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保时捷gt3报价及图片)
流誉千古《敕勒歌》,天堂草原“敕勒川”
导游词
列位团友,大家好!大家来到内蒙古,很大程度上就是
为了一睹草原风度。大家对于内蒙古大草原的了解很大程度
上是源于一首北朝民歌。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敕勒歌》。
诗中描述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
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首古老的歌谣,它穿越
千年的时空,今天依旧鲜活。想必每一个人都对这首古老的
歌谣很熟悉吧,那是咱们在小学讲义里都必修的一课呀!想必
每一个来到草原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首意境开阔、气
势雄浑、吟诵大草原壮美风光的《敕勒歌》,咱们身为导游
也莫能例外。 可是咱们此刻能游览的呼包二市周边的草原,
无论是希拉穆仁草原、辉腾锡勒草原仍是格根塔拉草原,都
已经远非旧日的敕勒川了,因为它们都位于内蒙古高原的阴
山以北或“阴山上”,绝无“阴山下”的地理概念。大家可
能要问了,历史上的天堂草原敕勒川到底在哪里呢?其实前
人已经给了咱们一个确切的答案,大家可以分析一下咱们的
《敕勒歌》: ①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敕勒是古代
一个游牧民族,又称高车族(是大轮勒勒车的发明者),原
居漠北,降附北魏后迁居阴山南北,活动在今内蒙古、甘肃
一带。 ②阴山——诗中主要指的就是大青山,在内蒙古自
治区中部,东西走向。“敕勒川,阴山下”,就说出了敕勒川
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上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
给人以壮阔宏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视
四野,天空就像其大超级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湛蓝的颜色,草原一望
无际,茫茫一片。 综合分析起来,敕勒川岂不就是咱们脚
下的这片土地吗?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
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为阔大恢宏,到末句——“风
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
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特别丰茂,牛群羊群通通隐没在那绿
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
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
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处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
动态,由苍茫一色变成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
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歌中
描画了奇丽的草原风光和兴旺的畜牧景象。其实敕勒川就是
今天的土默川,北朝时这里因为有敕勒人驻牧而得名敕勒川,
明清时又因为蒙古土默特部驻牧而改称土默川。而今天呼和
浩特的这片土默川,即呼和浩特平原,即是古代敕勒川的中
心地带。 士默川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西起包头昆都
仑河,东至蛮汉山,北靠大青山,南濒黄河及和林格尔黄土
丘陵,东西长200余千米,西部平均宽19千米,东部宽达
100多千米,呈三角形总面积约8千至1万平方千米,系由
黄河和大黑河冲积而成。整个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条件适宜,
土地肥沃,水源丰硕。在古代,广漠无垠的敕勒川因为紧傍
“草木繁茂,多禽兽”的阴山,所以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
摇篮,有许多民族前后在这里生息繁衍。据史书记载,战国
时期,赵武灵王曾经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市金河镇一带成立马
苑,放牧军马,推行胡服骑射,准备与壮大的秦国决一雌雄;
端庄俏丽的王昭君出塞经此西缘北上漠北草原,与呼韩邪单
于结为夫妻,汉匈人民和睦相处近60年,长城内外出现了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的祥和景象;鲜卑拓跋部在盛乐成立代国和北魏前期政权时,
“自东山至西河二百里,北山至南山百有余里,每岁孟秋,
马常大集,略为满川……”。这里的川,指的就是敕勒川。 敕
勒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这里的敕勒人生活在
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敕勒人的先人是汉时生活在漠北
的丁零族人,他们擅擅长制造高大车轮的车子,这样可以顺
利地走过蒙古高原上的茂草厚雪、沼泽河流,因此,那时的
人把其又称为高车族。那时,敕勒人的高车曾常常翻越阴山
山脉碾进北魏的疆域,直接要挟着北魏王朝的统治。因此,
北魏统治者曾一度放慢南下中原的脚步,腾出手来多次亲率
大军越过阴山去攻打袭扰自己北疆的敕勒各部。后来敕勒人
那高大的车轮终究没能招架住鲜卑人的铁骑,很多的敕勒部
落接踵归附。就是在五世纪初,那时的北魏王朝曾把贝加尔
湖东部数十万敕勒人迁移到漠南来。因此,有相当一部份敕
勒人便在鲜卑人的差遣下,坐着自己那高大的车子,趋赶着
成群的牛羊,悠悠地追赶着水草翻越阴山山脉出此刻阴山南
麓的蓝天碧野当中。在这里他们居住下来,于是有人把这片
区域称之为敕勒川。 回顾历史,咱们可以想象,敕勒人茫
然地
把目光投向远方,远方除无边的茂草,就剩下漫漫的天
穹了。阴山的主峰大青山如一道高大的屏障挡住了漠北干冷
的大风,黄河在河套地域的迂回又为此提供了充沛的水源,
因此,土肥草美,林茂水沛。虽然这是一片陌生的土地,但
对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而言,这里无疑就是自己最美
的家乡。因此,敕勒人便选择了这里,让那茂盛的草原和无
边的天穹把自己的生命变成了草青草黄的重重复复,一代代
地就在阴山脚下这片广袤的大草原上辗转流动,以牧人的情
怀谱写着壮丽的诗篇。 《敕勒歌》不仅再现了敕勒川大草
原的自然风光,而且也令人充分表现出敕勒民族质朴豪迈的
胸怀。那么,这首流传千古的民歌的作者或演唱是谁呢? 它
是一个叫斛律金的敕勒人在军旅中为鲜卑将士和鲜卑化的
汉人主帅高欢振臂唱出的一首《敕勒歌》,让历史记下了这
个民族,也让这阴山脚下有了“敕勒川”这样一个响亮的名
字。 斛律金生存的年代,是我国历史上群雄争霸、社会大
动荡的南北朝时期。那时曾雄霸我国北方、其势力一度扩张
到中原腹地的北魏王朝也被割裂为了东魏和西魏。这个时期,
在今呼和浩特、包头的后山地域曾产生了许多英姿勃发、桀
骜不羁的英雄好汉,昔时曾别离从阴山北麓的怀朔镇、武川
镇起家,并前后窃取了东魏、西魏政权的高欢和宇文泰就是
产生在北朝后期的这样一对死对头。曾经创造过云岗和龙门
灿烂石窟文化的北魏王朝此时已是名存实亡了,后来高欢的
儿子废东魏成立北齐,宇文泰的儿子废西魏成立北周;再后,
北齐被北周所灭,而北周至宣帝时又由其国丈扬坚执掌大权,
杨坚废北周灭南朝陈国成立隋朝,华夏从汉末始至此历370
年又归一统。这就是那一时期的历史主脉。与这首《敕勒歌》
有关的,还应该说说这个诞生于白道地(今呼和浩特城北坝
口子村周围),起家于今包头固阳境内的北魏怀朔镇,曾夺
取了东魏大权的大丞相高欢。公元546年,雄心勃勃的高欢
曾集中了东魏全数的精锐之师去讨伐西魏,志在一举消灭对
手进而雄霸天下,不料想却在位于现在晋南稷山县的玉壁城
下遭西魏名将韦孝宽重创而溃不成军。为整顿军纪,振奋士
气,共度难关,老谋深算的东魏军主帅高欢特请出了军中老
将斛律金,要他用歌声来鼓励军中士气。敕勒人斛律金当即
用鲜卑语挥臂吟唱出了这首东魏将士们超级熟悉和喜爱的
《敕勒歌》。气势雄浑、苍劲昂贵的歌声刹时间随战场厮杀
的风尘飘荡于军营上空,震撼着全军将士们的心。歌声把他
们带回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大草原,带回了阴山下
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故乡。一般来讲,
思乡必厌战。不知何故,这思乡之歌倒鼓励了士气。歌声让
他们个个饱含热泪,军旅刹时群情激奋、士气昂贵。回忆起
连年转战驰骋的草原,和多次战胜仇敌的那些难忘的岁月,
此时的军中主帅高欢也禁不住老泪纵横了。雄浑的歌声拂去
了将士们萎靡不振的神色,也荡去了高欢心头的愁闷。就是
这样一首歌,使东魏大军没有被因攻城而自致惨败的气氛所
瓦解,而是顺利地返回了自己的国都邺城(今河北邯郸)。
一首依附鲜卑族的敕勒人在平时的生活中赞颂自己美丽家
乡的歌谣能有这么庞大的感染力,这或许是那东魏的统治者
们怎么也无法想象到的吧!据《乐府广题》推论,昔时斛律金
在玉壁城下唱出这首大气磅礴的《敕勒歌》时用的是鲜卑语,
后来才译作“齐语”(北齐立国后国语为汉语),那是因为那
时东魏的达官显贵们多是鲜卑人,而北齐王朝的奠基者高欢
则为鲜卑化的汉人。《敕勒歌》被译成汉语,这就是千百年
来口口传诵的《敕勒歌》。我想,斛律金肯定也会用敕勒语
吟唱这首歌,可是这没有被史书记载下来。咱们不知道这歌
词通过这其中多次的翻译,那原来敕勒语的歌词究竟是怎么
样的?还有那激越豪迈的曲调又是如何谱写的?这些也象眼
前这古老的敕勒川一样离咱们远去了,留下的仅是让今人连
翩的浮想和不尽的遐思。 此刻大家能够听到的《敕勒歌》
是由我区蒙古族著名歌手腾格尔演唱的。敕勒歌雄浑壮阔,
悠扬高亢的气势与南朝诗歌娇媚纤巧的风格恰成对照。这种
壮美的审好心识,后来成为内蒙古文学艺术的传统。敕勒歌
至今仍脍炙人口,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至宝。“敕勒
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
草低见牛羊。”这首流传千古的《敕勒歌》可谓是众所周知。
可是真正的敕勒川文化,却并非被太多的人知晓。此刻咱们
正在尽力挖掘、宏扬传承已久的敕勒川文化。据有关史书记
载,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古敕勒川地域以游牧经济为主,
但由于临近中原,受农耕文化逐渐北移和明代中晚期以来蒙
汉民族逐渐融合等诸多因素影响,那时较先进的农耕经济逐
渐“蚕食”游牧经济,到清朝光绪年间,农耕已成为这一地
域的主要经济形式了。草原孕育了古代游牧民族,历代人传
唱的这首“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歌见证
了古时敕勒川草原迷人的景色。而今,咱们唱着《美丽的草
原我的家》,追寻梦中依恋的碧野天穹。
更多推荐
草原,敕勒川,敕勒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