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日发(作者:宝马3系320图片)

清朝异姓封?爵及世职

清代除宗室?、外藩两套爵?位制度外,还有一套适?用范围更广?,包括满洲、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汉人在内的?爵位制度,统称为异姓?封爵及世职?,由此形成地?位仅次于宗?室而更庞大?的贵族阶层?。

我国古代早?已建立公、侯、伯、子、男的封建等?级爵位制度?,但到清代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满洲入关前?,清异姓封爵?已开始萌芽?,皇太极天聪?八年(1634年?)四月设一等?公,一、二、三等昂邦章?京、梅勒章京。在此之前的?满洲沿用了?明朝总兵、副将、游击、备御等武官?名称,皇太极下令?将汉文官名?易以满洲之?名,五备御之总?兵官为一等?公,一等总兵官?为一等昂邦?章京,二等总兵官?为二等昂邦?章京,三等总兵官?为三等昂邦?章京,一等副将为?一等梅勒章?京,二等副将为?二等梅勒章?京,三等副将为?三等梅勒章?京。可见,清代异姓爵?位并没完全?因袭古代传?统的异姓爵?位制度,而是先从武?职演变而来?,这就逐渐形?成了清代一?套有特色的?首崇满洲,重在军功的?异姓封爵及?世职制度。

清入关后,顺治四年(1647年?)改昂邦章京?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为?阿思哈尼哈?番,结合传统爵?位和入关前?世职,建立公、侯、伯三等世爵?和精奇尼哈?番、阿思哈尼哈?番、阿达哈哈番?、拜他喇布勒?哈、他沙勒哈番?五等世职制?度。雍正八年(1730年?),为了使异姓?贵族更加死?心塌地效忠?于爱新觉罗?王朝,一改以往“公爵但分等?,未有封号”的习惯,采用汉唐以?来公、侯、伯、子、男爵前加信?武、建忠、定远等封号?美字的做法?,“锡以嘉名”,“使勋劳之臣?显功丕绩常?赫在人耳目?,而其子孙承?袭封号亦皆?顾名思义,共知奋勉,世为国家效?忠抒力”。乾隆元年(1735年?)根据大学士?鄂尔泰、监察御史舒?赫德的建议?,改精奇尼哈?番为子爵,阿思哈尼哈?番为男爵;改世职阿达?哈哈番(旧甲喇)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旧牛录)为骑都尉,他沙勒哈番?(旧为半个前?程)为云骑尉,增加恩骑尉?。乾隆十三年?,钦定五等封?爵、四等世职二?十五级承袭?表:一等公,袭二十六次?;二等公,袭二十五次?;三等公,袭二十四次?;一等侯兼一?云骑尉,袭二十三次?;一等侯,袭二十二次?;二等侯,袭二十一次?;三等侯,袭二十次;一等伯兼一?云骑尉,袭十九次;一等伯,袭十八次;二等伯,袭十七次;三等伯,袭十六次;一等子兼一?云骑尉,袭十五次;一等子,袭十四次;二等子,袭十三次;三等子,袭十二次;一等男兼一?云骑尉,袭十一次;一等男,袭十次;二等男,袭九次;三等男,袭八次;一等轻车都?尉、二等轻车都?尉、三等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自一等轻车?都尉至云骑?尉各袭三次?,以恩骑尉世?袭罔替。授封同等爵?位及世职又?以满洲、蒙古八旗、汉军人旗、汉人为序,地位递减。于是,清代异姓封?爵及世职制?度遂告完备?。

清代异姓爵?位没有王爵?,但开国之初?追封或授封?了为数不多?的异姓王爵?:天聪二年追?封战功显赫?、以身殉国的?满洲正黄旗?人扬古利武?勋王;康熙十五年?(1675年?)福建总兵黄?芳度拒耿精?忠叛乱之招?,困守漳州达?两年之久,城陷全家殉?节,被追封为忠?勇多罗郡王?;嘉庆二年(1796年?)六月,乾隆时宠臣?、名将,满洲镶黄旗?人福康安,在平定贵州?苗民起义的?战争中病死?,被追封为嘉?勇多罗郡王?;顺治元年,为了更快统?一中原,清还分别晋?封明降将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为平?西王、定南王、靖南王、平南王;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大西农民军?将领、原张献忠的?养子孙可望?,在继续坚持?抗清斗争中?滋长了称王?称帝的个人?野心,不惜同室操?戈,内部斗争失?败后投降清?廷,被封义王,但不久又在?一次狩猎中?被清军射死?。以上这些异?姓都是因一?时之需或格?外“加恩”,而非定例。

以军功立国?的清朝,有汉文臣不?封公、侯、伯之例,有封者均属?破格加恩,并且屈指可?数:孔子的后裔?照传统封爵?为衍圣公;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郑成功的后?人郑克塽降?清,清廷授郑克?塽公爵,其大将刘国?轩、冯锡范伯爵?,俱隶上三旗?;康熙时进士?、雍正时重臣?张廷玉,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晋封为三?等勤宣伯;两广总督孙?士毅,乾隆五十三?年以平安南?(越南)功封一等谋?勇公,次年兵败辞?公爵,嘉庆元年在?四川总督任?内以“征苗功”封三等男,卒于军中,追赠三等公?,其孙均降袭?伯爵;1864年?因攻下江宁?(南京),镇压了太平?天国之“功”,清廷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曾国荃一等?毅成伯;道光时,封陕甘总督?、四川崇庆人?杨遇春一等?昭信侯;1878年?,钦差大臣、陕甘总督左?宗棠收复新?疆,以一等恪靖?伯晋封恪靖?侯;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186?8年以镇压?捻军之“功”,被封为一等?肃毅伯,1901年?死后,追晋一等侯?。真实,除衍圣公和?张廷玉外,以上汉族文?臣封爵亦均?因军功。

最初,汉族文臣亦?无世职。雍正年间,因大学士朱?轼、张廷玉、蒋廷锡勤劳?辅弼、忠诚治事,特扩成例,给予一等阿?达哈哈番,即一等轻车?都尉世职。汉世职自此?而始授。乾隆末年,八旗、绿营已不堪?用,不得不逐渐?更多地依靠?汉族地主阶?级,并发出“国家满、汉视为一体?。同为殉节之?士,岂可功赏之?间有所异也??”的上谕,命汉文、武之臣与满?臣同授世职?。从嘉庆年间?。特别是鸦片?战争后,汉人文、武之臣受封?世职才逐渐?多起来。八旗世职袭?次完时,有赏恩骑尉?承袭罔替之?例,汉世爵与世?职则不然,无承袭罔替?例。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帝诏令?:黄芳度子孙?于袭次完时?,照八旗例给?恩骑尉世袭?罔替;王进宝以三?等子爵世袭?罔替;赵良栋以一?等子爵世袭?罔替。同时如将军?张勇等皆缘?此推恩。又有殉节阵?亡之张国彦?等十七员,军功较著元?惠应昭等十?四人,亦一体加恩?。从此,汉人才有了?爵位、世职世袭罔?替之倒。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291载?:“成同中兴之?际,汉人以文臣?建殊功膺上?赏者,项背相望,武臣彪炳尤?极一时之盛?,然事定以后?有加封者,有追封者,往往于世职?之外再兼世?职”。子孙承袭,一人不能兼?二,但两较大世?职可合并升?爵,两小世职合?并升一大世?职。如湖南益阳?人湖北巡抚?胡林翼,咸丰十一年?八月以攻克?安庆功赏骑?都尉,即月卒,谥文忠。同治三年以?克复江宁(南京)推恩死事诸?臣,予一等轻车?都尉世职,旋并为三等?男。又如湖南湘?乡人黄翼升?,同治六年以?平捻军功由?骑都尉世职?加予一等轻?车都尉,并为三等男?。如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可?并为三等轻?车都尉。并爵只及本?身而止,不再承袭。 有爵位和世?职的异姓之?人,比相应的一?般官员享有?更多的特权?和更丰厚的?俸禄。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百四十?八记载,受封世爵、世职并任相?应职官的异?姓人,凡一等公岁?给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一等侯兼一?云骑尉63?5两,一等侯62?0两,二等侯58?5两,三等侯56?0两,一等伯兼一?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5两,二等伯48?5两,三等伯46?0两,一等子兼一?云骑尉43?5两,一等子41?0两,二等子38?5两,三等子36?0两,一等男兼一?云骑尉33?5两,一等男31?0两,二等男28?5两,三等男26?0两。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235两?,一等轻车都?尉210两?,二等轻车都?尉185两?,三等轻车都?尉160两?,骑都尉兼一?云骑尉13?5两,骑都尉11?0两,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不任职官的?闲散公岁给?俸银255?两,侯230两?,伯205两?,子180两?,男155两?,轻车都尉1?30两,骑都尉10?5两,云骑尉80?两,以上每银一?两给禄一斛?(半石)。可见,文武职官一?、二品俸禄1?80两、155两,只及任职官?的一等公俸?禄的四分之?一左右,相当于闲散?子、男爵的俸禄?。

清王朝在利?用法律的形?式,把宗室奉为?高等的同时?,又发展传统?的封建爵位?等级制度,授予满、蒙、汉八旗及汉?人的有功之?臣以世爵、世职,使其享受比?一般官员更?多的政治特?权和更高的?经济待遇,形成比宗室?族更为庞大?的民爵贵族?阶层,并一再鼓励?一般官员尽?忠报效,建功立业,进入这一贵?族阶层,以此来加强?和巩固爱新?觉罗氏家族?统治。清后期,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为了?苟延残喘,更加广泛地?实施这一笼?络之策。然而,政治制度的?落后,各级政府、军队的腐败?无能,这种以军功?为基础的异?姓民爵世职?制度也失去?了原有的机?制,挽救不了清?王朝灭亡的?必然历史进?程。

更多推荐

世职,满洲,八旗,异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