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发(作者:0首付月供2000左右的车)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程标准: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课标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及统治。2.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及出现的原因。3.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

一、隋唐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2)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文帝死后次子杨广即位,就是隋炀帝。

2.隋朝的建设

(1)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2)隋炀帝兴建东都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

3.隋朝灭亡

(1)原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3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留守太原的隋朝贵族李渊也趁机起兵。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的建立和统一: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隋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知识点拨]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示意图 2.贞观之治

(1)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2)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3.开元盛世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4.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与突厥的关系

①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在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委派突厥贵族管辖。

②大败西突厥,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2)与吐蕃的关系:唐太宗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3)与靺鞨的关系: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5.唐朝的疆域

唐朝前期,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空前辽阔。南海诸岛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

问题探究1:如何认识唐朝与边疆各民族的关系?

提示:(1)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呈现出繁盛景象。

(2)唐朝,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边疆各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3)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于墙”,相互间的友好交往是主流。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原因

①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

②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

③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④唐玄宗正沉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廷趋于腐败。

(2)时间:755年,身兼3个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

(3)结果和影响

①安史之乱于763年被唐平定。

②中央集权被削弱。

③边疆频频告急。

④唐朝由盛转衰。

⑤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2.黄巢起义

(1)原因

①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②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

(2)时间: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

(3)结果: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4.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以后,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称为“十国”。

[知识点拨] 唐朝的兴亡过程

探究点一“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史料 “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杜佑《通典》

思考:(1)请根据史料归纳开元年间繁荣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元年间的哪些措施对上述局面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

(2)大唐是一个中国人创造性和想象力大爆发的时代,它成就了一个魅力无穷、让后世中国人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的旷古盛世。请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方面,选取一个或几个角度,自拟题目,以“回望大唐,开启未来”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信息解读] (1)第一小问,通过“无贵物”可总结物价低,“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可知商业繁荣,通过“皆有店肆”“以供商旅”可知店铺林立等。第二小问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了解唐朝的各项政策,从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角度来解答。

(2)需要有一定的文字能力,这个小论文的内容要求比较的宽泛,只要是唐朝时期的,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任意选择一个角度来写均可,如从政治上写可以强调唐朝时期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等时期的治国方略,最后需要明确这些方略最终促使治世局面的形成,有史有论,史论结合。在写作时要注意既要有回望大唐,又要有开启未来的内容,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提示] (1)表现:物价低、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政府支持手工业和商业等。

(2)略(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无论从什么角度写,要求题目符合题的要求)

?1?以唐太宗和唐玄宗在位时期的史实,归纳概括促使国家出现盛世的基本因素。

①统治者能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

②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③统治者重视任用人才。

④统治者重视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

⑤统治者注意缓和民族矛盾,加强各民族间的联系。

⑥统治者重视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2?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对今天的借鉴意义,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统治者能吸取前代兴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善于用人纳谏,采取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使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对外交流频繁,文化昌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从唐朝的盛世局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要强盛,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要重视人才建设和制度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减轻人民负担,重视教育,加强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与交流。

【典例1】 与以下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

A.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C.开凿运河,创立科举

[审题指导] ①定时空:隋朝的历史史实。

②抓关键:要抓住题干中①所需填写的知识即朝代更替。

③析选项:

B.定都建康,开发江南

D.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选项

A项

B项

C项

D项

[答案] D

探究点二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

排查分析

时间不对。

隋都城为长安。

属于隋朝史实但与内容不搭配。

属于唐朝史实也属于兴衰史实。

正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正确

史料一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赞扬文成公主的诗歌

史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

思考:(1)据史料一分析文成公主入吐蕃所起的积极作用?

(2)史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

[信息解读] (1)史料一中文成公主入吐蕃“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可得出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

(2)史料中“朕独爱之如一”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提示] (1)促进吐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原因、影响

(1)方式

①设立机构: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辖,在新疆地区设立管理西域的军事行政机构,如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期设置北庭都护府来管辖突厥故地。

②采用和亲等和平方式:如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结婚、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结婚以及唐蕃会盟等。

③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④通过战争,挫败少数民族贵族进攻:如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战。

(2)原因

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3)影响

①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繁荣。

【典例2】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审题指导] ①定时空: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经济及中外交流。

②抓关键:“波斯锦”“胡锦”“番锦”“输入”是关键。

③析选项:

选项

A项

B项

排查分析

外来文化可以影响唐代的社会生活但不能改变。

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代手工业技术因技术交流而得到发展,不是衰落。

取长补短是经济交流的产物,外来丝织技术有可取之处,并不等于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越唐朝,从整体看,唐朝的丝织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领先的。

输入“胡锦”并在内地生产,说明中外文化交流加深。

正误

错误

错误

C项

D项

错误

正确

[答案] D

(隋朝对历史的贡献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它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589年灭南朝陈,统一南北,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在政治上初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兴修大运河,巩固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1.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其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 )

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

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

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

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需要加强对江南的经济控制才是开凿大运河的真正原因,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经济中心南移而非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隋炀帝时国家是统一的而非分裂对峙,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从地理位置来看开凿大运河和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答案] C

2.唐玄宗前期,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 )

A.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B.贞观遗风

D.康乾盛世

[解析]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开创的,排除A;贞观遗风又称小贞观之治,《资治通鉴》认为唐高宗在位初期的永徽之治有贞观遗风,中国学者郭沫若认为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是唐朝的盛世之一,排除B;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前期开创的,C正确;康乾盛世是清朝从康熙到乾隆年间出现的封建盛世,排除D。

[答案] C

3.文成公主入藏,增进了汉蕃两族的友谊,这一历史佳话出现在( )

A.唐太宗统治时期

C.唐玄宗统治时期

B.唐高祖统治时期

D.武则天统治时期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为密切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和吐蕃的关系,对于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A符合题意;B、C、D均与题干无关。

[答案] A

4.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就无几,岂有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材料所体现的唐太宗在民族关系上的治国思想是( )

A.治理好国家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具有笼统排外倾向

C.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

[解析] 唐太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中原民族都有很强的优越感,汉武帝穷兵黩武,劳师远征仍然没有使得边疆各民族与大中原修好。现在他以德安抚边疆各族,使得边疆穷困之地尽数归于大唐疆域,故A项正确。唐太宗没有盲目排外的思想,排除B;题干没有体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和以法治国的思想,排除C、D。

[答案] A

5.下列对封建社会盛世的看法正确的有( )

①盛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②是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③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④逐步淡化了阶级界限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即使是在封建盛世,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统治者仍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民众的统治、维护对民众的剥削,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④的A、B、C项。①②③说法正确,符合史实,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课后作业(六)

一、选择题

1.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

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解析] 隋唐时期把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说明统治者从法统上坚持国家统一的意识,A正确;此时南北方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认同感,B错误;材料中主要是国家统一认同感,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

[答案] A

2.秦、隋两个王朝国祚短促,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他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

A.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B.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运输通道

C.修筑了规模庞大的军事战略防御工程

D.推行了思想统一服务政治统一的方法

[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秦、隋两朝通过推行郡县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对国家的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A项正确;B项只适用于开凿了大运河的隋代;C项只适用于修筑了长城的秦代;D项只适用于焚书坑儒的秦朝,不符合“共同”这一要求。

[答案] A

3.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吸取教训,完善制度

B.虚怀纳谏,选贤任能

D.克己之欲,以民为本

[解析] 根据材料“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可知唐太宗重视人才的选拔,B选项符合题意。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属于经济方面的政策,A选项排除。吸取教训,完善制度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C选项排除。克己之欲,以民为本属于唐太宗的治国思想,D选项排除。

[答案] B

4.有学者认为“在中华文明史上,唐代之所以朝气蓬勃、富有生机,主要是它既善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能印证此观点的言论是( )

A.“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B.“示存异方之教。”

C.“突厥世为盗寇,百姓之仇也。”

D.“自古皆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解析] 唐代之所以朝气蓬勃、富有生机,主要是它既善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主张对外来文化持宽容态度,与题意相符,故B正确;噶尔丹制造分裂,公然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意欲分庭抗礼,反映民族分裂势力威胁国家统一,排除A;“突厥世为盗寇,百姓之仇也”反映突厥骚扰边疆,造成百姓之苦,排除C,“自古皆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唐太宗以德服人、怀柔羁縻、华夷平等的民族政策,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

[答案] B

5.“7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此语可以评价( )

A.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B.光武中兴

D.开元盛世

[解析] 从材料“7世纪的初唐”联系所学内容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皇位即唐太宗,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了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正确答案为C。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A错误。光武中兴是东汉初年,B错误。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安史之乱(755~763年)之前的盛世局面,与7世纪初相矛盾,D错误。

[答案] C

6.《步辇图》描绘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B.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仰慕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主动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实质上反映了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对周边民族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使臣觐见求婚的场景,没有体现册封方式的采用;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出互相派遣使臣的活动;D选项错误,唐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没有形成有效的管辖,唐政权与吐蕃政权都是独立的政权,两者不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答案] A

7.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一思想的是( )

A.虚心纳谏

C.唐蕃联姻

B.善于用人

D.完善科举

[解析] 根据“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体现了唐太宗平等对待各民族的观点,结合所学可知能够体现他这一思想的是与吐蕃的联姻,故选C项;虚心纳谏、善于用人和完善科举没有体现唐太宗的民族思想,故排除A、B、D项。

[答案] C

8.“一代明君大圣贤,虚怀若谷纳忠言。人镜妙语传千载,水舟警句历万年。稻粟流脂尽饱暖,丝麻添彩无饥寒。皇恩泽被蛮荒地,四夷同尊天可汗。”这首关于唐太宗的诗( )

A.高度评价了唐太宗一生文治武功

B.重在称赞唐太宗治理盛世的作用

C.旨在说明贞观之治根源在太宗人格

D.指出调整生产关系促进治世到来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首关于唐太宗的诗高度评价了唐太宗一生文治武功,故A项正确;B、D项是A项的具体表现,排除;个人的人格与贞观之治有关系,但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排除。

[答案] A

9.隋唐时期在秦汉“大一统”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天下一家”思想。唐太宗认为“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这一思想的产生( )

①是各民族长期交融的结果 ②体现了统治者开明的政策 ③有利于三省六部制度完善 ④说明当时世界意识的加强

A.①②

C.②③

B.①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依据材料“隋唐时期在秦汉‘大一统’思想基础上”结合所学可知,从秦汉开始,国家的统一和各族人民的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在长期的奋斗和劳动中的各族人民,加深了相互了解,减少误解,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形成,因此这一思想的产生是各民族长期交融的结果,①项符合题意;依据材料“天下一家”、“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结合所学,这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与中央官制无关,③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不是世界意识,④项不符合题意。因此符合题意的为①②,A选项正确。B、C、D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答案] A

10.唐太宗告诫巡视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还规定:“诸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这说明唐太宗( )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C.保证农时,减轻负担

B.推行均田,鼓励垦荒

D.不兴土木,休养生息

[解析] 从材料“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中可以分析出,唐太宗注意保证农时,减轻负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均田制,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休养生息政策,故D项排除。 [答案] C

11.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贞观政要》)从这种认识出发,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措施使唐初经济逐步恢复(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革新政治

C.兴科举,以儒为师

D.“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

[解析] 题干“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的核心意思是国就像一棵大树,而百姓就是树根,如果树根稳固,树才能枝繁叶茂。可见材料的意思是君主要实行休养生息,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发展,故选D。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用人方面的措施,排除A;革新政治是政治方面的改革,排除B;兴科举,以儒为师是文化方面的措施,排除C。

[答案] D

12.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多种策略,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唐朝通过对东突厥的战争( )

①解除了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 ②巩固了北方的边防 ③加速了汉族与突厥经济文化的联系 ④限制了突厥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通过汉族与突厥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突厥社会经济的发展,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所以答案选A。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古代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受到人们的推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材料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四 (经过唐太宗的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1)为了防止材料一中的“水”“覆舟”,唐太宗是怎么做的?材料二中,唐太宗以人为镜,他最为出色的一面镜子是谁? (2)材料三反映出唐太宗推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列举出唐太宗时期,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具体史实。(举一例即可)

(3)材料四反映的是唐太宗统治下的什么治世局面?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唐太宗的统治给我们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哪些启示。

[解析] (1)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唐太宗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因此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大力提倡节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依据材料二“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知,唐太宗以人为镜,他最为出色的一面镜子是魏征。(2)依据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唐朝实行平等、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对待周边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视同仁,这赢得少数民族的认可和爱戴。唐太宗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如:唐朝初年,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婚,促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发展,维护了和平,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3)依据“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因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因此被誉为“贞观之治”。启示:减轻人民负担;要选贤任能;实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俭能兴家强邦;奢易败身亡国;学会勤俭节约等方面解答。

[答案] (1)吸取隋亡教训,大力提倡节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魏征。

(2)平等,开明,开放。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任用突厥贵族为官等。(举一例即可)

(3)贞观之治。启示:要选贤任能;减轻人民负担;实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那个乱到不能再乱的时代到歌舞升平的大唐“治世”,前后对照,真是大相迥异!400年的战乱使中华民族受到空前的大分裂。但是,在这历史浊流的冲击下,她始终未散,依然整体,并且坚强地度过了战乱的黑暗,迎来了“治世”的曙光,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表现。——吴枫、常万生《治世沧桑》

材料二 唐朝拥有的疆域……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再也没有真正统一过,外族入侵、藩镇割据、武将叛乱、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但名义上唐朝依然存在,而且在某些阶段,藩镇势力受到打击,朝廷的权力有所恢复。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三 在统一政权之性质日衰的唐朝后半期以后的年代中,包括北宋和南宋时期,“中国”逐渐变小了。当然,我认为“广义的中国史”是涵盖了契丹帝国、女真帝国和西夏国等国而展开的。但是即便如此国家或政权都是小型的,充其量也仅达到中型规模。

——[日]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那个乱到不能再乱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哪一时期?此后,中华民族“始终未散,依然整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运用材料二中的关键词句,解释材料三中“唐朝后半期”“统一政权之性质”这一概念。

(3)根据材料三中杉山正明的观点,你认为唐朝后半期以后的年代“广义的中国史”还应涵盖哪些民族政权?

(4)结合所学指出,从“那个乱到不能再乱的时代”到两宋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依据材料“但是,在这历史浊流的冲击下,她始终未散,依然整体,并且坚强地度过了战乱的黑暗,迎来了‘治世’的曙光,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表现。”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2)依据材料“唐朝拥有的疆域……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再也没有真正统一过,外族入侵、藩镇割据、武将叛乱、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但名义上唐朝依然存在,而且在某些阶段,藩镇势力受到打击,朝廷的权力有所恢复。”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唐朝再也没有真正统一过,但名义上唐朝依然存在。(3)依据材料“在统一政权之性质日衰的唐朝后半期以后的年代中,包括北宋和南宋时期,“中国”逐渐变小了。当然,我认为‘广义的中国史’是涵盖了契丹帝国、女真帝国和西夏国等国而展开的。”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辽、西夏、金。(4)结合所学指出,从“那个乱到不能再乱的时代”到两宋时期,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民族友好、民族融合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答案] (1)魏晋南北朝时期。原因: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

(2)唐朝再也没有真正统一过,但名义上唐朝依然存在。

(3)辽、西夏、金。

(4)民族融合。

更多推荐

民族,经济,材料,统一,中国,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