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发(作者:斯柯达明锐suv最新价格)
重温电影《牧马人》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出国热开始暗流汹涌起来。最早出国的包括两部分人,第一是公派出国留学进修的科学家、学者、研究人员和教授;第二是一些有海外关系的普通百姓,他们大多是靠海外亲友提供经济担保,然后以继承财产或是自费留学的名目跨出了国门。当时中国物质生活相当匮乏,与海外差距极大。文革时期,国门紧锁,老百姓对老外怎么过日子毫无所知,自然能够安贫若素,胸无旁骛。可一旦国门洞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诱惑就如同洪水猛兽一般蜂拥到人们面前。 很多人在文革中受了不少痛苦和委屈,难免对国家有些怨言,一旦走出国门,便不愿意再回头。对此,邓爷爷曾大声疾呼,要正确对待历史遗留问题,要放下包袱,解放思想,要团结一致向前看!可有人不是这个问题,他们纯粹是难敌物的诱惑,觉得外国人放个屁都是香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举例说吧,上海有个女演员(恕我不便透露姓名),人长得漂亮,戏演得也不错,原本有机会大红大紫,可自己偏偏不争气,跑到涉外宾馆与老外睡觉,让公安逮了个正着。不但弄得自己身败名裂,还让社会舆论对那些通过种种途径与老外打交道的人产生了误解。 于是,在正统舆论中,海外关系与出国热便被与是否爱国的政治倾向扯到了一起。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是:“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以
此来勉励那些有机会放眼向洋的人们,不要忘了身后贫穷落后的祖国!这个大概就是张贤亮写小说《灵与肉》的历史背景之一。上影的文学编辑看了这部小说,联想到《天云山传奇》的空前成功,便决意说服张贤亮对小说进行电影改编。 没想到张贤亮死也不肯,他对编辑说,你们可以找人来改,我没意见。可我决不改自己的作品。没办法,上影只好求助于河南著名作家李准。李准是爽快人,二话不说就答应下来。他来到上海,住在上影招待所里。谢晋来看老朋友,久不见面,两人少不了推杯换盏喝个痛快。一南一北两人都是大嗓门,性格豪爽外向,酒过三巡,兴致盎然,动静也就不知不觉大了起来。服务员被他俩的惊天动地给吓坏了,以为他们喝多了打起架来。 李准这边写着,谢晋那边开始选演员。八一厂的朱时茂不知道怎么得到了消息,便写信给谢晋毛遂自荐,谢晋调出老茂演过的片子一看,觉得演技卖相都过得去,就拍板用他了。对于女演员,谢晋有点发愁。剧情提示说,李秀芝刚刚逃荒到敕勒川的时候,只有16、7岁,还未成年,而上影自己的演员不是年龄偏大就是太过洋气,不适合演这个一身土疙瘩气的川妹子。考虑到这一点,谢晋决定这次启用新人。 他们来到中戏表演班,让所有学生都来做小品。年纪轻轻的丛珊刚一出场,便被谢晋收入法眼。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是看中丛珊的演技,而是看中了她的眼神。那时候丛珊年纪尚小,见了生人眼里总有一丝躲不过的羞涩和惶恐,
显得无比青涩和单纯。大概这就是谢晋心目中李秀芝应该有的神态吧。进入剧组以后,有一场与朱时茂亲热的戏,谢晋要求丛珊把头扎到朱时茂怀里,撒娇地蹭上几下。可排练时丛珊怎么演也不到位,几次下来,老爷子不高兴了,冲着丛珊大发雷霆:“怎么搞的,这么简单的动作也做不来?”。小丫头片子当场就给吓哭了,指着朱时茂的前胸呜呜地狡辩说:“他那里有好多毛!” 影片开机在即,没想到又遇到了麻烦。据说上海电影局有位主要领导对这个题材持有非议,不同意开拍这部表现“老右”的影片。有一天,上影厂党委书记丁一到北京电影局开会,碰到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陈好意对丁一说:“听说你们又要拍一部右派的片子?《天云山》的苦头还没吃够啊?上面领导不喜欢这种题材,你们还是要加小心!”丁一一时被说得六神无主,只好赶回上海来商量对策。陈的话,到底算是对影片的正式意见,还是随口说说?如果是前者,陈并没看过剧本,按规定,没看过剧本是不能随便发表意见的。那就是后者? 为了慎重起见,徐桑楚老厂长让时任上影总技师的韩尚义给陈荒煤打电话探探口风。结果没找到陈,只给陈的秘书留了口信。意思是,如果陈对影片有进一步指示,可直接电话通知上影;如果没有电话来,就视为同意拍摄,剧组就不再请示。结果等了一个礼拜,陈并无电话打来。于是,厂里决定,按时开机。 剧组一班人马奔赴宁夏,来到祁连山下的外景地山丹军马场。转眼一个月
过去,一切顺利,人们悬起的心慢慢落了地。可天有不测风云,剧组这边拍摄正在快马加鞭,上海总部却忽然后院起火。前面说的上海电影局那位领导,见上影不顾他的反对,执意开机拍摄,心里有气,便向上海市委写了一份报告,说上影不顾文化部领导意见,坚持拍摄右派电影。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陈昕看了报告后没有表态,说这个事情你们电影系统自己看着办,市里面不便过问。 听了这话,电影局那位领导开始有持无恐起来,勒令丁一代表上影到电影局做检讨。丁一抗命不从,说现在是厂长负责制,开不开拍我这个党委书记说了又不算,干嘛让我来顶这个缸?双方僵持不下。消息传开,剧组创作人员的家属先乱了阵脚,纷纷发电报到宁夏外景地,让剧组里的家人多加小心。这种情况下,剧组自然乱了方寸,一时间人心浮动、惶惶不可终日,那还有心思拍电影。谢晋控制不住,只好叫了暂停。 上海这边正是激战尤酣的时候。刚从外地赶回来的老厂长徐桑楚,立马出来收拾残局。他约了张骏祥、丁一和其他几个厂领导,到市委向陈昕做申诉。陈昕说,你们什么意见?几人一致表示没有问题,可以继续往下拍。陈昕回答:“既然你们定了,那就拍吧。”厂长还是放心不下,继续请示说,部长是不是看一下剧本?陈昕也没反对,让他们留下剧本,回家去等消息。 就这样过了三天,到第三天晚上,陈昕一个电话打到徐桑楚家里,干净利落嘎嘣脆,就一句话:“剧本看过了,很好,拍
吧!”事后徐桑楚才被告知,剧本最后到了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汪道涵手上,汪领导看完剧本,给予了肯定。这才给徐桑楚一行吃了定心丸,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宁夏外景地,将市领导对剧本的态度向剧组人员做了传达。原本以为剧组人员会很高兴,可折腾了半天,谢晋他们连高兴的劲儿也没有了。谢晋愤愤地说:什么时候中国人这种政治过敏症才能算是一个头?听到一点风声,自己就议论纷纷,先乱了阵脚,这种风气再继续下去怎么得了?……。 影片拍摄完成后,为了保险起见,徐桑楚厂长特意从上海市委请了四百多位处级以上干部参加审片。上到市委书记、市长、下到部长、处长,把个锦江小礼堂塞得满满当当。影片放映完后,经过一段短暂的沉默,全场忽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坐在中间的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教授,激动得高声大喊道:“好戏啊!真是一部好戏!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的戏了!”宣传部一位干部兴奋地拉着徐桑楚说:“这个片子一定要报今年的金鸡百花奖,肯定能把大奖拿回来!” 后来,老厂长跟谢晋一商量,决定今年还是先不报了。因为上影已经报上去的《喜盈门》正是82年金鸡百花的得奖大热门,《牧马人》再上去,怕出现上影作品自相残杀的局面。事实证明,当时的这个判断是正确的,这年百花奖最佳影片正是《喜盈门》。而《牧马人》推迟了一年申报,也夺得1983年百花奖最佳影片和最佳男配角(牛犇)两个重量级奖项。
這個世界什麼都不難,最難就是講真話。——仁直
怎麼樣的話,才算真話。“二二得四”是真話嗎?“皇帝新衣”是真話嗎?或許,只有“……”才算真話。人類的話語,是被意識所導向的。詩人說,“這個世界只有一樣東西是原創的,那就是沉默。”拮據聱語了這麼半天,無非是想說明,小說也好,哲學也好,寓言也好,古往今來我們玩弄的文字遊戲,真話向來是晦澀的。
電影《牧馬人》,卻讓我們看到了一種說真話的勇氣。這在中國是不多見的。《牧馬人》開場,就以一組淩冽的空鏡頭將現代都市與田野牧場襯托了出來。謝晉電影特有的民謠原聲,亦從容淡定得縹緲於銀幕之上。侯導的原始天性與楊導的後天理性,瞬間被這個深諳“運動”的通俗劇導演謝晉拿捏在鏡頭之中。
一曲時代的挽歌,隨著畫面的低轉,拉開序幕。《牧馬人》的故事從表像上看僅僅是一個“千里尋子”的通俗劇。通俗,裏面卻有大學問。許景由是美國某財團的老總,回到北京,就是想看看自己失散多年的兒子,是否變成了莫泊桑筆下的“白癡”,如若還是個正常人的話,希望可以帶他回美國,一起重新生活。
許景由的臺詞是觸目驚心的。“我要重新梳理你的人格,重新建立你的價值觀”,當這些義正言辭的辭令從一個老華
僑的嘴裏說出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一場立場鮮明的價值沖突。為此,朱大可的《謝晉電影模式的缺陷》一文明確指出,謝晉的電影是某種廝守古老生活方式的“心理惰性”;而邵牧君的《為謝晉電影一辯》同樣指出,超越現實的“泛現代意識”是不存在的。毫無疑問,《牧馬人》延續了謝晉對于知識分子一貫的“歷史思考”。這樣的思考,是值得我們深深追尋的。通俗,它與清湯寡水的藝術塑造不同,它是紮根在日常百姓的靈魂深處的。《天雲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無不還原給了我們一個重新踏入那個時代的審思。雖然他們沒有那么像張藝謀那般華麗、陳凱歌那般隱晦。
或許“藝術家及評論界對二十餘年中惡的連鎖反應還來不及認真思考”,但是《牧馬人》所折射出來的人文感懷是值得頌揚的。如果說,許景由父子是一種對立價值觀的符號性人物的話,那麼許靈均的妻兒就是最為世俗的典型代表。李秀芝是溫存善良的。儘管她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錯嫁”給了許靈均,但是她的身上絲毫沒有封建女子三從四德的優良傳統。她躺在臨別前的丈夫的胸前,跟丈夫說起了她們老家的一個俗諺——“子不嫌娘醜,狗不嫌家貧”。無論如何,娘只有一個,家也只有一個。
他們的兒子更是繼承了“娘家的教育”。每每為了玩具鬧彆扭的時候,總是母親在那裏言傳身教。“你就是媽媽手裏的風箏,無論飛多遠,總逃不開媽媽的掌心……”這句兒
子的洩密,不正是透露了一種割不斷、理還亂的鄉愁。那根細細的引線,是任何風裏都扯不斷的。 話說回來,其實許靈均的父親亦在尋自己的“根”,那晚的臨行委託,“將我的骨灰葬在家鄉”,徹底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落葉歸根”的鄉愁。回到以前的學校,與老花匠合影的戲則從影像裏倒影出了一個逝去時代的緬懷與唏噓。許靈均卻不這麼看。他是存在猶豫的,他曾經考慮過同父親一起去美國,考慮過帶著妻兒一起奔赴新生活,考慮過——離開。但是,他最終選擇了留下。不是一個血腥男兒的所謂氣節,也不是一個固守舊生活的懶人,許靈均的內心懷有巨大的希望。就好像他的妻子秀芝說的,“你可以把它(中國地圖)折成方塊,放在口袋裏,帶到任何地方,但是它永遠在那裏,你帶不走它。”鐘惦棐在他的《謝晉電影十思》中談道:“十年浩劫,人人在罵,卻忽視引入這出鬧劇來的乃是一場中國式正劇。中國如沒有一場把神還原為人的政治改革,則歷時兩千年的‘金縷玉衣’就會再次發出他隨同入殮的臭味。”
謝晉,仿佛一個披荊斬棘的守林人。他經歷了運動,經歷了改革,經歷了經歷。他用這麼一部難得的都市電影《牧馬人》回望了那個“人性自我分裂”的時代,加之豐富的鏡頭語言,讓我們重新審視“純真”在這個大地上的缺失。影片最後,當許靈均與李秀芝相逢在牧野之上時,導演用了一個酷似《第七封印》大結局的全景鏡頭,將人物的剪影推擲
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 中國電影,太多的晦澀,太多的煽情,太多的說教。其實,這種時髦病早在謝晉的電影《天雲山傳奇》中提煉了出來——“諷刺啊、挖苦啊、嘲弄我們生活中的某些現象,來表示自己的最新觀點。這些都是很容易的,唉,能解決什麼問題呢?”能解決什麼問題呢?難道,我們只能像周作人先生一樣,每每打趣道:“我最喜見女人的天足。” 文:仁直
看电影果然也是看缘分的。
记得小的时候和父母一起看《牧马人》,影片结束爸妈都很感慨。我对他们说我也很喜欢,他们笑笑问我原因,我却说不上来。此后这部电影便在俺的心中找到了一处安静的角落,安家了。
上大学时开始猛看电影,也有一段时间对我们自己拍的片子极度抵触和反感,有些崇洋媚外。那时我的好兄弟班长大人递给我一本小说-《平凡的世界》,他告诉我是因为这本书来到西安上大学,觉得我会喜欢。他的那本书做满了笔记,几乎快要散架。百万字的小说,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是的,我能读懂它,里面记述的一切,几乎就发生在我的身边,它唤醒了那个叫做根的东西,我开始真切的感受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好像话题说得有些大了,其实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认真的对待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的电影。当然,第一个想起的便
是《牧马人》。
遗憾的是,想看却没有机会,电视台不重播,更没有DVD,只好去看小说。张贤亮的《灵与肉》,文字朴实,笔调温暖。许灵均,秀芝,郭蹁子,一个个熟悉亲切的面容浮现眼前,久久不曾褪去
网络发达的一大好处就是,比较容易找到同好。就在前几天,我在配音网上看帖,突然看到有人亲传《牧马人》,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能下载啊!”。我猜想,楼主多半是当年用录像机从电视机里录下来,现在又自己转制好发上来与大家分享,真是有心人。
下好电影,挑个安静的时间,关掉电话,伴随着那首《敕勒川》,双眼模糊了...
以现在的经历和心境再看这部电影,真是思绪万千,无处下笔。有一点可以确定,非常佩服当时小说到剧本改编,他们抓住了小说的神,抓住了故事的灵魂。那些质朴的人,那美丽的草原,那褪色的画面...写着写着,思绪又飞出了窗外。
至于影片中关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那些对白,现在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早已不合时宜了吧,可那确实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曾经有个朋友问我有没有喜欢的国产电影,我说朱时茂的《牧马人》和潘虹的《人到中年》是心中最爱。朋友听罢
问道:“朱时茂还演过电影,哥们不是演小品的吗?!”我笑笑回答,人家还演的相当不错呢。至于当时只有十八岁的丛珊饰演秀芝一角,形象气质都十分符合剧中人物,这个可爱的“海陆空司令”也成了人们心中对丛珊最美好的回忆。当然,影片一半的成功来自那些质朴的牧民,大字不识几个的郭蹁子,为人忠厚的董大叔...正是这些平凡的人撑起了这部电影,撑起了许灵均的天空。
好电影的话题说也说不完,还是用一段台词做为文章的结束吧。
老郭(郭蹁子):哪来的?
秀芝:四川来的。
老郭:哦,逃荒来的?
秀芝:恩..
老郭:你这没亲戚啊?
秀芝:有个表姐,她捎信叫我来,说有个对象,可是,那个人上个月翻车给砸死了,就是你们这六队的。
老郭:哦,我知道。那你现在准备怎么办?
秀芝:不知道。
说罢秀芝就哭了。
老郭:唉,真可怜。
老郭起身,无奈的摇摇头。
秀芝:大叔,哪有没有行好的人,你们能给我找个吃饭的地方吗?我能干活!
老郭:我要是再给你找个家行不行?
......
后记
一周终于有时间可以安静下来,泡杯咖啡,听听音乐,看看朋友们的博客。没想到才开学就忙个脚不着地,看来这学期日子不会好过,日志现在也变成了周志,呵呵。
很温暖也很美好,因为这里有善良的人和朴实的情感。谢晋导演82年的这部影片背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否定了两个凡是,全面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时期,整部影片表现了走出混沌阴霾后,人们对新国家、新社会、新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坚定信心。
影片《牧马人》讲述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年轻人徐林君因为家庭出生不好,有位有钱的爸爸而被送到宁夏去劳动改造,在那里认识了农村姑娘李绣支喜结良缘。虽然长在农村,但是她却是一位有文化,有道德的年轻女性。“不是我
们的钱我们不能拿,我们要花自己赚来的钱”这叫“志气”。在那艰苦的岁月中,能说出这番话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换言之,如果放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会做和选择?金钱是很重要,可是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亲情。古人云:家和万事兴,说的就是这个,可又有多少人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呢?真可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亲情暖人间
电影剧本很忠实于原著,我从前读小说的时候印象深的台词都出现了。比如:
⒈ (许灵均对着墙壁抽噎,穿着白色撒碎花的小衣裳的李秀芝坐在床上缝缝补补)独白:在我的生活中,忽然闯进了这样一个善良的人。我好像等待了多年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她对我是这么信任,和我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好像她也等待了我好多年。⒉(许灵均给李秀芝写信)人,毕竟不是单纯地为了物质生活而活着的。
⒊(李秀芝口头禅)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⒋(李秀芝教清清)钱,只有咱们自己挣来的,花得才有意思,才心里安逸。像我买盐,我知道这是我卖鸡蛋换来的呀,对不对?我买辣子,我知道那是我割稻子赚来的。我给你买小人书,我知道这是我加班打场得来的钱呢。不是我们自己的钱,一个也不要,这叫志气。
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老郭头说的:
“老右,你要老婆不要?”
“你准备准备,今天晚上就洞房花烛夜。”
那个年代的影片,当然是充满正能量的歌颂社会主义好。影片主要讲述一个敕勒川的小学教师前往北京与失散多年的美国富翁老爸相见,通过两人相处七天的穿插回忆,重现了男主角(朱时茂)从被赶出地主家庭到被打成右派到前往敕勒川牧马到与妻子结婚到平反做教师的坎坷一生,最后与男主角拒绝前往美国继承父业来展现伟大的爱国情操。
一个因父亲去了美国的缘故而被安了个右派分子结果一辈子被安在敕勒川草原上生存的学生,正是戏里主角。后来等到改革开放后,父亲回来寻亲,但当父子相见的情景如此清冷,其实大家想说的话可不仅仅是叫声“爸爸”,只是当其时真的说不出口,两个人相见,内里熟悉但面对陌生。当父亲看到孩子,立刻叫孩子走几步,害怕孩子在那疯狂10年受难,一直在担心,但在看到孩子的时候,才明白,正是那时的疯狂反而造就了一个坚毅、沉着的孩子。
当他父亲回来希望能带他,甚至他妻儿一同去到父亲所生活的美国,享受父亲那亿万身家所带来的丰富物质生活,只是孩子并不想。他懂得自己的生存方向,知道其实自己最需要的已经找到,特别当时中国刚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和十亿人一同奋斗的理想远胜于他父亲所说的美国物质生活。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当时的父亲一走了之,而且是去了资本主义的美国,对当其时的中国来说,这是绝对的资本主义,绝对的右派,绝对的出生罪,生出来已是罪,那生活还能怎么过?疯狂的10年中一下子给批斗去劳改,直到醒悟吗?出生就是罪,还怎么改?
因此孩子曾经想过自杀,但当时给中国人民救了,因为他“相信未来”—中国特色的说教。这戏里多得是,但正是利用这些教育,来引导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浪潮带来的歪风气,必须让他们明白的,其实改革开展所带来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也需要的,而且是迫切需要的。
戏里,孩子一直在回溯自己再草原上的苦与乐,生活苦、精神乐。
由开始劳改,接受学习,当上老师,到最后被弃置草原当了个牧马人,后来认识妻子后(首次见面即闪婚,佩服)生活安定生了孩子,终于平反,当了教师,终于生活踏上轨道,之后终见回父亲。其实孩子这辈子蛮好的,因为知识带给了他力量,牧民教会了他淳朴,妻子赋予他责任,最后因父亲的归来,终于他找寻到生存的理由,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辈子方向。
人要找到自己所能做到而且能做好的事,毕竟人始终是人,能力有限,让自己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好事,已经不容易。正如孩子在草原教师,给牧民们孩子带来知识,让他们明白到知识如何改变命运。知道中国的成立得来不易,必须要好好守护,见识过她的堕落,更要陪伴她见到光明。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李秀芝被大叔领进许灵均的门,我是从这儿开始看的。
家徒四壁,什么都是破破烂烂的。然而越看下去,越来越不觉得他们穷。
一碗粥,两个人分。我给你我的筷子,你用我的勺子。就算是喝白开水,也要请大家喝喜酒。大妈送了一口锅,明显是用过的反而珍贵。大伙儿凑了23块5毛钱,这就是礼轻情义重。
这个时代的我,太容易被五颜六色迷乱了眼睛,一不小心就在舍本求末。这部影片把我扔到了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却叫我重新去收集起幸福生活的必要元素。
我联想起一些人和一些事。克里斯托弗走向荒野生存,梭罗要退回到丛林中去,古希腊哲人蹲在木桶中思考。原来,人们早已懂得让自己回到最简单的样子去寻找答案。
秀芝对丈夫说,“对我来说,你还是那个许灵均。”
秀芝对儿子说,“就像啊,我知道给你买书本的钱是妈妈加夜班得的呀。”
更多推荐
生活,父亲,剧组,影片,领导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