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6日发(作者:福特4s店报价)
目 录
前 言
1、 船舶及配套产业
2、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3、 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
4、 装备制造业
5、 电子信息产业
6、 新能源产业
7、 钢铁产业
8、 纺织服装产业
9、 食品产业
10、服务业
1
前 言
如皋市地处东部沿海与长江T型交汇处北岸,现辖20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45万,总面积1477平方公里,拥有长江岸线48公里,其中深水贴岸、微冲不淤深水岸线20.2公里,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和江苏沿江开发的重点市(县),享有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花木盆景之都、世界长寿养生福地的美誉。
如皋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连续6年增幅超过20%,2008年增长20.8%。先后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江苏省卫生城市、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具开发潜力、最具投资价值、最具影响力的城市。
如皋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已经形成水路、公路、铁路、航空多形式互通、江海河联运的大交通格局。宁通高速、沿海高速、江海高速、204国道、江苏沿江一级公路穿境而过,拥有9个高速公路道口,苏通大桥、江阴大桥、皋张汽渡三条近距离过江通道,距上海仅90分钟车程,所有镇、开发区10分钟车程内可以到达高速道口。拥有两条国家一级航道,可通航10万吨的巨轮。横贯南北的新长铁路、正在建设中的沪通铁路、距城区仅50公里的南通机场,正在向亿吨大港目标迈进的如皋港国家一类口岸,海关、边防、检验检疫、海事等查验机构独立运行,加快了
2
如皋走向世界的步伐。
如皋发展环境良好。人民勤劳、民风淳朴,是全国闻名的爱心城市。各类教育质量指标居江苏省前列,为产业发展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是全国闻名的教育之乡。市民对社会治安满意程度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闻名的平安之乡、长安之乡。
如皋产业基础较好。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形成以船舶制造及配套、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及精细化工为主导产业,以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电子信息为新兴产业,以钢铁、纺织服装、食品为传统产业的九大产业集群,九大产业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达90%以上,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围绕打造长三角新兴的物流枢纽和服务外包基地、上海经济区重要的旅游休闲基地和苏中地区商贸中心的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润发、沃尔玛、中外运、中旅集团等著名企业相继入驻。
今年以来,如皋抢抓江苏沿海开发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乘势而上谋发展,弯道超越勇争先。2009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0亿元,工业总产值1100亿元,财政总收入50亿元。
为策应国家产业规划调整和振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及未来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分析,制订了船舶制造及配套、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及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电子信息、钢铁、纺织服装、食品、服务业十大产业发展纲要。规划期为2009-2011年。
3
一、船舶及配套产业
船舶及配套产业是我市主导产业,熔盛造船获批成为国家级造船基地。为促进我市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发展纲要。
一、产业发展现状
2008年,全市8家船舶制造企业、35家船舶配套企业,完成产值136.37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20%左右,船舶产业已成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的主导力量。产业发展迅猛。如皋船舶产业坚持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集约发展之路,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跨越发展过程。形成了包括科研、设计、生产、配套、修理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船舶工业体系。龙头企业作用凸现。近年来,我市紧扣打造“中国船舶工业第一城”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大培育力度,熔盛重工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手持定单排名世界第六、全国排名第二,大船制造能力日益增强。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形成了以熔盛重工为龙头,以华泰船务、美利昌通宝、长青沙船舶为骨干,以一批万吨级造船企业为支撑,以大批机电钢构企业为配套的产业格局。
二、发展目标
围绕年造船能力1000万载重吨、船舶制造及配套产业年产值1000亿元“两个1000”的远景目标,强化组织推进实施,到2011
4
年,规模工业产值达到600亿元。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造船基地,同时重点发展海洋工程及船舶配套产业,建设中国船舶工业第一城。坚持远洋船舶、内河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并举,形成一家国际领先的现代化造船骨干企业,培育一批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到2011年占全省35%,占全国的10%以上。
三、重点任务
1.船舶修造。大船近期以7万吨散货船、15.6万吨油轮起步,到2011年重点开发建造大型集装箱(8000箱以上)、40万吨散货船和海洋工程平台产品(30万吨FPSO),到2015年左右重点开发14万立方米LNG运输船。远景规划介入高档豪华游轮的建造,实现高端船舶工业价值。中小船以1-5万吨级民用运输船、1000-10000吨长江标船、500-1000吨内河船、3万吨以下特种船舶(工程船、工作船、港口服务船、OSV服务船)为主攻方向。同时大力发展游艇制造和船舶修理产业,延长产业链。
2.配套产业。积极发展舱口盖、船用钢结构、中低速柴油机、船用发电机组、甲板机械、上层建筑、舾装件、管子加工等基础配套产品,延伸发展观通导航、无线通讯等电子仪器仪表类高端配套产品。
3.海工装备。以钻井平台、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卸油船、起重船、铺管船、海底挖沟埋管船、三用工作船、潜水作业船以及浮标体等为重点,加快提升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能力,逐步掌握大型高端深海工程装备关键技术,不断
5
增强模块制造能力。
四、空间布局
科学合理利用岸线资源,重点建设“一区二带”,即如皋港区船舶制造及配套园区和沿焦港、如海河船舶配套产业带,形成如皋港区船舶制造及配套园区、九华镇工业集中区、石庄镇工业集中区、吴窑镇工业集中区、郭园镇工业集中区等产业集中区。
五、重点项目
以江苏熔盛重工为龙头,重点发展南通长青沙船舶、华泰(南通)船务、通宝船舶、通城船舶、通茂船舶、长新船舶等企业,加快培育金德星、沿江管业、江南德瑞斯等企业。加快推进熔盛海洋工程、熔盛修船、熔盛中低速柴油机、森松海工、中铁山桥、海通船舶、华泰船务、瑞泰船务、力威绞车等重特大项目。
6
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汽车及零部件工业是我市的重要工业门类,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快结构调整,强化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我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发展纲要。
一、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2008年实现产值100亿元,拥有以江苏英田、双钱轮胎、力星钢球、汤臣汽配、万达轴承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规模以上企业8家,已初步形成整车生产、汽车零部件、轮胎三大类系列产品。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08年英田集团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3.5亿元,主产品农用车市场占有率18%,轻、中、重型卡车已批量投放市场;双钱集团(如皋轮胎有限公司)成为我国最大的全钢子午线轮胎生产基地,单一产品产量列全球首位。2008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增长73.3%,市场占有率12%。产业配套能力得到强化。一批零部件企业在国产化配套过程中,提高了管理水平,推行精益生产,建立和完善了质量保证体系。科技创新意识有所加强。通过技术引进,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接近或达到国外同类工厂水平,劳动生产率有很大提高。
二、发展目标
到2011年,汽车及零部件规模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其
7
中,整车目标规模20万辆卡车、200亿元产值,汽车零部件目标100亿元。形成产品特色明显,技术新、能力强、核心企业带动作用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产业体系;将如皋初步建成省内领先的载重汽车生产基地和国内知名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三、重点任务
1.整车。重点发展轻型、中型载重汽车,逐步形成轻、中、重全系列载重汽车产品。
2.零部件。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变速器、车桥、汽车仪表、汽车电子、车用轴承、轮胎等汽车零部件。基本形成载重汽车生产基地和支撑载重汽车发展的强大汽车零部件产业。形成以按系统供货并具自主开发能力的独立的第一层次零部件企业为骨干,以专业化较强的二、三层次零部件企业为依托的合理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载重汽车生产基地和支撑载重汽车发展的强大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
3.技术创新。依托省内院校和科研院所,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学研联合创新合作体系,搭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积极开展电动汽车等绿色动力汽车研究;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形成以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骨干企业均建立起技术中心,大中型企业拥有技术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100%。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技术中心2~3个,市级技术中心5~8个。重点骨干企业年申报国
8
家专利5项以上。加大社会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争在5年内行业研究与开发的经费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重点骨干企业信息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服务体系。产业由制造向研发和服务业两端延伸,实现二、三产业的同步发展。以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为导向,加快推进如皋国际汽车城的规划建设,大力支持4S店等汽车市场和汽配市场建设,支持发展专业二手车经销企业;加快发展汽车研发、生产性物流、汽车零售和售后服务等服务业。逐步形成完善的汽车贸易服务体系。
四、空间布局
以经济开发区汽配园区、如城镇工业园区、江安镇工业集中区、桃园镇工业集中区为产业集中区。
五、重点项目
重点培育和扶持江苏英田集团、双钱集团(如皋)、力星钢球、万达轴承、汤臣汽车零部件等重点企业,通过项目投入、招商引资、技术创新等途径做大做强。重点推进英田20万辆轻卡及配件、双钱工程胎、小车轮胎、华辰汽配等重大项目。
9
三、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
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我市化工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订本发展纲要。
一、产业发展现状
2008年,全市化工行业共有233家企业,其中规模企业138家,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完成产值17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22%。产业体系较为完备。现已形成以德源高科、焯晟石化、双马化工、宝众宝达、上海制皂、华峰化工、天泽化工、恒祥化工为龙头,门类齐全、品种丰富、产学研基本配套的化学工业体系。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品水平随技术装备的更新得到提升,全行业2008年新产品产值率达到65%。一些传统精细化工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得到提高。全市化工行业高新技术企业79家,总量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40%。产业集聚发展步伐加快。如皋港化工园区快速发展,集中了3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配套比较齐全的化工储运和生产企业,形成了规模特色和集群优势并重的化工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2011年,全市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完成销售收入400亿元,力争产业规模处于全省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前列。
三、重点任务
10
1、加快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新型涂料(高速卷钢涂料、汽车涂料、重防腐涂料、特种涂料、粉末涂料、中高档民用涂料)、染料新品种(棉用活性染料、超细旦涤纤专用分散染料高级棉用还原染料、食用色素和色淀等)、新型试剂(生化试剂、仪器分析试剂、临床诊断试剂等)、新型助剂(纺织用助剂、油田助剂、造纸助剂、塑料助剂等)、新型溶剂、新型抗氧剂等无机化工产品。鼓励发展聚醚多元醇、新型生物化工产品(核酸衍生物、活性多肽类等)、新型高效催化剂、表面活性剂、添加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石油添加剂)、水处理剂、电子造纸用高科技化学品、皮革化学品、胶粘剂等有机化工产业。引导发展新型膜材料及制品、工程塑料及其合金、石油炼制用化学品、高等级子午线轮胎及配套专用材料等重点产业配套化工产品。
2、重点突破石油化工产业 。规划发展精炼成品油(清洁汽油、柴油、航空煤油、高档润滑油、全精石蜡)、大型乙烯及烯烃系列产品。配套发展大型合成纤维及差别化合成纤维新品种;大型合成树脂及合成树脂新工艺、新产品;大型合成橡胶及橡塑性弹性体先进工艺、新产品;新型工程塑料及塑料合金。新型聚氨酯系列材料配套原料(如MDI、TDI等);符合经济规模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根据石化产业技术相互关联性、多样性、互变性等特点,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化工新材料、新型农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开发新产品。
11
3、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在发展现有的化学合成新材料生产基础上,努力开发“专用性、替代性、功能性、特殊性”等特色的化工新材料,如改性材料、新能源材料、特种化纤材料等;大力开发生产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经济、使用方便的烯啶虫胺等农药新品种,保持有机膦类、磺酰脲类、酰胺类等产品的领先地位。推进生物杀菌剂、生物除草剂、医用和农牧用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与试剂盒、基因工程药物和发酵法生产的高新材料以及小核酸药物、核苷酸等生物制药项目的产业化。
四、空间布局
以如皋港化工园区为主要载体,辅之东陈和丁堰两卫星化工小区。
五、重点项目
重点推进中海油(焯晟石化)、首控石化、沙桐煤焦油加工、博润化工、泰仓农化、无锡阳恒化工、百川化工、双马油脂化工等重特大项目建设。
12
四、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工业的总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为促进我市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使之成为支柱产业,制定本发展纲要。
一、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装备制造业2008年实现产值280亿元,同比增长56.33%,高于全部规模工业产值增幅14.56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为30%。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84家,形成了数控锻压、数控印刷、输变电设备、电动工具、环保机械、纺织机械、工程机械、食品机械、塑料机械、智能仪表仪器等产品群。电力电器产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电力电器行业总产值达68亿元,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有如高高压、思源电器、神马科技、天南电器、大生线路、祥源电力等。特色机械持续增长。2008年全市特色机械行业总产值76亿元,拥有企业20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4家。龙头企业有英田柴油机、南通锻压、昌昇机械、力威机械等。机械基础件初具规模。2008年全市基础件行业总产值33亿元,产业涉及钢球制造、液压基础件、模具制造、铸造等。龙头企业有力星钢球、力源铸造、透平叶片、宏茂铸钢、万达轴承、聚星铸锻、超达模具、华东铸业等。
二、发展目标
到2011年,装备制造行业规模工业产值达到450亿元。全面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基础配套水平,提高产业整体竞争
13
力,不断满足市场新的需求;努力拓展国际国内二个市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和市场影响力;形成若干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工贸一体化大型企业集团和参与国际分工的“专、精、特”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
三、重点任务
1.特色机械制造。大力发展新型液压机、新型印刷机、数控机床、港口机械、重型机械、减速机、卷扬机、电站阀门、电力金具等特色机械制造,打造中国一流大型的液压机生产基地。
2.电力电器制造。鼓励发展高压电器、电力电器成套装备,打造全国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及核心件生产基地。拉长产业链,上游重点开展功率补偿器、电力断路器、智能配电监控装置、可通讯断路器、电弧调控断路器、特种变压器等工程化技术研究,在电气绝缘材料、电力电缆、铜铝复合母线、封闭式母线、智能化电器元器件、高低压交直流断路器、干式变压器等领域形成一批规模化生产基地;下游重点开展工程设计、系统集成和工程整包;横向拓展上,重点向船舶用电气设备、新能源设备和汽车电器设备等领域发展。
3.机械基础件制造。做大做强滚动子特色产业,大力拓展滚动体产业链,前向拓展新材料领域,后向拓展轴承制造。利用如皋港大件动输通道发展钢结构大件集成,到2011年建成国内重要大件钢结构生产基地。突出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航空液压件、车船液压件产品的生产和开发,努力形成较为完整的产品系
14
列,打造中国最大的液压件生产基地。
4.环保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以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制造为重点,大力发展工业和城市节水、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设备、危险固体废弃物的处置技术及装备、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技术及装置、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等国技术和产品。力争在三年内建成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出一批重点骨干企业。
四、空间布局
以如皋港区、如皋经济开发区、如城镇工业园区、白蒲镇工业集中区、江安镇工业集中区、搬经镇工业集中区、袁桥镇工业集中区为产业集中区。
五、重点项目
重点推进中铁山桥、昌昇搬迁扩能、神马特高压绝缘子、神马复合杆塔、力源铸造、华业石油机械、超威机械、华东液压、赛孚机械、西克马机械等重大项目。
15
五、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飞速发展,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日益增强。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制定本发展纲要。
一、产业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是我市的新兴产业,2008年实现产值4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4.53%,规模以上企业69家。产业持续发展成效显著。销售和利税都得到了大幅增长,行业实力不断加强。出现了康比电子、东大电子、凯凯电讯、华灿电讯、华冠电器、大昌电子、奔多电子等初具规模的企业集群。电子元器件制造能力强。有塑封硅堆、电容薄膜、电容器、电线电缆、小插件、数字化仪器仪表、显示器、二极管、通讯交换机、3G天线、手机锂电池等30多个产品系列。产品档次相对较高。华灿自主开发的806-906,1710-2170MHZ双频双极电调基站天线,已通过江苏省级新产品鉴定;皋鑫生产的超高频硅堆列入省级火炬计划。产学研结合初显成效。全市有10多家企业分别与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20多所高等院校在信息工程、计算机应用和软件等与信息产业有关的领域合作,并聘请一些专家常年驻企服务。
二、发展目标
到2011年,实现电子信息行业总产值100亿元,年增幅30%。
16
其中,电子元件和电子材料总产值达到55亿元;电讯器材25亿;家用视听设备等5亿;软件产值5亿元。
三、重点任务
1.新型元器件。关注微型化、高速化、集成化及环境友好型电子元器件的发展。重点发展光电子集成器件、高能和大功率激光器、红外探测器、光纤预制棒等。加快掺稀土光纤、塑料光纤、保偏光纤等的产业化进程。跟踪平板显示产业的最新技术,密切关注SED(表面传导电子发射器显示)、立体液晶显示等技术的发展。加快OLED的产业化,推动液晶和等离子显示器关键配套器件的产业化。加快各类传感器的研发及产业化,特别是光纤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多功能传感器以及微型机电系统(MEMS)等,推动高精度高性能传感器技术对冶金、石化、纺织、煤炭等传统产业的改造。
2.通信设备。以发展第三代(3G)移动通信为契机,积极吸引大型通信企业的研发机构落户,大力培育自主品牌。积极开发数字集群、无线接入、自组织网络、传感器网络等通信产品,以及低成本的农村通信产品。继续发展壮大光通信及配套产业链,主攻大容量下的智能光网络及智能化的光节点设备。大力发展超高速、大容量的传输、接入和交换设备,以及全光通信网络系统及设备制造。积极开展B3G的研究开发工作。
3.新传感网。在新传感网产业园培育新传感网产业集群,打造包括运营服务、网络构架、系统集成、器件制造、材料制造
17
等多个环节在内的完整的新传感网产业链。重点争取在传感网络节点(传感器及节点模块)、网络构架和信息处理系统三大产业领域取得突破。
4. 高效率照明产品。跟踪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重点研发大功率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片、管芯、衬底、封装等关键技术和专用设备,努力在功率型白光二极管取得突破。开拓在特殊照明、节能环保及相关领域的应用,实现1-3W半导体照明器件的规模化生产。
四、空间布局
以经济开发区科技城、如皋港高新园区、如城镇高新园区、磨头镇工业集中区、搬经镇工业集中区、桃园镇工业集中区为产业集中区。
五、重点项目
重点推进华灿二期、优显电子、维福电子等重大项目建设。
18
六、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为加快我市新能源产业及其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结构调整,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 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能源产业以皋城热电、垃圾焚烧发电、光热太阳能为主,年并网电量1.8亿度,占我市用电量的5.6%。光热达45万㎡。数家企业介入风电领域。九鼎集团研制出1.5MW发电机组,并启动了2.5MW及3MW风力发电机组研发。太阳能产业发展较快。以江苏元升、江苏力源、江苏奥斯特为代表的一批太阳能企业,规模不断做大,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15%。生物质能利用取得阶段成果。皋城热电、上海电气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我市传统电力设备生产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及配套设备生产规模仍然较小,光伏产业尚未实质性启动。
二、 发展目标
到2011年行业规模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其中整机40亿元,关键部件30亿元,输变电设备30亿元),形成100万千瓦整机制造能力。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长三角重要的能源基地以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能源、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三、重点任务
19
1.风电。重点发展兆瓦级大容量双馈式和直驱式风电机组,鼓励发展新型高性能微型、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和风能转换装置,建设风电维修及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发展叶片、主轴、轮毂制造、导流罩、塔架、底座平台、风电控制系统配套产品。
2.太阳能。在太阳能发电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建设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在太阳能热利用领域,形成一批年产200-300万平方米规模,并具有较强新产品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在光热利用领域,加强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太阳热水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太阳热水器和太阳热水系统中的集热器、水箱、零部件实行质量监督、检测和认证。推动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规格,降低成本,完善服务,创造出一批用户信得过、国内外有较高信誉的名牌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使更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太阳能发电装备领域:发展壮大太阳能光伏电池基础材料和装备、光伏电池、电池组件及太阳能光伏照明产品产业链。研究开发大面积超薄硅片和浆料回收利用技术、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技术以及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集成和平衡调度技术。重点发展高转化效率的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组件、薄膜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等产品以及太阳能光伏系统所需的逆变器、控制器。重点产品为:太阳能发电系统、单晶硅棒、多晶硅锭及其对应的高性能太阳能电池、并网设备、LED照明器具等。
3.生物质能发电。充分利用农村生物质能,合理布局秸秆焚
20
烧发电项目和沼气发电项目。加快推进华电如皋电厂火电发电等项目的筹备和建设工作,完善多元化电源点建设。投资约442万元,在江安镇、高明镇建设规模为1200立方米、500立方米厌氧发酵罐150kw、40kw发电机组及3000立方米沼液储存池。
四、空间布局
在三大主功能区分别规划建设新能源专业园,形成如皋经济开发区、如城镇工业集中区、如皋港区、袁桥镇工业集中区、桃园镇工业集中区等产业集中区。
五、重点项目
重点推进华电如皋电厂、如皋热电搬迁、九鼎风电、元升产业园、力源扩产、爱康太阳能等重大项目。
21
七、钢铁产业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产业规模大、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确保钢铁产业平稳运行,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发展纲要。
一、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钢铁产业2008年实现产值48亿元,现有如皋钢铁有限公司、宏茂铸钢等9家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线材、混凝土用带筋钢材、合金结构钢、铸钢及船用锚、船用铸造钢件。产业规模不断扩张。近年来,我市钢铁产业从弱渐强,多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顽强发展,产业规模从几千万元发展到几十亿元。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钢铁产品从单一的建筑用钢发展到机械制造用钢、合金钢、特种钢。
二、发展目标
到2011年,钢铁行业规模工业产值达到200亿元。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依托区位优势,围绕汽车、船舶、电力设备、机械等行业市场需求,加快发展特殊钢、优质钢,提高深加工能力,力争特殊钢、优质钢比重提高到60%,进一步提高升高附加值制造水平。
三、重点任务
1.发展大企业。加快实施沙钢系列项目,以基础设施和钢贸物流为先导,钢材加工、冷轧、彩涂、热镀锌、中厚板生产等
22
产业项目为支撑,到2011年确保达到超500亿能级规模;如皋钢铁公司通过实施80T电炉技改项目,新上结构钢、高炭钢、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锚链钢、工具钢等特种钢生产线,到2011年确保形成超百亿能级的规模。加快宏茂铸钢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步伐,确保到2011年达到50亿能级以上规模。同时,积极培育川邻铸造、曼特威金属材料等亿元能级以上的钢铁生产和加工企业,确保产值超150亿元。
2.技术进步加快。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实现一般装备自主化、本地化,并在关键工艺技术和高端产品研发上取得突破。
3.品种质量提升。依托区位优势,围绕汽车、船舶、电力设备、机械等行业市场需求,加快发展特殊钢、优质钢,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力争特殊钢、优质钢比重提高到60%。
4.绿色制造水平提高。加快建设钢铁产业循环经济体系,采用大型化、连续式、高精度、低损耗冶炼和轧制设备,集成式、循环型工艺流程,努力使全行业吨钢综合能耗降到0.65吨以下,吨钢新水消耗降到5吨以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重点骨干企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左右。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废渣、废气利用率基本达到100%,工业用水复用率达到95%,废钢利用率达到30%以上。
四、空间布局
23
规划建设 “一核两带”产业集中区。建成“一核两带”产业集中区。“一核”即以如皋港区冶金物流园区为核心,以现有钢铁企业为基础,利用沿江岸线资源,吸引沙钢、宝钢,发展造船用钢等钢铁精品,建成特种钢材基地。“两带”即宁通高速沿线和沿海高速沿线冶金工业带,形成如皋港区、九华镇工业集中区、林梓镇工业集中区、搬经镇工业集中区、高明镇工业集中区等产业集中区,主要接受如皋港区冶金物流园的辐射,大力发展钢铁产业和有色金属产业。
五、重点项目
快速推进如皋钢铁有限公司产品结构调整项目、宏茂铸钢大型特钢铸锻项目、宝钢宝彩项目,积极推进川邻铸造、曼特威金属材料等企业扩张规模。
24
八、纺织服装产业
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我市纺织服装工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特编制本发展纲要。
一、产业发展现状
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主要产品有棉、麻、丝、化纤、针梭织服装、编织、羊毛衫、钩针加工、裘皮、皮革、手套、家纺等产品。全市2008年产值达100亿元,拥有规模以上企业393家,占全市规模企业总数的40.68%。 “集群化”明显。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如城、丁堰、经济开发区、九华、林梓、郭园、常青、江安等镇区。企业集群上分别以丁堰纺织、泰慕士、泰尔特、金元亚麻、恒绮纺织、三润服饰、三荣服饰等企业为龙头。产业链相对完整。上游有较强的棉、麻、毛、丝等各类面料和各种辅料、配件的加工能力,下游有纺、织、染整、成衣等完备的产业链。开发开放程度高。作为我市外资进入较早的产业之一,资本多元化明显。三资企业数量、产量及出口额约占总量的1/3以上。竞争力不断增强。泰慕士、泰尔特、明龙、苓美、雷成等企业的欧洲市场和国内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以泰慕士为代表的一批纺织服装企业已从过去的主要依靠加工向自主研发、自主营销方向发展。
二、发展目标
25
到2011年,规模工业产值达到250亿元。形成5家销售超10亿元、80家销售超亿元的企业集群。争创2个中国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
三、重点任务
1.提高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到2011年,规模工业产值力争达到250亿元。重点发展纺纱、织布、染整、成衣、毛巾、家纺、丝绸等产业基础较好的领域。扩大高支、精纺、轻薄型呢绒面料、高档纯毛面料、多纤混纺和化纤仿毛面料等高端毛纺产品比重。
2.增强纺织机械研发制造能力,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根据纺织产业升级和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开展关键制造技术攻关,做好化纤、纺纱、织造、针织和染整等重点新型纺织机械和器材的开发研制。提高先进技术装备比重,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和精梳机比重提高到95%左右,各种缝前、缝中、缝后和缝制配套设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提高产品档次。重点开发应用于农业、环保、建筑工程、水利设施、交通运输、医疗卫生、航空航天、国防建设等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提高高档灯芯绒、弹力牛仔布系列特色面料产品以及替代出口服装中进口面料的产品档次。开发多种纤维混纺面料、交织面料、提花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大力发展改性真丝、膨体弹力真丝和新型复合丝,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和功能化,开拓非丝纤维在丝绸产品上的应用,发展棉、毛、化纤与真丝交
26
络、交织、复合、包缠、混纺的新型高档丝绸面料。
4.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提升服装设计开发水平,扩大高档品牌服装生产,争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积极对接有条件的企业和院校,合作组建纺织服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与推广中心,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和培育本土高水平设计人才相结合,提升服装设计开发水平,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提高出口比例,争创国际知名品牌。实现从贴牌生产(OEM)向自主设计(ODM)、自创品牌(OBM)转型,培育1-2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家纺产品自主品牌。
四、空间布局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经济开发区、如城镇工业集中区、丁堰镇工业集中区、九华镇工业集中区、林梓镇工业集中区、郭园镇工业集中区、常青镇工业集中区、江安镇工业集中区、东陈镇工业集中区、雪岸镇工业集中区等产业集中区主重点发展区域。
五、重点项目
重点推进泰慕士、西东色织、田园装饰、泰尔特等技改扩产项目。
27
九、食品产业
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工业,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我市食品工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为促进我市食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制定本发展纲要。
一、产业发展现状
全市食品行业2008年实现产值近100亿元,拥有规模企业50家,出口3.5亿元。业内品牌众多。江苏长寿集团“如皋牌”肉松、香肠,玉兔集团生产的“玉兔牌”系列食品,银燕食品“银燕牌”系列休闲食品享誉海内外。内外市场比翼双飞。我市食品凭着优良的信誉和特色的风味,畅销国内100多家大中城市。草莓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3,肠衣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3,银杏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8,肉食品出口交货额居江苏省首位。
二、发展目标
至2011年末,食品行业规模工业产值达到150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到达120亿元。食品产业在本省同行业中的地位名列前茅,技术水平在全国、全省的位置处于领先地位。
三、重点任务
(一)食品产业重大目标产品
1.畜禽肉类加工产品。主要是火腿、肉松、火腿肠、香肚、
28
分割肉、精加工内脏休闲食品、鸡肉串、羊肉、黄鸡、板鸭、鸡肉粽子等。加快由传统分散的饲养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饲养方式转变;由传统的作坊屠宰向工厂化、机械化屠宰方式转变;由传统的肉类销售方式向冷链运输、冷链销售、连锁经营的现代营销方式转变,促进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相协调。
2.果蔬类加工产品。主要有草莓、西兰花、芦笋、日本大葱、荷兰豆、白萝卜、木耳、磨菇、银杏等。研制各类蔬菜加工生产系列方便菜的生产工艺,如纸式方便菜、鲜食方便菜、脱水方便菜、淹制方便菜等。
3.粮油加工制品。主要产品有食用油、优质大米、面粉、董糖、茶干等。通过对双低油菜生产基地的无公害生产标准建设,研究食用油的加工新工艺,确保食用油农药残留符合国家标准;发挥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的作用,研究稻米的加工新工艺,与江南大学合作技术攻关,共同开发新型保健低度米酒、黄酒;针对董糖夏季不易贮藏的问题,研究新的标准化包装,保鲜技术,解决其保质技术,使之能实现规模生产;加速白蒲茶干作坊式生产工艺的改进,实现工厂化、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力争推向国际市场。
(二)食品产业平台建设
1.长寿食品工业园。做大做强江苏长寿集团,建成一个面积20万平方米的长寿食品工业园。规划投入资金2.5亿元,建设高
29
标准厂房30000平方米,引进国际先进设备60台套,建设产品展销中心一个。发挥长寿人文优势,打造世界长寿食品第一品牌,建设全省一流的肉类、蔬菜加工、出口基地,使食品工业园成为全市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平台。
2.中国肠衣城。进一步加大肠衣行业整治力度,按照“产业集聚、产品集群、经营集约”的思路,最大限度地减少肠衣企业在肠衣城外的零散生产。建立食品检测中心,推行产品品牌、质量标准等十二个方面的统一生产管理模式,力争2011年年底,正式组建中国肠衣产业集团。
四、空间布局
以经济开发区、如城镇、江安、白蒲等4镇(区)为优先发展地区;以磨头、丁堰、林梓、桃园、吴窑等4镇为发展支撑地区。加快发展长寿集团、玉兔集团、太阳肠衣、联众肠衣、坝新肠衣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正大肠衣、利都肠衣、宏达肠衣、天龙畜产品、科龙生物制品等骨干企业;加快培育正虹饲料、皋北肠衣、白蒲黄酒、银燕食品、飞利来肠衣、仁寿食品等6家行业支撑企业。加快建设长寿食品工业园、中国肠衣城。
五、重点项目
加快建设长寿食品工业园、中国肠衣城。
30
十、服务业
服务业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区域经济综合力的强弱。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制定本发展纲要。
一、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服务业经济依托“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显现了整体提升的发展趋势和鲜明的发展特征。总体态势持续增长。2001-2008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2倍。物流区位日益改善。随着如皋港一类开放口岸和省级重点现代物流基地获批,如皋作为长三角新兴物流枢纽的区位优势日益凸现。商贸总额不断提高,我市已吸引包括大润发、文峰、农工商、华联、时代、五星、国美电器在内的十多家国际国内著名连锁企业入驻。全市共有各类商贸市场、专业市场、综合市场112个,市场成交额2008年超过120亿元,形成亿元以上市场12个。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如皋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革命遗址等旅游资源,水绘园、长寿园、长青沙生态园、顾庄生态园等一批旅游产品运行质态良好。文化教育禀赋优良。如皋有着历史悠久的教育沃土,积淀了丰厚、朴实的文化底蕴,高质量的教育办学享誉省内外。
二、发展目标
建成长三角新兴的物流枢纽和服务外包基地,国际性长寿旅
31
游休闲基地,苏中重要的商贸中心。到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35%以上;力争服务业税收年均增幅20%以上,超过GDP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物流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有所下降;旅游增加值占全市GDP的6%以上;服务外包总额年均增长25-30%,软件产业达到30亿元规模;服务业从业人员比例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由2008年的34.2%上升到35.5%。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软件产业、旅游休闲、现代商贸和文化产业。
1.现代物流。充分依托亿吨大港和开放口岸优势,着力挖掘在长江航运和苏中地区物资仓储、中转集散潜力。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形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紧密衔接的物流服务空间网络,尽快形成大型港口综合物流园,把如皋港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北翼、江苏沿海沿江地区和苏中、苏北地区的区域性的现代化国际性物流枢纽。如皋港现代物流园区规划面积12.4平方公里,规划岸线长27.7公里,分为综合物流园、化工物流园、船舶物流园、钢贸物流园、散货物流园五部分,总通过能力13000万吨,保税物流中心年处理能力为600万吨散杂货和7.5万TEU集装箱。积极推进如皋港务集团公用码头、沙钢物流长江码头和蒲源铁路专线、300万立方米熔达仓储、和来福船舶交易城、内港池码头、保税物流中心、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等项目。充分发挥焯晟石化、德源高科、阳鸿石化、东方石化等企业专用码头的
32
潜力,力争2011年港口货物吞土量达到1亿吨。
2.服务外包。以BPO(业务流程外包业)和ITO(信息技术外包业)为重点,全力发展服务外包业。重点突破BPO (业务流程外包业),紧盯产业分工向纵深发展带来的新市场,以基础服务的数据处理外包和业务核心服务的信息管理外包为抓手,做大做强BPO产业,使BPO成为如皋服务外包业的重要支柱。通过重点引进国内数据处理领先企业和世界知名的信息管理服务商,打造区域BPO研发、销售中心。在BPO (业务流程外包业)发展的基础上,同步发展ITO(信息技术外包业)。以IT系统管理外包培育发展ITO产业。吸引国内外知名的ITO企业入驻,构建区域有影响力的ITO产业基地。以如皋港船舶制造服务外包示范区为主体,重点开展船舶开发设计、海工平台设计及人力资源管理;以如皋经济开发区宝林服务外包园示范区为重点,发展呼叫中心、直邮中心、创意设计、电子商务,重点培育先锋软件和晟峰软件;依托如城镇光华服务外包示范区良好的环境和完善的配套设施,重点发展楼宇经济、地区总部、数据处理、动漫创意等。
3.软件开发。以嵌入式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为重点,打造培育软件业。在嵌入式软件领域,抓住产业链分工日趋细化的机会,以价值链高端为切入点,以凝聚上游企业为突破口,迅速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嵌入式平台软件和开发工具;借助我市船舶工业快速发展的契机,带动船舶导航系统电子嵌入式软件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顺应医疗电子内需与出口数量逐年上升、产品种类逐渐丰富的发展
33
趋势,打造长三角医疗电子嵌入式软件高端研发、生产基地。通过加强与国际知名IT公司的联盟合作,吸引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嵌入式软件提供商入驻,共同构建软件开发平台。在行业应用软件领域,抢抓“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实施的重大历史机遇,瞄准高端发展目标,抢占制造业信息化高地,加速发展制造行业应用软件;顺应运营商重组、3G牌照发放和无线城市普及带来的移动网络宽带化、终端手机智能化、移动应用丰富化的新趋势,抓住移动应用软件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快速推进移动应用软件研发、生产;把握软件服务化趋势给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以行业性SaaS生态系统的构建为主要发展目标。聚集工业自动化系统研发领域竞争力强的企业和知名的移动运营商,形成研发、生产、服务为一体的行业发展中心。加快如皋科技城软件园建设,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软件企业落户软件园。加快推进江苏亿能、南通晟峰两大软件开发项目进程,实现软件研发、科技孵化等相关产业跨越发展。
4.现代商贸。吸引世界顶级商贸连锁企业落户如皋,以品牌服务、高端服务、休闲服务和特色服务,吸引周边地区消费配套,尽快形成苏中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以新文峰广场、大润发、华联、苏宁电器、时代超市为依托,积极引进沃尔玛等世界著名企业,提升如皋产业层次。加快建设如城国际汽车城,积极培育嘉信钢市、花木大世界、亿丰商贸城、苏渐商贸城、吴窑山羊市场、南通联合轻纺市场等专业市场。
34
5.旅游产业。充分利用古城底蕴、长寿文化、花木盆景等特色旅游资源,全力打造以4A级水绘园风景区为主体的历史文化展示区,以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为依托的花木盆景展示区,以沿江生态旅游和顾庄生态园为中心的生态休闲旅游区,以熔盛造船、上海轮胎、垃圾发电、中国肠衣城等大型现代工业企业为主体的工业旅游,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6.文化产业。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快以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为主体的文化广场建设。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推进体育公园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品牌优势,加强对各类文化产业人才的技术培训,积极推进教育优势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把如皋建设成为与文化大市相匹配、功能齐全的文化强市。
7.房地产。充分发挥地处上海后花园的优势,以打造“人居如皋”品牌为出发点,积极发展住宅和商业房地产业,加快各类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一批精品住宅、写字楼以及经济适用房,进一步推进人才公寓、研发中心、公司会所和总部建设,吸引外来人口来如皋安居、投资、兴业。
35
更多推荐
发展,产业,企业,重点,产品,生产,加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