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2012款起亚k2参数配置)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
题
一、句子默写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何澹澹,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5)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6)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____。(谭嗣同《潼关》)
(7)岁月如歌,时光转瞬即逝,正如孔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论语>
十二章》)
(8)诸葛亮《诫子书》中,告诫儿子不受世俗影响,淡泊宁静,坚定志向,实现远大
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根治网吧顽症, 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之一。
B.在网课学习过程中, 同学们要有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C.各种 “抢红包”活动吸引万千公众疯狂参与的原因是由于其玩法快速、新鲜、刺激。
D.实施 “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水平。
三、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 按要求作答。
走在节气里,你会发现节气的旖旎之美,它是一把折扇,竹骨纱面,掩yìng(甲)
着一折一折的流光,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走在节气里,你会发现
节气的yùn(乙)律之美,每一个节气都是一首民间小调,悠远轻快,喜庆淡
薄
①,
?
四季交替,炎凉对接,在世间更
迭
②、年轮往复、斗转星移里,蕴气象万千;走在节
?
气里,你的血脉更蓬勃,你的________, 你的气节更昂扬,你的民族、你的基因、你
的灿烂历史,被节气披上了一身灿烂的霞光。
(1)给文中①②处加点字注音。
①________②________
试卷第1页,总16页
(2)根据拼音为文中(甲)(乙)两处写出正确的汉字。
甲________乙________
(3)请仿照划线句写一句话,要求格式相似,语意连贯。
仿句: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
C.《秋词》的前两句诗人运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表达了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天净沙·秋思》作者运用静景与动景相映、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秋天的感想。
(2)同是写秋,(甲)中的“晴空一鹤”意象与(乙)中的“枯藤老树昏鸦”意象营造氛
围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五、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小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
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乙)
太行毛大福,疡医
①
也。一日,行术归,道遇一狼,吐裹物,蹲道左。毛拾视,
则布裹金数事
②
。方怪异间,狼前欢跃,略曳袍服,即去。毛行,又曳之。察其意不
恶,因从之去。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溃腐生蛆。毛悟其意,拨剔净尽,
敷药如法,乃行。日既晚,狼遥送之。行三四里,又遇数狼,咆哮相侵,惧甚。前狼
急入其群,若相告语,众狼悉散去。毛乃归。
昔一稳婆
③
出归,遇一狼阻道,牵衣若欲召之。乃从去,见雌狼方娩不下。妪为
用力按捺,产下放归。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可知此事从来多有。
试卷第2页,总16页
(节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疡医:治疮伤的外科医生。②数事:数件。③稳婆:接生婆。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其一
犬
坐于前________
?
(2)狼亦
黠
矣________
?
(3)
方
怪异间________
?
(4)狼
前
欢跃________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
B.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
C.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
D.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
(4)(乙)文以“可知此事从来多有”议论的方式总结,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玳瑁
王鲁彦
①洁净的白毛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玳瑁首饰的那种
猫儿,是被称为“玳瑁猫”的。我们家里的猫儿正是那一类,父亲就给它起了“玳瑁”这个
名字。
②它是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的,我不是很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给我
的信,从来不曾提过它。在他的心中,仿佛以为玳瑁毕竟只是一只小小的兽,比不上
任何的家事足以通知我似的。
③但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
④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外“咪咪”地叫
了起来。这叫声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
⑤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玳瑁,到这里来!”
⑥我初到的几天,家里突然增多了四个人,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惧,常不
肯即刻进来。
⑦“来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不见它进来,又说了。但是玳瑁只回答了两声“咪
试卷第3页,总16页
咪”,仍在门外徘徊着。“小孩一样,看见生疏的人,就怕进来了。”父亲笑着对我们说。
⑧但是过了一会儿,玳瑁在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已经跃到了父亲的膝上。
⑨“呐!在这里了。”父亲说。
⑩我们弯过头去看,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仿佛预备逃遁
似的。
?父亲立刻理会它的感觉,用手抚摩着它的颈背,说:“困吧,玳瑁。”一面他又转过
来对我们说:“不要多看它,它像姑娘一样的呢。”
?我们吃着饭,玳瑁从不跳到桌上来,只是静静地伏在父亲的膝上。有时鱼腥的气息
引诱了它,它便偶尔伸出半个头来望了一望,又立刻缩了回去。它的脚不肯触着桌,
这是它的规矩。父亲告诉我们它向来是这样的。
?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里去给它预
备饭了。那是真的。父亲从来不曾忘记过,他自己一吃完饭,便去添饭给玳瑁。玳瑁
的饭每次都有鱼或鱼汤拌着。父亲自己这几年来对于鱼的滋味据说有点厌,但即使自
己不吃,他每次上街去,总是给玳瑁带了一些鱼来,而且给它储存着。
?白天,玳瑁常在储藏东西的楼上,不常到楼下的房子里来。但每当父亲有什么事情
将要出去的时候,玳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
了几下,一直跟着父亲到门边。父亲回来的时候,它又像是在什么地方远远望着,静
静地倾听着的样子,待父亲一跨进门槛,它又在父亲的脚边了。它并不时时刻刻跟着
父亲,但父亲的一举一动、父亲的进出,它似乎时刻在那里留心着。
?晚上,玳瑁睡在父亲脚后的被上,陪伴着父亲。
?我们回家后,父亲换了一个房间。他现在睡到弄堂门外一间从来没有人去的房子里
了。
?玳瑁有两夜没有找到父亲,只在原地方走着,叫着。它第一夜跳到父亲的床上,发
现睡着的是我们,便立刻跳了出去。
?正是很冷的天气。父亲挂念着玳瑁夜里受冷,说它恐怕不会想到他会搬到那样冷落
的地方去的。而且晚上弄堂门又关得很早。
?但是第三天的夜里,父亲一觉醒来,玳瑁已在床上睡着了,静静的,“咕咕”念着猫
经。
?半个月后,玳瑁对我也渐渐熟了。它不复躲避我。当它在父亲身边的时候,我伸出
手去,轻轻抚摩着它的颈背,它伏着不动。然而它从不自己走近我。我叫它,它仍不
来。就是母亲,她是永久和父亲在一起的,它也不肯走近她。父亲呢,只要叫一声“玳
瑁”,甚至咳嗽一声,它便不晓得从什么地方溜出来了,而且绕着父亲的脚。
?有两次玳瑁到邻居家游走,忘记了吃饭。我们大家叫着“玳瑁玳瑁”,东西寻找着,
不见它回来。父亲却猜到它去哪里了。他拿着玳瑁的饭碗走出门外,用筷子敲着,只
喊了两声“玳瑁”,玳瑁便从很远的邻屋走来了。
?“你的声音像格外不同似的,”母亲对父亲说,“只消叫两声,又不大,它便老远听见
了。”
?“是呐,它只听我管的哩。”
?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予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我觉得。
(有删改)
试卷第4页,总16页
(1)作者说:“但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请结合文
章,简要分析父亲和玳瑁之间有哪些感情。
(2)体会下面句子中画线词的妙处。
玳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了几下,一直跟着
父亲到门边。
(3)第?段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猫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一种动物,人们常通过写猫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篇节
选的文章,与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猫》相比,两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安德鲁
文扬
①我的同事安德鲁来自德国,日耳曼民族的性格在他身上很显著。
②一个周末,我坐上安德鲁的吉普车和他一起去双子湖钓鱼。高速公路上的白色
牌上写着每小时限速120公里,安德鲁的车速也固定在120公里。周围的车子,一辆
接一辆地从我们身边超车而过。即便是目测,我也能断定他们的车速至少在128公里
以上。但安德鲁似乎视而不见,我们的吉普车像一匹老马似的,不断被那些大大小小
的车辆甩在后面。当一辆小巧玲珑、睁着骨碌碌两只大眼睛的甲壳虫车神气十足地从
我们身边驶过时,我再也沉不住气了,提醒安德鲁:“我们是不是开得太慢了?”安德
鲁问我:“这条公路限速是多少?”我说:“120公里。”安德鲁说:“那就对了,我的车
速也是120公里。”我以为安德鲁怕超速被警察罚款,便说:“我看过警察的罚款条项,
车速超过限速9公里或者9公里以上才罚款,只要我们的车速不超过128公里,我敢
保证,警察是不会罚款的。”我以为安德鲁被我说服了。可安德鲁说:“这不是罚不罚
款的问题,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我顿时哑口无言。
③我们钓鱼的湖泊靠近一个州立公园,两个同样大小的湖紧靠着,像一对双胞胎,
名副其实的双子湖。湖边上都是岩石,偏西的太阳照得湖水波光闪闪、金光四射。只
见安德鲁站在一块岩石上,“嗖”的一下,向前挥动鱼竿,抛出闪亮的渔线,然后迅速
收回,再抛出,再收回,整套动作潇洒利索,一气呵成。第二竿甩出后,一条活蹦乱
跳的鳟鱼上钩了!我惊呆了。我早就听说过“飞钓”,但这是我第一次看飞钓。随后,
安德鲁拿出一个塑料袋,往里面装满水,将鱼放进去,缩小袋口,把它放在岩石中间
的水洼里。我也学着安德鲁的样子在湖边“飞钓”,甩得胳膊都酸得抬不起来了,也没
有钓到一条鱼。
④当安德鲁钓起第五条鱼时,我们听到身后有汽车刹车的声音。从车里走下来一
个穿制服的男人,一看就知道是渔场的管理员。他向我们传达了此处钓鱼的规定:“你
们每人只能带4条鱼回去,并且只能带自己钓的4条鱼回去,不能拿别人钓的鱼,其
余的鱼必须放回湖里。”当得知塑料袋里的鱼都是安德鲁钓的后,他又转过脸对我说:
“你也不能拿他(指安德鲁)钓的鱼凑数。”听了他的话,我简直都想笑了。
⑤太阳落山时,我们准备打道回府了。安德鲁一共钓了十六条鱼,清一色的鳟鱼,
个头也差不多。而我依然是两手空空。
⑥看着安德鲁把塑料袋里活蹦乱跳的鳟鱼一条条扔回湖里时,我心里有些惋惜,
市面上根本买不到新鲜鳟鱼。管理员已经下班了。如果安德鲁想把这些鱼带回去,不
会有别的人知道。可这些话我不能对安德鲁说,我不想给别人留下不守规矩的印象。
试卷第5页,总16页
⑦眼看着塑料袋里只剩下八条鱼了,我以为安德鲁会到此为止。可是,安德鲁并
没有停手。当他提起一条鱼又要往湖里放时,我忍不住提醒他:“我们有两个人,可以
带八条鱼回去。”安德鲁弯腰把手中的鱼放到湖里后,抬起头来对我说:“你没有钓到
鱼,按规定,我们只能带4条鱼回去。”为了强调自己没做错,他又补充道,“刚才那
个管理员说,我们每人只能带四条自己钓的鱼回去。”
⑧我不再说什么了,眼睁睁地看着安德鲁继续往湖里扔鱼。最后,塑料袋里只剩
四条鱼了,安德鲁从随身带的包里拿出另一个塑料袋,放了两条鱼进去,并把袋子递
给我。我没好意思接,安德鲁看我不接,问我:“你吃过新鲜鳟鱼吗?”我说:“没有吃
过。”
⑨安德鲁听后,不由分说地把塑料袋塞给我,说:“你一定要尝尝新鲜鳟鱼的味道,
味道好得很!”
(选自《海外文摘》2015年第4期,有删改)
(1)文章主要记叙了安德鲁的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听了他的话,我简直都想笑了。(为什么“我简直都想笑了”?)
(2)我不再说什么了,眼睁睁地看着安德鲁继续往湖里扔鱼。(“眼睁睁”反映了“我”
当时怎样的心理?)
(3)文章第③段详细描写安德鲁娴熟的“飞钓”动作,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不少人觉得碎片化阅读是 “美丽”的。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耳熟
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同时,比起
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的纸质书,它的阅读成本更低。也有人对此表示“忧愁”。碎片化阅
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靠性。零碎的阅读根本无
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
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
愁”是共生关系。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任何人都要想办法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
便是这个世界上无根的流浪儿,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方法是深度阅读。
(材料二)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情况统计表
年份
2017
2018
综合阅读率
80.3%
80.8%
数字化阅读率
73.0%
76.7%
图书阅读率
9.1%
59.0%
报纸阅读率
37.6%
35.1%
期刊阅读率
25.3%
23.4%
试卷第6页,总16页
(材料三)
漫画《轻松听书》(见下图)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构筑人们精神家园的有效办法是深度阅读,这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
B.我国国民阅读形式多样,从2017到2018,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均有所增长。
C.数字阅读也是一种阅读方式,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体验。
D.碎片化阅读容易让人形成“惰性”,对自身成长无益,所以不需要。
(2)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
(3)请简要介绍(材料三)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七、填空题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________(与作者的关
系+人名)、朋友范爱农、父亲、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先生________。
八、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罗刹道:“泼猴!少要饶舌!伸过头来,等我砍上几剑!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与你若忍耐
不得,教你早见阎君!”行者叉手向前,笑道:“坡煌切莫多言。老孙仲着光头,任尊意
砍上多少,但没气力便罢。是必借扇子用用。”那罗刹不容分说,双手轮剑,照行者头
上乒乒乓乓,砍有十数下,这行者全不认真。罗刹害怕,回头要走。行者道:“嫂嫂,
那里去?快借我使使!”那罗刹道:“我的宝贝原不轻借。”行者道:“既不肯借,吃你老
叔一棒!”
上面文段出自《西游记》,文段中的“罗刹”是________(填人物)。孙悟空“三调芭蕉
扇”是西天取经路上的精彩片段。选文是孙悟空“________调芭蕉扇”(填一、二或三),
并简要说说另两次是用怎样的方法借调芭蕉扇的。
九、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植树的牧羊人》中,“我”无意中闯入“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的家园,见识了一段荒
原变绿洲的传奇;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因为攀登了一道看似“不可能”的
悬崖,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对他们来说,这样的旅行和冒险都“不虚此行”。
生活中,你肯定有过很多有意义令自己难忘的行走。请以“不虚此行”为题,写一篇记
叙文。
试卷第7页,总16页
要求:(1)自定立意,符合文体,字数不少于600字;(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试卷第8页,总16页
更多推荐
父亲,玳瑁,阅读,时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