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东风雪铁龙4s店)
文 潮
马丁 ●
罗 与 堂?塞贡多?松布拉
中 “ 乔入’’
形象建构的比较
+j1
●t卜
耶高 白团
。史嘉琦
摘 要:19世纪初期,在阿根廷广袤的潘帕斯草原上诞生了以描写高乔人的生活场景、风俗习惯及精神风貌为主
要内容的高乔文学。高乔文学发源于高乔人自创的民歌,其创作形式最初以诗歌为主,后于1 9世纪末20世纪初转
向戏剧和小说。由何塞?埃尔南德斯创作的史诗 马丁?菲耶罗 是前期三部高乔史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
而由里卡多?吉拉尔德斯创作的 堂?塞贡多-松布拉》则是后期高乔小说中最为出色的一部。对比两部作品在
“高乔人”形象建构上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清晰地把握在时代发展背景下,高乔人在阿根廷社会中的变化
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高乔文学高乔人形象建构
一
、
高乔人与高乔文学
了崇高声誉”[1](P67 。高乔诗歌的成功使得作家们看到了
自西班牙殖民时代起,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就生活 将这一文学主题拓宽至其他文学领域的可能性。于是,在
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殖民者与土著印第安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高乔生活为主题的其他文学形式,
结合而产生的印欧混血种人以及土生白人(西班牙殖民者
如散文、小说、戏剧等悄然兴起,并逐步取代了高乔诗歌
的后裔),在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以牧牛、马为生,他 的地位。其中,由里卡多?吉拉尔德斯创作的《堂?塞贡
们被称为“高乔人”。“高乔”一词最合理的词源解释来 多?松布拉》便是高乔小说中一部不朽的佳作,而它的发
自于印第安土著语言阿劳加语中的词语“古阿乔”,意思 表也标志着高乔文学进入了尾声。
是“没有母亲的”“私生的”“孤儿”。这刚好道出了高
乔人身份认同感的缺失。这些“草原的孤儿”终日过着流
二、《马丁?菲耶罗》中高乔人形象的建构
《马丁?菲耶罗》是阿根廷诗人、政治家何塞?埃尔
浪的生活,辽阔的草原赋予了他们放荡不羁、崇尚自由的
南德斯于1872年发表的一首长诗,诗中高乔“巴雅多尔”
天性,而半草原半荒漠的艰苦生活环境则锻造了他们吃苦
马丁?菲耶罗以自弹自唱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耐劳、坚韧不拔的品格。高乔人喜爱弹唱(这是他们用以
抒发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和对高乔人悲惨命运的
排遣无边寂寞的方式),在劳作之余便在小酒馆中弹起吉
哀叹。诗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通过马丁之口揭露了冰冷
他琴,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编成通俗易懂的民歌演唱给听众
的社会现实,从而引发了下层高乔民众的强烈共鸣。而本
听。其中一些出色的弹唱者成为“巴雅多尔”(payador,
诗也因其对“高乔人”这一带有独特民族印记的群体的描
义为“弹着吉他席地吟唱的民间歌手”),而他们即兴创
绘而成为阿根廷民族传统及民族精神的载体,达到了史诗
作的民歌“巴雅达”(payada,义为“即席诗歌、即席吟 的高度。1879年,应读者的需求,何塞?埃尔南德斯又发
唱”)则为高乔文学的产生提供了最原始的参照。后来,
一
表了一部名为《马丁?菲耶罗归来》的续篇。
细细品读《马丁?菲耶罗》便会发觉,在这部作品 些诗人开始模仿巴雅多尔,用通俗的语言创作描写高乔
人生活的诗歌,从而使高乔文学完成了从口头到文字、从 中,“高乔人”的形象建构是复杂、多层次的,并且带有
民歌到诗歌的过渡。由诗人何塞?埃尔南德斯创作的长篇
一
种世俗感。诗人没有对高乔人的性格弱点加以掩饰,相
诗歌《马丁?菲耶罗》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有影响 反,他以客观的态度表现出高乔人性格的多面性,用质朴
力的作品,它“使高乔叙事诗真正达到史诗的规模并赢得 的文笔描绘了高乔人的生活百态。阿根廷作家米格尔?卡兰
量
主
……
皇
文
内在其写给埃尔南德斯的信中指出,后者写出了“真正的
乔人在这个“文明”社会中的地位甚至还不如那些一无是
高乔诗句”,并称赞其作品“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何
处、懦弱无能的“外国佬”,这最终使他下定决心一定要
塞?埃尔南德斯自己也曾说:“书中特定环境里的人物应
逃出这个无底牢笼。经过几年戍边生活,马丁逐渐认清了
当讲他自己的、特定的语言,要有他自己的个性、风趣和 这个所谓“文明”社会外表下所隐藏的一些丑陋的本质。
天然的缺点。”下面,谨以主人公马丁?菲耶罗及其好友 与此同时,社会不公和生活艰辛所产生的愤怒和惆怅也在
克鲁斯之子皮卡蒂亚两个人物形象为例分析作品中高乔人
他心底不断堆积,几乎使他崩溃。而当他好不容易逃出樊
的形象建构。
笼、重获自由时,家产被收、妻离子散的现实成为了压垮
(一)马丁?菲耶罗:自然赋予的野性与受到压迫后
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文明”社会的压榨和步步紧逼使他
形成的“野蛮”
内心积压己久的负面情绪瞬间爆发,如同火山喷发一般,
不难发现,在《马丁?菲耶罗》中,同其他高乔人一
让他热血沸腾,几乎失去了理智。带着一种近乎于绝望的
样,主人公马丁?菲耶罗身上是带着一种自然赋予的野性
野蛮,他如一头猛兽发出了怒号: “那时候我曾经发誓,
的。他放荡不羁、桀骜不驯、争强好胜而又勇敢无畏、崇
比豺狼更狠十分!/我可是像只猛虎,小虎崽已被偷光,
6](P59)从此,他
尚自由,茫茫原野任其驰骋,拓展了他心中那片广阔的天
不叫他败下阵去,也让他逃亡他乡。”[
地,也成就了他那不凡的豪气与胆识。正如他自己所高声
再不甘心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决心誓死反抗: “我不负
吟咏的那样: “羊群里我是头羊,牛群里我亦称王,生来 天下之人,但我也至死不屈。谁再想将我坑害,定叫他
便不同凡响,不服气可来较量。/风险当前无所惧,白刃加 枉费心机。/尽管都说高乔人,如愚似痴官马魂。每逢苦
颈有何愁?艰难困窘般般有,几曾见我锁眉头?/茫茫大地 难压头顶,无人胆敢不屈身。我看为人莫认命,只要心中
何足道,我志无垠更辽阔。毒蛇岂敢把我伤,骄阳不炙我 血尚温。”_71( 成了亡命之徒的马丁?菲耶罗变得愈发
前额。/自由是我的荣光,生活像飞鸟一样。任何人休想追 野蛮冲动、肆意妄为,“这一次非同以往,酒醉后大打
上,一旦我展翅翱翔。/我未曾享受爱情,但自由给我报
偿;苜蓿草权作卧榻,身披着闪烁星辰。”[3]
一
场”[s](Pe”,并最终因此犯下杀人的罪行,但他却认
这孤傲
为这是为保命而进行的合理的自卫,甚至还有点“维护
的草原之子身上所散发出的原始的野性,如同潘帕斯正午
名誉”的色彩:“一见你烧酒沾嘴,就骂你高乔醉鬼;
的骄阳,炙热、浓烈而又充满生机。
一
见你踏进舞厅,就诬你极不正经;只有靠自卫造反,
91(P ……最终,他发誓要“用
然而,高乔人固守的那份与世无争的宁静还是被现
要不然……早晚完蛋!”[
代“文明”的步伐打破了。他们被卷入时代的洪流,被迫
钢刀利器,将道路重新开辟”[ ](P72)。马丁的悲剧不是
参与到与土著印第安人的作战中。边关艰苦的生活条件、
一
个个案,而是“文明”对所谓“野蛮”进行压制的背景
沉重的劳役、残酷的刑罚、长官的腐败昏庸使他们的身心 下,高乔人边缘化处境和内心痛苦挣扎的缩影。
遭受到了巨大的折磨,仿佛是失去了自由、被迫进行劳作
的马儿,因而时常愁绪万千,感慨自己命运悲惨、命途多
(二)玩世不恭、精明狡诈
与第一部不尽相同,何塞?埃尔南德斯于1879年出
舛。在《马丁?菲耶罗》中,马丁对自己在边关度过的岁
版的续篇《马丁?菲耶罗归来》少了些大起大落的情节,
月的讲述就是当时高乔人戍边生活的真实写照。 多了些相对平静的、世俗化的描写,从而突出了“高乔
马丁?菲耶罗在一次小酒馆的演唱中被抓而分派边
人”形象的多面性,同时也使之更为饱满、鲜活。智利著
疆。边疆军营生活条件异常艰苦,马丁在承担繁重的劳役
名文学评论家阿图罗?托雷斯?里奥塞科在其著作《拉丁
的同时受尽了上司的凌辱,不仅时常遭受皮肉之苦,心
美洲文学简史》中这样写道: “《马丁?菲耶罗》的确有
灵上也受到极大创伤。最终,他实在无法忍受,便毅然
着两个不同的西班牙先例——罗曼采和流浪汉小说……就
选择出逃。在讲述自己的戍边生活经历时,我们能够明
后者的情况来说,马丁有时候具有某些流氓的品性,可是
显感受到其内心的酸楚与愤怒。谈到兵士的住所时,他
在另外两个人物:老人比斯卡查和皮卡蒂亚身 }二,则表现
皮卡罗’ (西班牙语,意为流浪汉)的所有的
这样描述: “这些个破楼烂堡,老鼠都不屑一顾,耗子
了西班牙‘
洞远比它好。”¨4](P2I);面对长官的昏庸贪腐,他义愤填 伎俩和哲学。”[n](P149)托雷斯?里奥塞科提到的西班牙
膺,却也有苦难言:“让这些坏蛋坯子,被贪心胀破肚 文学中的“流浪汉”形象的确在《马丁?菲耶罗归来》中
肠!……我恰似沙漠雏驼,对他们无可奈何。倒不如暂
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其中,马丁好友克鲁斯之子皮卡蒂亚
且装死,也免得惹下大祸。虽然是心中有数,且装作昏 就是这种流浪汉形象的典型。“皮卡蒂亚”(picardia)
聩梦魔。’’fs](P41—42)而“哨兵事件”使他彻底认识到,高
在西班牙语中有“狡猾”“玩世不恭”之意,而此名即是
2015.O5
对此人性格特点的暗示。皮卡蒂亚年幼丧母,又不知生父 是一个虚幻的“影子”(西班牙语中sombra意为“影子”
为何人,只好独自在草原上四处漂泊流浪。家庭温暖的缺 “阴影”)。小说开端,在堂塞贡多首次出场时,作者便
失和社会生活的磨砺使他过早地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变得 直接点明了这一点: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幻影,一个影子,
玩世不恭而又精明狡诈,活脱脱一副西班牙流浪汉经典形
一
个转瞬即逝的东西;它更像一个思想,而不像一个生
象“小拉萨路”的翻版。作品中有两个情节充分展现了其 物;它是以一种漩涡的力量拉着我,把我吸进河水深处的
性格特点。第一个场景发生在皮卡蒂亚被信奉天主教的嬷
东西。[15] "而在小说的末尾,当堂塞贡多离开“我”,
嬷们收养期间。嬷嬷们教他念祷词,而他却心不在焉,与
重新消失在茫茫草原深处时,作者重申了这一事实:那渐
身旁的姑娘调情,从而念错了祷词,丑态百出,令人忍俊
渐远去的,与其说是一个人,还不如说是一个思想。突
不禁: “那嬷嬷教我学说: 圣教的那些信条。’我的嘴
然,他消失了,使“我”的思考脱离开了目的物。“松布
不听使唤,直急得心似火烧。我看了黑妞一眼: ‘圣妞的
拉……影子……”,“我”反复地说着。[16](P233)
那些信条。’”f12](P2s zs”嬷嬷们训斥他,他十分窝火,
(二)兼具多种美好品质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堂塞贡多?松布拉具备了几乎 便在心底里暗自祈求: “让她们连同祈祷,统统到地狱里
面!”[13](P282)……第二个场景是他在逃离嬷嬷们的管教后 所有高乔人所应具备的美好品质:沉稳、镇定、耐心、坚
到小酒馆谋生,与酒馆老板在牌局中串通,通过各种作弊 毅、友善、包容等等。他能够出色地完成驯马师的工作,
伎俩骗人钱财。其中,对这些骗人伎俩的描写可谓淋漓尽 将暴躁的野马驯得服服帖帖,也能够从容应对警察局长的
致,将皮卡蒂亚精明狡诈的个性充分展现了出来:“牌故 无理挑衅而面不改色;能够忍耐长时间艰苦的赶场工作,
意叫人看见,装得像疏忽一般,对方便孤注一掷,其实早
风吹日晒雨淋而没有丝毫抱怨,也能够以宽广的胸襟和气
中计受骗。因为只露出假的,真的却藏在后面。玩蒙特更 度容忍他人有意或无意的冒犯,有时还不忘加上一两句自
要仔细,这一点切记心间。手指需一齐用力,将纸牌攥紧 嘲以调节氛围……同时,他还具备一种普通高乔人不具备
遮严。找座位要高一点,光线应来自后面……”[“] zs∞可
的品质:博学多才。他不仅精通赶牲口师傅的学问、驯马
以说,皮卡蒂亚代表了高乔人的另一种形象,即深谙生存 师傅的巧计,医术十分高明,而且在寻欢作乐方面也毫不
之道、游走在市井角落的流浪汉形象。这种形象与前文提
逊色,弹唱、舞蹈、作诗样样精通。而所有这一切,也
到的野性与野蛮共同构成了高乔人性格的多面性,也体现
了《马丁?菲耶罗中》中高乔人形象建构的复杂性。
三、 《堂?塞贡多?松布拉》中高乔人形象的建构
《堂?塞贡多?松布拉》的作者里卡多?吉拉尔德斯
1886年出生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因从小生活在
“仅仅是他广博学识的一个小小的火花”[”](P68 ……总
之,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要将所有美好品质全部移植在堂
塞贡多身上,塑造一个完美的理想化存在。
(三)热爱自由
同其他高乔人一样,堂塞贡多对自由也有着深深的
父亲的庄园而对当时草原上高乔人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十分
热爱与崇敬,这使他始终一个人过着孤寂的生活,而决不
熟悉。1926年,他发表了小说《堂?塞贡多?松布拉》, 肯停下流浪的脚步。关于这一点,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可
标志着其文学创作达到了巅峰。这部作品因其对高乔人形 是在这一切之外,在这一切之上,堂塞贡多最热爱的还是
象的完美化描绘及其所使用的独特的艺术手法而成为阿根 他自己的自由。他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独来独往的人;对于
廷高乔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经典著作,同时这部作品的发表 他,与人们的长久相处,结果只会引起一种无可避免的厌
也标志着延续了近一个世纪的高乔文学进入了尾声阶段。
●
倦。作为行动,他最喜欢的是不停地行走:作为谈话,他
在高乔人形象的建构方面,这部作品与《马丁?菲耶 最喜欢的是自言自语。[ ](P68)
罗》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这部作品中,高乔人的形象不
(四)神秘性
再是一种真实的、复杂的全景式建构,而是被理想化、完
除此之外,堂塞贡多?松布拉还有一个十分特别之
美化,被提升为一种脱离了真实的虚幻存在。下面仅以小
处,那就是他的神秘性。在叙述者“我”的眼中,堂塞贡多
说主人公堂塞贡多?松布拉为例分析该部作品中高乔人的
形象建构。
一
“是一个‘蒙面的人’,一个神秘的人,一个说话很少的人,
个在潘帕斯草原上令人疑惑、令人钦佩的人”[1g](P14),
(一)虚幻的存在
首先,正如其名字的含义所指示的那样,吉拉尔德斯
他知晓许多关于巫师和魔鬼的传说,有时还能够预知未来。
“我”也曾对此产生疑惑:“为什么我的寄父那么肯定堂
创造的堂塞贡多?松布拉这个形象,与其说是一个有血有 西斯托的孩子病重?……难道他相信巫术?他讲的那些故
肉、实实在在的人,倒不如说是一个理想化的完美存在,
事,是一本正经地讲的吗?”[20](Pl2 0)……然而,“我”知兰
要
看
∞
道这些疑惑终究是找不到答案的:我的头脑再发热也没有
与现实中高乔时代结束相反,20世纪初,随着民族
用。我已经明白,堂塞贡多不会答复我[21](P ”。或许,正
主义在拉丁美洲的萌芽,本已消逝了的高乔英雄主义精神
是这些神秘的元素使得堂?塞贡多原本就虚幻的形象更加 作为阿根廷民族精神内涵的核心又一次在阿根廷人心中复
飘忽;而也正是这些元素的添加使得《堂?塞贡多?松布 活,“高乔人从此一跃成为神圣的民族原型”[。。] s”。而
拉》这部作品脱离了纯粹的现实主义的范畴,蒙上了一层 童年在庄园与高乔人共度的那段岁月在里卡多?吉拉尔德
奇幻而又迷人的色彩。
四、产生差异的原因
斯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心底里的那份高乔情
节随着岁月流逝非但没有褪色,反倒愈发浓厚,像一杯陈
从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两方面来考虑, 《马丁?菲 年老酒,散发着诱人的醇香。因此,他希望用自己的文字
耶罗》与《堂?塞贡多?松布拉》中高乔人形象建构的 留住高乔人,留住他们的桀骜不驯、他们的勇猛坚毅和他
差异与社会背景的变化及作者自身经历的不同有着密切 们对自由的向往,让后人在对文本的阅读中慢慢地体会、
的联系。
《马丁?菲耶罗》创作于l9世纪60年代,当时罗萨斯
的独裁统治刚刚宣告终结,阿根廷正站在国家统一后实现
发展与进步的新的历史节点上。米特雷政府及萨米恩托政
府均代表了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中央集权派的利益,他们
提倡效仿欧美,通过工业化、鼓励从欧洲移民、引进先进
教育制度等措施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而在对待高乔人
这一土著群体的问题上,中央政府却秉持一种漠视甚至歧
视的态度。中央政府将高乔人当作阿根廷通向“文明”的
障碍,萨米恩托总统本人就曾利用流浪法等措施镇压高乔
人。这导致了当时高乔人在社会中被极度地边缘化,社会
地位十分低下。
《马丁?菲耶罗》的作者埃尔南德斯不仅是一位诗
人,还是一位政治家。他对高乔人的处境抱有同情和怜
悯,并主张维护其权利,提高其社会地位。埃尔南德斯曾
明确指出:“高乔人应当成为公民,而不是贱民;应当既
承担义务又享受权利。他们的文化应当使其地位得到改
善。”[22](P56)在这部作品中,埃尔南德斯用冷峻的视角和
细腻的笔触对高乔人的生活境遇的改变及心理活动进行了
刻画,描绘了高乔人独特的个性以及他们逐渐被“文明”
社会逼入死角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绝望的挣扎与反抗。可
以说, 《马丁?菲耶罗》这部调子略显沉重、带有些许野
蛮色彩的作品是当时高乔人社会处境和生活境遇的真实写
照,反映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与怜悯,同时也是作者为他
们所遭到的不公正待遇而向当时社会发出的呐喊、提出的
抗议。
高乔人的足迹最终还是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19世纪
末2O世纪初,伴随着阿根廷畜牧业的发展,一道道带刺的
铁丝篱笆将原本宽广的潘帕斯草原分割为片片牧场,而失
去了自由驰骋天地的高乔人也从此走下马背,走进牧场成
为了牧业工人。原来那个飘扬着马蹄声和巴雅多尔的琴声
与歌声的草原高乔时代从此结束了。
2015.05
感受,即使那只是一个经过了精心修饰的、不那么真实的
“影子一般的形象”。可以说, 《堂?塞贡多?松布拉》
是里卡多?吉拉尔德斯献给逝去的高乔英雄主义的一首挽
歌。小说开头的这段献辞便是作者最由衷的心声:“献
给我故乡的父老们。/献给我不认识,却是本书灵魂的人
们。/献给高乔:我心中神圣地保藏着的高乔,犹如圣体匣
保藏着的圣体。”[24](P1
注释:
[1】赵振江: 《马丁?费罗与高乔文学》,拉丁美洲丛刊,1981
年,第3期。
【2]米格尔?卡内:《写给何塞?埃尔南德斯的一封信》,(阿根
廷)国家报,18 76年。
[3】【4】[5】[6】[7】[8】[9】【1 0】【1 2】【1 3¨14]赵振江译,【阿根延]
何塞?埃尔南德斯: 《马丁?菲耶罗》,湖南人民出版社,l984
年版。
【11】吴健恒译,[智利】托雷斯?里奥塞科: Ⅸ拉丁关洲文学简
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 78年版。
[1 5】【1 6】【1 7】[1 8】【1 9】[20】【21】【24]王央乐译,[阿根廷]里卡
多?吉拉尔德斯: 《堂?塞贡多?松布拉》,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年版。
[22】[2 3】刘承军: Ⅸ阿根廷文化结构中的<马丁?菲耶罗>》,拉丁
美洲研究,1988年,第3期。
(史嘉琦洛阳外国语学院471003)
更多推荐
生活,文学,社会,形象,草原,作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