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日发(作者:沃尔沃汽车xc90价格)
卡罗拉使用手册
驾驶前
钥匙信息
钥匙
本车随附有下列钥匙。
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
1 电子钥匙
(1)操作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P.4)
(2)操作无线遥控功能(→P.15)
2 机械钥匙
3 钥匙号码牌
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
1 主钥匙
操作无线遥控功能(→P.15)
2 副钥匙
3 钥匙号码牌
使用机械钥匙(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
取出机械钥匙。
使用机械钥匙后,将期放入电子钥匙内。机械钥匙和电子钥匙应一同携带。电子钥匙电池电量耗尽或进入功能不起作用时可使机械钥匙。(→P.304)
必须将车辆钥匙交给停车服务员时
启动行李厢安全系统。(→P.23)
对于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务必取出机械随身保管,而仅将电子钥匙交给停车服务员。
对于不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将副钥匙交给停车服务员。
钥匙号码牌
将号码牌放在安全的地方(如钱包内),不要放在车内。如果丢失了钥匙,则您的丰田经销店、维修店或合格的技术人员均可利用钥匙号码牌制作新钥匙。(→P.303)
防止钥匙损坏
1 切勿使钥匙受到猛烈碰撞或将其置于高温环境下(如阳光直射的地方),也勿使其受潮。
2 切勿使钥匙靠近电磁性材料或在其表面粘附任何可阻挡电磁波的材料。
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
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若装备)
只要随身携带电子钥匙
(如放在衣袋内),即可进行以
下操作。(驾驶员务必随身携带
电子钥匙。)
1 锁止和解锁车门(→P.5)
2 解锁行李厢(→P.5)
3 起动发动机(→P.87)
锁止和解锁车门(仅前车门把手)
按下门锁按钮以锁止车门。
握住车门把手以解锁车门。
务必接触到把手内侧的传感器。
车门锁止后3秒内将无法解锁。
解锁行李厢
按住按钮以解锁行李厢。
天线位置和有效作用范围
天线位置
1 车厢外部天线
2 行李厢外部天线
3 行李厢内部天线
4 车厢内部天线
有效作用范围(可以检测到电子钥匙的区域)
1 锁止或解锁车门时
电子钥匙在距任一前车门外把手约0.7m(米)的范围内时,可以对系统进行操作。(只能操作检测到钥匙的车门。)
2 起动发动机或切换发动机开关模式时
电子钥匙在车内时,可以对系统进行操作。
3 解锁行李厢时
电子钥匙在距行李厢释放按钮约0.7m(米)的范围内时,可以对系统进行操作。
操作信号
危险告警灯闪烁,表示车门已锁止/解锁。(锁止:闪烁一次:解锁:闪烁两次)
影响操作的状况
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使用的无线电波较弱。下列情况下,电子钥匙和车辆间的通信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使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及无线遥控功能无法正常工作。(应对措施:→P.304)
1 电子钥匙电池电量耗尽时
2 靠近电视干塔、发电站、加油站、无线电台、大屏幕显示器、飞机场或其他产生强烈无线电波或电噪干扰的设施时
3 携有便携式收音机、移动电话、无绳电话或其他无线通信设备时
4 电子钥匙与金属物体接触或被其盖住时
5 多把电子钥匙同时处于车辆附近时
6 将电子钥匙与下列发射无线电波的设备一同携带或使用时
(1)其他车辆的电子钥匙
(2)发射无线电波的无线钥匙
(3)个人电脑
7 如果在后车窗上粘附有金属成分遮阳膜或金属物质时
电池节电功能
下列情况下,为避免车辆蓄电池和电子钥匙电池的电量耗尽,进入功能会被禁用。
1 未使用进入功能2周或更长时间时
2 电子钥匙置于距车辆1m(米)处10分钟或更长时间时下列情况下,系统将恢复工作。
3 用车门把手锁止开关锁止车辆。
4 用无线遥控功能锁止/解锁车辆。(→P.15)
5 用机械钥匙锁止/解锁车辆。(→P.304)
电子钥匙电池电量耗尽
1 标准电池寿命为1至2年。(即使电子钥匙闲置,电池电量也会耗尽。)如果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或无线遥控功能不起作用,或检测范围变小,则电池电量可能快要耗尽。必要时,请更换电池。(→P.245)
2 为避免电子钥匙性能严重下降,切勿将其置于距以下电气设备1m(米)的范围内。
(1)电视机
(2)个人电脑
(3)正在充电的移动电话或无绳电话
(4)台灯
正确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时切记随身携带电子钥匙。在车外操作系统时,切勿使电子钥匙于靠近车辆。
根据电子钥匙的具体位置和握持方式,可能无法正常检测到电子钥匙,致使系统无法正常工作。(警报可能意外关闭,或者车门防误锁功能可能失效。)
进入功能务注
1 下列情况下,即使电子钥匙处于有效作用范围(检测区域)以内,系统仍可能无法正常工作。
(1)锁止或解锁车门时,电子钥匙过于靠近车窗或车门外把手、距地面过近或过高。
(2)解锁行李厢时,电子钥匙距地面过近或过高,或过于靠近后保险杠中心区域。
(3)发动机起动或发动机开关模式改变时,电子钥匙被搁置于仪表板、杂物台、地板上或杂物箱中。
2 只要电子钥匙处于有效作用范围以内,任何人皆可锁止或解锁车门。
3 即使电子钥匙不在车内,如果其靠近车窗,也可能起动发动机。
4 如果有大量水溅到车门把手上(如洗车或下大雨时),则车门可能解锁。(如果在大约30秒内未打开和关闭车门,则车门将自动锁止。)
5 如果戴着手套握车门把手,则车门可能无法解锁。
6 如果电子钥匙靠近车辆时使用无线遥控功能锁止车门,则可能无法使用进入功能解锁车门。(请使用无线遥控功能解锁车门。)
7 如果您突然接近车辆或快速拉动车门外把手,则车门可能不会解锁。如果此时拉动车门外把手无法打开车门,则将其推回原位并再次拉动。
8 下列情况下,无法锁止车门或关闭行李厢:
(1)钥匙仍在乘员车厢内时用进入功能锁止车门。
(2)未关闭发动机开关时携带电子钥匙下车并锁止车门。
(3)电子钥匙仍在车内时关闭行李厢并锁止所有车门。
(4)任一车门打开时用进入功能锁止车辆。
车辆长时间停放时
为避免车辆被盗,切勿将电子钥匙置于距车辆2m(米)以内的范围内。
安全功能
如果车辆解锁后的大约30秒内未打开车门,则安全功能会重新自动锁止车辆。
警报和警告指示
通过警报及在多信息显示屏上显示警告灯和警告信息,可降低车辆被盗以及因错误操作而引发意外事故的可能性。
1 任一警告灯点亮时:
根据点亮的警告灯采取相应的措施。(→P.278)
2 多信息显示屏上显示警告信息时(带光电子仪表的车辆):
根据多信息显示屏上显示的警告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P.283)
下表描述了仅警报鸣响时的情况和应对措施。
1 如果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1)锁止和解锁车门及行李厢:使用机械钥匙。(→P.304)
(2)起动发动机:→P.87
2 电子钥匙电池电量完全耗尽时→P.245
3 定制
可以禁用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等。(→P.337)
4 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认证证书
智能钥匙的规格
使用频率:314-316MHz
Frequency Range
Transmitting Power
占用带宽:不大于400 kHz
Occupied Bandwidth
杂散辐射等其他技术指标请参照信部无【2005】423号文件
1 不得擅自更改发射频率、加大发射功能(包括额外加装射频功率放大器),不得擅自外接天线或改用其它发射天线:
2 使用时不得对各种合法的无线电通信业务产生有害干扰:一旦发现有干扰现象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措施消除干扰后方可继续使用:
3 使用微功率无线电设备,必须忍受各种无线电业务的干扰或工业、科学及医疗应用设备的辐射干扰:
4 不得在飞机和机场附近使用。
(1)使用频率为:134.2 kHz
(2)磁场强度发射限值:67.7 dB u A/m(10米处场强、准峰值)
(3)杂散辐射等其他技术指标请参照信部无【2005】423号文件
(4)不得擅自更改发射频率,加大发射功率(包括额外加装射频功率放大器),不得擅自外接天线或改用其它发射天线:
(5)使用时不得对各种合法的无线电通信业务产生有害干扰:一旦发现有干扰现象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措施消除干扰后方可继续使用:
(6)使用微功率无线电设备,必须忍受各种无线电业务的干扰或工业、科学及医疗应用设备的辐射干扰:
(7)不得在飞机和机场附近使用。
与电子设备干扰有关的警告
1 植入心脏起搏器或心脏去纤颤器的人应与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天线保持适当的距离。(→P.6)
无线电波可能会影响此类器械的正常工作。必要时,可解除进入功能。有关细节,如无线电波的频率和发射时间,请咨询您的丰田经销店。并向专家咨询是否应该解除进入功能。
2 使用心脏起搏器和心脏去纤颤器之外的其他电子医疗械的用户,应向该设备的制造商咨询在无线电波影响下使用该器械的相关信息。
有关解除进入功能的细节,请咨询您的丰田经销店。
无线遥控功能
无线遥控功能可用来在车外对车辆进行锁止和解锁操作。
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
1 锁止所有车门
2 解锁所有车门
3 解锁行李厢(按住)
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
1 锁止所有车门
2 解锁所有车门
无线遥控功能可用来在车外对车辆进行锁止和解锁操作。
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
1 锁止所有车门
2 解锁所有车门
3 解锁行李厢(按住)
不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
1 锁止所有车门
2 解锁所有车门
操作信号
危险告警灯闪烁,表示车门已锁止/解锁。(锁止:闪烁一次;解锁:闪烁两次)
1 钥匙电池电量耗尽
(1)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P.9
(2)不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
标准电池寿命为1至2年。(即使钥匙闲置,电池电量也会耗尽。)如果无线遥控功能不起作用,则电池电量可能已耗尽。必要时,请更换电池。(→P.246)
2 安全功能
(1)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P.10
(2)不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
如果车辆解锁后的大约30秒内未打开车门,则安全功能会重新自动锁止车辆。
3 电子钥匙电池电量完全耗尽时(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P.245
4 影响操作的状况
(1)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P.8
(2)不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
下列情况下,无线遥控功能可能无法正常工作。
1 靠近电视塔、无线电台、发电站、飞机场或其他产生强烈无线电波的设施时
2 携有便携式收音机、移动电话或其他无线通信设备时
3 多把无线遥控钥匙同时处于车辆附近时
4 无线遥控钥匙与金属物体接触或被其盖住时
5 在车辆附近有其他发射无线电波的无线遥控钥匙正在使用时
6 一同携带无线遥控钥匙与个人电脑等其他电气设备时
定制
可改变各设置(如行李厢解锁操作)。(→P.337)
无张遥控装置的认证证书
无线遥控钥匙的规格
使用频率:314-316 MHz
Frequency Range
Transitting Power
占用带宽:不大于400 kHz
Occupied Bandwidth
杂散辐射等其他技术指标请参照信部无【2005】423号文件
1 不得擅自更改发射频率、加大发射功率(包括额外加装射频功率放大器),不得擅自外接天线或改用其它发射天线;
2 使用时不得对各种合法的无线电通信业务产生有害干扰;一旦发现有干扰现象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措施消除干扰后方可继续使用;
3 使用微功率无线电设备,必须忍受各种无线电业的干扰或工业、科学及医疗应用设备的辐射干扰;
4 不得在飞机和机场附近使用。
车门
使用进入功能、无线遥控功能、钥匙或门锁开关均可锁止和解锁车辆。
1 进入功能(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P.5
2 无线遥控功能(若装备)→P.15
3 钥匙
(1)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使用机械钥匙可锁止和解锁车门。(→P.304)
(2)不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
1 锁止所有车门
2 解锁所有车门
门锁开关
1 解锁所有车门
2 锁止所有车门
车内门锁按钮
1 锁止车门
2 解锁车门
即使门锁按钮处于锁止位置,仍可通过拉动车门把手来打开驾驶员门。
不用钥匙从车外锁止前车门
步骤1 将车内门锁按钮移至锁止位置。
步骤2 拉动车门把手,同时关闭车门。
1 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如果发动机开关处于ACC或ON模式,或电子钥匙留在车内,则无法锁止车门。
根据电子钥匙的位置,可能无法正确检测到钥匙且车门可能锁止。
2 不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
如果钥匙在发动机开关内,则无法锁止车门。
后门儿童安全锁
设定了安全锁后,无法从车内打开车门。
设定这些安全锁可防止儿童打开后车门。按下任一后门开关即可锁止两扇后车门。
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驾驶车辆过程中应遵守下列注意事项。
1 务必要系好座椅安全带。
2 务必锁止车门。
3 确保所有车门正确关闭。
4 驾驶过程中不要拉驾驶员门内把手。
5 如果后排座椅坐有儿童,务必设定后门儿童安全锁。>
行李厢
使用钥匙、行李厢开启开关、进入功能或无线遥控功能均可打开行李厢。
1 钥匙
(1)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
使用机械钥匙可打开行李厢。(→P.304)
(2)不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
顺时针转动主钥匙以打开行李厢盖。
2 行李厢开启开关
解锁行李厢盖。
3 进入功能(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P.5
4 无线遥控功能(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P.15
行李厢安全系统
为防止存在行李厢中的行李被盗,应进行如下操作。
拉下安全锁杆以锁止后排座椅靠背。
逆时针转动主钥匙(不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或机械钥匙(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以锁定行李厢开启开关功能。
对于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即使用无线遥控或进入功能也无法打开行李厢盖。
1 驾驶过程中的警告
使行李厢盖保持关闭。
这不但可以防止行李被甩出,还可以防止废气进入车内。
2 儿童在车内时
绝对不要将儿童单独留在车内,因为他们可能会把自己锁在车内或行李厢内,因车内温度过高而窒息,从而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可调节部件(座椅、后视镜、方向盘)
前排座椅
1 手动座椅
(1)座椅位置调整杆
(2)座椅靠背倾角调整杆
(3)垂直高度调整杆(仅驾驶员侧)*:若装备
2 电动座椅(仅驾驶员侧)
(1)座椅位置调整开关
(2)座椅靠背倾角调整开关
(3)垂直高度调整开关
(4)腰部支撑调整开关
座椅调整
1 车辆移动期间切勿过度倾斜座椅,以免身体从腰部安全带滑出。
如果座椅过度倾斜,则腰部安全带可能会滑过髋部而直接勒住腹部或使肩都安全带触及颈部,一旦发生车祸就会增大人员严重伤害甚至死亡的可能性。
2 仅手动座椅:调整座椅后,确保座椅锁定在其位置。
后排座椅
后排座椅的座椅靠背可以折叠。
如图所示,存放后排座椅外安全带扣并移动后排中间座椅安全带的带扣。
检查并确认行李厢内的安全锁杆升高。
拉动座椅靠背锁定释放按钮,同时折叠座椅靠背。
座椅靠背恢复至垂直位置后
请遵守下列注意事项。否则将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1 前后轻摇座椅靠背,确保将其锁定在正确位置。
如果座椅靠背未牢固锁定,则座椅靠背锁定释放按钮上的红色标记可见。确保红色标记不可见。
2 检查并确认座椅安全带未扭曲或卡在座椅下面。
左侧座椅靠背折叠时
确保加长行李厢内的行李不会损坏后排中间座安全带。
头枕
1 垂直调整
降低头枕时按住锁定释放按钮。
2 拆卸
按住锁定释放按钮,同时和由拉头枕。
1 调整头枕的高度
调整头枕时,应确保其中心与耳朵上部齐平。
2 调整后排中间座椅头枕
使用时务必将头枕从存放位置抬高一级。
3 不同座椅的头枕
头枕是针对相应的座椅而专门设计的。
头枕的注意事项
请遵守下列有关头枕的注意事项,否则将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1 务必将头枕调节至正确位置。
2 头枕已拆下时请勿驾驶车辆。
座椅安全带
车辆行驶前,应确保车中所有乘员均已系好座椅安全带。
1 座椅安全带的正确使用方法
(1)拉伸肩部安全带,使其斜跨过肩部,但不应触及颈部或从肩部滑脱。
(2)将腰部安全带尽可能低地横跨于髋部。
(3)调整座椅靠背位置。坐直且靠好座椅靠背。
(4)不要扭曲座椅安全带。
2 扣紧和松开座椅安全带
(1)扣紧安全带
将带头插入带扣内,直至听到咔嗒声。
(2)松开安全带
按下释放按扭。
3 调整安全带的高度(前排座椅)
(1)下移
(2)上移
根据所需上下移动高度调节器,直至听到咔嗒声。
座椅安全带预张紧器(前排座椅)
车辆受到某些严重的正面碰撞时,预张紧器会自动收紧座椅安全带,从而快速束紧乘员身体。
但在轻微的正面碰撞、侧面碰撞或追尾时,预张紧器可能不会激活。
1 紧急锁定卷收器(ELR)
在紧急停车或发生碰撞时,卷收器会锁紧安全带。如果您前倾太快,它也会锁紧。缓慢、平稳地移动可使安全带拉长,使您能活动自如。
2 自动锁定卷收器(ALR)
后排乘员的肩部安全带完全拉伸后,即使稍微卷收,安全带也会被锁定在该位置,并且不能拉伸。该装置用副教授牢固固定儿童保护装置(CRS)。完全卷收完全带并再次拉伸即可使安全带恢复伸缩自如状态。(→P.68)
3 孕妇
请遵医嘱正确系好座椅安全带。(→P.29)孕妇也应像其他乘员一样,将腰部安全带尽可能低地横跨于髋部。肩部安全带应沿肩部斜向拉伸并跨过胸部。应避免安全带触及隆起的腹部。
如果未正确系好安全带,则在紧急制动或发生碰撞时,可能导致孕妇胎儿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4 病人
请遵医嘱正确系好座椅安全带。
5 儿童座椅安全带的使用
车辆上的座椅安全带主要是根据成人体型设计的。
(1)儿童应使用合适的儿童保护装置,除非他们长大到适合使用车辆上的座椅安全带。(→P.64)
(2)儿童长大到适合使用车辆上的座椅安全带时,也应遵照P.29的座椅安全带使用的有关说明。
6 在预张紧器激活后更换安全带
预张紧器激活后就不可再次使用座椅安全带。事故发生后,请您的丰田经销店检查预张紧器。如果预张紧器已激活,则一定要更换预张紧器。
7 座椅安全带的相关法规
如果您所在国家对座椅安全带有相关法规,则向丰田经销店咨询更换或安装安全带的相关事宜。
系好座椅安全带
为了降低紧急制动或发生事故时人员受伤的可能性,请遵守下列注意事项。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1 确保所有乘员均已系好座椅安全带。
2 一定要时刻系好座椅安全带。
3 每条座椅安全带仅限一人使用。切勿多人(包括儿童)共用一条座椅安全带。
4 丰田建议让儿童坐在后排座椅上并务必使用座椅安全带和/或合适的儿童保护装置。
5 不要为了舒适而过度倾斜座椅。因为只有乘员背靠座椅坐直时,座椅安全带才能发挥最大保护作用。
6 系带肩部安全带时,切勿将安全带置于手臂下方。
7 将座椅安全带尽可能低地横跨于髋部。
座椅安全带的损坏和磨损
1 不要使座椅安全带、带头或带扣被车门夹住,否则可能损坏安全带。
2 须定期检查座椅安全带装置。检查座椅安全带的零部件是否有切口、磨损和松动。安全带损坏后切勿使用,应将其更换。已损坏的座椅安全带无法起到保护乘员免严得伤害甚至死亡的作用。
3 确保安全带和带头已锁紧且安全带未扭曲。
如果座椅安全带不能正常工作,请立即联系您的丰田经销店。
4 如果车辆发生严重事故,则即使未出现明显损坏,也应将安全带连同座椅总成一起更换。
5 切勿擅自安装、拆卸、改装、拆解或弃置座椅安全带。请联系您的丰田经销店进行必要的修理。预张紧器处理不当可能会使其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方向盘
可将方向盘调节至舒适位置。
步骤1 握住方向盘并向下压调节杆。
步骤2 沿水平和垂直方向移动方向盘,将其调节至理想位置。
步骤3 向上拉调节杆。
1 驾驶过程中的警告
驾驶过程中切勿调节方向盘。
否则可能因驾驶员操控失误而造成事故,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2 调节方向盘后
确保方向盘牢固锁定。
否则可能因方向盘突然移动而造成事故,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防眩目内后视镜
使用下列功能可减弱后方车辆前照灯的眩光。
1 正常位置
2 防眩目位置
驾驶过程中的警告
驾驶过程中切勿调节后视镜的位置。
否则可能因操控失误而造成事故,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外后视镜
发动机开关处于ACC或ON模式时,可使用开关调节后视镜角度。
选择要调节的后视镜。
1 左
2 右
调节后视镜。
1 上移
2 右移
3 下移
4 左移
折叠后视镜
向后推动后视镜以将其折叠。
后视镜起雾时(带后视镜除雾器的车辆)
打开后视镜除雾器可对后视镜除雾。(→P.156)
1 驾驶时应遵守下列注意事项。
否则可能导致车辆失控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1)驾驶过程中切勿调节后视镜。
(2)后视镜折叠时不要驾驶车辆。
(3)驾驶前必须将驾驶员和乘员侧后视镜展开并做适当调节。
2 后视镜除雾器工作时(带后视镜除雾器的车辆)
后视镜的镜面会变烫,请勿触摸。
打开和关闭车窗与天窗
电动车窗
可使用下列开关打开和关闭电动车窗。
1 关闭
2 单触式关闭(仅驾驶员车窗)*
3 打开
4 单触式打开(仅驾驶员车窗)*
*.反向按下该开关可使车窗在中途停止。
锁止开关
按下该开关可锁止乘员车窗开关。
该开关用来防止儿童意外打开或关闭乘员车窗。
1 电动车窗的工作条件
发动机开关处于ON模式。
2 发动机开关关闭后操作电动车窗(仅驾驶员车窗)
将发动机开关切换至ACC模式或关闭后,大约45秒内仍可操作电动车窗。但是,一旦打开任一前车门,就不能再对其进行操作。
3 防夹功能(仅驾驶员车窗)
如果有物体卡在车窗与窗框之间,则车窗会在中途停止并稍微打开。
1 关闭车窗
请遵守下列注意事项。
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1)操作车窗时应检查,以确保不会夹住乘员身体的任何部位。
(2)切勿让儿童操作电动车窗。
如果有人被卡住时继续关闭电动车窗,则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某些情况下甚至导致死亡。
2 防夹功能(仅驾驶员车窗)
(1)切勿尝试故意以天窗卡住身体的任何部位来激活防夹功能。
(2)如果天窗即将完全关闭时有物体被夹住,则防夹功能可能不起作用。
天窗
天窗(若装备)
可使用顶置开关打开、关闭和上下倾斜天窗。
1 打开和关闭
(1)打开
天窗到达全开位置前会慢慢停止。
再次按下开关可使其完全打开。
(2)关闭
按下天窗开关的任一侧可使天窗在中途停止。
3 上倾和下倾
(1)上倾
(2)下倾
按下天窗开关的任一侧可使天窗在中途停止。
4 天窗的工作条件
发动机开关处于ON模式。
5 关闭发动机开关后操作天窗
将发动机开关切换至ACC模式或关闭后,大约45秒内仍可操作天窗。但是,一旦打开任一前车门,就不能再对其进行操作。
6 防夹功能
如果在进行关闭或下倾操作时检测到有物体夹在天窗与窗框之间,则天窗会在中途停止并稍微打开。
7 天窗无法关闭时
如果天窗无法自动关闭(例如,因发生故障而使防夹功能意外激活时),则按住开关可将其关闭。
8 降低风噪
天窗全开时行驶将产生风噪,因此在天窗到达全开位置前应使其微开。
9 遮阳板
可手动打开和关闭遮阳板。但是,天窗打开时,遮阳板也会自动打开。
10 天窗打开提示功能
如果发动机开关关闭且天窗未完全关闭时打开驾驶员门,则警报会发出鸣响。
1 打开天窗
请遵守下列注意事项。
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1)车辆移动时,禁止乘员将手或头伸出车外。
(2)不要坐在天窗上。
2 关闭天窗
请遵守下列注意事项。
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1)操作天窗时应检查,以确保不会夹住乘员身体的任何部位。
(2)切勿让儿童操作天窗。
如果有人被卡住时继续关闭天窗,则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3 防夹功能
(1)切勿尝试故意以天窗卡住身体的任何部位来激活防夹功能。
(2)如果天窗即将完全关闭时有物体被夹住,则防夹功能可能不起作用。
添加燃油
打开燃油箱盖
执行以下步骤以打开燃油箱盖。
1 添加燃油前
关闭发动机开关,并确保所有车门和车窗已关闭。
2 打开燃油箱盖
打开加油盖。
缓慢拧开燃油箱盖。
将燃油箱盖挂在加油口盖背面。
关闭燃油箱盖
将燃油箱盖重新装回时,应一直拧到听见咔嗒声为止。
松手后,燃油箱盖会稍微回转。
1 燃油类型
辛烷值为93号或更高的无铅汽油
2 燃油箱容量(参考)55L(公升)
1 添加燃油
加油时应遵守下列注意事项。
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1)触摸车辆或其他金属表面,以释放所带静电。否则,静电放电火花可能点燃燃油蒸汽。
(2)一定要捏住燃油箱盖上的把手,缓慢转动以取下燃油箱盖。
燃油箱盖松开时,可能会听到嗖嗖声。等该声音完全消失后方可取下燃油箱盖。
高温时,燃油可能因内部压力过大而从加油口喷出,从而导致严重受伤。
(3)切勿让带有静电的人员接近敞口的燃油箱。
(4)切勿吸入燃油蒸汽。因为燃油中含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5)加油时严禁吸烟。否则可能引燃燃油而起火。
(6)切勿返回车内或触碰其他带静电的人员或物体。因为这可能导致静电积聚而引燃燃油。
2 更换燃油箱盖时
应使用专门为本车型设计的丰田纯正燃油箱盖。否则可能导致起火或其他事故,从而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添加燃油
添加燃油时,不要使其溢出。
否则可能损坏车辆,例如,导致排气系统工作异常、损坏燃油系统部件或车漆面。
防盗系统
发动机停机装置系统
车辆钥匙内置有转发器芯扯,如果钥匙没有预先登记到车载电脑中,则该芯片将阻止发动机起动。
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发动机开关关才后,指示灯会闪烁,表明系统正在工作。
不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从发动机开关拔出钥匙后,指示灯会闪烁,表明系统正在工作。
1 可能导致系统故障的条件
(1)钥匙与金属物体接触
(2)钥匙接近或触其他车辆安全系统的钥匙(带内置转发器芯片的钥匙)
2 发动机停机装置的认证证书
(1)使用频率为:134.2 kHz
(2)磁场强度发射限值:67.7 dB uA/m(10O米处场强、准峰值)
(3)杂散辐射等其他技术指标请参照信部无【2005】423号文件
(4)不得擅自更改发射频率、加大发射功率(包括额外加装射频功率放大器),不得擅自外接天线或改用其它发射天线;
(5)使用时不得对各种合法的无线电通信业务产生有害干扰:一旦发现有干扰现象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措施消除干扰后方可继续使用;
(6)使用微功率无线电设备,必须忍受各种无线电业务的干扰或工业、科学及医疗应用设备的辐射干扰;
(7)不得在飞机和机场附近使用。
防止钥匙损坏
切改装、拆卸或禁用发动机装置系统。如果擅自进行改动或改装,将无法保证系统正常工作。
警报
系统检测到有人强行进入时,就会发出警报并使车灯闪烁。
1 激活警报
下列情况下,可激活警报。
(1)警报设定时使用除进入功能(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或无线遥控门功能以外的方式解锁或打开车门或行李厢。车门将再次自动锁止。
(2)警报设定时打开发动机罩。
(3)重新连接蓄电池。
2 设定警报系统
关闭车门、行李厢和发动机罩,并使用进入功能(带智能进入和起动系统的车辆)或无线遥控门锁功能锁止所有车门。10秒钟后警报系统将自动重设。
警报系统设定时,指示灯从持续亮模式变为闪烁模式。
3 解除或停止警报
可通过下列任一方式解除或停止警报。
(1)使用进入功能或无线遥控门锁功能解锁车门或行李厢。
(2)起动发动机。(数秒后警报将解除或停止。)
4 激活警报
下列情况下,可能会激活警报。
停止警报会解除警报系统。
(1)使用机械钥匙解锁车门或行李厢。
(2)车内人员打开车门、行李厢或发动机罩。
(3)车辆锁止时对蓄电池再充电或更换。
5 蓄电池断开时
一定要解除警报系统。
如果解除警系统前断开蓄电池,则蓄电池重新连接时会激活警报。
6 使用机械钥匙解锁车门或行李厢时
解除警报。
警报运行时,如果使用机械钥匙解锁车门或行李厢,则会激活警报。
安全信息
正确的驾驶姿势
如下所述保持良好的驾驶姿势:
1 坐直且靠好座椅靠背。(→P.24)
2 前后调节座椅位置,确保能自如地将踏板踩至所需位置。(→P.24)
3 调节座椅靠背,以便能轻松操作各控制开关。
4 向下调节方向盘的倾斜和伸缩位置,使空气囊正对驾驶员胸部。(→P.34)
5 调整并锁定头枕,使其中心与耳朵上部齐平。(→P.28)
6 正确系好座椅安全带。(→P.29)
1 驾驶过程中
(1)驾驶过程中切勿调节驾驶员座椅的位置。否则可能会导致车辆失控。
(2)切勿在驾驶员或乘员身体与座靠背之间放置靠垫。
靠垫不利于保持正确的坐姿,会降低座椅安全带和头枕的效用,从而增大驾驶员或乘员严重伤害甚至死亡的可能性。
(3)切勿在前排座椅下放置任何物品。
否则这些物品可能会夹在座椅导轨间,妨碍座椅锁定到位,从而可能导致事故。同时,调整装置也可有损坏。
2 调整座椅位置
(1)调整座椅位置时应小心,确保座移动时不会伤及其他乘员。
(2)为避免受伤,切勿将手放在座椅下面或移动部件附近。
否则手指或手可能会被座椅装置夹伤。
SRS空气囊
车辆遭受某些可能导致乘员重伤的严重撞击时,SRS空气囊会张开。空气囊与座椅安全带相互配合工作,以降低车内乘员严重伤害甚至死亡的可能性。
前空气囊
1 驾驶员空气囊/前排乘员空气囊
有助于保护驾驶员和前排乘员的头部和胸部免受车内部件的撞击。
侧空气囊和帘式空气囊
2 侧空气囊(若装备)
有助于保护前排乘员的躯干部位。
3 帘式空气囊(若装备)
主要有助于保护外侧乘员的头部。
1 前排乘员空气囊
2 帘式空气囊(若装备)
3 侧空气囊(若装备)
4 帘式空气囊传感器(若装备)
5 SRS警告灯
6 驾驶员空气囊
7 侧空气囊和帘式空气囊传感器(若装备)
8 空气囊传感器总成
9 前空气囊传感器
以上为SRS空气囊系统的主要部件。SRS空气囊系统由空气囊传感器总成控制。空气囊传感器总成由安全传感器和空气囊传感器组成。
在发生某些严重的正面工侧面撞击时,SRS空气囊系统会触发空气囊气体发生器。气体发生器中的化学反应使空气囊内迅速充满无毒气体,以便约束乘员身体的移动。
1 如果SRS空气囊张开(充气)
(1)撞到正在张开(充气)的SRS空气囊时可能导致淤血和轻微擦伤。
(2)会发出很大的噪音并喷出白色粉末。
(3)带帘式空气囊的车辆:空气囊模块部件(方向盘毂、空气囊盖和气体发生器)和前排座椅、前柱和后柱以及车顶侧梁部件在几分钟内可能会秀烫。空气囊本身也可能很烫。
(4)不带帘式空气囊的车辆:空气囊模块部件(方向盘毂、空气囊盖和气体发生器)和前排座椅在几分钟内可能会很烫。空气囊本身也可能很烫。
(5)前风挡玻璃可能会破裂。
2 工作条件(前空气囊)
(1)如果正面碰撞的严重程度超出设计的临界值,相当于以约25km/h(公里/小时)的车速径直撞在固定或不能变形的障碍物上,则SRS前空气囊会张开。
但是,如果车辆撞到可能移动或易变形的物体(如停放的车辆或信号柱)或者发生“钻撞”(如车辆前部“钻入”卡车货厢下方的碰撞等),则此时极限车速是相当高的。
(2)在某些碰撞中,车辆前向减速度非常接近设计的临界值,但SRS前空气囊和座椅安全带预张紧器可能不会一起激活。
3 工作和件(侧空气囊和帘式空气囊[若装备])
乘员车厢受到严重的侧面碰撞时,SRS侧空气囊和帘式空气囊会张开。
4 SRS空气囊可能张开(充气)的其他情形(除碰撞外)
如果车辆底部遭受严重冲击,则SRS前空气囊民可能张开。见图中的示例。
(1)撞到路肩、人行道或坚硬表面的边缘
(2)掉入或跳越深坑
(3)车轮硬着地或车辆跌落
5 SRS空气囊(前空气囊)可能不会张开的情形
车辆遭受侧面碰撞、追尾、翻车或低速正面碰撞时,SRS前空气囊一般不会张开。但是,只要碰撞使车辆产生足够的前向减速度,SRS前空气囊可能会张开。
(1)侧面碰撞 (2)追尾 (3)翻车
6 以下几类碰撞中,SRS空气囊可能不会张开(侧空气囊和帘式空气囊[若装备])
如果车辆遭受的侧面碰撞与车身成一定夹角,或遭受侧面碰撞的车身部位并非乘员车厢,则SRS侧空气囊和帘式空气囊系统可能不会激活。
(1)非乘员车厢部位的车身侧面碰撞
(2)与车辆成一定夹角的侧面碰撞
车辆遭受正面碰撞、追尾、翻车或低速侧面碰撞时,SRS侧空气囊和帘式空气囊一般不会张开。
(1)正面碰撞
(2)追尾
(3)翻车
7 联系您的丰田经销让听情况
下列情况下,请尽快联系您的丰田经销店。未咨询您的丰田经销店前,请不要断开蓄电池电缆。
(1)任一SRS空气囊已张开。
(2)车辆前部损坏或变形,或发生未使SRS空气囊张开的碰撞事故。
(3)车门某个部位损坏或变形,或发生未使SRS侧空气囊和帘式空气囊(若装备)张开的碰撞事故。
(4)方向盘衬垫或仪表盘有划痕、裂缝或其他损坏。
(5)带侧空气囊的车辆:带侧空气囊的座椅表面有划痕、裂缝或其他损坏。
(6)带帘式空气囊的车辆:前柱、后柱或车顶侧梁饰件(衬垫)上内含帘式空气囊的部位有划痕、裂缝或其他损坏。
SRS空气囊的注意事项
应遵守下列与空气囊有关的注意事项。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1 驾驶员和车内所有乘员都必须正确系好座椅安全带。SRS空气囊是配合座椅安全带使用的辅助设备。
2 SRS驾驶员空气囊张开时的冲击力相当大,如果驾驶员离空气囊过近,则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驾驶员空气囊张开时,前50-75mm(毫米)张开范围属高危区域,距离驾驶员空气囊至少250 mm(毫米)可确保安全。该距离是指方向盘中央到驾驶员胸骨的距离。如果您就坐后的间距小于250 mm(毫米),可以使用下列方法来调节驾驶位置:
(1)将座椅尽量后移,但以仍能轻松地踩到踏板为准。
(2)将座椅靠背略微后倾。
尽管车辆设计各有不同,但对于大部分驾驶员,即使驾驶员座椅被移至最靠前位置,也只需将座椅靠背略微后倾,就能达到250 mm(毫米)的距离。如果座椅靠背倾斜后难以看清前方路况,则可在座位上放置不易滑动的硬座垫或升高座椅(若您的车辆有此功能)。
(3)如果方向盘可调,则将其向下倾斜。这样可使空气囊正对驾驶员的胸部而非头和颈部。
请按以上建议调节驾驶员座椅,但仍需保证能方便控制脚踏板、方向盘以及易于观看仪表板控制器。
SRS空气囊的注意事项
1 SRS前排乘员空气囊张开时的冲击力相当大,如果前排乘员离空气囊过近,则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调整座椅靠背,使前排乘员座椅尽量远离空气囊,以使前排乘员坐直。
2 如果婴幼儿安置不当,则空气囊张开时会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太小而不能使用座椅安全带的婴幼儿,应使用儿童保护装置对其加以适当的约束保护。丰田强烈建议将婴幼儿安置在车辆后排座椅上并矛以正确的约束保护。对于婴幼儿,后排座椅最为安全。(→P.64)
3 切勿坐在座椅边缘或靠在仪表盘上。
4 车辆移动时,不要让儿童站在SRS前排乘员空气囊前部或坐在前排乘员膝部。
5 驾车时,驾驶员和乘员膝部不得放置任何物品。
SRS空气囊的注意事项
1 带侧空气囊和帘式空气囊的车辆:切勿斜靠在车门、车顶侧梁、前柱、侧柱和后柱上。
2 带侧空气囊和帘式空气囊的车辆:切勿面朝车门跪在前排乘员座椅上或将头、手伸出车外。
3 切勿将任何物品放置在仪表盘或方向盘衬垫等部位。
因为SRS驾驶员空气囊和前排乘员空气囊张开时,这些物品可能会被弹出。
SRS空气囊的注意事项
1 带侧空气囊和帘式空气囊的车辆:切勿将任何物品附在车门、风挡玻璃、侧车窗玻璃、前后柱、车顶侧梁或辅助拉手等部位。
2 带侧空气囊和帘式空气囊的车辆:切勿将衣架或其他坚硬物品挂在挂衣钩上。如果SRS帘式空气囊张开,这些物品可能会被弹出而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3 带侧空气囊和帘式空气囊的车辆:切勿使用会盖住SRS侧空气囊张开部位的座椅附件,因为它们可能会防碍空气囊的张开。
4 切勿击打P.54上所示的SRS空气囊部件所在区域,或对其施加过大的力。否则可能导致SRS空气囊发生故障。
5 切勿在SRS空气囊张开(充气)后立即触摸相关部件,因为它们可能会很烫。
6 如果SRS空气囊张开后感觉呼吸困难,则打开车门或车窗进行通风,或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离开车辆。应尽快冲洗身上的残留物,以免刺激皮肤。
1 SRS空气囊的注意事项
(1)带侧空气囊和帘式空气囊的车辆:如果SRS空气囊所在部位(如方向盘衬垫、前柱和后柱装饰件)已损坏或破裂,则请您的丰田经销店将其更换。
(2)不带侧空气囊和帘式空气囊的车辆:如果SRS空气囊所在部位(如方向盘衬垫)已损坏或破裂,则请您的丰田经销店将其更换。
2 SRS空气囊系统部件的改装和弃置
未咨询丰田经销店前,不要报废车辆或进行下列改装。否则,SRS空气囊可能发生故障或意外张开(充气),从而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1)SRS空气囊的安装、拆卸、拆解和修理。
(2)方向盘、仪表板、仪表盘、座椅或座椅饰件、前柱、侧柱、后柱或车顶侧梁的修理、改装、拆卸或更换。
(3)前翼子板、前保险杠或乘员车厢两侧的修理或改装。
(4)在前栅格(公牛杠、袋鼠杠等)上加装除雪犁、绞盘等工具。
(5)车辆悬架系统的改装。
(6) 移动式双向对讲机或光盘播放机等电子设备的安装。
儿童保护装置
丰田强烈建议您使用儿童保护装置。
需谨记的事项
研究显示,将儿童保护装置安装在后排座椅上比安装在前排乘员座椅上更安全。
1 根据您孩子的年龄和体型选择一套合适的儿童保护装置。
2 有关安装细节,请参照儿童保护装置随附的说明书。
本手册提供了通用的安装说明。(→P.68)
儿童保护装置的类型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型,儿童保护装置可分为下列3种类型。
1 婴儿座椅(幼儿座椅)
2 儿童座椅(可转换型座椅)
3 青少年座椅(辅助座椅)
1 不使用儿童保护装置时
请将儿童保护装置正确固定在座椅上。切勿将该装置随意放置在乘员座椅上或行李厢内。
2 选择一套合适的儿童保护装置
请为您的孩子选择一套合适的儿童保护装置。如果孩子体型太大而不能使用儿童保护装置,则应坐在后排座椅上并使用座椅安全带。(→P.29)
1 儿童保护装置的注意事项
(1) 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型大小使用座椅安全带或儿童保护装置来对其加以约束保护,以便在发生事故和紧急停车时有效保护儿童。将儿童抱在怀中并不能替代儿童保护装置所起的作用。事故中,儿童可能会碰到风挡玻璃或被挤在您与车厢之间。
(2) 丰田强烈建议您根据孩子体型大小选用合适的儿童保护装置,并将其安装在后排座椅上。根据事故调查统计,坐在后排座椅上并正确使用儿童保护装置的儿童比坐在前排座椅上的儿童更为安全。
2 儿童保护装置的注意事项
(1)绝对不要在前排乘员座椅上安装面向后方儿童保护装置。否则发生事故时,前排乘员空气囊急剧张开的冲击办会导致儿童受到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2)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将面向前方儿童保护装置安装到前排乘员座椅上。前排乘员空气囊张开的速度相当快且冲击力极大,因此应将座椅尽可能地向后移动。否则可能导致儿童受到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3)带侧空气囊和帘式空气囊的车辆:即使已将儿童安置在儿童保护装置中,也不要让他/她将头部或身体的任何部位倚在车门、座椅、前后柱或车顶侧梁上(侧空气囊或帘式粉气囊的张开部位)。否则,侧空气囊和帘式空气囊张开时会非常危险,其强大的冲击力可能导致儿童受到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4)一定要遵照儿童保护装置制造厂提供的安装说明正确安装儿童保护装置。否则在紧急停车或发生事故时可能导致儿童受到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安装儿童保护装置
请遵照儿童保护装置制造厂提供的安装说明。用座椅安全带或儿童保护装置下紧固带将儿童保护装置紧固至后排外侧座椅。安装儿童保护装置时应固定住顶部拉带。
装备有儿童保护装置锁定机构的座椅安全带(后排座椅ALR/ELR安全带)
ISOFIX刚性固定锚(ISOFIX儿童保护装置)
后排外侧座椅上提供有专用的固定杆。(显示锚定位置的标签附在座椅上。)
固定锚支座(用于顶部拉带)
后排外侧座椅上提供有固定锚支座。
用座椅安全带安装儿童保护装置(儿童保护装置锁定型安全带)
1 面向后方儿童座椅一婴儿座椅(幼儿座椅)/儿童座椅(可转换型椅)
将儿童座椅安装在后排座椅上且使其面向车辆后方。
将座椅安全带穿过儿童座椅并将带头插入带扣。确保安全带未扭曲。
2 面向前方一儿童座椅(可转换型座椅)
将儿童座椅安装在座上且使其面向车辆前方。
将座椅安全带穿过儿童座椅并将带头插入带扣。确保安全带未扭曲。
将肩部安全带完全拉出,然后使其略微缩回以进入ALR锁定模式。
锁定模式下仅允许座椅安全带回缩。
将儿童座椅按紧在后排座椅上,使肩部安全带充分回缩,直到儿童座椅牢固固定就位。
肩部安全带回缩至完全绷紧的位置后,拉动安全带以确认其无法拉出。
青少年座椅(辅助座椅)
将儿童座椅安装在座椅上且使其面向车辆前方。
让儿童坐到儿童座椅上。按照制造厂的安装说明用座椅安全带固定儿童座椅并将带头插入带扣。确保安全带未扭曲。
检查并确认肩部安全带正确跨过儿童肩部,而且腰部安全带应尽可能放低。(→P.29)
更多推荐
座椅,钥匙,车辆,空气囊,可能,系统,儿童,车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