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1日发(作者:二手gl8新款2019款报价)
目 录
第一篇 发动机
第一章 发动机总成…………………………………………………………1
第一节 常规检查……………………………………………………………1
第二节 更换驱动皮带………………………………………………………4
第三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四章 燃油系统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更换碳罐………………………………………………………………47第五章 排气系统第六章 检查冷却系统第一节 系统检查………………………………………………………………51
第二节 更换水泵、节温器和散热器…………………………………………53
第七章 离合器第一节 更换离合器……………………………………………………………56
第八章 手动变速传动桥总成第一节
第二节
调整气门间隙………………………………………………………5
…………………………………………………………9
发动机部件…………………………………………………………9
发动机部件更换……………………………………………………12
更换正时皮带………………………………………………………16
更换凸轮轴…………………………………………………………21
更换气缸盖垫片……………………………………………………27
更换机油泵油封……………………………………………………32
更换发动机后油封…………………………………………………33
……………………………………………………………34
更换机油压力表传感器……………………………………………34
更换机油泵总成……………………………………………………35
更换机油滤清器……………………………………………………37
更换起动机…………………………………………………………38
更换发电机…………………………………………………………39
…………………………………………………………40
检查燃油系统压力…………………………………………………40
检查燃油泵…………………………………………………………41
更换燃油喷油器……………………………………………………42
更换燃油泵…………………………………………………………44
燃油排放控制系统…………………………………………………46
…………………………………………………………49
………………………………………………………51
………………………………………………………………55
………………………………………………58
更换手动变速传动桥………………………………………………59
更换车速传感器……………………………………………………60
发动机机械 润滑系统
第三节 更换变速器壳体油封………………………………………………61
第四节 更换传动桥壳体油封………………………………………………62
第九章 发动机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63
第一节 概述…………………………………………………………………63
第二节 发动机常见综合故障的判断及排除………………………………63
第三节 发动机异响的判断及排除…………………………………………75
第十章 发动机控制系统……………………………………………………77
第一节 系统简介……………………………………………………………77
第二节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78
第二篇 底盘
第一章
变速操纵装置………………………………………………………81
第一节 变速操纵装置………………………………………………………81
第二节 拉杆式变速操纵装置………………………………………………81
第三节 拉索变式速操纵装置………………………………………………83
第二章
加速踏板装置………………………………………………………86
第一节 加速踏板装置………………………………………………………86
第三章 离合器操纵系统……………………………………………………87
第一节 离合器操纵装系统…………………………………………………87第二节 离合器钢索操纵机构………………………………………………87
第三节 离合器液压操纵机构………………………………………………90
第四章 传动轴………………………………………………………………93
第一节 传动轴………………………………………………………………93
第五章 前悬架系统…………………………………………………………98
第一节 前悬架系统…………………………………………………………98
第二节 前悬架………………………………………………………………100
第三节 前轮定位……………………………………………………………101
第四节 前支柱总成…………………………………………………………102
第五节 下摆臂总成…………………………………………………………105
第六节 前稳定杆及连接杆总成……………………………………………108
第六章 后悬架系统…………………………………………………………111
第一节 后悬架系统…………………………………………………………111
第二节 后轮定位……………………………………………………………112
第三节 后悬架………………………………………………………………113
第四节 左、右后支柱总成…………………………………………………114
第五节 后稳定杆总成、支承杆组件………………………………………116
第六节 左、右纵拉力杆总成………………………………………………118
第七节 1号摆臂总成………………………………………………………119
第八节 2号摆臂总成………………………………………………………120
第七章 车轮…………………………………………………………………121
第一节 检查轮胎……………………………………………………………121
第二节 更换车轮……………………………………………………………121
第八章 动力转向系统………………………………………………………123
第一节 动力转向系统………………………………………………………123
第二节 转向传动及操纵装置………………………………………………125
第三节 转向管路装置………………………………………………………128
第四节 动力转向器固定装置………………………………………………131
第九章 制动系统……………………………………………………………134
第一节 制动系统……………………………………………………………134
第二节 制动液………………………………………………………………135
第三节 制动踏板……………………………………………………………136
第四节 真空助力器带制动主缸总成………………………………………138
第五节 前制动器总成………………………………………………………139
第六节 后制动器……………………………………………………………142
第七节 制动管路装置………………………………………………………146
第八节 驻车制动系统………………………………………………………151
第三篇 电气设备
第一章 概述…………………………………………………………………152
第二章 汽车的起动、供电系统……………………………………………156
第一节 起动系统……………………………………………………………156
第二节 充电系统……………………………………………………………159
第三章 组合仪表系统………………………………………………………166
第一节 组合仪表电路原理图及多针插件端子布置………………………166
第二节 故障症状表及解决步骤……………………………………………169
第三节 组合仪表……………………………………………………………182
第四章 刮水器和洗涤器系统………………………………………………188
第一节 刮水器和洗涤器系统检查…………………………………………188
第二节 更换与调整…………………………………………………………191
第五章 灯光系统……………………………………………………………193
第一节 灯光系统概述………………………………………………………193
第二节 灯光系统故障检查…………………………………………………196
第三节 前大灯的更换………………………………………………………206
第四节 前雾灯的更换………………………………………………………210
第五节 后组合灯的更换……………………………………………………211
第六节 高位制动灯更换……………………………………………………213
第七节 室内顶灯更换………………………………………………………214
第八节 后排阅读灯更换……………………………………………………215
第九节 牌照灯更换…………………………………………………………215
第六章 音响系统……………………………………………………………216
第一节 音响系统概述………………………………………………………216
第二节 音响系统插件端子布置……………………………………………220
第三节 音响系统检查………………………………………………………221
第四节 音响和可视系统更换………………………………………………236
第七章 安全气囊系统………………………………………………………240
第一节 安全气囊系统概述…………………………………………………240
第二节 故障排除……………………………………………………………249
第三节 拆卸与安装…………………………………………………………263
第八章 MK-20 ABS系统……………………………………………………273
第一节 ABS故障诊断………………………………………………………273
第二节 ABS故障检查………………………………………………………277
第三节 拆卸与安装…………………………………………………………293
第四篇 空调内饰
第一章 空调系统……………………………………………………………298
第一节 制冷系统的构成与工作原理………………………………………298
第二节 暖风系统……………………………………………………………300
第三节 空调控制系统………………………………………………………303
第四节 服务警告、服务注意………………………………………………305
第五节 制冷系统服务程序…………………………………………………306
第六节 基本系统……………………………………………………………309
第七节 空调系统的故障及检修……………………………………………314
第二章 内外饰及附件………………………………………………………319
第二节 配置索引……………………………………………………………319
(一) 外饰及附件前部……………………………………………………319
(二) 外饰及附件后部……………………………………………………320
(三) 前部内饰……………………………………………………………321
(四) 后部内饰……………………………………………………………322
第二节 内外饰及附件的拆除与安装………………………………………323
(一) 前保险杠……………………………………………………………323
(二) 发动机盖……………………………………………………………325
(三) 外后视镜……………………………………………………………327
(四) 行李箱盖……………………………………………………………328
(五) 后保险杠……………………………………………………………330
(六) 坐椅的拆装与调整…………………………………………………332
(七) 座椅安全带…………………………………………………………336
(八) 仪表板和副仪表板…………………………………………………340
(九) A柱内饰及前门槛…………………………………………………345
(十) B柱内饰……………………………………………………………346
(十一)C柱内饰及后门槛…………………………………………………347
(十二)顶盖内饰……………………………………………………………348
(十三)地毯和隔热垫………………………………………………………349
(十四)行李箱内饰…………………………………………………………350
(十五)发动机罩内装饰……………………………………………………351
(十六)车门…………………………………………………………………352
第五篇 车身
第一章 概述……………………………………………………………362
第一节 车身结构…………………………………………………………362
第二章 车身修理……………………………………………………………372
第一节 车身的损坏形式和修理要求………………………………………372
第二节 车身钣金修理的典型工艺…………………………………………375
第三节 车身损坏的修复……………………………………………………375
第四节 CK-1车身的特点与构成……………………………………………380
第五节 车身修复后的涂装工艺……………………………………………386
第六节 CK-1车身主要维修数据……………………………………………388
第二篇 底盘
第一章 变速操纵装置
第一节 变速操纵装置
变速操纵装置描述
本车配备有拉杆式和钢索式2种变速操纵装置,分别用于1.3L和1.5L排量的发动机车型,其档位均为:5前进档 + 1倒档。
故障症状表
下表列出了常见故障的现象特征和原因,表中序号表示产生故障的可能顺序。依次检查各零件,如必要,应更换相关零件。
故 障 特 征 可 能 原 因
1. 变速操纵机构选档(换位)钢索(装配调整不当)
2. 钢索或换档器运动部件(磨损)
3. 钢索装配(不正确)
4. 变速器(故障)
变速操纵机构选档(换位)钢索(装配调整不当)
钢索或换档器运动部件(磨损)
钢索装配(不正确)
变速器(故障)
变速器脱档
1.
2.
变速器换档困难3.
4.
第二节 拉杆式变速操纵装置
组件
79
更换
1. 拆下换档器手柄总成
⑴ 适当用力向上拉,从副仪表台板上分离开换档器手柄总成的皮护套
⑵ 用内六角扳手松开换档器手柄的定位螺钉,逆时针方向拆下换档器手柄总成
2. 拆下副仪表台
3. 拆下操纵拉杆防尘盖
拆下操纵拉杆防尘盖与车身上面的4个螺母
4. 拆下防尘盖护圈
5. 拆下操纵拉杆总成
⑴ 拆下接杆连接螺栓(处2)
⑵ 拆下两个六角法兰面螺栓(处1)
⑶ 在地沟下拆掉操纵拉杆与车身连接的
两个法兰面螺母
6. 按上述操作的相反过程进行安装
注意:(1)接杆(与变速箱)连接螺栓的拧紧力矩40~50N.m
80
(2)操纵机构与车身连接的两个螺母的拧紧力矩20~25N.m
(3)防尘盖护圈应装配到位,否则影响防尘密封效果
(4)防尘盖固定螺母拧紧力矩20~25N.m
(5)应保证换档器手柄顶部的档位示意文字朝向车辆前进方向,适当拧紧换档器手柄的定位螺钉
(6)检查换档操纵是否灵活、可靠;空挡时,手柄应基本处于竖直位置
第三节 钢索式变速操纵装置
组件
81
更换
1. 拆下换档器手柄总成
⑴ 适当用力向上拉,从副仪表台板上分离开换档器手柄总成的皮护套
⑵ 用内六角扳手松开换档器手柄的定位螺钉,逆时针方向拆下换档器手柄总成
2. 拆下副仪表台
3. 拆下手动换档器总成与地板连接的4个螺母
4. 拆下换档器隔垫
5. 拆下变速操纵机构总成
⑴ 拆下钢索密封压板的固定螺母
⑵ 拆下钢索与变速箱上变速摇臂连接的锁销和平垫圈
⑶ 拆下钢索固定支架上固定钢索的E形卡簧
7. 分离手动换档器总成与变速操纵钢索总成
⑴ 拆下变速操纵钢索总成与手动换档器总成之间的E型卡板
⑵ 拆下选档钢索与换档器总成连接的开口销、平垫
82
⑶ 拆下换档钢索与换档器总成连接的锁紧螺母
8. 按上述操作的相反过程进行安装
注意:(1)各E型卡板和锁销应装配正确,否则,可能影响换档操作
(2)换档器隔垫应装配到位,否则,会影响防尘密封效果
(3)换档器总成与地板连接的4个螺母拧紧力矩:20~25N.m
(4)应适当调整选档操纵钢索与换档器连接的固定螺母(如果固定螺母调整不适当,会影响换档操作),空挡时,手柄应处于正确位置(同时应检查换档操纵是否灵活、可靠),调整完毕,可靠拧紧双螺母
(5)应保证换档器手柄顶部的档位示意文字朝向车辆前进方向,适当拧紧换档器手柄的定位螺钉
83
第二章 加速踏板装置
第一节 加速踏板装置
组件
更换
1. 拆离油门拉线
松开油门拉线与发动机上油
门拉线固定支架的固定螺母,从
发动机节气门摇臂上拆离油门拉
线
2. 拆下加速踏板
⑴ 拆下加速踏板与车身连接
的两个固定螺母
⑵分离油门拉线
3. 拆下油门拉线
4. 按上述过程的相反过程安装油门拉线和加速踏板总成
注意:(1)加速踏板总成固定螺栓的拧紧力矩为:20~25N.m
(2)适当调节油门拉线的固定螺母位置,以保证油门拉线松紧适度
(3)检查加速操纵是否灵活、可靠
84
第三章 离合器操纵系统
第一节 离合操纵系统
离合器操纵系统描述
本车配备有液压式和钢索式两种离合器操纵系统,分别用于1.3L和1.5L排量的发动机车型。
故障症状表
下表列出了常见故障的现象特征和原因,表中序号表示产生故障的可能顺序。依次检查各零件,如必要,应更换相关零件。
故 障 特 征 检 查 区 域
1. 离合器踏板位置(过低)
离合器打滑
2. 操纵机构(卡滞)
离合器分离不开 1. 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过大)
或不彻底 2. 液压操纵油管(有空气)
1. 操纵系统(装配调整不正确)
离合器异响
2. 离合器总成(故障)
第二节 离合器钢索操纵机构
组件
85
调整
1. 检查和调整离合器踏板高度
离合器踏板安装高度为180~186 mm,如果踏板位置不正确,应通过调整螺栓来调整
2. 检查和调整离合器踏板工作行程和自由行程
⑴ 离合器踏板的工作行程为:134~142mm
⑵ 离合器踏板的自由行程为:10~30 mm
如果离合器踏板工作行程和自由行程不符合要求,应通过调整离合器拉索上的调节螺母的位置来调整,必要时,应重新调整离合器踏板高度。
3. 检查并确认离合器踏板工作灵活、可靠
注意:(1)操纵离合器踏板工作时,应保证离合器结合完全、分离彻底
(2)离合器踏板必须有一定的自由行程,否则,可能影响离合器的
完全结合
(3)调整完毕,应锁紧踏板调整螺栓
86
更换
1.拆下离合器拉线
⑴ 松动离合器调节螺母,分离离合器拉索与变速器摇臂的连接
⑵ 拆下离合器拉索在前围板上固定的两个组合螺栓
⑶ 分离离合器拉索与离合器踏板的连接
2.按上述过程的相反过程装上离合器拉索总成
注意: ⑴ 离合器拉索总成在前围板上的固定螺栓拧紧力矩:20~25N.m
⑵ 按前述《调整》要求,对踏板进行检查和调整
87
第三节 离合器液压操纵机构
组件
88
更换
1. 拆下储液罐油管1和储液罐油管2
注意:离合器液压操纵系统与液压制动系统
共用储油罐,拆下储液罐油管时,应
预防制动液外溢
2. 分离与踏板的连接
拆下锁销、平垫圈、销轴,使离合器液压操纵总泵与离合器踏板分离
3. 拆下连接硬管
松开连接硬管与离合器总泵的接头螺纹,拆下连接硬管
4. 拆下离合器踏板总成
拆下螺母,螺栓、2个衬套、轴套、离合器踏板总成
5. 拆下液压软管
松开离合器液压软管与硬管的接头螺纹,拆下固定离合器液压软管两端的
E形卡簧
5. 拆下离合器液压操纵总泵
拆下离合器液压操纵总泵与踏板支架的2个联结螺栓
6. 按上述过程的相反过程安装更换的各零部件
注意:(1)不应将制动(油)液泄漏到其他物体和油漆表面,否则应立刻擦洗干净,以免造成对该物体的损害
(2)拆、装油管时,不得损坏防尘密封的橡胶件,并保证安装正确
89
(3)离合器踏板固定螺纹拧紧力矩:20~25N.m
(4)离合器液压操纵总泵固定螺栓拧紧力矩:20~25N.m
(5)连接硬管与离合器总泵的螺纹接头拧紧力矩:12~16N.m
(6)离合器液压软管与硬管接头螺纹的拧紧力矩:12~16N.m
(7)排尽离合器液压操纵系统的空气
(8)检查离合器液压操纵系统是否漏油
(9)检查离合器液压操纵系统工作是否可靠
(10)检查制动液油面高度,必要时应添加相同牌号的制动液
(11)检查离合器踏板安装高度、工作行程和自由行程
a .离合器踏板安装高度为180~186 mm
b .离合器踏板的工作行程为:134~142mm
c .离合器踏板的自由行程为:10~20 mm
90
第四章 传动轴
第一节 传动轴
传动轴为等角速传动轴。由三叉轴式等速万向节和固定球笼式等速万向节组成。差速器连接端为三叉轴式等速万向节,车轮端为固定球笼式等速成万向节。
结构
故障症状表
下表有助于找到故障的原因。序号表示故障发生原因的可能顺序。如必要,更换这些部件。
症 状
噪 音
检 查 区 域
1. 固定球笼等速万向节(磨损)2.三叉轴等速万向节(磨损)
91
组件
1. 固定球笼式等速万向节
2. 卡环
3. 夹箍
4. 固定球笼式等速万向节尘罩
5. 夹箍
6. 轴
7. 夹箍
8. 三叉轴式等速万向节防尘罩
9. 夹箍
10.卡环
11.三叉轴式等速万向节
12.卡环
92
维修
1. 拆下前轮
2. 将ABS传感器信号线拆下
3. 拆下传动轴固定螺母
⑴ 拆下传动轴固定螺母的开口销
⑵ 松开传动轴固定螺母
4. 分离转向横拉杆
⑴ 拆下开口销和螺母
⑵ 将转向横拉杆球头销脱离转向节
5. 拆下摆臂总成
⑴ 拆下转向节上的下摆臂总成球头销锁紧螺栓和螺母
⑵ 将下摆臂总成球头销脱离转向节
6. 拆下等速传动轴总成
适当向外拉动制动器,用橡胶锤子或铜棒轻敲,拆下传动轴总成
注意:应防止跌落传动轴总成,不得损坏防尘罩和油封
7.检查传动轴总成
⑴检查三叉轴式等速万向节有无明显
松动
⑵检查滑动轴是否滑动平顺
⑶检查固定球笼式等速万向节有无明
松动
⑷检查防尘罩是否损坏
注意:检查时保持传动轴总成水平放置
93
8. 拆开三叉轴式等速万向节防尘罩
用螺丝刀松开三叉轴式等速万向节防尘罩夹箍,拆下防尘罩
注意:夹箍如果变形,应更换
9. 拆开三叉轴式等速万向节
⑴ 擦去旧的润滑脂
⑵ 在内、外节上用记号笔做装配标记
注意:不允许用冲子冲标记
⑶ 取下外节
⑷ 用卡环钳拆下卡环
⑸ 在三脚头球节和外节上用记号笔
做装配标记
⑹ 用铜棒和锤子,拆下三脚头球节
注意:不要敲击滚子
10. 拆下三叉轴式等速万向节外节花键轴端的卡环
注意:不要损坏卡环,否则应更换
94
11.拆开固定球笼式等速万向节防尘罩
用螺丝刀松开固定球笼式等速万向节防尘罩夹箍,拆下防尘罩
注意:夹箍如果变形,应更换
12.拆开固定球笼式等速万向节
⑴ 擦去旧的润滑脂
⑵ 在内、外节上用记号笔做装配标记
注意:不允许用冲子冲标记
13.按上述相反的过程进行装配
注意:⑴在装配三叉轴式等速万向节和定球笼式等速万向节时,应填涂适量的符合要求的长效润滑脂,按标记装配
⑵保持两端的花键轴清洁,防尘罩应完好,夹箍应安装平整
⑶三叉轴式等速万向节花键轴与差速器应装配到位,环开口侧朝下,必要时可以用橡胶锤子,适当敲击
⑷传动轴固定螺母拧紧力矩:145~155N.m,安装开口销
⑸转向节上的下摆臂总成球头销锁紧螺栓和螺母拧紧力矩:80~90N.m
⑹转向横拉杆球头销固定螺母拧紧力矩::27~39N.m,安装开口销
⑺安装前车轮,车轮螺母拧紧力矩:95~115N.m
⑻1.3L发动机和1.5L发动机所配的传动轴不能互换,更换时应确认清楚
⑼检查ABS传感器信号,必要时检查和调整前轮定位
95
第五章 前悬架系统
第一节 前悬架系统
前悬架结构描述
前悬架的结构形式为带横向稳定杆的滑柱摆臂式独立悬架。
减震器上端通过减振器安装座与车身挠性相连,下端与转向节刚性相连。螺旋弹簧套在减震器外面(螺旋弹簧几何轴线与减震器活塞杆轴线不重合),支承于上、下弹簧座之间。
横向稳定杆两端通过支撑杆球销与减震器相连,中间部份通过橡胶衬套和稳定杆支架支承于车身前端下部。
前缓冲块套在减震器活塞杆的上部,用来限制车轮上跳的极限位置,并起缓冲作用。
止推球轴承,安装在弹簧上座和减震器安装座之间,用于实现汽车转向时,与转向节刚性联结的减震器和与车身联结的减震器安装座之间的相对转动。
“L”型下摆臂通过弹性橡胶衬套和弹性铰接、用压板固定于发动机舱下部,外端通过球头销与转向节相连,球头销组件由三棵高强度螺栓与下摆臂联结。球头销磨损后可拆下更换。
球座材质为含油饱和聚酯,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磨性并具有良好的自润滑性能,装配时已加入适量润滑脂,在正常使用中不需添加。
前悬架主要技术参数见下表
项 目
减震器工作缸直径 /mm
减震器活塞杆直径 /mm
减震器工作行程 /mm
参 数
¢50
¢20
175
项 目
车轮外倾角
车轮前束/mm
主销内倾角
主销后倾角
参 数
0°±30′
0±3
12°14′
2°23′
注:表中车轮定位参数为空载值
23.4%%P2.34 N / mm
96
故障症状表
利用下表有助于查找故障原因,表中数字代表故障产生可能性的顺序,依次检查各零件,如必要,请更换这些零件。
症状 可能部位
跑偏 1. 轮胎(磨损或充气不常)
2. 车轮定位(不正确)
3. 转向系统连接件(松动或磨损)
4. 轮毂轴承(磨损)
5. 转向器(失调或磨损)
6.悬架零件(磨损或损坏)
车身下沉 1. 车辆(过载)
2. 弹簧(刚度不符合要求)
3.减震器(磨损或损坏)
摆动/倾斜 1. 轮胎(磨损或充气不常)
2. 转向系统连接件(松动或磨损)
3. 稳定杆(弯曲或损坏)
4.减震器(磨损或损坏)
前轮摆振 1. 轮胎(磨损或充气不常)
2. 车轮(动平衡不符合要求)
3. 减震器(磨损或损坏)
4. 车轮定位(不正确)
5. 球头(磨损或损坏)
6. 轮毂轴承(磨损或损坏)
7. 转向连接件(松动或磨损)
5.转向器(失调或磨损)
轮胎异常磨损1. 轮胎(磨损或充气不常)
2. 车轮定位(不正确)
3. 减震器(磨损或损坏)
4.悬架部件(磨损或损坏)
97
第二节 前悬架
组件
98
第三节 前轮定位
调整
1. 检查轮胎
2. 检查前束
前束:
前束 C-D: 0±3mm
如果前束不符合要求,通过转向横拉杆进行调整(但必须左右横拉杆对称调整,)。
轮胎汽压 220KPa
3.调整前束
⑴松开横拉杆端锁止螺母。
⑵把左右横拉杆同向转动相同圈数。
提示:将前束调整至规定数值,禁止只对单侧横拉杆进行调整。
⑶ 确保左右横拉杆长度相同(左右相差
应不大于0.5mm)。
⑷拧紧横拉杆的锁止螺母。
扭矩:45~50N.m
4.检查车轮极限转角
左右转动方向盘至极限位置并测量车轮转角。
车轮转角:
内侧车轮转角 37.6°
外侧车轮转角 33.3°
99
如果左、右车轮极限转角小于标准值,应检查左、右横拉杆的长度。
5.检查车轮外倾角、主销后倾角和主销内倾角
车轮外倾角 0?±30?
主销后倾角 2°23′
主销内倾角 12°14′
第四节 前支柱总成
组件:
100
更换
1. 拆下前轮.
2. 从转向节上拆下ABS传感器,并将传感器信号线拆离前减震器上线束支架。
3. 脱开前制动软管
拆下两个夹片,将前制动软管从前减震器支架上脱开。
4. 拆离稳定杆连接撑杆总成
拆下稳定杆连接撑杆总成与减震器上的连接螺母。
5. 拆下带螺旋弹簧的前减震器
⑴拆下减震器与制动器之间的连接螺母与螺栓。
⑵拆下前减震器与车身的4个螺母。
注意:应用可靠物体支撑住制动器总成!
6. 分拆前支柱总成
101
⑴拆下减震器上面的螺母。
注意:弹簧的弹性复原!
⑵拆下垫圈、限位罩、减震器安装座、大垫圈。
⑶拆下弹簧上座、前螺旋弹簧、前减震器保护套、前缓冲块、前悬架
弹簧下胶垫。
7.分装前支柱总成
按拆卸的逆向过程进行前支柱总成的分装
注意:⑴安装减震器活塞杆上面的螺母时,要使用专用夹具,小心弹簧反弹!拧紧力矩:80~90 N.m。
⑵安装前支柱总成与车身联结的4个螺栓,拧紧力矩:25~30N.m。
⑶安装前支柱总成与制动器的两个螺栓和螺母,拧紧力矩:90~100N.m。
⑷稳定杆连接撑杆总成与减震器上的连接螺母,拧紧力矩:50~60N.m。
⑸安装ABS传感器及信号线的固定。
102
第五节 下摆臂总成
组件
103
更换
1. 拆下下摆臂总成
⑴拆下下摆臂总成与前制动器之间的螺栓与螺母。
⑵拆下下摆臂后弹性铰接盖板的4个螺栓。
⑶拆下下摆臂总成与下摆臂前支架 之间的螺栓和螺母
2.分拆下摆臂总成
按图示所示的方法分拆下摆臂总成。
1:前弹性铰接2、3:左、右下摆臂组件 4:后弹性铰接5:平垫圈 6:弹簧垫圈
7:1型六角螺母
3.拆下下摆臂前支架
拆下下摆臂前支架与车身连接的四个螺栓。
4.分装下摆臂总成
按相反的方法分装下摆臂总成。
注意:1型六角螺母不要拧紧
104
5. 安装下摆臂前支架
用螺栓将下摆臂前支架固定在车身上,拧紧力矩:80~90N.m
6. 安装下摆臂总成
⑴安装下摆臂总成与下摆臂前支架的连接螺栓和螺母。
注意:不要拧紧螺栓
⑵用螺栓与螺母将左下摆臂总成球销固定于转向节上,
拧紧力矩:80~90N.m
拧紧力矩:80~90N. m7.紧固螺母
⑴放下汽车,前轮对中。
注意安全
⑵拧紧下摆臂总成与下摆臂前支架的连接螺栓。拧紧力矩:90~100N.m
⑶拧紧下摆臂总成后弹性铰接的固定螺母。拧紧力矩:90~100N.m
105
⑶安装下摆臂后弹性铰接盖板与车身之间的连接螺栓,
第六节 前稳定杆及连接杆总成
组件
106
更换
提示
1. 卸稳定杆左连接杆
⑴拆卸稳定杆左连接杆与前减震器上的连接螺母。
⑵拆卸稳定杆左连接杆与稳定杆左侧的连接螺母。
2. 拆卸前稳定杆
拆卸4个螺栓、前稳定杆缓冲套、前稳定杆固定夹。
3. 拆卸前稳定杆左支架焊接总成
拆下前稳定杆左支架焊接总成与车身连接的螺母。
4. 安装前稳定杆支架焊接总成
用螺栓将前稳定杆支架焊接总成固定到车身上。
拧紧力矩:50~60N.m
5. 安装前稳定杆
安装稳定杆、2个缓冲套、前稳定杆固定夹和4个螺栓。
拧紧力矩:50~60N.m
注意:⑴缓冲套内侧与稳定杆上的标志线对齐。
⑵前稳定杆固定夹与前稳定杆支架焊接总成的4个螺栓是两种长度,较短的2个装在靠近发动机的一侧。
107
6. 安装稳定杆连接杆
⑴用螺母将稳定杆连接杆固定到稳定杆上, 拧紧力矩:40~50 N.m
⑵用螺母将稳定杆连接杆固定到前减震器相应的支架上,
拧紧力矩:40~50 N.m
108
第六章 后悬架系统
第一节 后悬架系统
后悬架结构描述
后悬架结构形式为带横向稳定杆的滑柱式独立悬架。
后悬架由平行布置的前后双横摆臂、纵拉杆、后横向稳定杆和后支柱总成组成。减震器和圆锥形螺旋弹簧偏心布置。
后悬架主要技术参数见下表
项 目 参 数项 目 参 数
减震器工作缸直径 /mm
减震器活塞杆直径/mm
减震器工作行程/mm
注:车轮定位参数为空车值
¢56
¢18
230mm
车轮外倾角
车轮前束/mm
-20?±30?
1~5
故障症状表
下表列出了常见故障的现象特征和可能原因,表中序号表示产生故障的可能顺序。依次检查各零件,如必要,应更换相关零件。
症 状 可 能 原 因
1.轮胎(磨损或气压不符合要求)
2.车轮定位(不正确)
跑 偏
3.轮毂轴承(磨损或损坏)
4.悬架零件(磨损或损坏)
1.车辆(过载)
车身下沉 2.弹簧(刚度小或变形)
3.减震器(损坏)
1.轮胎(磨损或气压不符合要求)
倾 斜 2. 车轮(不符合规定)
3.减震器(损坏)
1.轮胎(磨损或气压不符合要求)
2.车轮定位(不正确)
后轮摆振
3.减震器(损坏)
4.车轮(不符合规定)
1.轮胎(磨损或气压不符合要求)
2.车轮定位(不正确)
轮胎异常磨损
3.减震器(损坏)
4.悬架零件(磨损或损坏)
109
第二节 后悬架
组件
110
第三节 后轮定位
检查
1. 检查轮胎
气压标准值为:220 Kpa
2.检查后轮前束
C-D: 1~ 5 mm
前 束
如果后轮前束不符合要求,则通过后轮前束调节凸
轮对其进行调节
3.检查外倾角
外 倾 角 -20?± 30?
注:如测量数值不符合标准,检查悬架零件有无损伤/性能下降,如必要应予更换
111
第四节 左、右后支柱总成
组件
更换
1. 拆下后轮
2. 拆离ABS传感器
⑴ 拆下ABS后轮传感器固定螺栓,拔下传感器
⑵ 拆下ABS后轮传感器信号线在后减震器支架上的固定螺栓
3. 分离制动管路与后支柱总成
拆下管路支架上固定制动管路的弹性卡片
112
4. 拆下左、右后支柱总成
⑴ 拆下后支柱总成与后制动器总成的螺纹连接
⑵ 拆下后悬架上支座组件与车身连接的3个螺母
注意:应用可靠物体支撑住后制动器总成!并确认不得影响或损坏制动管路!
5. 分拆左、右后支柱总成
⑴ 用专用工具将后支柱总成固定,拆下后
减振器活塞杆上端的螺母
注意:弹簧可能反弹!
⑵ 依次拆下后悬上支座组件、后悬上支座
缓冲块、后悬弹簧上胶垫、后悬架弹簧、
后减震缓冲块、后减震器防尘套、后悬
弹簧下胶垫
6. 按拆卸的逆向过程进行各件的装配
注意:⑴ 安装减振器活塞杆上端的螺母时,要使用专用夹具,小心弹簧反弹!拧紧力矩:32~38N.m
⑵ 后支柱总成与车身连接的螺纹拧紧力矩:32~38 N.m
⑶ 支柱总成与后制动器总成连接螺纹拧紧力矩:81~96 N.m
⑷ 安装ABS后轮传感器及信号线的固定
⑸ 固定制动管路时,应确认制动管路与其它零部件无干涉或摩擦
⑹ 车轮螺母拧紧力矩:95~115N.m
⑺ 检查制动系统是否渗漏,如果必要,应对制动系统进行排空气
⑻ 检查ABS信号是否正常
⑼ 检查后轮定位,必要时应对其进行调整
113
第五节 后稳定杆总成、支承杆组件
组件
更换
1.拆分后稳定杆总成与支承杆组合件
⑴ 拆下后稳定杆与支承座连接的螺母
⑵ 拆下后稳定杆挡圈、橡胶圈
⑶ 拆下后稳定杆与车身连接处的4个螺栓
114
2. 拆下支承杆组件
拆下支承杆组件与2号摆臂总成连接的螺纹
3. 分拆支承杆组件
4. 分拆后稳定杆总成
⑴ 拆下后稳定杆固定夹
⑵ 拆下后稳定杆缓冲块
5. 按拆卸过程的相反过程安装各件
注意:⑴后稳定杆总成与车身的连接螺栓拧紧力矩:22~25N.m
⑵支承杆组件与2号摆臂总成连接的螺栓拧紧力矩:22~25N.m
⑶后稳定杆与支承杆组件连接的螺母拧紧力矩:22~25N.m
115
第六节 左、右纵拉力杆总成
组件
更换
1. 分离驻车制动拉索总成
拆下纵拉力杆上的驻车制动拉索固定螺栓
2. 拆下纵拉力杆总成
⑴ 拆下纵拉力杆总成与后制动器总成连接的螺栓。
⑵ 拆下纵拉力杆总成与车身连接的螺栓
2. 按拆卸过程的相反过程安装各零件
注意:(1)纵拉力杆总成与车身的连接螺栓拧紧力矩:81~ 96N.m
(2)纵拉力杆总成与后制动器总成连接螺栓拧紧:81~ 96N.m
(3)上述螺纹应在车辆空载时按力矩拧紧
(4)检查后轮定位,必要时应做相应调整
116
第七节 1号摆臂总成
组件
更换
1. 拆下1号摆臂总成
⑴ 拆下1号摆臂总成与后制动器总成连接的螺栓
⑶ 拆下1号摆臂总成与车身相连的螺栓
3. 安装1号摆臂总成
⑴ 摆臂与车身连接的螺纹拧紧力矩:81~ 96N.m
⑵ 摆臂与后制动器总成连接的螺纹拧紧力矩:81~96N.m
4. 检查后轮定位,必要时应做相应调整
117
第八节 2号摆臂总成
组件
更换
1. 拆下支承杆座组件
拆下支承杆座组件在2号摆臂总成上的固定螺栓
2.拆下2号摆臂总成
⑴ 拆下2号摆臂总成与后制动器总成相连接的螺栓
⑵ 拆下2号摆臂总成与车身连接的螺母、后轮前束调整板、后轮前束调整凸轮
3. 安装2号摆臂总成
⑴ 用螺母、后轮前束调整凸轮、后轮前束调整板将2号摆臂总成固定在车身上
⑵ 安装2号摆臂总成到后制动器轮毂上,拧紧力矩:81~96N.m
⑶ 用螺栓将支承杆组件固定在2号摆臂总成上,拧紧力矩:22~25N.m
5. 检查后轮定位,并通过后轮前束调整凸轮、后轮前束调整板对其进行调整,调整完毕,按拧紧力矩45~55N.m要求拧紧螺纹
118
第七章 车 轮
第一节 检查轮胎
检查
1. 查轮胎的外观和气压,
应在车辆停止行驶15分钟以上时检查气压
轮胎型号
175/65 R14 82H轮胎汽压(Kpa)220
2. 用百分表检查轮胎圆跳动
轮胎圆跳动应不大于3.0mm
注意:(1)必须使用规定型号的轮胎和本产品特约维修部门提供的专用轮辋!
否则,可能会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安全,甚至导致发生安全事故!
(2)如果轮辋损坏,必须到本产品特约维修部门维修或更换!禁止使
用其它车型的轮辋!
3. 车轮换位
为使每个轮胎磨损均匀,建议每行驶10000km,按图示对车轮进行换位使用
4. 检查车轮动平衡
车轮的不平衡量应不大于8.0g,否则,车辆行驶时会产生额外的振动和噪声
第二节 更换车轮
更换
⑴ 用一字型螺丝刀斜面部分撬起轮辋装饰盖的边缘,拆下轮辋装饰盖
119
⑵ 用轮胎螺母扳手,旋松每个轮胎螺母
⑶ 在车身下面有四个千斤顶支撑点,左、右侧各两个,如图所示
千斤顶应放置在距被更换车轮最近的支撑点处,且确认基础牢靠
⑷ 拆下轮胎螺母。
注意:(1)用千斤顶顶起车辆时,应确认驻车制动操纵手柄已拉起
(2)车轮螺母的拧紧力矩:95~115N.m
(3)必要时应检查四轮定位
120
第八章 动力转向系统
第一节 动力转向系统
动力转向系统描述
动力转向系统由转向盘总成、转向传动装置、动力转向固定装置、转向管路装置组成;转向器为齿轮齿条式。
转向系统主要参数:
项目
转向盘旋转总圈数
前轮最大转角 内
外
最小转弯直径
3.26
37.6°
33.3°
≤10.5m
参数
注意事项:
1.转向系统的注意事项
更换零件时一定要小心正确,不正确的更换可能影响转向系统的性能且可能导致驾驶事故。
2.SRS空气囊系统的注意事项
本车配备有SRS(辅助保护系统),驾驶员和副驾驶室的安全气囊。
如果不按正确的次序维修,可能会引起安全气囊在维修过程中意外打开,导致严重的事故。
121
故障症状表
下表有助于找到故障原因,序号表示引起故障的可能顺序,按顺序检查每一个零件或总成。必要时,修理或更换这些零件或总成。
症状 可能原因
1.轮胎(充气不当)
2.动力转向液(不足)
3.前轮定位(不正确)
转向沉重
4.转向节(磨损)
5.悬架臂球头节(磨损)
6.转向柱(弯曲或卡死)
7.动力转向泵总成
8.动力转向器总成
1. 轮胎(充气不当)
2. 前轮定位(不正确)
回位不足
3. 转向柱(弯曲或卡死)
4. 动力转向器总成
1.转向节(磨损)
2.悬架臂球头节(磨损)
游隙过大 3.中间轴,滑动节叉(磨损)
4.前轮轴承(磨损)
5.动力转向器总成(磨损)
1.动力转向泵储油量(不足)
2.转向系统连接球头(磨损)
异常噪音
3.动力转向泵总成(损坏)
4.动力转向器总成(损坏)
车上检查
122
更多推荐
总成,系统,更换,离合器,连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