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0日发(作者:迈凯伦最贵的一款车)

封面标题

世纪回望——世界摩托车百年发展史

主体为戴姆勒摩托车,副题为三辆车的过渡:老爷车——近代车——当代车

前言---------第1页

1885年8月的一天,德国人戈特利伯.戴姆勒感到十分高兴——他多年研制的心血

之作,一辆以汽油为燃料获取动力的二轮摩托车终于研制成功了。不久他的儿子保尔驾车

成功地从坎斯塔特到温特克海姆,全程虽然只有9.5公里,却是世界上第一位摩托车驾驶

员,同时也标志着人类以汽油燃烧产生机械力代替传统马力或者人力驱动车辆时代的开始。

发展到今天,作为全世界最为普及的交通工具之一,摩托车早已不是戴姆勒时期那个

由铁皮和实木制成的简陋怪物,它种类丰富,技术先进,制作精良。与其它交通工具相比,

它拥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对生意人来说,它是一种投资不多,可运输物资的致富帮手;

对旅游者来说,它是能自由自在去远方旅行、方便快速的交通工具;对竞技者来说,它是

运动场上最惊心动魄、具有高速机械动力的“良驹”。。。。。。。在近130多年的发展经历中,

人类充分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无数里程碑式的成就,也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了

历史的丰碑。正所谓:大浪淘沙始见金,磬声高亢竞风流。

压题图片为浊浪滔天图或者大量摩托车等待通行的场景为好。

摩托车发展之大事件

一、诞生(1860年代-1900年代)

动力之源----蒸汽机---------第2页

1770年,法国人古诺研制并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驱动的三轮车,利用装在车

前部的一个锅炉产生的蒸汽推动气缸中的活塞来驱动前轮运行。就是这台以3.5千米/小时

的速度蜗行、伴随着隆隆的巨响和滚滚浓烟的蒸汽机,标志着人类以机械力代替自然力驱

动车辆时代的开始。

美国人历来是以好动、不满足现状著称,正是这种不满足,才多次奇思异想地创造出

另外一个崭新的天地。1868年,美国人西尔韦斯特.罗普将一个大炮弹似的小型锅炉蒸汽

内燃机设计并安装在一辆自行车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以蒸汽为动力的自行车,有锅炉、

气缸、连杆、曲臂、排气管、前制动器等结构装置。但这辆车的结构装置都显得原始粗笨,

安全性及差。

机动自行车的探索---------第3页

第一辆以蒸汽机作驱动动力的摩托车——1869年,法国人皮埃尔.米乔克斯和工程

师路易斯.纪尧姆.佩罗克也将其设计制造的一台小型蒸汽机安装在一辆“过时的自行车”

上,进行机动行驶试验。谁想,这辆小型蒸汽机和自行车组合的机动自行车竟从巴黎试运

行16km,一路顺利到达圣.热尔曼。这辆机动车在结构的设计小巧、合理使用方便有了很

大的进步。

1884年,美国的科普兰兄弟也制造出一辆被称作“四分之一便士”的蒸汽自行车样

机,然后又制造了商用动力三轮车。1885年,罗韦尔设计出菱形坚固车架和链条传动的安

全自行车,更为后来的摩托车车架和传动系统的设计打下了可借鉴的基础。

动力之源----汽油机---------第4页

奔腾澎湃的莱茵河养育了传奇的日尔曼民族,从中诞生过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

文学家以及社会活动家。1876年,德国人尼古拉斯.奥托博士在汽油机设计结构理论上首

先取得重大突破,并获得汽油发动机的专利权。

1883年,戈特利伯.戴姆勒利用自己在奥托博士那里学到的知识,自己重新设计、制

造了一台小型汽油机,转速700r/min。这台汽油机被安装在两轮之间,动力由皮带传动到

中间轴,然后由齿轮再传动至后轮,用旋转手柄来控制后轮的制动器和离合器,手柄上方

装有使棘轮脱钩结构;排七阀由机械操纵,但进气口由活塞的吸力开启;空气冷却式结构

还保留了蒸发式化油器,热球点火,油箱在座位的后下方等装置。车架和前叉是用木材与

铁管组合而成,座位也用木材作成,表面再罩上几层真皮座垫。除了在车体前后安装两个

金属边大木轮外,还在车体两边另外安装了两个小木轮支撑车辆的稳定。戴姆勒将小型汽

油发动机设计制造成功后,很快就转向三轮车和四轮车的研制与生产了。

“单轨道号”的诞生-------第5页

第一辆以汽油机作驱动动力的摩托车——1885年,德国人戈特利伯·戴姆勒将一台发

动机安装到了一台框架的机器中,世界上第一台摩托车诞生了。戴氏摩托的发动机垂直布

置在机器中央,动力由皮带传至中间轴,再由齿轮传到后轮;手柄控制着后轮的制动器;

进气口由活塞的吸力开启,冷却方式为空气冷却,发动机转速700r/min。

1885年11月10日,戴姆勒的儿子保尔驾车从坎斯塔特到温特克海姆,全程9.5公

里,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摩托车驾驶员。

原始摩托车与现代摩托车在外形、结构和性能上有很大差别。原始摩托车的车架是木

质的,从木纹上看,是木匠加工而成的。车轮也是木制的,车轮外层包有一层铁皮。车架

中下方是1个方形木框,其上放置发动机,木框两侧各有1个小支承轮,其作用是静止时

防止倾倒。因此。这辆车实际上是四轮着地。 单缸风扇冷却的发动机,输出动力通过皮带

和齿轮两级减速传动,驱动后轮前进。车座作成马鞍形,外面包一层皮革。其发动机汽缸

工作容积为264mL,最大功率0.37kW(700r/min),仅为现代简易摩托车的1/5。时速

12km,比步行快不了多少。由丁当时没有弹簧等缓冲装置,此车被称为“震骨车’。可以

想象,在19世纪的石条街道上行驶,简直比行刑还难受。尽管原始摩托车十分简陋,但

是从此摩托车才能不断变革,不断改进,才有了100多年的数亿辆现代摩托车的子孙。

蒸汽机的失败和汽油机的成功---------第6页

在戴姆勒的小型汽油发动机和成车诞生前,世界各国的技术先驱者设计、制造的各种

蒸汽式机动车虽然也可以行驶一段距离,但在制动、传动系统、点火方式、离合器、操作

系统等结构装置的设计上还不具备机动车可靠、安全等起码条件,更没有现代摩托车的基

本结构特色,因此无法进行批量生产,推向市场。多年来,人们尝试各种办法采用蒸汽机

做机动车的动力。然而,始终无法解决蒸汽机太小,动力就显得不够;蒸汽机太大,又极

不安全,容易伤着驾驶员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无数的挫折,人们转而开始进行新的

动力结构,尤其是理想的小型动力部件驱动的汽油内燃机的研制探索。戴姆勒设计的小型

汽油机摩托车虽然也存在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整车具备了现代摩托车基本结构的原始

雏形。因此,当人们在叙述摩托车的发展历史时,总是习惯地称戈特利伯.戴姆勒为创造摩

托车的鼻祖,是完全正确的。

新发明------------第7页

1893年,意大利人埃里克.拜那特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台装有四冲程单缸汽油机的摩托

车。1894年,由赫德卜拉特和乌甫苗拉研制成了排量为1488 ml、水冷式、双缸水平并

列的四冲程汽油机,功率为1.84 kW,很快投入批量生产,成为世界上最早批量生产的摩

托车。

1901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辆名叫“印第安”的链传动二轮摩托车,该车装有排量为

253 ml的单缸发动机,功率为1.1 kW。

世界上最早批量生产的摩托车由赫德卜拉特和乌甫苗拉研制

世界上最早的摩托车厂------第8页

世界上最早的摩托车厂是1898年在英国出现的,紧接着法国、意大利在1899年,

德国于1901年,美国于1903年相继建立了摩托车厂。日本于1908年由大阪的岛津酋藏

试制成该国最早的摩托车,发动机为二冲程汽油机,排量为400 ml;1909年,岛津酋藏

试制成了日本最早的一台排量为400 ml的四冲程发动机,并小批量生产了200台。由此

可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世界摩托车工业崛起的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对摩托车

车架、车轮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设计;同时,也加强了对摩托车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从直立

单缸发展到V形双缸、直立四缸及星形、扇形、水平对置2~4缸等型式;在车上起缓冲作

用的前、后减震器,带花纹的防滑轮胎,轴传动结构等。这些至今在摩托车上广泛应用的

关键零部件,都是在那个时期研制成功的。因此,可以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摩托车

产品开发的鼎盛时期,奠定了摩托车产品的基础。实际上,从20世纪20年代到今天,是

摩托车以改良和提高为目标的发展史。

二、发展(1900年代-1970年代)

西方国家摩托车发展之路------第9-14页

1900-1960年代是欧美摩托车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摩托车厂,如英国

的无敌和凯旋,意大利的比亚乔和杜卡迪,德国的宝马和布尔,美国的哈雷和法国的标致。

摩托车是时代的产物,是体现当时科技水平的典范,不同阶段的摩托车上清晰的时代烙印。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纷纷在战场上大量采用摩托车,也直接促进了摩托车生产技

术的发展。

20世纪初,由于采取了当时的新发明和新技术,诸如充气橡胶轮胎、滚珠轴承、离合

器和变速器、前悬挂避震系统、弹簧车座等,使得摩托车开始有了实用价值,在工厂批量

生产成为商品,这就是第二代摩托车。

摩托车历史的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是1901年移居法国的俄裔- - 沃纳兄弟。他们将

踏板前面的车架分裂开来,将发动机用螺栓固定在间隙中;发动机放在中心位置并改变了

重量分布,降低了重心;采用了电子点火和喷射式化油器。在今后的一个世纪里,我们看

到的车都是这辆车的仿制与变形,它为现代摩托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1903年,整个欧洲和美国都在设计和制造摩托车。当然,这时的摩托车并没有

脱离早期自行车的原始本性。如没有离合器、制动器,效率极低、功率不足,没有悬挂系

统等等。

1903年,美国哈利公司生产的第1号市场销售的车型(美国最早的商品化摩托车)。

该车发动机汽缸工作容积409mL,功率2.94kW,采用自行车车架。

1907年,哈雷·戴维森公司制造出了第一台V型布置双缸发动机,较传统单缸发动机,

能为摩托车提供两倍的动力。这种样式的发动机在美国80多年的摩托制造史里,占据了

统治地位。

印第安公司是一家曾经和哈雷齐名的美国公司。1899年,工程师奥斯卡·海德制造了

一台机动两轮车,开始了印第安公司的摩托制造史。一段时间内,印第安公司以亮丽的色

彩,卓越的性能征服了买家。后经几易其主及一些短视的投资行为而挫败,在50年代,

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1912年,美国哈利公司生产的X-8A型单缸摩托车。当时还没有解决变速器及传动系

统,而是用皮带传动附在后轮上的大皮带轮,制动是通过手柄拉动后闸皮来制动的。当时

也没有解决后避震问题,前避震器有附在前叉上的环套式简易避震装置。

1914年,出现了许多有决定性意义的事情。电池和线圈点火取代了最早的发动机热球

点火,传动系统得到了较大改善,变速器和离合器被许多公司采用,发动机的功率得到了

极大提高。摩托车,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喜爱。摩托车制造业成为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

分。

1936年,美国哈利公司已能制造出水平较高的摩托车。该车采用

1000mL,OHV,27.93kW的V型双缸发动机,最高时速达150km/h 。

德国宝马公司初创之时,只生产飞机发动机,著名的蓝白相间螺旋桨形图案证明了这

一点。1921年,宝马开始生产摩托双缸发动机;1923年,BMW飞机设计者马科斯·弗里

兹揭开了生产摩托车整车的序幕。500ml的发动机安装在车架内,气缸向两边伸出,这种

简单而高效的设计方案至今仍在使用。

20世纪30年代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摩托车生产又采用了后悬挂避震系

统、机械式点火系统、鼓式机械制动装置、链条传动等,使摩托车又攀上了新台阶,摩托

车逐步走向成熟,广泛应用于交通、竞赛以及军事方面。

50年代的主要技术进步:装有液压减震的伸缩管式前叉;摇臂后悬挂系统;采用减速

齿轮箱,减轻车重,注意外形设计。

日本摩托车的异军突起-------第15-19页

从60年代起摩托车工业的发展势头由欧洲移向日本。日本摩托车工业在大力吸取欧

洲摩托车技术的基础上,经历几次技术振兴,通过激烈的竞争,形成了当今垄断世界市场

的本田、雅马哈、铃木及川崎四大公司,在产品性能、生产技术、产品开发等方面居于世

界领先地位,成了摩托车王国。

日本毫无疑问是亚洲现代工业的代表,在摩托车制造业也是如此,本田、铃木、雅马

哈、川崎是日本最著名的四家摩托车公司。日本的摩托车制造业的开端可以追溯到本世纪

初,但真正形成规模是在二战以后。由于战争的灾难,日本金融陷入了混乱,公共交通无

序可言,市场急需廉价方便的个人交通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优秀的公司应运而生,

如本田公司。本田公司1959年已开始向海外出口摩托车,铃木、雅马哈、川崎紧随其后。

当时,日本本土市场四大公司竞争激烈,这又促使各公司在新车型设计制造及市场营销上

狠下功夫,迅速占领世界市场。而那时世界上最成功的英国生产商却在原地踏步。到1961

年,本田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公司。

日本摩托车的特点是外形美观、驾驶舒适,对一些细节处理非常细致、周到,如指示

灯、变速器、电起动器、顶置凸轮轴发动机,在日本摩托车中,都是属于标准配备,甚至

是在125ml排量的车上,让买主惊喜不已。

在成功地占领了全球小型摩托车大部分市场以后,到了1969年,本田公司凭借一款

CB750,攻破了英国制造商一直坚守的大型摩托车市场,标志着日本摩托车时代的到来。

在以后的30多年时间内,日本工业已毫无疑问地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摩托车工业。

并为每一级细分市场都提供了合适配置的摩托车。

和西方老牌摩托车公司生产的产品相比,日本摩托车厂生产的摩托车不仅同样制作精

良,技术先进,并且价格更为低廉,配置更为齐全,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更为细致和人

性化。

三、鼎盛(1970年代-2000年代)

20世纪70年代之后,摩托车生产又采用了电子点火技术、电启动、盘式制动器、流

线型车体护板等,以及90年代的尾气净化技术、 ABS防抱死制动装置等,使摩托车成为

造型美观、性能优越、使用方便、快速便当的先进的机动车辆,成为当代地球文明的重要

标志之一。尤其是大排量豪华型摩托车已经把当今汽车中先进技术移植到摩托车上,使摩

托车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摩托车的发展进入了第四阶段--鼎盛阶

而光通信电子控制系统、雷达测距自动控制系统、电子地图导向系统、声波电子消声

系统等高新技术在一些概念摩托车中的运用,使现代摩托车变得更加完美,更加具有震撼

力。当然,不管它如何变化,我们都能看到百年前戴氏车的影子。于此,戴姆勒应该是深

感欣慰。

附:中国摩托车发展简史

中国第一辆摩托车------“井冈山”牌摩托车

我国摩托车工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

1951年7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第六汽车制配厂仿照德国讯达普K500型摩托

车,生产出了我国第一批定名为“井冈山”牌摩托车(该车的命名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

谋长聂荣臻颁布,为了永远记忆井冈山的英勇斗争)。该车发动机为双缸对置型四冲程风冷

式,气缸容积498ML,发动机功率为11.8KW,最高车速110KM/H,自重195KG。\"井冈山

\"牌摩托车的问世,开创了我国摩托车生产的历史.

1957年湘江机器厂和洪都机械厂共同制成\"长江750\"型摩托车。1958年北京摩托厂

又制成了250ml二冲程摩托车,此车后来移交上海摩托车车厂生产,命名为\"幸福250\"。

1964年济南轻骑摩托车总厂开始生产\"轻骑15\"型摩托车。

最早引进的125型摩托车

1984年12月,原上海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与日本本田公司签订了引进本田公司

CG125摩托车技术合同。该车为电子点火四冲程摩托车,属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车型。1985

年5月,在日方指导下,完全采用日方提供的CKD件,组装了1000辆CG125型摩托车。

1986年初正式开始幸福125型摩托车的试制工作,当年试制出样车并小批生产100辆幸

福125摩托车,1988年5月通过技术鉴定,投入批量生产,当年生产1500辆,1989年

生产了13001辆。

最早引进的150型摩托车

1992年11月,我国建设机床厂与日本雅马哈公司合资,成立重庆建设·雅马哈摩托车

有限公司(双方各出资50%),合资生产SR150、SRZ150两种车型,这是我国最早从国

外引进的150型摩托车的生产技术。该两种车型于1994年6月正式投产,1995年生产

60000辆。

最早引进的175型摩托车

1997年,我国海南新大洲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从日本川崎公司引进了175发动机生

产技术,1998年联合研制推出“超影”XDZ175型摩托车。该车为太子款,最大功率

10.5Kw(7500r/min),最高车速100km/h,具有优异的启动性能和加速性能。

最早引进的250型摩托车

1985年5月,由偃师摩托车厂和河南柴油机厂联合组成的中国洛阳黄河摩托车工业

公司与日本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在北京签订了引进川崎250型二轮摩托车全套散件及生产

技术合同(包括车辆、工艺设备、专用设备等全套技术资料)。按照合同规定,该车型定名

为黄河Kawasaki250型两轮摩托车。第一批产品于1986年9月初就投放市场,这是我国

最早从日本引进的最大排量摩托车技术项目。

排量最大的引进车

1994年,山东摩托车制造总厂从意大利卡吉瓦公司引进了FOX600型摩托车,这是

我国引进的最大排量摩托车。该车发动机为四冲程、四气门OHC型式,汽缸为铝合金、

碳化硅复合电镀气缸。最大功率25Kw(5000r/min),最高车速160km/h,外形粗犷,

技术性能先进,具有国际20世纪90年代水平。

最早引进的太子车

1996年,四川华川机械厂从日本雅马哈公司引进了SAA225太子摩托车,这是我国

最早引进的太子摩托车。

最早在大陆生产的台湾摩托车

1993年,我国麦科特玛骐摩托车有限公司与中国台湾光阳公司签订协议,由光阳公司

进行技术指导生产名流100和豪迈125型踏板摩托车,这是我国台湾摩托车最早在大陆生

产的车型。随后,厦门厦杏三阳、湖南长沙光阳、江苏常州光阳等合资厂均纷纷在大陆生

产台湾摩托车。

产销量最大的摩托车

1983年4月,国营建设机床厂与日本雅马哈公司签订了CY80(雅马哈V80)摩托车

技术许可合同,1989年该车的国产化率便达到88%。CY80采用了先进的进气谐振装置,

可以根据发动机转速进行自动调整,以实现宽转速范围内有较大转矩输出,保证摩托车发

动机在整个转速范围内具有理想的动力性能。这种国际先进水平的摩托车具有油耗低、可

靠性好、造型美、功率大、启动性好等优点,一投放市场便风靡大江南北,据统计CY80

系列摩托车已累计销售300万辆,成为我国产销量最大的摩托车。

最早获奖的摩托车

1986年12月,嘉陵机器厂生产的CJ50型两轮摩托车获国家科工委、国家计委、对

外经贸部颁发的国家银质奖,这是我国摩托车行业首枚最高产品质量奖;1987年12月,

江西赣江机械厂生产的长江750A-3C型边三轮摩托车获国家科工委、国家计委、对外经

贸部颁发的国家银质奖,这是我国边三轮摩托车中首枚最高产品质量奖。

品牌价值最高的摩托车

1999年3月,中国轻骑集团的“轻骑”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品牌价值评估达到31.02亿元,居全国第16位,名列当时全国摩托车行业榜首。

摩托车生产国家主要有:日本、中国、美国、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印度、

捷克、奥地利等。

更多推荐

发动机,公司,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