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宝来自动挡报价-本田杰德最新价格
2023年11月26日发(作者:大众5 8万车型)
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其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发展新能源汽车、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对解决传统燃油汽车
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新能源汽车为研究对
象,从新能源汽车发展背景、整车和三电系统综合分析了中国新能源
汽车目前的产业与技术发展现状;提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目前存在基
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电池回收利用率低、基础器件关键技术未掌握
等问题,探讨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规划。
在当前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由于其环保与
节能的特点,受到了发达工业国家的广泛重视。中国作为世界上首批
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发展产业的国家之一,已经成功引领了世界新
能源发展的潮流。如图1所示,自2015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也从2013年的1.8万辆
跃升至2022年的近700万辆。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不断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扩张不断加速,配套产业逐步完善,规模持续扩大,
综合竞争力明显地提升。
图1 2013—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1
01 新能源汽车发展背景
随着能源危机愈演愈烈,新能源取代传统化石燃料已经成为了一
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在2021年全国两会中,中国首次将“碳达峰、
碳中和”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要在2030年前达到二
氧化碳排放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全球碳排放承
诺。但是目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能源消耗总量和碳排放
总量仍处高位,绿色低碳的工业生产结构尚未有效形成,迫切需要对
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进行改造与转型。而新能源汽车作为低碳环保的
重要产品,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和重要的推动作用。
01 - 环境保护
节能与环保是当今时代主题,节能减排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
当今社会发展的方向。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对能源的需求也
越来越大,能源的过度消耗带来的资源枯竭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能
源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社会汽
车保有量大,且大多数汽车仍在使用传统化石燃料,消耗了大量资源
的同时也增加了碳排放。2021年全球各领域资源消耗与排放情况如
图2所示。据统计,汽车1年消耗的石油资源占据全球石油消耗总量
的25.5%,公路汽车碳排放占交通领域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解决
汽车产业高资源消耗与高碳排放问题、发展新能源汽车、推进新型清
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在当今节能与环保的时代背景下极为重
2
要。
图2 2021年全球各领域资源消耗与排放状况
02 - 产业升级
中国正处于“后工业时代”的大发展阶段,大多数产业都在向着
节能减排的方向迈进,对材料和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从能源结构来看,中国依然是全球第一大煤炭生产国、第二大
石油消耗国,对传统化石燃料依赖性依然很高,工业仍存在高消耗、
高排放的问题,迫切需要产业革新。打破资源环境瓶颈的约束在于转
变发展模式,汽车产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是调整产业
结构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促使汽车工业向电气化的方向转型升
级,是有效降低碳排放、减少化石燃料依赖度,逐步实现碳中和及碳
达峰的重要举措。新能源汽车作为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已
成为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者,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动
力。
02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3
01 - 整体产业概述
在政府补贴与政策扶持的驱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连年增
长,连续7年保持世界销量第一。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完善,
政府新能源补贴不断下降,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更是宣布在2023年
1月1日起将取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新能源补贴不断退坡,在一
定程度上对中国产业造成了消极影响,例如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
销量增长率首次转为负数,直接引发了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确定性”
增长的担忧,并传导至二级市场。但随后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再度实现增长便彻底消除了这种担忧,也表明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由
补贴驱动转为市场驱动,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围绕着“三纵三横”政策发展,即
以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主要发展对象,
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
为关键研究技术,提高中国汽车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完善中国新能源
汽车产业结构。新能源汽车整体产业结构和一般的汽车产业结构相比
要更加复杂,拥有数百个相关产业,其主要是在传统汽车行业的基础
上扩展延伸出来的,从而诞生了一种新式的庞大产业链,如图3所示。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包括各类矿石以及稀土等材料生产企业,而中
游产业链包括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件加工以及整车部分,包括电控系
统、电机系统以及动力电池等,下游产业链则包括各类新能源汽车等。
4
图3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02 - 关键零部件产业现状
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够实现完全国产化,与其关键零部件产业
结构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密不可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核心是电驱、电
控和电池技术,只有突破这3大领域关键部件的技术关卡,才能生产
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完全国产化。
在动力电池产业,中国在世界电池市场中占据主流地位,单是宁
德时代就占据了全球动力电池55.6%的市场份额。目前中国市场上主
要为锂电池与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其中锂电池占据主要地位。锂电池
具备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特点,发展起步较早,产业已经较为成
熟,已经形成了规范化、规模化的产业集群。锂电池主要包括钴酸锂、
5
锰酸锂、三元锂以及磷酸铁锂等种类,其中三元锂和磷酸铁锂分别凭
靠能量密度高以及正极材料稳定性好、循环寿命高等特点占据了主要
市场,并广泛应用于比亚迪、蔚来等多款车型。经过长时间发展,中
国动力电池产业水平明显提升、电池成本逐渐下降,电池能量密度明
显提升。目前中国三元锂电池主流产品能量密度已经达到
250W·h/kg,远超行业要求的210W·h/kg,但磷酸铁锂电池目前大
多数产品集中在160W·h/kg,距离行业标准180W·h/kg仍有一段
距离。
在电驱和电控产业,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各个产业链的推进发
展,电驱及电控系统产业逐渐成熟,开始由分立化向集成化、一体化
发展。电驱及电控系统上流产业主要有功率转换芯片、传感器和控制
软件等。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电机控制器装机量已达
231.6万套,预计市场规模为80亿元左右。目前中国电控及电驱产业
主要由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整车生产商、博格华纳等外国强势企业以及
近几年内崛起的上海电驱动、汇川技术等国内自主企业组成。国内由
于芯片等基础器件的技术瓶颈,与国外企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21
年就因为芯片短缺导致国内近150万辆汽车的生产需求无法被满足。
但随着芯片国产化的趋势以及政府、企业等各界的努力,芯片生产技
术有望突破,相信届时新能源汽车会再次迎来发展热潮。
03 - 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和加油站的功能一致,但在中国目前其规模
6
与数量远低于加油站。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最新数据
显示,截至2022年7月,全国充电设施累计达到398.0万台,各省
市充电设施分布数目如图4所示,全国71.7%的充电桩分布在广东省、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北京市、湖北省、山东省、安徽省、河南
省、福建省等10个地区,7月全国充电总电量约21.9亿度。虽然中
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逐年增长,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普及扩张。但是,
中国充电设施目前依然无法满足国内新能源汽车巨大的保有量,再加
上新能源汽车销量连年增长,目前的基础充电设施远远不够。此外中
国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缺点,广东省、北京市等发达
地区充电设施保有量远远高于国内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目前充电设
施按照配电形式可分为直流充电桩和交流充电桩。直流充电桩与交流
电网连接,采用三相四线的形式输入交流电压,输出可调直流电,可
以提供较大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满足高功率的充电要求,所以直
流充电桩又被称为“快充”;交流充电桩直接与交流电网连接输出交
流电,功率一般较小,充电速度相对较慢。
图4 2022年国内各地区充电设施
7
03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新能源汽
车已经进入了发展中的关键时刻,相关技术越来越成熟。新能源汽车
发展关键技术如图5所示,主要包括整车技术、动力电池技术、电驱
动系统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燃料电池技术。每种技术部分目前都位
于世界前列,并且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
图5 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
01 - 整车技术
就整车技术而言,整车质量对车辆续航里程和行驶制动等整车性
能有非常大的影响。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需求发展使得汽车质
量有所提升,这对于车体及车体部件轻量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这
8
也促使新能源汽车轻量化也变得更加迫切。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关键
技术当中,车身轻量化和三电系统轻量化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和企业关
注的核心问题。
新能源汽车车身轻量化的技术路径目前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轻
量化结构设计、车身刚度提升、高强度钢应用及先进成形工艺应用。
随着技术进步,车身轻量化结构设计的仿真优化手段得到了快速提
升,近些年安全功能评估(secure function evaluation,SFE)、多学科
设计优化(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MDO)等多学科优化
设计的应用逐渐增多。从整车的碰撞性能以及成本等多方面角度来
看,钢铝混合车身的应用逐步成为主流,例如特斯拉Model3、宝马
ix3等,其车身用材比例如图6所示。
图6 钢铝混合车身用材比例示意
纯电动汽车三电系统包括电池、电机和电控。其中三电系统质量
占整车质量的25%~40%,是整车质量最大的系统。三电系统轻量化
技术研究一般是从集成化设计、电池壳体轻质材料应用、电机壳体轻
9
质材料应用等方面开展。最终目标是实现车身、底盘和三电系统的一
体化和集成化设计。对于电池系统而言,动力电池包壳体的承载和性
能要求较低。需要满足的要求有高强度、高硬度、低密度和低成本等。
但是随着续驶里程的增加,动力电池的数量会逐渐增加,这导致了电
池包整体的质量逐渐增加。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的行驶里
程,减小电池系统对车辆动态性能和加速性能的影响,对电池外壳进
行轻量化设计是至关重要的。Pan等提出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外
壳在负载条件下轻量化设计方案,该方案通过建立非线性有限元电池
组外壳模型并开展模态实验进行验证。最后通过碰撞和挤压模拟实验
验证了该方案优化的外壳模型具有10.41%的轻量化增益。
02 - 动力电池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基于电化学储能的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性能、
安全性和寿命有很大影响。在电动汽车领域,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先进
性和在新兴市场的应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研发热点,因此锂离子
电池势必将在电动汽车和新能源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动力电池技术日新月异,在动力电池续航里程、寿命以及电池安
全方面,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续航里程方面,东风公司自
主研发的新款电池具有超长续航的能力。该电池的能量密度突破了
230W·h/kg,续航里程突破1000km。2022年举办的国轩高科第11
届科技大会中指出,中国将能够量产360W·h/kg能量密度的三元半
10
固态电池。在电池寿命方面,Aiken等实验发现将双氟磺酰亚胺锂
(LiFSI)作为电解质盐的电芯,可以有效减缓电池在极端工况下的容
量衰减问题。该团队还指出,在特定使用工况下,新型电池的使用寿
命高达100年之久。在电池安全方面,针对动力电池的研究也逐渐受
到各大高校的重视,以“电池安全”为关键词在知网平台检索发现,
2019年有关电池安全的文章仅有99篇,到了2022年,有关电池安
全的文章已经上升到了139篇,增长了40%。从高校论文也可以看出
中国在“热失控”“高温预警”等有关电池安全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
中国在锂离子动力电池专利数量方面取得较大优势。图7展示了
2000—2021年锂离子动力电池专利分布,全球共计申请相关专利
19801件,其中中国大陆地区专利申请就高达15501件,全球其他地
区专利申请4300件。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等中国公司,早在2003年就
已经开始在锂离子动力电池领域投入大量的研发力量,布局大批的专
利,极大地推动了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同时,2009
年以后,全球相关专利的申请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这与新能源汽车
的大力发展息息相关,由于电动汽车发展,各大厂商都加大了对动力
电池的研发力度,加快了相关领域的专利布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
展也由萌芽期逐渐进入了成长期。然而,动力电池受温度影响很大,
如何确保动力电池在低温行驶过程中电化学性能不受影响是亟待解
决的关键难题。赖玉军等从专利研发布局的角度针对动力电池低温加
热技术进行了现状分析,目前低温加热技术已成为动力电池热管理的
核心技术。其中,动力电池低温内部加热技术专利申请量在2002—
11
2021年仅占低温加热技术专利申请量的14.8%。但是由于内部加热技
术的加热效率和安全性均优于外部加热技术,其专利申请量比重逐年
上升。因此可以看出动力电池低温内部加热技术将是未来动力电池低
温加热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图7 锂离子动力电池专利申请量国家(地区)分布
目前国内动力电池技术发展较快企业的有蜂巢能源和比亚迪汽
车等。为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及安全性能,蜂巢能源短刀电池采用叠片
工艺。通过极片热复合与多片叠加融合技术在效率方面实现了极大的
突破。对比传统叠片路线,每亿瓦时 (GW·h)投资成本节省30%,
单位占地节省40%以上。同时,叠片法相比卷绕法,在循环使用后膨
胀力预计低40%以上,电池寿命提升10%。比亚迪的代表产品短刀电
池是将电芯做成“刀片”状的细长形状,长度可以根据电池包的尺寸
进行定制。刀片电池在装配时可以直接跳过“模组”这一层级,从而
直接装配成电池包,该设计可以在空间利用率上提升50%。刀片电池
能量密度可达到180W·h/kg,比有模电池组提升大约9%。虽然中国
12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发展已经逐步完善,但是如表1和图8所示的
由于电池爆炸而造成电池热失控和火灾事故的问题依然存在。如何进
一步提高动力电池的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表1 近年部分电动汽车起火事故
图8 近年部分电动汽车起火事故照片
13
03 - 电驱动系统技术
当前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力部件是电机、减速器和电机控制器相
互连接而成的三合一电驱动总成。由于电机高速运转而形成的巨大噪
声越来越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噪声、震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 vibrate
and harshness,NVH)性能研究的关注的重点问题。同济大学张友国
等对车用电机的NVH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分析了三合一电
驱动总成噪声源和传递路径,揭示了电机控制器盖板模态频率及刚度
和电驱动总成噪声的关联性,并且建立电控盖板的模态优化求解模
型,得到最优的拓扑形态。为了改善NVH性能,通过在电控盖板结
构上增加环向筋和径向筋来提升模态频率和刚度。研究结果表明经过
“加筋”优化后,电机的NVH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Wang等针对
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开槽优化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NVH优化
方法。通过永磁同步电机径向电磁力的理论公式,对6极36槽的车
用永磁同步电机的径向力的空间阶和频率特性进行分析,并通过实验
验证了理论仿真的准确性,为快速定位NVH的根本问题位置提供了
全新思路,提高了NVH的优化效率。在电机控制器方面,唐琳等针
对300V直流高压电池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进行研究,提出了新能源PMSM电机控
制器的整体框架,低压通信电路以及隔离电路方面的设计。张友国等
对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的盖板进行了优化和降噪处理,文章通过建
立盖板相关模型,并对其进行模态拓补形态优化,通过增加电控盖板
环向筋及和安装孔连接的径向筋减弱盖板的共振和受迫振动,从而降
14
低电机驱动过程中的噪音。
现代信号处理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机故障诊断,
然而在强噪声干扰情况下如何精确识别电机故障类型仍是一个挑战。
近年来,深度神经网络故障诊断和预测方面被广泛研究应用。然而在
强噪声干扰情况下如何精确识别电机故障类型仍是一个挑战,针对该
问题,汪文龙等提出了基于多尺度信号调节自编码器的永磁电机故障
诊断研究,通过采集电机的震动信号并通过小波分析分解得到信号的
多尺度特征,随后根据多尺度特征对应的精度进行原信号的调节和重
构,再将调节信号输入自编码器中,最终提升电机故障类型识别的精
度。相比于传统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抗噪性和稳定性。
04 - 智能控制系统技术
现阶段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系统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监控设
备、全球定位系统、视觉计算和大数据等多种技术设备进行协同来实
现整车控制。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系统的研发阶段主要包括虚拟仿
真、硬件仿真、台架测试和三高实验。通过科学分析和实验测试保证
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系统能将动力表现、能源消耗和安全可靠综合调
整进而实现性能最大程度的发掘。相较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具有
更高的电气化水平,其电子电气架构也更复杂,可能发生故障的问题
点也越来越多,故障出现后其诊断也变得愈加困难。因此,薛云鸿等
提出了一种统一故障诊断系统,从制定协议规范、软件实现、诊断测
试及实车测试4个角度着手,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兼容性和安全性。
15
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BMS)对于维持动力电池的健康状态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大多数情况下,控制器可以执行各种控制,例如过充、过流和短路
保护。由于每个电池组都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还需要使用一系列不
同类型的技术以支持特定车型的电池管理系统。在电池控制系统中,
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的估计是电池管理系统状态估计模
块的核心。
除了BMS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能量管理系统控制优化精
度问题也逐步得到改善。能量管理系统具有从电动汽车各子系统采集
运行数据,控制完成电池的充电、显示蓄电池的SOC、预测剩余行驶
里程、监控电池的状态、调节车内温度、调节车灯亮度以及回收再生
制动能量为蓄电池充电等功能。徐毓辰等研究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
量管理策略,分别基于模糊Q学习的能量管理策略、深度强化学习
的能量管理策略、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的能力管理策略3个角度入
手,探讨了提升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利用效率的措施。
05 - 燃料电池技术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
期规划(2021—2035)年》是中国首个氢能产业的中长期规划。2022
年上半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高速增长,6月产销数据再创年内
新高。单月实现产量527辆,销量455辆,在2021年6月高基数下,
同比依然增长18.7%、67.3%,环比更是大涨117%、342%,2022年
16
全年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共计3367辆,相比去年1586辆增长112.8%。
随着氢燃料然电池技术不断发展,车用燃料电池系统耐久性始终
是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瓶颈之一。燃料电池系统耐久性是指
燃料电池部件的使用寿命,通常指其在整个使用寿命期间,电池寿命
约占整个使用寿命的80%。王亚雄等立足车用燃料电池系统电控技术
分析了不同的运行工况和运行参数波动对燃料电池性能衰退的影响,
并结合基于模型的燃料电池系统控制方法可更好地实现温度、湿度、
压力等运行参数的管控,保证燃料电池处于合适工作条件,延长使用
寿命。
目前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电堆额定功率以50~70kW为主,而国外
应用在燃料电池汽车上的电堆功率已超过100kW,中国燃料电池汽车
的电堆功率等级普遍低于国际同类燃料电池汽车电堆功率等级。国内
大部分厂家生产的电堆,其性能指标虽然基本达到了国家燃料电池汽
车技术路线图在2020年所设定的目标值,即功率密度≥3.0kW/L、使
用寿命≥5000h、电堆功率≥70kW等参数,但是相比于国外还存在一
定的差距。
同时,目前燃料电池汽车售价仍高居不下。影响燃料电池汽车售
价远高于其他电动汽车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的电堆制造工艺不完
善,电堆研发制造大约占整车成本的40%以上,远高于其他组件。造
成电堆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电堆中的催化剂所含有贵金属Pt
较高。同时,电堆的核心组件膜电极制备工艺缺陷较多,使得催化剂
17
得不到较好的利用。在燃料电池电堆成本中膜电极和双极板是电堆的
两大核心部件,决定了电堆的性能和成本。关键部件方面,膜电极是
最为核心的部件,占据整个电堆超过60%的成本。目前,中国在降低
Pt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国际先进水平Pt载量已经降至
0.125~0.15g/kW,距离美国能源部的目标0.1g/kW已经不远,性能方
面要求膜电极的功率密度达到300mW/********,并且催化剂的质
量活性在循环3万次后损失不超过40%。因此,未来进一步提高Pt
的利用率,降低催化剂中Pt载量是最为重要的关键技术问题。
图9 2022年中国公共充电基础设施
04 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
01 - 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包括充电桩、充电站和换电站等,这是
推广应用电动汽车的基本保障。中国2022年充电基础设施呈上升趋
势,直到2022年7月已经达到157.5万台(图9)。但是,大多数充
电站建设均在中国中部、北部和沿海等地区,中国西北、西南地区和
乡村的充电桩基础设施极不完善,当地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
18
慢,这种情况降低了西北、西南地区和农村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欲
望,减缓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目前,乡村地区的新能源基础设施面临许多困难、设施不完善,
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陷入
困境,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是阻碍乡村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2022年5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商务部、农
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开展2022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的通知》,要求改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推动农村充换电基础设施
建设。通过完善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村居民绿色出行,促进
乡村全面振兴,主力实现“双碳”目标。
02 - 加强“四化”发展
新能源汽车“新四化”指的是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
在智能化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整车制造、模块化平台的
建设都有了很高的技术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5G通信、北斗导航已
经位于世界前列,为智能化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大数
据平台的搭建以及越来越多的优秀算法应用在新能源汽车的故障诊
断上,无疑使汽车更加智能化。
电动化是指新能源动力系统领域以电动化为基础,以互联化为纽
带实现大数据的收集,逐渐达到智能化出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也推
动了电动化技术革新。车用电子产品数量的提高和精密仪器的广泛使
用大力推动了智能化的发展。同时,由于智能化的高速发展,传统汽
19
车的电子电气系统又不能满足于未来智能出行的需求。因此智能化和
电动化会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崔久萍等立足于国内外研究成果,针对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论述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
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与传统汽车产业相融
合,汽车产业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企业的发展也会更加符合
绿色发展的口号,在让出行更加便利的同时也会让出行变得更加环
保。
新能源汽车网联化指的是车联网布局,即利用车载无线通信设备
和云端平台实现车辆与车辆、环境与车辆之间的动态信息交流,提高
交通运行效率。目前中国对于车联网的布局为推进以数据为纽带的
“人-车-路-云”高效协同。基于汽车感知、交通管控、城市管理等信
息,构建“人-车-路-云”多层数据融合与计算处理平台,开展特定场
景、区域及道路的示范应用。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的共享化是未来
汽车的发展另一大趋势。但目前新能源汽车共享市场并不大,共享模
式很难形成规模效应,而且市场还在不断细分。未来形成以特斯拉为
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共享市场会非常巨大。同时,随着中国“移动互联
网+”共享经济的兴起,“互联网+”汽车已经从概念走向实践。汽车
租赁作为“互联网+”汽车出行最后一公里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市
场前景。因此,汽车共享将成为未来新的汽车消费增长点。
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新四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法律
问题暴露出来,尤其是涉及到无人驾驶的安全问题,无人驾驶汽车技
术由于其“自动”地切断了驾驶员和事故之间的关系,导致中国目前
20
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对其进行规定,同时“滴滴打车”“共享汽车”
“网约车”相关平台的管理制度也有待完善,这些平台往往掌握大量
的用户数据,但是却缺少相应的监管措施,时常导致用户数据外泄的
情况,想要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得更加健康,相关的法律法规问题
必须得到重视和完善。
03 - 突破关键技术封锁
新能源汽车行业持久健康的发展关键要素就是突破国外的技术
封锁,其中车用芯片已经成为阻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难题。工业
和信息化部近期指出,中国汽车芯片供应短缺正在逐步缓解,下一步
也会加强供需对接,在过去的工作基础上,搭建汽车在线供需对接平
台,畅通芯片产供信息渠道,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机制。未来,汽
车芯片行业的发展趋势仍然是向着高能效、低能耗方向进行。汽车芯
片技术存在较强的技术壁垒,意味着汽车芯片制造并不是单一的企业
可以完成,政策帮助也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政府对芯片制造研
发提供越来越多的优惠政策,使得相关企业也加大了汽车芯片的开发
力度。未来汽车芯片行业的蓬勃发展将会不断完善中国的新能源汽车
芯片产业链,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新阶
段。
新能源汽车当前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新能源汽车区域发展
不平衡,目前的主要市场集中在东部和中部,西部和北部的市场潜力
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二是新能源商用车发展缓慢。截至2022年,新
21
能源商用车全年渗透率为10.2%,与新能源乘用车27.6%的渗透率相
比仍有差距。三是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同时,充电基础设施和加氢
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四是电池安全技术有待新突破。近
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层出不穷,这
严重打击了新能源汽车用户的消费信心。
05 结论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建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占据了全球较大
的市场份额。作为中国七大新兴产业之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受到了
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推动我国新能
源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很强的辐射
带动能力,许多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加快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资和
培育。除了政策扶持之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与新能源汽车相关
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研发和应用也大量出现。在多方努力下,
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也越加完善,除了加强了产业链韧性以外,从宏
观上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中国的新能
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将会进一步向好的方向发展,相关的建设工作也会
取得更佳的成效。
22
本田新锋范价格-进口大众途锐多少钱
更多推荐
国内纯电动汽车十大名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