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9日发(作者:马自达马六多少钱)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群8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

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

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学习目标与内容

(1) 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

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

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

言的异同。

(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

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

(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 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为2学分,36课时。

(1)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

的阅读经验。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

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

(3)多角度、多层面地组织主题学习单元,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精读、略读的方式,

由点到面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初步认识所读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

(4)组织学生在具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专题讨论,就传统文化的

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

(5)引导学生坚持在研读的过程中勤查资料,勤做笔记;围绕所读作品,利用图

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注释、评点等资料,加深和拓展对作品的理解;学习运用评点方

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不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其人及其思想著作;

2.积累文言知识;

3.理解文中“对待之理”的内涵及价值;

4.鉴赏《老子》论说方法和语言特色;

5.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文中富有意义的思想。

【学习重点】

3.理解文中“对待之理”的内涵及价值;

4.鉴赏《老子》论说方法和语言特色;

5.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文中富有意义的思想。

【学习难点】

3.理解文中“对待之理”的内涵及价值;

4.鉴赏《老子》论说方法和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题探究法

【学习课时】

1课时

一、导入

上善若水,金玉满堂,目迷五色,宠辱若惊,虚怀若谷,余食赘行,天道好还,人贵有

自知之明,无中生有,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方无隅,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哀兵必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作为传统文化的结晶,有许多成语来源于《老子》,这是《老子》经久不衰的魅力显现,

今天,我们走进《老子》四章。

二、走进老子

1.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

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

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

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

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

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

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

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2.《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

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

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

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

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

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其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句读。

1. 辐fú 毂ɡǔ 埏shān埴zhí 户牖yǒu

自见xiàn 自矜jīn 余食赘zhuì行

不处chǔ 强qiǎnɡ行 泮pàn

累léi土

2.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

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

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

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

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更多推荐

文化,老子,作品,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