪议会议员。1936年在萨拉曼卡去世。
他的全部作品都围绕西班牙问题和人生的意义两大主题展开,而后者在其散文随笔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三十岁开始出版著作,虽然起步晚,但作品数量多,涉及面广,有小说、剧本、诗歌、杂文等。
代表作:
《雾》Niebla。作者称这部书为“情绪低沉的小说”,是对人生“苦涩
《图拉姨妈》La tía Tula
Pío Baroja y Nessi(1872—1956)
简介:一位多产的作家,仅小说就有一百多部。作品题材广泛,有表现故乡生活的,有反映大都市生活的,也有些历史题材。所塑造人物角色众多。通过这些人物的表现和活动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颇具深度和广度。由于巴罗哈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心主义哲学影响,是个怀疑主义者,他把人生的斗争一概归纳为”弱肉强食“,笔下的人物不是至善就是至恶,不是至强就是至弱,这些人的结局大多是希望破灭和走向绝望。
作品:
190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完美之路》Camino de perfección,标志着巴罗哈在文学生涯上的首次成功。
赞美巴斯克地区美丽风光和人民业绩的《巴斯克土地》三部曲,La tierra vasca。
表现马德里贫民窟居民生活和不幸命运的《为生活而斗争》三部曲,La lucha por la vida。
具有自传特点、表露悲观主义思想的《种族》三部曲,La raza。
一部包括22卷的系列历史小说《一个活动家的回忆录》Memoria de un hombre de acción。主要描写巴罗哈一个远亲在卡洛斯战争期间的一系列冒险经历。
Ramón María del Valle-Inclán(1866—1936)
简介:作家、戏剧家
生平:
生于加利西亚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在故乡读完中学后,到Santiago de Compostela学习法律,因家境贫寒辍学。
1892年远赴墨西哥,在一家报馆当编辑并开始文学创作。回国后,在马德里过着放浪形骸、无拘无束的文人生活。
1899年一场决斗使他手腕受伤感染而截取左臂,自此自诩为马德里的”独臂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国际反战委员会成员,并亲临前线采访。战后回国因反对独裁统治而被捕入狱。
1933年被任命为西班牙驻罗马美术院院长。
1936年病逝于Santiago de Compostela。
代表作:
现代主义的《四季奏鸣曲》。
描写卡洛斯战争的《战争三部曲》
反独裁小说《暴君班德拉斯》Tirano Banderas。这部小说不仅撼动了西班牙文坛,而且也为西班牙语美洲后来出现的反独裁小说开了先河。
代表剧作《波西米亚之光》Luces de Bohemia。
Antonio Machado
简介:杰出的抒情诗人,俗称小马查多。
作品风格:在多数读者看来,他的诗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孤独。早期作品明显受惠于拉美现代主义。空虚、凄凉和无聊被华丽的辞藻包装过后,带有忧伤的后期浪漫主义情调。后期作品渐趋抽象,孤独不单由梦、单相思和不可捉摸的时间负载着,表现生命之流的意象,而且常常用直觉展示卡斯蒂利亚自然的美丽和苦涩,体现出心灵的风景和哲学的意味。他的很多诗作,尤其那些哀婉动人的情诗很受一般读者的欢迎。
作品中的意向:
el agua: el inexorable fluir del tiempo,
la fuente: anhelos,ilusiones
el aire: la libertad del hombre
la tierra: la realidad solitaria
代表作:
《Soledades》
《Campos de Castilla》
Jacinto Benavente y Martínez
简介:剧作家。1922年“由于他继承了西班牙戏剧卓越传统并运用得体的风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生平:年轻的Benavente曾在马德里大学研读法律,但对戏剧的热爱使他放弃学业,深受易卜生、萧伯纳等人的现代戏剧的影响,又很喜爱莎士比亚、莫里哀等人的西欧古典戏剧,翻译并改编过他们的剧作。1894年发表剧作《别人的窝》El nido ajeno,在马德里上演大获成功。最擅长社会讽刺剧和风俗喜剧。尽管他的剧本揭露、讽刺了社会的丑恶现象,但他认为文学的作用只是供人消遣而已,因此剧本大都不深刻,但轻快流畅,饶有风趣,人物对话尤为突出,往往富于哲理意味。他成为Echegaray之后西班牙剧坛上独领风骚的剧作家。
代表作:
《利害关系》Los intereses creados,这是一部具有意大利即兴喜剧特点、以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关系为内容的社会讽刺喜剧。
20世纪文学
现代主义(modernismo):西班牙的现代主义比较复杂,首先受到了拉美现代主义的巨大影响。集中体现在诗人希梅内斯的作品中。
代表人物:Juan Ramón Jiménez
Juan Ramón Jiménez(1881—1958)
简介:西班牙现代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在“98年一代”和“27年一代”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生平:
1896年遵从父愿进入塞维利亚大学学习法律,并兼学绘画,不久迸发出文学创作的激情。
1897年开始发表诗作
大学毕业后在马德里结识了当时的新诗歌大师、拉美现代主义“诗圣”Rubén Darío,自此全力以赴进行诗歌创作。早期作品带有现代主义色彩。
多年受到神经官能症的困扰,在法国疗养期间,出版著名的《诗歌集》Rimas。
婚后第二年发表了《新婚诗人的日记》Diario de un poeta recién casado。
1935年拒绝了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授予的院士头衔。
1936年西班牙内战期间,夫妇辗转于波多黎各、哈瓦那等地,先后在美国和波多黎各任大学教师,讲授西班牙文学。
1956年,“由于他的抒情诗为高尚的情操和纯洁的艺术提供了范例”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散文作品《小银和我》Platero y Yo,用细腻清新的文字轻声慢语地讲述了自己和小银如何共同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的,是一篇篇幅不长、情节感人、富于乡土气息、展示家乡面貌的散文。如同一首返璞归真的抒情散文诗,反映诗人在现实的体验中建立起来的内心世界,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
“27年一代”文学
概念:
从1891年到1905年出生;
恰恰是1927年至1928年期间,这一代的主要作家(尤其是诗人)都以其著作在西班牙文坛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再加上在1927年他们在塞维利亚的“阿特纳奥”集会纪念黄金世纪夸饰主义诗人贡戈拉逝世三百周年。这次聚会不仅肯定了“27年一代”的存在,而且将贡戈拉的诗作奉为他们诗歌创作上的美学准绳。
使崇尚夸饰、注重形式的贡戈拉之风再次席卷伊比利亚半岛。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现代主义风尚,创作内容或淳朴或隐晦,形式或简洁或怪谲,都追求卓越,追求与
众不同。
代表人物:
Federico García Lorca,代表作《血的婚礼》Bodas de sangre,又译血姻缘。
Vicente Aleixandre Merlo,27年一代的重要成员,伟大诗人。1977年由于他的作品”继承了西班牙抒情诗的传统、借鉴了现代流派的手法,出色的描述了人在宇宙、社会中的情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Rafael Alberti
Miguel Hernández
Luis Cernuda
Jorge Guillén
Pedro Salinas
流亡文学——战后文学(1939—1960)
概念:内战导致大批西班牙文人流亡国外,在异国他乡继续文学创作,他们的各类文学作品称为“流亡文学”。是战后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是战后文学的主要形式。
Camilo José Cela(1916—2002)
简介:作家。
生平:
先后学过医学、哲学和法学。当过军人、斗牛士,也做过官员、画家和电影演员。
成名作是《La familia de Pascual Duarte》,开战后小说的先河,奠定了他在西班牙文学史上的地位。
是位多产作家,在从事文学创作的五十多年里,出版了四十多部作品,在西班牙文学史上,是继塞万提斯、加尔多斯之后又一个里程碑,是当今西班牙最负盛名的作家
1957年当选皇家院士。
1974年当选马德里文学协会主席。
1989年由于他的作品”带有浓郁情感的丰富而精炼的描写,对人类弱点达到的令人难以企及的想象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95年获西班牙语世界最高文学奖塞万提斯奖。
代表作:
长篇小说《蜂房》La colmena,由于对弗朗哥政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西班牙尚未出版就遭到查禁,因此第一版是在阿根廷出版的。该小说被认为是西班牙当代第一名著,评论家们认为,对于西班牙战后文学,第一要谈《蜂房》。
综述:塞拉的小说基本上是以“寻找西班牙和西班牙的生活”为题,描写“一个注定要饱受劫掠的痛苦的民族”。
其他的一些战后作家、当代作家以及其代表作品。
Rafael Sánchez Ferlosio,《哈拉马河》El Jarama,获得当年的纳达尔文学奖,后又获文学评论奖。作者1994年获得国家文学奖杂文奖,2004年获得塞万提斯奖。
Carmen Laforet,《Nada》,于1945年获得了首届纳达尔文学奖。
Miguel Delibes,《La sombra del ciprés es alargada》,获得纳达尔奖。
José María Gironella,《Los cipreses creen en Dios》,《Condenados a vivir
更多推荐
西班牙,小说,文学,作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