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6日发(作者:网上看车哪个网站报价最真)

★幼儿园童言稚语大全_共10篇

范文一:从“童言稚语”看幼儿心理学龄前的孩子天真可爱,常常“语出惊

人”,让人忍俊不禁。殊不知,孩子们的“童言稚语”也反映出了孩子的心理发

展特点。下面就孩子成长中的几个案例对幼儿心理发展做下简要分析。

一、从“童言稚语”看幼儿的理解水平

案例1:“是不是舅舅的姥爷就叫舅姥爷?”

舅舅和我生活在一个城市,中秋节前夕,我对刚上幼儿园不久的儿子说:“今

天咱到舅姥爷家串亲戚去。”儿子一听串亲戚,很高兴。突然儿子来了句:“舅姥

爷是谁?是不是舅舅的姥爷就叫舅姥爷?”

案例2:“我们不是沙子呀!”

一日下午接儿子从幼儿园回家,途中儿子不解地问:“老师为什么说我们不

要像沙子?我们(本来就)不是沙子呀!”第二天经询问我才知道,原来老师上

了一节课“粘土和沙子”,结束时,老师说了句:“我们小朋友要像粘土一样团结

一致,不要像沙子一样一盘散沙。”

分析与建议:从上面的两个案例来看,儿子对“舅姥爷”、“散沙”的理解具

有表面化、简单化的特点,他只是从字面上理解词义,而不能理解词的内在含义,

更不能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知道,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取决于他们的生

活经验和思维水平。儿子刚上幼儿园小班,他的生活经验不丰富,思维仍保留有

很大的直观行动性,理解常与知觉过程混在一起。

作为父母或老师,要促进幼儿理解水平的发展,首先要为幼儿提供大量可以

直接感知的活动材料及操作的条件与机会,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充足的玩教具

和活动材料是幼儿活动展开的前提条件,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所积累的感性经验是

理解事物的基础。若脱离了幼儿自身活动与操作,幼儿的思维活动就会受阻,幼

儿便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事物。其次,成人要注意加强对幼儿语言的指导。幼儿

对事物的理解,一方面借助具体事物的刺激,另一方面借助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

如幼儿在摆弄玩具时会不停地“自言自语”;遇到不理解的事物时会不由自主地

问“是什么”或“为什么”。成人要抓住时机,鼓励并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帮助

幼儿理解事物的内在含义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随着孩

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第二信号系统的不断发展,孩子的理解水

平将会不断地提高与发展。

二、从“童言稚语”看幼儿概念的掌握

案例3:“奶奶变成妈妈了”

一日,奶奶和姑姑一起从老家到安阳来看孩子,招呼她们坐下,我就忙着给

她们倒水。这时听姑姑说:“妈,把买的那些好吃的给皓皓拿出来吧。”奇怪的是,

儿子这次听到“吃的”没什么反应,而是吃惊地看着姑姑和奶奶,愣了一会儿,

儿子突然大笑起来:“哈哈……姑姑喊奶奶妈妈呢。奶奶变成妈妈了;姑姑变成

孩子了。”

案例4:“黑色的小白兔”

一日,回到老家,儿子看到姥爷养了好多兔子很高兴,他兴奋地一个一个兔

窝挨着看,突然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激动地喊:“妈妈,妈妈,快来看,这有

好多黑色的小白兔呢。”我一听这“黑色的小白兔”忍不住笑了:“到底是黑色的

还是白色的呢?”儿子头也不回,继续看着那些可爱的兔子依然固执地答道:“黑

色的小白兔呀!”“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怎么能又是黑的又是白的呢?”

听我再次这么一说,孩子似乎有点明白了,用手指了指:“哦,是黑色的小兔子,

那边有白色的兔子。”

分析与建议:在案例3中,儿子使用了“奶奶、妈妈、孩子”等词,但并不

等于他真正掌握了这些词所代表的概念本身。如在孩子脑中,“妈妈”就是和自

己的妈妈年龄相仿的女性;“孩子”就是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小朋友。而如今,头

发已经花白的奶奶突然变成了妈妈;几乎和妈妈一样大的姑姑突然变成了孩子,

这和孩子头脑里已有的概念发生了冲突,因此孩子既吃惊又费解。但这也正说明

了孩子掌握的这些概念,只是对“奶奶、妈妈、孩子”等事物形象外部的、非本

更多推荐

幼儿,理解,孩子,儿子,事物,活动,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