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众泰t600价格)

大足石刻物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龚爱华 重庆市大足中学

摘 要 简介大足石刻,以具体的石刻、石窟为例说明物理知识在大足石刻中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 大足石刻 校本课程 物理知识 艺术美

一、前言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指出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积极开发学校课程(校本课程)。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的开

发已成为课程改革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议题。学校和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自主

开发教材,灵活进行教学,既实现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又兼顾每一个体的积极发

展,达到了社会与个体的和谐统一。

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云岗、龙门足鼎而三,

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1999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因

此,大足石刻是我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极好资源宝库。

大足石刻始创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刻也即“五

山石刻”,“五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最具规模、最有价值、艺术最精美的石刻

造像代表。

二、大足石刻与物理学知识的关系

一千多年前的大足石刻怎么会和现代物理学知识联系起来呢?表面上的确

看不出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但是,当你真正来到大足,用你的眼去观察,用

你的耳去聆听,用你的心去感悟。你就会深刻地体会到大足石刻的艺术的美,历

史的美,文化的美,生活的美,科学的美,以及古代石刻艺术家们充分发挥了自

己的聪明才智,用他们无与伦比的艺术天才,把美学、物理学、社会学、规划学

自然地糅和在一起的和谐美。你才会发现大足石刻十分善于根据山行地貌、水源

等自然环境条件,通过古代工匠们精湛的雕刻技艺,把力学、声学、排水、采光、

- 1 -

透视等科学原理巧妙地应用于摩崖造像。使古老的大足石刻竟然和现代物理学知

识联系得那么的紧密和完美,把我国石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大足石刻中物理学知识的具体应用

1、宝顶山石刻群选址的物理知识应用

大足石刻开凿于唐、宋时代,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有的石窟迭遭战乱,破

坏甚多,更多的由于风雨剥蚀,风化十分严重而损坏。唯独北宋名僧赵智凤主建

的宝顶山大佛湾石刻群却保存得非常完好,这与其科学选址有很大的联系。

大佛湾是一个马蹄形的峡谷,长五百余米,宽约百米,深约三十米,马蹄呈

东西走向,东、南、北三面是悬崖绝壁,唯西面是出口。因此大佛湾成了一个小

盆地,当西北风或东南风吹过时,很难吹进佛湾内,从而使大佛湾内的空气的对

流大大降低,使石刻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尽可能地减缓了风化对石刻的

影响,大佛湾的石刻造像主要分布在南、北的悬崖上,再加上周围参天古树的遮

挡,一天中太阳光直射的时间较短,对石刻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另外石刻造像

岩层的顶颠突出为檐,很好地起到了遮蔽雨水、防止浸蚀的作用。以上例子充分

体现了大足的古代工匠们在大佛湾石刻群选址上的聪明才智,在一千多年前就把

物理科学诠释得如此的完美,使得我们更加感到作为一个大足人的光荣和自豪。

2、大足石刻中力学知识的应用

大足石刻以摩岩造像为主,其中大型的摩岩造像比比皆是,另还有一部分的

大型石窟,在设计和施工中必须解决好支撑问题,否则容易坍塌。大足古代石刻

工匠们不但很好地利用力学的知识解决了这些难题,而且还巧妙地和艺术的美相

结合,给我们留下了旷世杰作。下面就从几个具体的例子来体会力学知识的应用。

(1) 华严三圣造像。

①主像为华严三圣,身着袈裟,

赤足立于双莲台上。华严三圣像中为毗

卢舍那佛,。其右为文殊,头戴花冠,

双手捧舍利宝塔。其左为普贤,左手托

塔底,右手扶塔身。三像均高达7米,

- 2 -

更多推荐

石刻,知识,课程,物理,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