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爵车标图片-朗动2020款报价及图片
2023年11月23日发(作者:中华骏捷)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心得感想
《感动中国》,与其说是对道德模范、学术精英的嘉奖表彰,不
如说是对崇高精神、优秀精神的宣扬与传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
的关于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心得感想,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心得感想1
家中有小是个宝,儿女是全家人的希望。“决不能把贫困传给下
一代,再苦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
不论天阴还是下雨,常常是别人还没有起床,夫妻俩就上山找猪
草,下地种庄稼。
“靠养牲口、种庄稼增加收入,是我们靠自己努力能够做到的。”
张顺东说,妻子虽然没有双手,但她的脚像手一样灵活、有力,煮饭、
喂牲口、针线活等家务,她样样能干;除草、收花生、种红薯等农活,
她样样在行。
夫妻同心,黄土也能变成金。面对困难,张顺东总鼓励妻子说:
“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没有什么坎过不去。”夫妻俩就这样相
互扶持着走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春天,他在山沟山洼围水,她在稻田里用脚插秧;夏天,他修枝打
杈,她在地里除草;秋天,他用一只手掰包谷,她背着篮子站在地里接
着;冬天,他劈柴、生火,她缝补衣服、教孩子读书。
“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张顺东说,身体残疾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能直面生活、改变命运。所以,在自身奋力拼搏苦干的同
时,他还担任残疾人联络员,为村里的87户97名残疾人提供联络服
务。他坚信,一根草顶一颗露水珠,只要自立自强、奋发向上,每个
人都会像小草一样活下来,残疾人一样能够脱贫奔小康,过上幸福美
好的生活。
“党的政策好,我们很幸福”
白天忙着栽秧、薅谷子,晚上还要去放田水。张顺东被电击伤的
双脚因经常泡在水里而发炎,加上没钱医治,2013年时右脚溃烂得厉
害,晚上洗脚就是一盆红水,不得不截肢。幸运的是,国家给报销了2
万多元医药费。
手术后,张顺东筹钱买了一辆三轮车作为代步和生产工具。2017
年,政府补助他们家5.1万元盖新房,料子全是他一车一车拉的。工期
紧张时,他白天拉、夜晚拉,一天拉20多趟,连续拉了1个多月,仅
运输一项就为家里节省了1万多元。
新房盖好了,他也累垮了,左脚严重发炎,先后做了两次手术。
疾病无情人有情。东川区委、区政府确保各项政策逐一落实到位,
还安排挂钩联系干部定期走访、帮扶,为他们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和困
惑,帮助他们坚定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乌龙镇党委、政府和坪
子村党支部及相关帮扶单位,经常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去年6月,李国秀生病无法劳作时,村里便组织群众帮助他们把5亩
红薯秧全部种了下去。
如今,在各方的关心帮助下,张顺东成功安上了假肢;女儿顺利大
学毕业,成为一名教师;儿子初中毕业后参加技能培训,正在靠勤劳的
双手实现务工增收。张顺东还买了一台电脑,积极参加残疾人电商培
训,希望把更多特色农产品放到网上去销售,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新
路子。
“党的政策好,我们很幸福。”张顺东说,妻子用双脚一针一针
绣出了“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颂党恩、跟党走”“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永远跟党走”4幅刺绣,字字句句都是心里话。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心得感想2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是在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优秀残疾人代表,
他们曾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2020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
新闻人物、2020年全国最美家庭、2020年全国文明家庭、2020年云
南十大新闻人物、2020年云南省最美家庭、2018年云南省光荣脱贫
户等殊荣。为深入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
领作用,云南省残联率先在全省残联系统发起了向张顺东、李国秀夫
妻学习的号召。
(一)学习张顺东、李国秀夫妻矢志不渝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
坚定信念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没有党的亲
切关怀和书记对残疾人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幸
福生活,他们夫妻最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和过去对比,生活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把对党的感恩之情铭记在心,体现在日常的
生活中。李国秀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颂党恩、跟党
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永远跟党走”等心里话,一针一线地
绣在鲜红的十字绣上,表达了内心深处对党、对书记最真实的感激之
心和无比感恩之情。
(二)学习张顺东、李国秀夫妻勤奋励志,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
张顺东6岁时被电击伤,由于家庭贫穷没钱医治,右手、双脚相
继截肢,妻子李国秀天生缺少双手,两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和一双脚,
但是,贫困的现状并没有压倒他们,日益加重的家庭负担也没有压倒
他们,教育子女读书和赡养父母的重担更没有压倒他们,反而是更加
坚定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我们虽然残疾了,但我们精神上
苦奋斗的精神动力,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坚韧意志,在追逐幸福梦中
坚持逆风飞翔,完美地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个著名论断。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心得感想3
教师政治学习会上,一段简短的视频让现场每位老师都沉默了良
久……陈斌强——背着妈妈上班,他的事迹感动了中国,也拨动了我
们每个人的心弦。“每到周末,从浙江省磬安县到当地冷水镇30多公
里道路上,人们都会看到一辆特殊的电动车,骑车人和后座上坐着的
人被一条布带紧紧地绑在一起。骑车人叫陈斌强,后座上坐着的人是
他患有严重老年痴呆的母亲……”一条布带,让母子俩寸步不离。不管
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陈斌强都以常人无法想象到的力量克服了一个
又一个困难。
够开心,不为自己操心。我们在成长,妈妈在变老,尽孝要趁早。既
然母爱如此伟大无私,那我们就更应该以涌泉般的孝心回报,这样也
就不会愧对她了。
孝更绝伦足可矜。陈斌强的大孝大爱,给他的学生也给整个社会
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他是一个真正有师德的好老师。“爱需要一代
一代传承,有爱就有希望。”推选委员吴孟超说,陈斌强付出的孝心,
不仅抚慰母亲,也抚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这种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
的人性之美,可以作为社会的良药。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心得感想4
高淑珍,56岁,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
高淑珍的儿子王利国4岁那年得了类风湿,落下了残疾。到了该
上学的年龄不能上学。高淑珍心疼儿子,想在家里办个小课堂。后来
她发现,附近村庄也有一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他们都对读书充
满渴望。她想让不幸的孩子都能读书,于是在家里办起了学校。
1998年4月,她的“炕头课堂”开讲了,老师是女儿王国光。5
个孩子、4张课桌、2块小黑板和借来的旧课本……高淑珍的家里响起
了读书声。
这个学校一开就是14年。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
却从未收过一分钱。高淑珍和女儿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中午就在
她家一起吃大锅饭。渐渐的,自行车已经接不过来,她一咬牙,买了
辆旧面包车。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路上她怕颠坏了,就一直抱在
怀里。后来,为了让孩子少受罪,她索性让孩子都住在家里,免费吃
住读书。
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但是高淑珍精力有限,家里地方有限,
还债务累累,但是“不”字她始终说不出口。无论多么艰难,她总是
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的生活过得好一些。高淑珍家承包了20多亩水
田,稻谷就是孩子们的口粮。但是歉收的时候,让每个孩子吃饱并不
轻松。为了多挣几个钱,她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
一些日用品去赶集,一骑就是100多里地。有的时候下大雪没有集,
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卖,“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给孩子们买点
好吃的,我心里头欢喜,骑着车子都有劲。”她说。
高淑珍爱心小院的故事见诸媒体后,引起强烈反响。爱心小院收
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捐助,还有不少志愿者从各地赶来实行爱心接力。
有的志愿者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多时间,上海一家医院为小院的10
个孩子实行了治疗手术。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心得感想5
朱彦夫同志是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人,1933年7月出生,
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级伤残军人。1956年,他主动放弃荣军
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开拓新的人生之路。1957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带领全村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经过25年的艰苦奋斗,
使全村群众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过上温饱殷实的好日子。2014年
3月31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5月16日第二次被
授予“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
(一)自费办起山村图书馆和第一所夜校
1957年,那时的张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穷村,老老少少识字的没几
个。朱彦夫意识到要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提高村民的文化
素质。朱彦夫决定在村里建个图书室,但是,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
他拿出微薄的抚恤金,置办图书,创办图书室。又办起了山村里的第
一所夜校,教群众识字。他亲任教员,为了在黑板上写字,他把粉笔
上套上弹壳,用两只残臂夹着写字,弹壳扎进残臂钻心的疼。夜校离
家很远,朱彦夫每天拄着双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天天晚上风雨无
阻。
他的心血没白费,在2年多的时间里,100多名学生从夜校走出,
成为张家泉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此后各生产队、大队的历任会计,都
是夜校的“毕业学员”。
(二)棚沟造地,向山沟要良田
张家泉村两山夹一河,村边的赶牛沟、腊条沟、舍地沟,把农田
分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最大的赶牛沟,常年洪水冲刷,沟里乱石如阵,
寸草难生。
要脱贫,先改地。朱彦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棚沟造地,用
石头把沟棚起来,上面填土,让农田连成片;下边淌水,洪水来了也冲
不了地。朱彦夫说:“不干,沟还会一年年荒下去;整起来,就是咱村
的粮囤子。讲困难,我这个残废都不怕,你们还怕啥?”一番话,说得
人人面露愧色。士气鼓起来,发展就有了希望。忙完秋收,张家泉人
开进了“赶牛沟”。镢刨锹挖,筐抬车推,一干就是一个冬春。
一个冬春下来,搬了2万多方土石,建成了1500多米长的暗渠。
荒废了的赶牛沟,变成了40多亩平展展的良田,当年增产粮食5万多
斤。舍地沟、腊条沟也变成了70多亩良田,直到现在仍给村民们带来
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修建大口井,解决山村缺水问题
张家泉是个缺水村,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别说浇地灌溉,吃水
都是难题,为了吃水,村民得跑几里山路。
朱彦夫请来水利专家,翻山越岭,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水源找
到后,他天天靠在打井工地,现场指挥。数九寒天,张家泉的打井工
程热火朝天。打到10米多,井底开始见了水。朱彦夫放心不下,非要
下井看看,混合了断肢创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断肢冻在了
一起。
经过一个冬天,一眼深6米、东西宽24米、南北长33米的大口
井终于竣工了,张家泉村有了历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此后的两个冬
天,朱彦夫带领乡亲们一鼓作气,又打出两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
长的水渠,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匮乏和无水浇田问题。
(四)奔波7年,张家泉村用上电灯
1971年,朱彦夫开始为张家泉架电而奔波。没想到,这场“仗”
整整打了7年。架电器材短缺,供电部门爱莫能助。他利用一切外出
机会,到处联系架电器材,原本要两个小时卸一次的假肢,经常一捆
就是十几个小时。
7年间,朱彦夫拖着残疾的身体,先后乘火车跑上海、南京、胜利
油田、陕西联系材料来解决村里的用电问题。有太多这样的酸甜苦辣,
但终究,两万多公里的奔波,换回了15公里的架电材料。1978年张
家泉村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成了全乡第一个用上了电灯的村。
(五)清廉公正,用抚恤金接贫济困
六七十年代的张家泉村,家家日子过得都很苦,有的吃不饱、穿
不暖,有的无钱看病。只要朱彦夫知道的,他必会想方设法尽力去帮
助乡亲渡过难关。
村民褚秀才兄弟五个,家里人多地少,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1971年,家里实在是吃不上饭了,四弟饿得干瘦如柴。朱彦夫了解到
情况后,回到家立即让妻子送去五六十斤地瓜干,成了褚秀才一家人
的救命粮。
朱彦夫当村书记期间,出出进进为村子里办事,从来没有在村子
里报销过一分钱,帮村子看水利的、架电的上级来人,没有地方吃饭,
都是他掏钱在自己家招待。25年来,他不仅没有在生活待遇上向组织
伸过手,而且多次谢绝组织的照顾,主动用自己微薄的抚恤金为集体
办事情、接济困难群众。
朱彦夫同志14岁参军,18岁失去双手双脚和左眼,昏迷93天,
动过47次手术,却以惊人的毅力,实现了生活自理。面对群众的期望
和家乡的落后面貌,他挺身而出,勇挑支部书记的重担,与群众同甘
共苦,在张家泉村山山水水间,都深深地印下了他立行、跪行、爬行、
滚行的“痕迹”。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换来了张家泉村“山上松树带
帽、山下林果缠腰”的景象。这都源于朱彦夫同志一心为民、无私奉
献的高尚情怀,源于他对祖国满腔热血、对乡亲们一片真情。
长丰猎豹suv-吉利gs18款报价及图片
更多推荐
中华车多少钱一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