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9日发(作者:上海大众斯柯达fabia)
,.
,.
,.
,.
前 言
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修整风运动的推动下,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为了适应摩托车驾驶员和摩托车制造、维修人员的需要,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长江-750型摩托车构造使用和维修》。本书较系统地总结了长江-750摩托车的驾驶和维修的经验,内容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可作为训练驾驶员的教材,也可作为有关人员的自修读物。本书由韩顺聆同志执笔编写,并得到了厂内外有关单位、工人、技术员、干部的支持和协助,谨表示感谢。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出版时间仓促,深入调查研究,征求意见等工作也做得很不够,书中一定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热忱地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国营红湘江机器厂教育组
一九七三年元月
,.
,.
,.
目 录
第一章 摩托车的概述及主要技术特性………………………………………………1
第二章 发动机的构造…………………………………………………………………7
第一节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7
第二节 曲轴连杆机构………………………………………………………………9
一、气缸……………………………………………………………………………9
二、气缸盖………………………………………………………………………10
三、活塞…………………………………………………………………………10
四、活塞销………………………………………………………………………12
五、活塞环………………………………………………………………………13
六、连杆…………………………………………………………………………15
七、曲轴…………………………………………………………………………16
八、飞轮…………………………………………………………………………19
九、曲轴箱体……………………………………………………………………20
第三节 配气机构…………………………………………………………………22
一、曲轴主动齿轮………………………………………………………………23
二、分气正时齿轮………………………………………………………………23
三、分气凸轮轴…………………………………………………………………24
四、气门挺杆……………………………………………………………………25
五、气门…………………………………………………………………………25
六、气门卡锁和气门上、下压盘………………………………………………26
七、气门弹簧……………………………………………………………………26
第四节 润滑系统……………………………………………………………………26
,.
一、油底壳………………………………………………………………………28
二、滑油泵………………………………………………………………………28
三、润滑系统的油道……………………………………………………………29
第五节 燃料供给系统和排气系统…………………………………………………30
一、汽油箱………………………………………………………………………30
二、汽油箱开关…………………………………………………………………32
三、汽化器………………………………………………………………………33
四、空气滤清器…………………………………………………………………38
五、进气管和空气活门…………………………………………………………38
六、排气系统……………………………………………………………………39
第三章 电气设备………………………………………………………………………41
第一节 电源部分……………………………………………………………………41
一、发电机………………………………………………………………………41
二、蓄电池………………………………………………………………………42
三、调节器………………………………………………………………………45
第二节 用电部分……………………………………………………………………46
一、大灯…………………………………………………………………………46
二、主车尾灯和边车前、后灯…………………………………………………47
三、喇叭…………………………………………………………………………47
第三节 总开关及指示仪具…………………………………………………………48
一、总开…………………………………………………………………………48
二、检验指示灯…………………………………………………………………50
三、里程速度表…………………………………………………………………52
,.
第四节 点火系统……………………………………………………………………55
一、火线圈………………………………………………………………………55
二、分电器………………………………………………………………………56
三、火花塞………………………………………………………………………58
第四章 传力装置………………………………………………………………………60
第一节 离合器………………………………………………………………………60
第二节 变速器………………………………………………………………………62
一、变速箱体……………………………………………………………………64
二、变速器前盖…………………………………………………………………64
三、变速器左盖及脚变速机构…………………………………………………64
四、变速器右盖及手变速机构…………………………………………………67
五、变速器的齿轮副……………………………………………………………69
六、改进后的变速器……………………………………………………………72
七、起动机构……………………………………………………………………75
第三节 传动轴………………………………………………………………………77
第四节 后传动装置…………………………………………………………………78
一、后传动壳体…………………………………………………………………79
二、后传动壳盖…………………………………………………………………80
第五章 行路部分………………………………………………………………………81
第一节 车架及后悬挂………………………………………………………………81
一、主车架………………………………………………………………………81
二、后悬挂………………………………………………………………………81
第二节 车轮…………………………………………………………………………82
,.
一、辐条…………………………………………………………………………83
二、轮鼓…………………………………………………………………………84
三、轮圈…………………………………………………………………………84
第三节 前叉…………………………………………………………………………85
一、前叉的组成…………………………………………………………………85
二、前叉减震器的作用…………………………………………………………88
三、摩擦减震器…………………………………………………………………88
第四节 车座…………………………………………………………………………89
第五节 边车…………………………………………………………………………90
一、边车的组成…………………………………………………………………90
二、边车弹簧钢板的避震作用…………………………………………………93
三、扭力杆减震装置……………………………………………………………93
第六章 操纵机构………………………………………………………………………94
第一节 方向把………………………………………………………………………94
一、方向把的组成………………………………………………………………94
二、操纵钢丝绳…………………………………………………………………97
第二节 制动装置……………………………………………………………………97
第七章 摩托车使用准备及运行材料…………………………………………………100
第一节 行驶前的准备工作………………………………………………………100
第二节 发动机的起动和停车……………………………………………………101
第三节 发动机的加温……………………………………………………………101
第四节 发动机的燃料和润滑油…………………………………………………105
一、汽油…………………………………………………………………………105
,.
二、滑油…………………………………………………………………………108
三、润滑脂………………………………………………………………………110
第八章 摩托车的驾驶和技术保养……………………………………………………111
第—节 摩托车的起步………………………………………………………………112
第二节 摩托车的变速………………………………………………………………112
第三节 摩托车的驾驶………………………………………………………………113
一、一般道路上的驾驶…………………………………………………………114
二、山路驾驶……………………………………………………………………114
三、泥泞、冰雪路驾驶…………………………………………………………115
四、沙土地段驾驶………………………………………………………………115
五、夜间驾驶……………………………………………………………………116
六、在起伏不平的路面上驾驶…………………………………………………116
七、摩托车的牵引………………………………………………………………116
第四节 新摩托车的走合……………………………………………………………116
第五节 摩托车的技术保养…………………………………………………………117
一、检查性察看…………………………………………………………………117
二、每日例行维护………………………………………………………………117
三、一级技术保养………………………………………………………………118
四、二级技术保养………………………………………………………………118
五、三级技术保养………………………………………………………………119
六、定期润滑表…………………………………………………………………122
第九章 故障原因和排除方法…………………………………………………………125
第一节 发动机的故障………………………………………………………………125
,.
一、发动机不能起动……………………………………………………………125
二、发动机起动困难……………………………………………………………128
三、发动机工作不均匀…………………………………………………………128
四、发动机自动停车……………………………………………………………129
五、发动机过热…………………………………………………………………129
六、发动机功率不够、加速性差………………………………………………131
七、发动机不能调整至最低转速………………………………………………131
八、燃油超耗……………………………………………………………………132
九、发动机滑油超耗……………………………………………………………132
十、发动机有敲击声和杂声……………………………………………………133
第二节 传力机构的故障…………………………………………………………135
一、离合器的故障………………………………………………………………135
二、变速器的故障………………………………………………………………136
三、起动机构的故障……………………………………………………………137
四、后传动装置的故障…………………………………………………………138
第三节 行路和操纵部分的故障…………………………………………………138
一、制动性能差…………………………………………………………………138
二、车辆行驶的直线运动性能破坏……………………………………………140
三、车辆行驶的运动惯性差……………………………………………………140
四、前叉减震性能减弱或方向把抖动…………………………………………140
附表:故障排除索引表……………………………………………………………142
第十章 摩托车的维修………………………………………………………………150
第一节 发动机的拆卸……………………………………………………………150
,.
第二节 发动机的分解…………………………………………………………152
第三节 曲轴连杆机构的维修…………………………………………………153
第四节 配气机构的维修………………………………………………………157
第五节 燃料供给系统的维修…………………………………………………159
第六节 点火系统的维修………………………………………………………163
第七节 供电系统的维修………………………………………………………165
第八节 用电部分的维修………………………………………………………172
第九节 离合器的维修…………………………………………………………174
第十节 变速器的维修…………………………………………………………175
第十一节 后传动的维修………………………………………………………178
第十二节 车轮的维修…………………………………………………………181
第十三节 制动器的维修………………………………………………………183
第十四节 方向支柱轴承的维修………………………………………………184
第十五节 前叉的维修…………………………………………………………185
第十六节 操纵钢丝绳的维修…………………………………………………186
第十七节 边车扭力杆减震装置的维修………………………………………187
第十一章 装配与试车…………………………………………………………………189
第一节 发动机的装配…………………………………………………………189
第二节 变速器的装配…………………………………………………………191
第三节 后传动装置的装配……………………………………………………192
第四节 发动机的试车…………………………………………………………194
第五节 汽化器与摩托车发动机协调性试验…………………………………198
第六节 摩托车的试车…………………………………………………………199
,.
第七节 摩托车的定型试验程序(参考使用)…………………………………199
第十二章 I、 Ⅱ批发动机零件的互换和代用……………………………………203
第一节 I、 Ⅱ批发动机构造上的区别………………………………………203
第二节 I、 Ⅱ批发动机零件的代用…………………………………………205
附 图解零件目录…………………………………………………………………208
,.
第一章 摩托车的概述及主要技术特性
长江-750摩托车是带边车的三轮重型级摩托车。它广泛地应用于交通运输、联络通讯,并能改装成竞赛用的运动摩托车,其发动机还可以作为其他车辆的动力。
长江-750摩托车最大的特点是:构造坚固,操纵和维护方便,使用期限长;该车装有双缸、四行程、水平、对置、气冷式,功率为22马力的汽油发动机,因其发动机的工作容积为746立方厘米(接近750立方厘米),故定其型号为“750”,是属于750立方厘米级摩托车,驱动后轮的传动方式,是用可靠性强的轴传动。
摩托车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
发动机——发动机包括曲轴连杆机构、配气机构、润滑系统,燃料供给系统、点火系统和冷却系统。
电气设备——包括电源(发电机和蓄电池),点火、照明和喇叭等。
传力装置——发动机传力装置包括离合器,变速器、后传动装置。
行路部分——包括车架、前叉、后悬挂,车轮和边车车体。
操纵部分——包括方向把、前(手)制动器和后(脚)制动器和全部操纵钢索。
,.
摩托车(见图1)是利用安装在车架上的发动机1发出的动力,作为带动摩托车行进的动力,其能量的传递首先是由发动机的曲轴机构做功后,使曲轴转动,从曲轴尾部传出的动力:一方面贮存在飞轮上;另一方面通过离合器2的传递将能量传递给变速器3。因为摩托车在不同的道路情况下行驶要克服不同的阻力,利用变速器的变速以适应行驶中的需要:当起步时,就用低速档使后轮产生较大扭矩,当需要高速时,就变换至高速档。从变速器二轴传出的动力,通过万向节传动轴4,而传至后传动装置7,再从后传动装置的被动齿轮壳上,将动力传递给后轮产生旋转,而使车辆行进。
为了安装发动机及乘坐驾驶人员、运载货物,摩托车有主车架、边车架、车轮、减震装置等。为了满足摩托车按预定的目的地行驶并保证行驶中的安全,在车架上安装设置一些操纵钢索、方向把、制动器等。
,.
1.发动机空气滤清器安装口 2.变速器 3.发动机 4.前轮 5.挡泥板
6.前
叉 7.方向把 8。汽油箱 9.驾驶员座位 10.车架 11.后乘员座 12.边车 13.
消声器 14.后传动装置 15.脚蹬杆 16.备用车轮 17.离合器握把 18.提前点
火拨杆 19.总开关 20.前制动握把 21.油门转把 22.后制动踏板 23.脚变速
踏板 24.手变速把 25.摩擦减震器 26.起动蹬杆
,.
长江-750摩托车的主要操纵机构见图2。
离合器握把17——是操纵离合器的分离和接合。当握紧握把,离合器就脱开,此时即使发动机在工作状态,但动力不传递到变速器内,因此车辆不动。在变速或变速器挂在档位上停车时,都要握紧握把脱开离合器。放松握把,则离合器就接合,发动机动力通过离合器传递至变速器。
提前点火拨杆18——拨杆有两个位置:1.提前, 2.延迟。其作用是为了适应发动机在高速、低速各种不同状态下工作,满足点火时间的需要。当起动时,发动机转速较低,这时点火时间应该延迟,可将拨杆拨向后方“延迟”位置;但发动后就可将拨杆退回至“提前”位置。在行车中发现由于点火时间过早,发动机产生“嗒嗒”响声时,可稍向后移动拨杆,延迟点火时间,发动机的敲缸声就可以消失。
总开关19—是负责全车电气设备操纵的枢纽,有5个控制位置(各位置作用详见《电气设备总开关》一节)。当白天行车时,可将钥匙插入总开关并推到底,当总开关边上的红色检验指示灯亮了,就表示点火系统电源接通,可以起动发动机。
油门转把21—是操纵左、右两汽化器节气阀的。当转把转向驾驶员方向(向内,俗称加大油门),汽化器节气阀被提升,发动机转速增大,转把反转(向外,俗称关小油门),节气阀下降,发动机转速减小。摩托车在一定档位行驶时,转把向内则车速增加,反之,转把向外,则车速减低。
前制动握把20-是操纵前轮制动的。当握紧握把,则前轮制动,放松握把,则前轮制动松开。使用前制动应与后制动同时协调使用,一般应稍先使用后制动,再采用前制动或前、后制动同时使用。如果单独紧急使用前制动会引起翻车事故。
,.
后制动踏板22——是操纵后轮制动的,当踏板踏下时,后轮被制动。
脚变速踏板25——是控制变速器的换档机构。将前踏板踏到尽头时,变速器在一档位置。将后踏板向下踩一下即为二档(在一、二档间尚有个空档位置,是起动时或停车时使用),再踩下后踏板为三档,向后踩到尽头位置时,则为四档。每踩一个档位脚变速踏板会自动回位。在四档位置,若将前踏板踩一下,则变换至三档。凡由低速档位变换至高速档位可踏下后踏板,而自高速档位变换至低速档位时,可踏下前踏板。每踩一下变换一个档位,不能超越档位。
手变速把24——当脚变速机构损坏或使用脚变速机构不便时,可采用手变速把,它与脚变速机构是联动的,在向后尽头位置时是一档,而向前推到尽头时是四档。其档位的位置是一、空、二、三、四档,它可以从一档直接推至四档。
起动蹬杆26——是用来转动发动机曲轴的。起动发动机时,接通电路后,可以踩蹬此杆,使发动机起动。
方向把摩擦减震器25——是调整方向把在行驶时的松紧程度用的。当摩托车在崎岖的道路上行驶,可以拧紧蝶形长螺杆,减少方向把的震动,当在平坦道路上行驶时,可适当拧松长螺杆,使方向把操纵灵活、轻便。
驾驶摩托车时,驾驶员人体四肢的分工控制:左手负责离合器握把和提前点火控制、按揿喇叭、变换大灯的“近光”和“远光”,右手负责油门转把的调节和前制动握把的操纵,左脚负责脚变速踏板的换档动作;右脚负责后制动的控制。
主要技术特性
一、一般数据
外形尺寸(毫米):长度(不带边车) 2230
(带边车) 2400
宽度(不带边车) 820
(带边车) 1590
高度 1000
轴距(毫米) 1420
轮距(毫米) 1100
最低离地距离(毫米) 135
重量(公斤),不带边车 220~225
带边车 340~350
载重量(公斤) 300
车轮上重量分配(满载时)(公斤):
前轮 145
后轮 326
边车轮 162
全负荷带边车最大车速(公里/小时) 85
以45、50公里/时车速行驶每100公里汽油消耗量(升)
每100公里滑油消耗量(升) 小于0.15
最小转弯半径(米) 右转弯(按前轮挡泥板) 2.450
左转弯(按边车轮挡泥板) 3.450
纵向通过半径(米) 1.280
制动距离(在干硬直路面上,车速50公里/时)(米) 11
二、发动机
型号 长江-750
7
,.
型式 双缸,水平,对置,
四行程,汽化器式
气缸直径(毫米)
活塞行程(毫米)
工作容积(立方厘米)
压缩比
最大功率(4500~4800转/分)(马力)
最大扭矩(2750~3500转/分)(公斤米)
怠速转速(转/分)
燃油消耗率(最大扭矩时)(克/马力小时)
进排气门冷态间隙(毫米)
气门配置
配气相位(以曲轴转角计)
进气门开(上止点前)
进气门关(下止点后)
排气门开(下止点前)
拍气门关(上止点后)
润滑系统
润滑方式
滑油泵
滑油容量(升),发动机
变速器
78
78
746
5.7±0.2
22
4
750
300
0.1
侧置式
76°
92°
116°
52°
压力及泼溅综合式 齿轮式
2
0.8
,.
,.
后传动装置
滑油牌号 夏季
冬季
发动机外廓尺寸(毫米)长度
宽度
高度
发动机净重(不包括滑油)(公斤)
发动机旋转方向(从曲轴后部看)
三、燃料系统
汽油箱容量(升)
汽化器型号
汽化器数量
汽油滤清
四、电气设备
电线线路
线路电压(伏)
点火系统
点火线圈
分电器
火花塞
—1
蓄电池
0.175
润滑油HQ10或HQl5
润滑油HQ6
610
620
440
76
反时针
22
QHQ-15*(K-37)
2
三级铜丝网过滤
单线,正极搭铁
6
蓄电池点火
DQl01
FDQ-1*(ΠM05)
4Z5、4ZK或14—113—M-14
,.
发电机
调节器
MZF-11°(Г-1lA)
MTY-1°(PP-31)
提前点火角度<以曲轴转角计算)(上死点前) 30°±2°
延迟点火角度
喇叭
1C
五、传力装置
离合器
变速器
手
变速杆,附脚蹬起动机构
速比,第1速(36:10)
第2速(32:14)
第5速(29:17)
第4速(26:20)
传动轴
后传动装置
传动比(37:8)
总传动比 第1速
第2速
第3速
第4速
0~6°
LB38-6或DL38-6/ 双片、干式
四速式,脚变速踏板及3.6:1
2.286:1
1.7:1
1.3:1
一节,万向节式
4.62:1
16.63:1
10.55:1
7.85:1
6.01:1
,.
六、行路装置
车架
钢管焊接构架
弹簧,液压套筒式
简单弹簧式
前叉减震器
后轮悬挂
轮胎(时)
3.75--19
气压(公斤/厘米2):
前轮 1.6+0.2
后轮 2+0.5
边车轮 1.8+0.2
能载一人及100公斤货物
橡皮座垫带弹簧
边车
车座
注 有*( )型号的附件系不同生产厂所标型号,其构造和技术性能均与对应 型号的附件相同,故采用任一型号的一种附件均能符合配套要求.
,.
,.
第二章 发动机的构造
第一节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长江-750摩托车装用的发动机是四行程的汽油发动机。其四个工作行程是;进气、压缩、燃烧膨胀做功和排气。发动机曲轴旋转两转,每一气缸完成此四个行程并作功一次。第一行程如图4(1)所示——为进气行程。活塞在气缸内从上止点(活塞在气缸内最高位置又称上死点),向下移动至下止点(活塞在气缸内最低位置又称下死点)。在理论上,曲轴是由0°转动至180°。此时进气门开启,排气门关闭。气缸内压力由于活塞下行降低至0.8~0.9公斤/厘米2与进气管间形成压力差。于是经汽化器雾化的汽油混合气,通过进气门而被吸入气缸内。为了能使气缸在进气过程中良好的充气,故进气门在活塞从上止点下行前76°就逐渐开启,而在活塞到达下止点后92°才关闭,这样有利于气缸内进入混合气的充填。
第二行程如图4(2)所示——为压缩行程。活塞在气缸内从下止点返回向上止点。在理论上曲轴由180°转动到360°。此时进气门开始关闭,排气门仍在关闭状态。因活塞在气缸内向上移动而使吸入的混合气受到压缩,使其压力和温度同时升高,压力增高到7公斤/厘米2,实际上,发动机在开始压缩时,进气门
,.
尚未关闭,由于开始压缩时气缸内压力低于大气压力以及混合气在进气过程中的气流惯性,因此仍能继续进入气缸内,直至活塞在下止点后92°进气门关闭后,才停止进气。
第三行程如图4(3)所示——为做功行程。活塞在气缸内到达上止点前,火花塞就提前一段时间点火,这样使燃烧恰巧在上止点梢后一点获得最大压力,混合气燃烧放出大量热能。此时气缸内压力和温度迅速增长,其压力达到31公斤/厘米2。在膨胀气体压力的作用下,活塞从上止点被推下行至下止点,曲轴由360°转动至540°,发动机在此行程做功。
第四行程如图4(4)所示——为排气行程。活塞在气缸内,继续从下止点向上移动至上止点。在理论上,曲轴由540°转动至720°。此时进气门关闭,排气门开启。因活塞向上移动,就将气缸内燃烧做功后的废气,通过排气管道排出发动机体外,此时压力降至1.1—1.2公斤/厘米2。实际上为了使气缸内废气能尽量排除干净,故当活塞在做功行程下行至下止点前116°时,就逐渐开启排气门,直至上止点后52°,才关闭排气门。这样排气门开启时间就比理论上多168°,以便使废气排除得干净。
排气终止和进气开始时,进、排气门有一段时间(128°)是同时在开启状态的,称之气门叠开。其目的是使气缸的废气排除得更干净和进气充填系数提高。
,.
图4 发动机工作原理图
1.进气行程 2.压缩行程 3.做功行程 4.排气行程
,.
1.进气口 2.气缸 3.发电机齿轮 4.滑油泵传动齿轮副 5.挺杆 6.气门弹簧
7.气门 8.活塞 9.气缸盖 10.连杆 11.滑油泵 12.曲轴 13.曲轴主动齿轮
14.正时齿轮 15.凸轮轴 16.排气口 17.火花塞 18.发电机
第二节 曲轴连杆机构
曲轴连杆机构是发动机产生动力的主要机构部分。它的作用是承受气体爆发的压力,通过活塞在气缸中的直线往复运动,传递至活塞销、连杆、曲轴上变成旋转运动而产生动力。它包括的主要零件有:气缸、气缸盖、活塞、活塞销、连杆,连杆轴承、曲轴和飞轮等。
,.
一、气 缸
气缸(见图6)是发动机的一个主要部件。装有活塞环的活塞在气缸内作高速往复运动,气缸又处于高温的条件下工作,润滑比较困难,燃烧后的气体又有一定的腐蚀作用,气缸与活塞配合应保持严密,又能将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高温传递到空气中去。因此对气缸的要求:材料方面必须有充分的强度和耐磨性,而且能耐高温,在工作温度时,材料强度不减弱;并对燃烧后的化合物能具有充分的抗蚀性。
气缸是采用特种铸铁制成。特种铸铁的成分是C 3.0~3.5%、Si 1.8~2.5%、Mn 0.5~0.9%、P 0.2~0.6%、S≤0.12%、Cr 0.25~0.55%,硬度为HB207~255。其四周铸有散热片,表面喷涂耐高温的黑色耐热漆。
气缸筒内表面进行搪磨加工,要求光洁度达▽10,其椭圆度和锥度允差为0.015毫米。气缸孔径为78.00~78.03毫米,在此尺寸范围内共分成三组即:
图6 汽缸
1、气门室 2、气门导管 3、气门座 4、进气道口 5、汽化器固定凸缘
6、散热片 7、汽缸安装凸缘 8、汽缸镜面
,.
汽缸加工后,还要用4公斤/厘米2的液压来检验汽缸是否有渗漏现象。
当汽缸使用磨损后,可以再镗磨六次和配换相应加大尺寸的活塞和活塞环。其每次镗磨加大量为0.25毫米(78.25、78.50、78.75、79.00、79.25、79.50毫米)。汽缸利用下部凸缘安装在曲轴箱体的6个螺桩上。为了防止漏油,在汽缸安装凸缘和曲轴箱体之间装有纸垫片。
在汽缸侧面铸有气门室1、气门导管2和气门座3,用以安装侧置式气门机构。气门导套和气门座是与汽缸同一材料整体铸造加工而成。
进、排气门座均加工成45°-15’,的斜棱。气门斜棱与气门座斜棱研磨配合,用涂色检查时,涂色带不应有间断,带宽1.5~2毫米。组合气门后,自进、排气道口倒入煤油,检查密封性,在4~5分钟内不应渗漏。气门导管孔最后挤孔加工成形以达到其内孔有较好的光洁度▽6,尺寸为Ф9+0.03毫米。
气缸顶部的后方进气道口4,铸有安装汽化器的凸缘5,进气道通向进气门座。而气缸顶部的前方铸有排气道口,安装有排气管,向内则通向排气门座。
气缸顶凸缘上制有8个螺钉孔(M10),气缸盖用8个螺钉固定在上面。
当发动机工作时,曲轴旋转方向(从发动机正前方看)是顺时针旋转。曲轴泼溅的润滑油多数泼溅在右缸镜面上,左缸镜面润滑条件较差,因此将左缸增加了压力润滑油路。在左缸凸缘处加工有凹槽并钻有3个Ф3毫米的油孔,以便利用压力润滑油路润滑左缸活塞和气缸镜面。左、右两缸不能互换。
二、气缸盖
气缸盖是用硅铝合金ZLl3铸成。顶面铸有散热片,底面与气缸组成“Г”字形的燃烧室,分左、右两种气缸盖,不能互换。其上方有铸造时一并铸入的青铜制成的火花塞衬套,内孔为特M14X1.25的螺纹孔。由于火花塞直接拧在铝合
,.
金气缸盖的螺纹孔中,往往由于多次拆装而引起螺纹孔的损坏,故铸有火花塞铜衬套。
气缸盖用8个四方头(11X11)螺钉固定在气缸上,因其承受负荷较大故采用40铬钢制成,硬度为Rc30—37。为了防止气缸盖与气缸之间漏气,在气缸盖与气缸之间安装有橡胶,石棉铜丝布的垫片,厚度为1.1毫米。后期生产的发动机已改用0.5毫米厚的紫铜皮气缸盖垫片。拧紧气缸盖螺钉时,应在对角方向交叉均匀地上紧,以免气缸盖产生变形。
气缸盖靠近排气门的凸台,是减少排气门的受热量和更好地将热量通过凸台的传递至散热片散热,并且利用此凸台调整燃烧室容积控制压缩比。靠近气缸盖中心的半圆形凸块,其作用有三:1.用以确定气缸盖在气缸上的位置;2.使混合气在气缸内产生涡流,以利混合气的燃烧;3.使活塞到达上止点时活塞顶面离凸块间隙最小,使活塞顶得到冷却,减少产生爆震的可能性。
三、活 塞
活塞在气缸内直接受到高温、高压,其工作条件比较恶劣。因此活塞应满足下列各项要求:
1.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能承受高压。
2.在高温下强度不能降低太快或有过大的热变形。
3.活塞重量要轻,以减少惯性力。
4.要有较高的抗蚀性和耐磨性。
5.膨胀系数越小越好。
活塞是用硅铜铝合金*ZL-2B-1铸造加工成。其重量较铸铁活塞轻,可以减轻活塞连杆组的惯性力,相应使曲柄销、连杆和滚棒的磨损减小。同时铝合金活
,.
塞的导热性是铸铁合金活塞的三倍,有利于活塞的散热。
活塞(见图7)是由活塞顶、活塞头(密封带)、活塞裙(承压带)三个部分组成。活塞顶是平顶形,加工较容易,其性能介于凹形和凸形顶的两种形式活塞之间。
ZL-2B-1系工厂标准,其组元%:硅4.0-6.0,镁0.2-0.5,铜5.0-8.0,镍0.5 杂质:铁<1.5,锰<0.5,锌<0.45(杂质总和<2.7)其余为铝。
活塞的密封带是用作对燃气和润滑油的密封,并通过安装在密封带上的活塞环,将活塞顶部的热量传给气缸进行散热。活塞头上有4道槽,第二、三道槽是封气环槽,其宽度为3+0.065+0.04毫米,安装活塞环后保持侧面间隙为0.04~0.08毫米,第四道槽是安装封油活塞环用的,槽宽为5+0.05+0.025毫米,安装活塞环后保持侧面间隙为0.025~0.065毫米。在槽底铣有两条缺口,其作用是使刮下的润滑油通过此缺口流回曲轴箱体里去。在活塞裙部下岸边尚有一道封油活塞环槽(第五道槽)安装与第四道相同的活塞环,该道活塞环是为了排除活塞拉缸和滑油消耗量过大
,.
的故障所增加的。因此在以前出产的活塞上是没有这道活塞环槽的。
绝热槽(见图8)(活塞上部第一道槽)的作用,是减少燃烧后的高热传给活塞环,以免活塞环受高温失去弹性或变形,以致引起活塞环卡死。活塞顶上的热量通过金属直接传递比在空气中传递容易,而绝热槽中空气正起了减弱热量传递的作用。但当绝热槽被积炭填满后,则其绝热作用将大大减弱,因此在定期工作中消除活塞积炭时,应仔细刮除绝热槽中的积炭。
活塞裙中部是装置活塞销的座孔,孔径Ф21-0.009 -0.021毫米,共分二组:黄色20.991—20.985毫米,白色20.985~20.979毫米。
销孔与活塞中心线应相垂直,在50毫米长度上允差为0.02毫米,其锥度和椭圆度允差为0.004毫米。
活塞销安装在活塞销座孔中保持0.002毫米的间隙至0.01毫米的紧度,当工作时活塞受热膨胀后,活塞销在销座内会产生浮动现象,使活塞销和销座孔磨损均匀。为了防止活塞销滑出销座擦伤气缸镜面,在销座孔内挖有宽1.7毫米,深1毫米的卡锁槽,槽内装有活塞销卡锁,防止活塞销的两头轴向窜动。
由于铝合金活塞承压面在工作时受压缩会成椭圆的趋势,因而活塞裙部加工成椭圆形短轴平行于活塞销孔,其椭圆度(长短轴差)为0.154毫米,当工作时受压后即呈圆形。由于活塞销座处金属较多,在工作时受热其较垂直方向有较多的膨胀量,故靠近活塞销座处有更大的椭圆度。活塞工作时上部受热多温度高,膨胀大,因此除了制成椭圆度外,裙部上部靠近第三道活塞环槽处比裙部下缘尺寸小0.03-0.05毫米,制成锥体。而在密封带处的直径制成Φ77.2和Φ77.4毫米,以上结构都是为了适应上部温度高受热膨胀大而设置的。
活塞共分4组,其标记和尺寸如下:
活塞与气缸的间隙保持0.11~0.13毫米,当装配选择活塞组重量时(包括活塞、活塞销、卡锁及活塞环),两缸活塞组差别应不大于5克,以
,.
减小发动机工作时的不平稳性。
当气缸磨损修理加大缸径后,则应更换与缸径相应加大的活塞。其尺寸是Pl—+0.25、P2—+0.50、P3—+0.75,P4—+1.0、P5—+1.25、P6—+1.50。
四、活塞销
活塞销是发动机重要零件之一。其将燃烧气体的压力从活塞上传到连杆上去,由于活塞的上下往复运动,活塞销上受着强烈的交变负荷,因此活塞销应采用较好的材料,并经过热处理,使零件表面具有较高的硬度,而零件的心部组织为纯铁体和珠光体。这样才能达到表面耐磨而又能承受冲击负荷。
更多推荐
活塞,发动机,气缸,曲轴,排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