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9日发(作者:大众途观suv价格及图片)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汽车产业

课程论文首页

国际化的中国汽车产业

石晓宇

中文摘要:在1978年以前,我国汽车的流通实施严格的的计划分配制度,我国的汽车产业处于创建阶段和独立发展阶段,属

于我国汽车产业的初级阶段。中国的汽车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不足。市场国际化,工业发达国家的汽车进出口量都很大,是世

界汽车市场的主体。我们国内这些主导的整车生产企业自主品牌受到了非常大的压力,十几年爆发式告诉增长带来了市场的红

利引导我们进入了一个艰苦的调整结构的时期,这种结构的转型是长期的、艰巨的、困难的。面临同样挑战的也包括我们自主

品牌的的一些零部件厂商。政府在我国的自主品牌上给予强力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中国汽车产业世界汽车工业国际化产业结构

1983年第一辆桑塔纳VW轿车在上海汽车厂组装成功,2012年10月上海大众宣布老式桑塔纳停产。“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

不怕”——上海大众(中德合资)推出的桑塔纳作为国内妇孺皆知的品牌行走了30年,同时也见证了中国30年汽车产业的发

展。

1、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史

从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载货车下线算起我国的汽车工业走过了56年。

在1978年以前,我国汽车的流通实施严格的的计划分配制度,我国的汽车产业处于创建阶段和独立发展阶段,属于我国汽车

产业的初级阶段。

1978年到1990年我国的汽车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重货轻轿”是当时汽车厂商存在的普遍现象,甚至到20世纪八十年代末,

轿车的年产量不到五万台,连越野车的产量也比不上。

1991年到1999年,一汽大众和东方神龙两家合资企业相继成立,1992年我国的汽车产量突破百万。在1993年往后的三年中,

汽车产量处于低速增长状态。直到1997年才有所缓和,保持年均增长10%左右的,而轿车的产量则保持年均20%左右的势

头。整个20世纪九十年代,汽车产业仍存在生产过剩的现象。

2000年到2003年,我国的汽车进入了“井喷”的高速增长阶段,市场规模以每年100万的速度迅速扩大。大部分汽车厂商开始运

用各种公关营销手段,纷纷引进和国际接轨的4S品牌专卖模式。种种迹象显示,此时中国的汽车产业才真正与国际接轨。

2004年至今,我国的汽车产业处于理性增长阶段。04年4月份,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汽车行业受到很大的波及,05年各大汽

车厂家纷纷调低了自己的产销计划,我汽车产业正式迎来了理性的增长阶段。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汽车产销952.92万辆和959.81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1%和2.9%。

2、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

我国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和全球产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11月,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

32.34万辆,环比增长14.20%,同比增长21.30%,占轿车销售总量的31.32%,占有率比上月增长0.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

增长2.58个百分点;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轿车分别销售13.43万辆、24万辆、17.52万辆、11.08万辆和4.44万辆,

占轿车销售总量的13.00%、23.24%、16.97%、10.73%和4.30%;2011年我国汽车总产量 1841.9万同比增长0.84%,占全球

22.0%,而美国和日本的生产量分别为占全球的10.8%和10.5%。销售量1853.3万同比增长2.7%,占全球25.7%,而美国销售

量占全球的18.1%。总体来看,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产销大国。

长期以来,其作为国家重点投资和发展的产业,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于此同时,与世界

汽车工业先进国家相比却还有较大差距。我国汽车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形象大部分还停留在“廉价低质”上。我国汽车的出口并不

乐观,进出口走势逐步差异化,出口强而进口趋弱。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11年全年的中国汽车累计进口103.9万台,

年度累计增速28%。 12年1-10月的整车进口97万台,增速18%,增长动力仍较强, 10月整车的进口6.9万台同比增速-26%,

进口连续两个月暴跌。2012年1-10月全国海关出口85万台,增速21%,10月的出口增速仅有6%的较低水平。

中国的汽车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不足: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汽车产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达到一定规模才能盈利。严重

的规模不经济,不仅是企业的固定成本高居不下,抵消了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并且使总体社会效益变差。汽车工业投资

小见效慢,导致了成本过高,加大了项目风险。零部件发展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由于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较强竞争力

的大骨干零部件企业,也未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合作的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体现规模效益。但是由于08年金融危

机的爆发,“买新车不如修旧车”,我国出口的汽车零部件由于价格较低廉,销量也取得较不错的增长。3、全球汽车产业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汽车生产国际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经营国际化为了绕过贸易壁垒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跨国公司几乎都是从全球的角度来制定经营战略,选择最合适的地

点进行生产,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2.产品国际化许多具有共性的产品,为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已失去了民族性,追求的是国际性、通用性和竞争能力。

3.市场国际化工业发达国家的汽车进出口量都很大,是世界汽车市场的主体。跨国公司为将市场延伸到世界各地,根据市场开

发产品,根据市场组织生产,市场成为组织经营生产活动的源头和核心。

4.资本国际化跨国公司为扩大市场,积极同发展中国家在汽车生产上进行合资、合作或当地设厂生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

汽车公司相互持股,分别在对方国家设厂。

5.技术合作国际化技术互补和技术转让是表现技术国际化的两个方面。跨区域、跨系统、众多企业同时参与的电子开发,将

会不断扩大企业合作关系,缩短开发时间和经费。此外,大的汽车制造商已经不再将技术保密作为垄断市场的唯一手段,而是

让技术直接进入市场进行流动,通过技术转让直接获取利润。

当今世界汽车工业已形成足够大的规模,生产能力、技术水平都可以满足各种需求,真正主宰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和速度的关键

就是市场,形成生产能力、产品开发、技术水平等一切都围着市场转的局面。

世界汽车销售市场的重心逐渐东移近十多年来,亚太地区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加之人口众多,汽车拥有率明显偏

低,市场潜力巨大。从长远来看,中国将是汽车最

大的目标市场,也必然成为众多汽车厂商争夺的焦点。

生产经营集团化及跨国公司、寡头垄断格局已经形成世界汽车工业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即少

数汽车生产厂家占据着大部分的市场。寡头垄断的形成,是汽车工业成熟的标志,是企业间激烈竞争和一系列兼并的结果。汽

车工业是规模经济效应最显著的行业之一,产量越大,越有利可图。

进入2012年以来,以“加价之王”著称的路虎也不得不向市场低头,进入了降价大军之中。捷豹路虎中国首席财务官、执行副总

裁汪冬宁表示:“不管是市场的加价或者降价,都是市场的共性。从财务角度来说,我关心的是市场供需关系和价格是否平

衡。”由于汽车工业在各汽车生产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之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十分明显,各汽车生产

厂家都十分重视提高生产能力。汽车工业的生产能力迅速提高,而全世界汽车的市场需求增速却十分有限,甚至有时出现负增

长,造成严重开工不足。

近年来,汽车行业的兼并浪潮愈演愈烈。跨国集团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或是实现战略性互补等原因,纷纷向以前的竞争对手张开

了怀抱。零部件企业的兼并与重组将对世界零部件供应体制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零部件产业结构调整

已经开始。

4、中国汽车产业的机遇及面临的挑战

“寒流”来袭让中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同时,更增强了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

展。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微调至7.5%。欧洲的债务危机、美国的“财政悬崖”、日本的萎靡不振,世界经济形

势在西方国家的稀释和放纵中更加错综复杂、充满变数,复苏步伐明显放缓。反思这场发端于金融业的危机,目光再次聚焦实

体经济——最终创造财富的经济形态。发达国家实施再制造业化战略,以互联网、新能源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兴

起,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出现新动向。

在现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中国汽车产业面临最大的机遇和挑战是:我们国内这些主导的整车生产企业自主品牌受到了非常大的

压力,十几年爆发式告诉增长带来了市场的红利引导我们进入了一个艰苦的调整结构的时期,这种结构的转型是长期的、艰巨

的、困难的。而这种转型预期在3-5年完成。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会有一部分企业消亡,一部分成长。面临同样挑战的也包括我

们自主品牌的的一些零部件厂商。

现如今德国汽车在海外将近70%的销量,韩国是50%,巴西是20%,中国才5%。所以,在未来,海外市场是我国汽车自主品

牌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的海外市场应该拿到属于我们的那块蛋糕,应该在海外市场有清晰的战略,同质化的恶性竞争是

不可行的。

品牌的力量在结构调整,特别是在限购,还有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对我们的市场有些误判,一车难求的情况下,就产生了往高端

化走的趋势。实际上世界整个的汽车发展趋势,是新能源的趋势,小型化的趋势,轻量化的趋势,其实我们作为一个理性的消

费者,中国的汽车产业跟国际的整个趋势都要吻合,我们还是要倡导消费节能环保的小型汽车。2012年跟2011年相比,新能

源汽车的产业环境和市场环境都进步了很多,产业化的过程需要考验。

我国的汽车产业应适应大环境的部署进行调整,第一,要给自主品牌提振信心,包括政府采购。政府在我国的自主品牌上给予

强力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第二,对于我们核心零部件要组织产学研的合作攻关,要占领技术的制高点。第三,我们的老百

姓,我们的产学研用各个方面在提倡绿色出行、节能环保汽车的使用上,都应该大力地扶持自主品牌。[1]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报告.国研网,

[2]整车.数据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网

[3]海关统计快讯.中国海关总署网

[4]2012年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

[5]钱振为.21世纪中国汽车产业.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9

[6]向寒松.中国汽车营销风云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

[7]张玉贤桂兰.点击中国汽车业.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11

[8]贾可.中国汽车调查.上海:上海交通出版社,2005

更多推荐

汽车,中国,市场,汽车产业,工业,生产,发展,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