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1日发(作者:东风猛士民用版2019款)
龙源期刊网
国内户外音乐节发展新模式探析
作者:李霜 范思聪
来源:《当代音乐》2019年第08期
[摘 要]
随着国内大小户外音乐节如火如荼地举办,文章以“江小白”YOLO青年文化节为案例,从主题文化、演出风格、宣传渠道、票务管理、区域划分等方面阐述了其差异化和品牌优势,指出这种复合式的休闲体验特色文化节是如何受到市场认可和追捧的,最后提出对国内户外音乐节新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音乐节;“江小白”YOLO;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19)08-0171-02
户外音乐节是一种新兴的以体验式消费为主的商业活动,它象征着明媚的阳光、青草的芬芳、激情的音乐以及青春活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传播性和难以估量的附加价值。在国外,户外音乐节已经走过半个世纪,并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发展体系。当它作为舶来品传入我国时,很快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兴办音乐节的热潮。
一、国内户外音乐节发展现状
我国最早的户外音乐节来自于2000年在北京迷笛音乐学校内举办的第一届“迷笛音乐节”。最初,迷笛音乐节是不收取门票的,因其规模较小,参与者不多,更像是一种汇报演出或音乐交友活动。2002年开始,迷笛音乐节正式收取10元的门票,这一举动也标志着中国的户外音乐节初具雏形,具有了商业价值,而媒体也称这次音乐节为“中国首次真正意义的露天摇滚音乐节”。[1]
随后,国内的摩登天空音乐节、草莓音乐节、张北草原音乐节、热波音乐节、长江国际音乐节、恒大星光音乐节纷纷登场,带给观众不可抗拒的激情与震撼的视听体验。如今,放眼国内,大大小小的户外音乐节如火如荼地举办,虽然各地音乐节举办的地点、时间乃至口号和主题都不一样,但很多音乐节的艺人阵容、曲目风格却有很大的重复性或同质性,扰乱了整个文化产业生态市场的平稳、健康、有序发展。
2018年,在各个音乐节厂牌经历了国内和海外资本的盲目刺激和接二连三的泡沫破碎后,这一市场危机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平流层”。一方面,不同的音乐厂牌依据不同的法定假日,竭尽全力地在为消费者提供口味不同的音乐节内容供君挑选;另一方面,国内户外音乐节在配套设施、演出流程等方面也随着业内人士和观众群体的监督不断地推陈出新、取长补短,
更多推荐
音乐节,演出,发展,模式,市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