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8日发(作者:智跑2020款图片及报价参数)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7届毕业生
就业质量报告
前言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独立设置的全日制公办
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主要为装备制造、汽车、电子
信息和现代服务业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勇于开拓创新、就业创业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
型、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校是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学校占地1287.8亩,建筑面积33.5万平方米,教职员工700余人,专任教师600余人,
有正高职称65人,副高以上职称270人,双师型教师38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
上320人,其中博士50余人。设有机械工程学院,车辆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信息工程
学院、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财经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管理与航空服务学院,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通识教育学院(体
育工作部)等10个二级学院,53个专业。其中,国家重点专业7个,市级重点专业6个,
市级骨干专业11个,现有高职在校学生13000余人。
学校大力推进校企、校地、校校和中外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着
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教师队伍和专业英才。学校搭建校企双赢的产学结合管理
平台,与四联集团、长安集团、力帆集团、重庆洲际酒店等200余个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建成了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心)4个、企业培训中心2个。建成了以重庆
市装备制造业实训基地、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先进制造业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和重庆市电子信
息应用技术推广中心为核心的重庆市开放式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以及200余个校外实习基
地,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实训与技能鉴定基
地。
学校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宽领域的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澳大利亚、德国、俄罗
斯、加拿大、美国、英国、泰国和日本等16个国家30多个应用技术大学、职业院校及企业
开展了40多项国际合作项目,2016年,学校率先在俄罗斯设立中国首个职教领域海外“鲁
班工作坊”。教师赴澳大利亚、德国、美国等海外培训研修达400多人次,45%的教师具有
澳大利亚、德国、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的培训经历,140余名教师获得澳大利亚、德国
等海外师资资格证书。培养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平的师资队伍。学生分别赴英国、
美国、德国、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境外短期游学、长期交换、带薪实习和学历深造
达300余人,开拓了国际视野,提升了学历层次,提高了就业能力。创建办学国际水准,吸
引60多名留学生来校进修学习。学校连续两年获得重庆市市属公办高校推进国际化综合奖
二等奖,在重庆高职院校中名列第一。成为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职业技能教育国际交流
分会理事单位,重庆高职教育国际合作联盟理事长单位。
学校办学成果丰硕。建校60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专业人才10万余人。近三年,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名列重庆市高校前茅。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
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荣获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重
庆市优秀教学团队7个;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重庆市精品课程11门;荣获教育部规
划教材和精品教材12种;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3项、二、三等奖45项,全
国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一等奖,获得国家专利500余项。学校三次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
位,先后获得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中国特色办学职业技术
学院、中国社会影响力就业典型高校、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全国大中专学生志
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重庆市大中专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
诚信文明先进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园林式单位、重庆市平安校园、重庆市人文校
园示范校、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庆市民主法治“五百”示范工程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全校师生员工将秉承“工成于思,业精于勤”的校训,坚持“以行业为先导,以能力为
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的办学理念,立足重庆,服务全国,走向世界,全面
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朝着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世界水准”的应用型高校阔步
前进。
一
(一)总毕业生人数
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7届总毕业生人数为4140人。
(二)毕业生的性别结构
表 1-1 本校2017届毕业生的性别结构
性别 毕业生人数(人) 毕业生所占比例(%)
男 2400 57.97
性别 毕业生人数(人) 毕业生所占比例(%)
女 1740 42.03
1. 毕业生的生源结构
表 1-2 本校2017届毕业生的生源结构
生源地 毕业生人数(人) 毕业生所占比例(%)
重庆 3636
四川 268
海南 26
甘肃 35
贵州 33
云南 27
内蒙古 15
宁夏 14
青海 10
安徽 26
河北 6
河南 17
湖北 1
山西 24
浙江 1
江苏 1
87.83%
6.47%
0.63%
0.85%
0.80%
0.65%
0.36%
0.34%
0.24%
0.63%
0.14%
0.41%
0.02%
0.58%
0.02%
0.02%
注:表中数据均保留二位小数,由于四舍五入,相加可能不等于100%。
(三)各学院及专业的毕业生人数
表 1-3 本校2017届各学院的毕业生人数
学院名称 毕业生人数(人)
机械工程学院 726
车辆工程学院 539
自动化学院 493
信息工程学院 230
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 786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126
财经学院 809
管理与航空服务学院 431
表 1-4 本校2017届各专业的毕业生人数
专业名称 毕业生人数(人)
机械设计与制造 260
数控技术 154
模具设计与制造 104
工业设计 94
动车制造技术 42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 32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40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 55
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 11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 23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198
汽车电子技术 29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156
专业名称 毕业生人数(人)
旅游管理 48
酒店管理 69
文秘 41
二
毕业生就业率及去向
就业率反映了毕业生毕业的落实情况,按照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计算公式
为:
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毕业生总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
已就业毕业生包括:就业、升学。
(一) 毕业生的就业率
1. 毕业生的就业率
本校2017届毕业生4140人,已就业4106人,就业率为99.18%。
图2-1 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率
2. 各二级学院的就业率
本校2017届就业率较高的学院是(100%),就业率较低的学院是
财经学院管理与航空
服务学院
(98.14%)。
图2-2 2017届毕业生各二级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 毕业去向分布
1. 毕业去向分布
2017届毕业生去向总计:升学380人,就业3538人,待就业34人,自主创业188
人。
图 2-3 2017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三
(一)毕业生单位性质流向
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
2017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包含国有机关、科研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非
国有企业、自主创业、升学7类。其中,毕业生进入非国有企业的人数占已就业毕业生的
7.85%,同时进入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也占到已就业毕业生的10.69%和3.04%。
图 3-1 2017届毕业生单位性质流向
(二)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2017届毕业生中,到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45.97%,主要到集中在中国长
安集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航集团成都飞机工业公司、重庆机场集团、京东方光电科
技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力帆汽车集团、重庆海尔集团、重庆小康
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晨鑫源重庆汽车有限公司、旭硕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奥特斯
科技(重庆)有限公司等国有、三资、民营企业。
图 3-2 2017届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三)就业毕业生的地区流向
本校2017届就业的毕业生主要选择在重庆就业,占88.6%,在其他西南地区就业占4.21%、
西北地区就业占0.48%、华北地区就业占0.91%、华南地区就业占3.17%、华东地区就业占
2.93%、华中地区就业占0.24%。在渝就业人数远超于当年在渝招生数量,显示出学校服务地
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状态和重庆对毕业生就业的吸引力。
图 3-3 2017届毕业生地区就业流向比例
四
(一)收入分析
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1. 毕业生月收入
本校2017届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为4128元。其中,我处校毕业生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
院、中航集团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等知名企业工作,初薪达到5000元以上。
图4-1 2017届毕业生的月收入
2. 各二级学院月收入
本校2017届月收入较高的学院是机械工程学院(4316元)、自动化学院(4260元)、财经
学院(4160元)。
图4-2 2017届毕业生各二级学院毕业生的月收入
1. 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通过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我校2017届毕业生思想素质、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创
新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6个维度的满意度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
生的整体满意度较高,达到98.36%。我校毕业生以踏实勤奋、专业知识扎实获得用人单位
的青睐。
图 4-3 用人单位对2017届毕业生工作满意度
五
特色亮点工作
(一)推进“三项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把专业建设和结构优化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面向
中国制造2025关键领域,紧密对接重庆市及两江新区产业体系,启动了“重工智能制造2020
工程”,以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将学校现有专业整合为10个专业群,形成新增与淘汰相结合
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学校主体专业与重庆及两江新区产业契合度高达82%。
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通过引企入校,构建学校人才培养的企业文化生态;
援生入企,构建企业生产经营的教育文化生态。创新和实践能力标准、课程体系和职业证书
“三位一体”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与德
国博世公司、长安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项目近100余项。学生在全国职业技
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1项,二、三等奖34项,赢得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的特别关
注。
三是深化就业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共同制订了《分阶段育人纲要》,构建了以“敬业、
就业、创业”为培育重点的就业课程体系,并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年级重在“敬业”
教育。以企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适应性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二
年级重在“就业”教育。以培养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就业能力等为主,培养核心职业素质。
三年级重在“创业”教育。通过开设创业课,开展创业设计大赛,建设桃源大道工作室、“临
空梦飞翔·众创工场”、“重工创新创业园”等形式,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学生就业创业
自信。
(二)打造“三大平台”,提供充足岗位信息
一是打造校园招聘平台。在专场招聘会、大型双选会基础上,学校开辟专用场地,经常
性开展“一对一”小型招聘会。每周五发布下周一至周五来校招聘单位的具体信息,确保供
需“双赢”。2017年学校组织校园专场招聘会163场次,提供岗位8939个;大型双选会3
场,参加单位321家,提供岗位9062个;岗位数与学生数的比例达4: 1。
二是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利用手机微官网、就业网络平台、学校官方网站、LED显示屏、
职手可得手机软件、QQ群等多媒体信息平台传递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确保岗位需求信息准
确、及时、快捷地传递到每位毕业生。
三是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实施校企、校地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拓展了毕业生
就业渠道。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优质用人单位信息库3000余家,并择优遴选了130余家
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基地建设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就业基地;通过与两江新区、渝北区、垫江
县等签订战略协议,拓展了稳定的就业市场;围绕“一带一路”战略,选派力帆驻外业务代
表20余名,分赴俄罗斯、秘鲁、乌拉圭等国家,开通了大学生在海外高质量就业的直通车。
(三)实施“三个跟踪”,强化就业质量保障
一是就业前的跟踪摸底。大三上学期,学校对过去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进行跟踪,了解
企业招聘意向和招聘需求;对学生已投简历的单位进行跟踪,促进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约;
对未投简历的学生进行跟踪,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
二是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大三下学期,学校对已签约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学生诚信履约;
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跟踪,反馈顶岗实习情况及对学校工作的建议,进一步巩固就业基地;
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进行跟踪,开展个性化的就业帮扶。
三是毕业后的跟踪反馈。对毕业半年后的学生,学校开展了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就
业满意度以及对学校就业工作满意度调查。从思想素质、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
力、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等6个维度进行评价,同时将调查分析结果反馈给教学部
门,推进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学校还引进麦可思公司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跟踪调
查。
结语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才培养质量是根本,市场拓展是关键,强化服务是保障。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和市教委的工作部署,坚持改革创
新,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体系,推进我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为
确保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更多推荐
重庆力帆集团现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