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2021年新款5系-迷你小汽车报价及图片
2023年11月22日发(作者:迷你宝马车)
?
58? 华文文学2015.2.(总第127期)
史的诗?诗的史
——
论孙毓棠《宝马》及一种节奏形式的探索经验
关天林
摘 要:孙毓棠先生创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接近八百行的长诗力作《宝马》,在中国文学史上自
有其不能磨灭的意义。《宝马》一度被文学史研究者冷落,但它在发表之初已引起过颇热烈的讨论,七八
十年代以来,评述渐多,对于这部被誉为“给中国史诗塑了雏型”的作品,在时代意义、思想内涵和艺术
风格方面的理解自也越趋全面、深入,然而,《宝马》匀整而灵动、雄浑而舒卷的诗体,及其在节奏形式上
跨行、句法、收束、语调的特色,却鲜见针对性的总体分析。这些特点不仅与《宝马》这幅壮阔苍凉的画卷
的艺术成就血肉相连,从中也折射出作者的探索经验,并最终指向中国新诗在格律化与散文化、自由化
的矛盾中曲折发展的历史轨迹。
关键词:孙毓棠;《宝马》;新诗;长诗;节奏形式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5)2-0058-12
一
、
引言
国新文学史》,才重提《宝马》,而且推崇备至:“字
字细致、句句精巧、行行谨严”,“由精美的寸造积
成的宏大,所以美不胜收……这是中国传统文艺
在《宝马》正式刊出的前四期,《大公报?文艺》
便预告了将有这首“野心较大的”“历史叙事长诗”
的登场。‘ 322期(1937年4月11日)的《文艺》
版,《宝马》密密麻麻的占了一整版篇幅,编者还提
醒读者将会发表作者的解说文章和评论家的批
评。大约一个月后,孙毓棠的《我怎样写宝马》和冯
沅君的《读“宝马”》同时登载。冯沅君称许《宝马》
是“新诗中少见的佳作”,对其“丰富的想象力”
“雄厚的气魄”表示“欣羡与赞叹”。②同年,戴碧湘
撰文从阶级角度指出《宝马》思想的摇摆混乱,但
又认为它“音节的雄浑可以说是中国新诗坛上第
次出现的”,“给中国的史诗塑了个雏型”。
一
的独特风格”,“把生硬的资材,赋予血肉灵魂,写
成精练的诗。史诗所以特别尊贵,原因在此。‘宝马’
特别值得赞颂,原因也在此。” 唐浞是另一个努力
为《宝马》争取历史地位的诗论家,直言它是“新诗
中迄今为止艺术成就最高的史诗型叙事长诗”,⑥又
说如果陈敬容的《盈盈集》,何其芳、卞之琳、李广
田的《汉园集》和《宝马》同时面世,可以“形成中国
新诗最富有创造性、最有光彩的高潮”。‘D在《中国
新诗名篇鉴赏辞典》里,他作出较详细的分析,指
《宝马》精彩的片段都是“诗意的立体浮雕”,“丰
富而又灵活”的“动态的抒写”。⑥《中国现代文学
大辞典》在作品部分收人了《宝马》一条,简略地
概括了其艺术特色:“场景恢宏,笔墨大开大阖,
有史诗意味。”⑨秦弓的文章则强调思想意义方面
的深度和复杂性,他又分析了一些《宝马》不被重
述初则表示《宝马》不单把握了时代意义,而且
“同情的心”“勾摄读者的灵魂”,做到“温柔敦厚”,
“空灵的手腕”和“委婉的讽刺”兼备。④这三篇早
期的评论可说已对《宝马》的艺术特色作了基本
的勾勒。
抗战爆发后,《宝马》基本远离了文学界和批
史的诗?诗的史 ?59?
这里没有偏激的情绪宣泄,没有单一的歌颂和贬 伏。但这两方面都只涉及任何叙事性作品的一般
抑,多条线索相互交织,多种色调浑融一体,雄浑
苍凉的画卷展示出历史的原生态,但分明已经经 要进一步深入叙事细节以至诗行的语言结构,才
过了理性的烛照。”⑩至于对于“结构”与“细节”、 能理解《宝马》既支撑着一个叙事框架,也融贯了
特征。要接近《宝马》作为“诗”的核心面貌,则需
更微妙的开合行止的节奏。后者之于《宝马》雄浑
苍凉的风格和丰富的感染力,是更关键的元素。 贯与表现,文中却未有进一步揭示,正如他说:“至
如果说叙事框架相当于人体的骨骼肌腱,诗的节
种种色调和线索如何在一定艺术形式里得到融
于这部史诗的艺术成就,更有言说不尽的话题”,
形式的塑造,同样也是经典重读的一部分。 奏便是脉搏呼息,有了后者的动力和调节,前者
踏入21世纪,几部新诗史著都对《宝马》投
放了较多的注视。《中国现代分体诗歌史》指出它 “骨骼”“肌肉”之喻,但前者喻“史事”,后者喻“想
的史诗特质比其他长篇叙事诗更突出,⑩《中国现 象力”的“铺陈”,又说“雄浑的气魄”像根丝线把
代叙事诗史》提到主题思想的独造。@但真正从孙 史事和铺陈都贯通起来。⑩这种发挥着贯穿作用
毓棠新诗创作的整体脉络出发,对《宝马》的形
式、语言、技巧作出较详细分析的,则要数沈用大
和陆耀东的著述。沈认为孙毓棠诗风靠近闻一多
和孙大雨,着重描写和夸饰,好用长句,《宝马》采
用西方史诗的无韵长句,“是他的诗艺和历史学 出大宛王毋寡心爱的宝马,又细述长安盛况及汉
识的集中表现,也是他历经新月诗派的锤炼而略 朝开疆拓土的业绩,并未进人事件发展轨道,可视
显夸饰的特点的辉煌发挥,其在新诗史上的地位
由此奠定。”@陆耀东说《宝马》“重音节,轻脚韵”,
并借助句中偶然的音韵和大体整齐的诗行,“构 段叙述武帝第一次下令伐宛,但略过李广利大军
建了自己独特的格律”,@又分析了“工笔”与“大
笔”画法、描写与抒情的平衡、悬念安排和段尾作 国之力筹备第二次西征,这是第一阶段,约占全
用等,可说是历来对《宝马》艺术成就最周密的评 诗七分之一。第二阶段正式进入远征大宛这故事
论。综上所述,从印象批评到更系统的赏析,对《宝
马》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认识正趋于深入,但有
关节奏形式的具体运用及孙毓棠在这方面的探 比《史记》相应的文字详细得多,而且加入了不少
索和演变,则仍欠针对性的探讨。
二、《宝马》节奏形式分析
《宝马》的基本材料和故事骨干来自《史记? 传说作虚笔式的收结,约占全诗九分之一。从各部
普锐斯图片-小车报价汽车之家
更多推荐
宝马1系改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