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5日发(作者:雪佛兰迈锐宝2013款)

综合报道

目前,在中国媒体上,尤其平面媒体新闻报道数量最多的新闻报道,除了动态新闻,就数综合报道。

动态新闻和综合报道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新闻体裁。

一般的消息都是一事一报、一时一报,很迅速,可以让受众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新闻事件最新动态,但消息也很零碎,不能让受众了解事件的全貌。从这个意义上讲,综合报道正弥补了消息的不足,也体现了综合报道的作用和特点。

综合报道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报纸上。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报纸也是以一事一报的动态新闻为主。但30年代,广播诞生了并迅速崛起,以无与伦比的速度在时间性上压倒报纸,报纸面临生存危机。在30年代中期,报纸创立了综合报道,综述每周发生的新闻事件,深受读者欢迎,从而使报业在广播冲击下站稳了脚跟,并快速发展。综合报道从此确立其在新闻媒体的地位。

综合报道不以时效取胜,而是追求全面和概括。它的题材多为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问题,涉及面较广,信息量大,要求记者既要具备深入分析的能力同时又要有高度概括的能力,去繁就简,在掌握大量背景资料的同时,把纷繁复杂的事物整理出清晰的脉络。

第一节

综合报道的基本要求

综合报道的诞生,确实出于报纸应对广播的崛起而采取的举措。但它在媒体长盛不衰且不断发展,那决非是记者编辑的主观动机,而是它满足了受众的客观需要。所以,综合报道的基本要求必须从顺应受众的需求出发。

一、完整、全面让受从能了解一个新闻事件或一个社会现象的全貌

案例14-1

“中国制造”将无所不在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工业家、特别是美国工业家最喜欢的工厂。继传统的玩具和服装产品之后,中国又开始靠电器产品赚大钱,抢走亚洲邻国的生意。中国电器产品的销售额已经达到每年3000亿美元。

美国是全世界第一大消费国。今年9月,中国向美国的出口额增长了33.1%,2002年两国的双边贸易额有可能达到920亿美元。有些专家认为,中国实力的

迅速上升与西方大众消费品普遍降价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开始让人感到担忧。这是除中国的贸易顺差以外,又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

2002年5月以后,美国进口的中国货经常超过他们进口的日本货,美国显然也该意识到: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的火车头,正在吞噬其东南亚邻国乃至日本的工业基础。2002年,中国吸引的直接投资将达到520亿美元,这些投资主要来自日本和台湾。

20年间,中国同邻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一直以15%的年增长速度递增。而且,这个速度将来还会有增无减。2001年8月,中国首次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最大供应国。正如布鲁金斯学会的尼古拉斯·拉迪所说,“中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有利于亚洲的地区一体化,最好的例子就是台湾。2001年底,中国大陆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在这些贸易关系中,除地缘政治因素以外,正是世界大工业集团从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实施的整个战略彻底改变了中国。

这些集团20年来在中国投资约6000亿美元,开设了非常现代化的工厂。对于13亿人的消费市场来说,这些工厂太大了。它们后来被改建成出口基地,主要生产服装和体育用品。台湾、香港和韩国本来占据对美国服装出口市场的60%。现在,大半市场都被中国大陆抢去。

中国已经成为排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第四大工业强国。全世界销售一半的摄像机、30%的电视机和空调、25%的洗衣机和20%的冰箱都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

今年1月,中国生产的DVD影碟机和电脑在美国的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47%。仅今年6月份一个月,其销售额就达到12亿美元。中国生产的电视和音响设备在美国的销量也是直线上升:从1988年到2001年,美国的进口额翻了一番,去年达到6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的餐具也横扫美国厨房(6.6亿美元)。而这不过是刚刚开始。摩托罗拉公司已经在中国投资37亿美元,它计划在2006年之前再投资四亿美元。

“中国制造”今后将无所不在。中国的出口商品已经达到国际质量标准,而这些商品的价格却平均每年下降15%。对西方工业国家来说,中国劳动力充裕,可以开给他们较低的工资(平均每月160欧元),从而保证产品更具竞争力,而这些劳动力都是遵纪守法、吃苦耐劳的。

这一点在美国开始有所反映:美国工业领域的就业机会开始减少,因为被转移到了中国。美国消费品的价格也大幅度下降。在中国的生产能力具有明显优势的某些工业领域,中国几乎把定单都抢到了自己手里,并且使这些产品的国际价

格不断走低。继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祸”之后,现在让美国发抖的是“中国祸”,还有中国那无法抗拒的的竞争力。(法国《费加罗报》2003年10月23日)

这篇报道则基本以面上的材料为主,以大量数据概括出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市场地位和对世界各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从中国外贸出口到港台以及外国企业在中国投资,以完整数据到微观的出口商品种类、数量,短短的一篇新闻,概括如此庞大、复杂的领域,却安排得井井有条,让受众比较充分领略了“中国制造”的威力。

二、凸现新特点,新趋势,让受众把握某一领域最新发展态势

案例14-2

《广州日报》2003年7月9日刊登了广东省第一批录取当年高考生的报道,标题是:

广东高校昨天开始录取新生(肩题)

今年考生既重名校更重专业

(新华社2004年5月30日)

新闻分别报道了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工业大学、广州外国语大学,“昨天”招收第一批新生的情况。

高校年年招生,按一般的招生报道,只需写上广东第一批招生院校的名单,招收的人数、再把文、理科高考“状元”作为亮点写上。但本条新闻的过人之处是写出了今年新生报考院校的新特点,注重名校更重专业。

“防热”与“升温”并举

—— 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引领中国经济平稳前行

是结构性调整、而非全面紧缩(小标题一)

经济运行“冷热不均”第一产业投资只增0.4%(小标题二)

农业、交通、能源等薄弱的环节迎来一系列“重大利好”(小标题三)

(《文汇报》2004年5月31日)

这条新闻是概述2004年初中央采取宏观调控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新闻。新闻综合了中央宏观实施调控政策的一系列举措,概括出本次宏观调控的新特点:“防热”与“升温”并举。准确而简练,不但消除了人们的误解,以为宏观调控就是针对经济过热而采取“降温”的紧缩措施,而且言简意骇,很容易记住,是一篇极具针对性的综合报道典范作品。

三、聚焦热点,显示社会上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引发人们的关注

我们先例举一些案例

案例14-3

“新闻女主角”纷纷上镜拍片

——读近来影视圈选角之怪现象

(《新民晚报》2005年2月1日)

本文例举报上频频曝光的“绯闻主角”被许多摄制组拉去拍电视片,主动曝出与著名导演黄继中录音带性丑闻的女主角张钰,“许多电视媒体频繁与张钰接触”;与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打官司的女主角饶颖将在一部贺岁片中出演重要角色;自曝与著名足球运动员高峰有私生子的王纳文在《老爸老妈兄弟姐妹》中扮演一个角色;还有因三角恋受被打的中央戏剧学院学生董瑶成了不少戏剧争夺的热门人选??

案例14-4

一月五百爱国户,千儿八百刚够用;

今朝有酒今朝醉,月月收入月月光(肩题)

大学生消费令人咋舌(主题)

电脑手机成为消费“大头儿”(小标题一)

眼松手不紧,进入“月光族”(小标题二)

为爱一掷千金,导致债务缠身(小标题三)

报道大学生未富先豪,依赖家庭供给却大手大脚花钱。

案例14-5

电梯小姐叫:“垂直交通管制员”,园丁改叫“景观设计师”,厨师改叫“厨艺总监”,美容美发的叫“形象设计师”。(引题)

服务业称为千变万化(主题)

(新华社沈阳2004年11月8日电)

服务行业的称谓有了新变化。记者决非在挖苦一些人给自己的职业涂上时髦的新名词,而反映人们对职业的积极理解,给旧的职业赋以新的内涵,反映出服务业日新月异的新变化。

案例14-6

总有那么一些人害怕“丑事”昭天下

粗暴抗拒干涉新闻舆论监督(引题)

记者被打事件,2004年有一长串(主题)

(新华社郑州12月14日电)

这是回顾2004年一年内中国传媒业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在现场采访的记者被当事人组织手下人包围、殴打的一篇综合报道,总共例举了比较严重的10个事件。

上述四篇报道有一个总的特点:它们把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发生的个别现象、个别事件加以集合。这些个别现象、个别事件在媒体上报道上,但没有引发人们的重视。现在,经过综合报道的集合,显示出社会上出现了新变化、新现象、新问题,就会引发受众的关注。这一类报道,在当前的媒体上数量在不断增长。这原因就在中国的发展大大提速,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一类综合报道要求记者具有高度敏感,善于捕捉新变化。

第二节

综合报道的写作要领

一、点面结合,以面照点,以点带面

综合报道要求全面,但全面决非面面俱到,而是要点面结合。选“点”显得很关键。在一条综合性报道中,选点是报道成败的关键点之一。“点”要选得有典型性——能够反映面上的特点;“点”要选得生动,能让受众感兴趣。

案例 14-7

“中国制造”大步走向世界

中国走向世界,中国商品走向世界,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近几年,中国的出口额增长令世界吃惊!中国商品的竞争力让国际商家头疼!外国人有时不得不打出“反倾销”牌同中国人周旋,甚至不惜打“贸易战”与中国对簿公堂……

于是,中国有了一个新称号——“世界工厂”。的确,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专卖中国货的“中国商城”,“中国街”已遍布全球,“中国制造”已深入外国消费者的头脑,“价廉物美”已成为世界各国对中国商品公认的评价。

摩托车几占半壁江山

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只要有摩托车的国家,就可以看到‘中国制造’。 ”从技术创新来看,中国摩托车产业近两年取得的各类专利已超过日本同行。当小排量摩托车在海外市场还是空白的时候,中国企业看准市场,开发出小排量、低价格的代步功能摩托车,深受第三世界国家消费者欢迎,正是这一产品使中国摩托车成功地打破了日本摩托车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可以说,“从市场化生产起步,向国际化销售发展”是中国摩托车打开国际市场的“法宝”。现在,中国摩托车几乎已占据了全球摩托车贸易量的半壁江山,年出口300万辆,居世界第二。现在,重庆、江浙、广东的摩托车骨干企业在海外的经销网点已有近万家。全国最大的摩托车出口企业重庆力帆集团就在全世界设立了12个商贸处,在越南建起一家摩托车加工厂,仅今年上半年出口额就达到8400万美元。更值得—提的是,完善的经销网络让企业有了敏锐的国际市场触角。阿富汗战争的枪炮声还没有完全停止,隆鑫集团已抢先在竞争对手之前占领了阿富汗战后重建市场。今年美伊战争刚结束,隆鑫摩托车又率先出口到伊拉克市场。

家电产品具备竞争实力

众人皆知,中国的康佳、长虹、海尔和TCL等公司都在亚洲地区迅速拓展了自己的家电品牌销售网。更重要的是中国家电已大举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

在莫斯科,长虹彩电和DVD机已经进入销售主渠道。在柏林市中心档次很高的的“KDW”综合商场里;正在出售中国生产的CD机和组合音响等家电。在德国的一家专卖电子电器类商品的“麦德隆”大型超市里,可以看到大量中国制造的DVD机、电唱机、数码相机等家电产品。德国联邦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2年德国从中国进口的通信技术类产品比2001年增长了63%,数据处理设备类产品增长了25%。

在保加利亚的电器商场和店铺中,常常能看到中国生产的海尔冰箱、奥克斯空调、海信电视机以及在中国生产的“佳能”,“尼康”照相机和各类电池,充电器等。海尔集团还在保加利亚国家电视台黄金时段做广告,以扩大在保消费者中的影响.近几年,海尔、康佳等中国知名家电品牌已登陆乌克兰,并着手实施有步骤的市场扩张计划。中国家电以其价廉物美受到顾客好评。

中国生产的电视机在美国的销售总量中占7%。海尔家电已在美国占领了较大市场份额。三年来,TCL在菲律宾、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开设了办事处和工厂。2002年,TCL收购了陷入困境的德国施耐德电子股份公司,目前正在美国寻找

收购目标。

小型机械产品比较抢手

中国的小型拖拉机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喜爱。中国的小马力拖拉机是1990年打入保加利亚的。当时正值保开始土地私有化,大片的农田化整为零,原先的大马力拖拉机已不太适用而受到冷落。中国石家庄拖拉机厂生产的15马力小型拖拉机捷足先登,参加了当年在普罗迪夫举行的农机博览会。这种拖拉机以其体积小、机动灵活和低廉的价格受到了保加利亚农民的欢迎。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中国小马力拖拉机在保加利亚长盛不衰。在今年的普罗夫迪夫农机博览会上,由保加利亚“佩特科和伊方”公司引进的山东潍坊生产的两种小马力拖拉机颇受青睐。保加利亚发行量最大的《劳动报》报道说,中国拖拉机物美价廉、性能可靠、配套机具齐全,既适用于大田,也适用于果园和牧场,还可以在山间土路上当作运输工具,是农民手中的“万能机器”,因此成为这次博览会上最受欢迎的产品。

中国产自行车早已享誉海内外。而中国的缝纫机也已经打入国际市场。例如,中国浙江台州飞跃集团生产的“飞跃脾”系列缝纫机,在与意大利、德国、日本、韩国等缝纫机生产和出口传统大国的激烈竞争中,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并在美国、德国、英国等18国设立了海外分公司。

传统出口商品仍受青睐

20世纪70年代担任美国助理国务卿、近几十年来与中国有着密切贸易联系的环球国际公司董事戊德堡先生,几年前在谈到中国应打造,自己的名牌时就曾指出,“在美国市场上,中国生产的服装约占60%,多数美国人身上穿的服装都是中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配额逐步取消,首先取消的就是上述产品,于是中国出口大增,自然也对美国产品造成一定的冲击。

小商品也能占领大市场

罗马尼亚电视台曾放过这样一个镜头:一位罗马尼亚妇女在以“罗马尼亚的大栅栏”著称的利博斯于步行商业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里全是中国货”。她的话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各类商品在罗马尼亚市场的情况。

在墨西哥,中国产的节日灯饰占据了该国圣诞灯饰的大部分市场。根据市场需求专门设计特殊图案和颜色的中国地毯在马其顿很受欢迎,无论是在大型百货商场;还是在街头地摊,标有“中国制造”字样的各种产品几乎无处不在。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北郊的“伊里恩采”商场里,80%的商品来自中国,从服装鞋帽到玩具工具,从手工艺品到化妆用品,门类十分齐全.而品种最多的是小百货、小

五金,如手电简、暖水瓶、闹钟、挂钟、雨伞、墨镜等,应有尽有。许多初次到这里的中国人都说,“真好像到了北京的红桥市场”。

(《参考消息》2003年9月25日)

“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是很大的题材,几乎可以涉及中国所有的出口企业和行业,不可能事无巨细、有闻必录。记者开头概括性地提出“中国走向世界,中国商品走向世界”,其后把重点放在介绍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相对集中的行业如家电业、服装、小商品等,同时精心选择典型事例如“中国摩托车几乎已占据了全球摩托车贸易量的半壁江山”,详细介绍,精心选择对外拓展较成功的典型如海尔、TCL等知名企业,作到点面结合,使人们对中国产品走向世界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印象。把本条新闻(即案例14-7)和前述案例14-1(“中国制造”无处不在)结合起来读,能够对综合报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把握得更清楚。

二、概括要准确、精练、简洁

综合性报道成功另一个关键点是记者的概括力。综合性报道要综合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发生的许多事情,范围大、材料多而杂,没有相当的概括能力,就驾御不了材料,综合报道写得杂乱天章,或者材料堆叠,平淡无奇。

例如,我们在上述案例中看到,广东高校开始录取新生,对“今年”考生的特点概括为:既重名校更重专业。对2004年中央宏观调控的特点概括为“防热与升温并举”,都做到了准确、精练、简洁的要求。

与此相反,“绯闻女主角”纷纷上镜拍片等四条综合报道,现象、问题都抓到了,但四条新闻的标题都是陈述现象,概括得不精练。比如:

“绯闻女主角”纷纷上镜拍片是否可改成:绯闻女主角,一“曝”走红影坛。

大学生高消费令人咋舌,是否可改成:部分大学生未富先豪。

服务业称谓千变万化是否可改成:服务业——新称谓、新追求。

这样改的目的,是把现象描绘变成简练的概括。

三、链接——一种新的写作方式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案例14-8

谁能喝止布什对伊拉克动武

美欧民众反战呼声高(小标题)

[英国《卫报》2003年10月12日文章]

谁能够在伊拉克问题上制止布什?看来不是联合国安理会,也不是胆小的美

国国会。美国人能够阻止美国发动下一场战争,正如他们以往阻止已经策划好并准备实施的愚蠢行动那样。美国老百姓正逐渐地表达他们的意见,他们的动机是切合实际的。

每当布什增加赌注,就萨达姆这个“可恶之人”发表又一通影响深远且可怕的言论之际,国内的支持率就会下降。布什蛊惑人心的言论不仅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让国人团结起来,反而加深了人们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而且还加深了2000年大选时造成的裂痕。在当时没有支持他的选民中,越来越多的人现在发现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正如皮尤人物与报纸研究中心所宣称的那样,“公众已四分五裂了”。

尽管布什仍然拥有相当多的支持,但他的支持率却一直在稳步下降。盖洛普民意测验最近所作的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支持采取军事行动的人下降到了50%。本周《纽约时报》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所作的民意调查结果也显示,明显多数的人反对美国发动一场没有得到盟国和联合国支持的战争。

美国《华盛顿邮报》10月12日报道。大西洋两岸的宗教领袖昨天敦促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不要攻打伊拉克。

60多个基督教组织的领袖发表声明,从道义和实际情况两方面出发,反对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这些组织包括布什和布莱尔各自所在的教派——联合循道教会和英国圣公会——以及其它新教徒组织、天主教团体、人道主义机构和神学院。

一些宗教领袖还表示,由于本周未能说服美国国会不要批准动武,他们打算发起一场声势更加浩大的公开讨论。

美联社巴黎10月12日电。数千名反战激进分子今天在巴黎举行示威时,高呼“不要以鲜血换石油”,抗议美国可能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有6000人参加了这次由人权组织、工会和左翼政党组织的抗议活动。

一个巨大的横幅上写着:“不要对伊拉克动武,中东需要正义与和平。”抗议者举着这一标语从共和国广场一直走到东部的民族广场。

法国还有30个城市举行了规模较小的抗议活动。警察说,约有300人走上里昂街头,而马赛则有200人参加了抗议活动。

海湾国家反美情绪浓(小标题)

埃菲社迪拜10月12日电 由于人民的反美情绪和美国军队在本国领土上的驻扎,海湾国家正处在危险的十字路口。它们担心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会助长这一地区的恐怖主义。

卡塔尔政治分析家穆罕默德·米斯费尔说:“人民不愿看到美国军队出现在自己的国家或伊拉克。如果美国将它的威胁变成行动,华盛顿在这个地区的利益将面临危险。”

很多人都和他一样,预言将在海湾地区出现袭击浪潮的规模将比美国一名士兵在科威特被杀和法国油轮沉船事件更大。米斯费尔说,美国对伊拉克的入侵将会使海湾地区变成喷发的火山,“很多人认为美国攻打伊拉克将使这一地区的阿拉伯国家蒙受耻辱,他们都坚决反对”。

这位专家说,在海湾国家的街头,日益明显地感受到反对美国出兵的情绪和敌视态度,这种情绪是“基地”恐怖活动的温床。

法新社利雅得10月12日电 沙特阿拉伯报纸今天警告说,如果美国占领伊拉克, 那就可能在该地区引发动乱并破坏全球的反恐战争。

《祖国报》说:“美国占领伊拉克可能引发动乱并导致反恐战争失败,尤其是在另一个国家的军队仍然占领巴勒斯坦领土的时候。”它指的这个国家是以色列。

该报发表社论说:“美国占领伊拉克可能使该地区那些反对美国政策的人团结在一起。这种行动甚至还可能会促使阿拉伯和穆斯林温和派与他们站到一起。美国占领伊拉克不可能终止暴力行为,反倒会加剧暴力行动,因为它促成了更大规模反对派的团结。美国的占领计划最终将破坏反恐战争……因为美国将被视为该地区另一个占领国。”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昨天证实说,华盛顿正在认真考虑在巴格达建立军事占领政府的可能性。军事占领计划是美国官员在美军为推翻萨达姆·侯赛因总统而准备采取军事行动之际正在制订的若干应急计划之一。

沙特另一家报纸《利雅得报》也警告说,以美国为首的对伊拉克的打击可能会导致这个国家四分五裂,最终还可能给其它国家造成动荡。

这家半官方报纸指责说,华盛顿占领伊拉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是为了“控制石油这个战略商品”。

法新社大马士革10月12日电。反映官方观点的叙利亚国家媒体今天表示,它对美国国会为在必要时对伊拉克宣战“开绿灯”一事“深感担忧”。

叙利亚官方的《十月日报》说:“美国已经决定攻打伊拉克,现在它只需将这一决定付诸实施,而在这一行动唯一的受益者就是国际犹太复国运动和以色列。美国国会的决定给未来和平造成了隐患。”

法新社科威特10月12日电。官方的科威特通讯社今天援内政部民防负责人穆斯塔法·朱马上校的话说。科威特当局明天将在全面范围内进行警报试验。试验是在美国准备攻打邻国伊拉克并将萨达姆总统赶下台之际进行的。

这是一条综合新闻。但写法(其实是一种编辑)与传统不同。包括7家新闻单位发出的动态新闻串联在一起,从不同侧面显示美国和中东阿拉伯国家反对布什政府对伊动武。各条新闻都独立成章,串联成篇却相得益彰,使新闻内涵更加丰富。这条方法是借用网络的编辑法——链接。但网络的链接是海量即把相关报道叠加在一起,新闻条目无数,但往往重复——有时同一内容有几十条上百条(各家媒体的报道),不忍卒读。传统媒体必须精练。上述《谁能喝上布什对伊拉克动武》,共选7条,3条报道美国,4条报道阿拉伯国家,每一条却就同一主题报道不同内容。这样链接让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美国和阿拉伯反对美国政府对伊动武的形势。

综合新闻这种新的编写法确实省心省时。但要求是一致的:内容要选得精,标题要做得准。标题尤其重要,标题是链接式综合新闻的纲。

更多推荐

中国,美国,报道,综合,新闻,市场,国家,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