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麦肯锡)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文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文议论文
(优秀9篇)
人走在路上,脚踩的只是那一寸地,而旁边不需要踩踏的空地,似乎
是无用的。但庄子早在战国时期就提出:有用之用,方为大用。既然其他
地方都没用,如果把其他地方全部挖至无尽深,只留下一条走的路,你还
敢闲庭阔步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人们习惯于将事物分成有用与无用,科举制的时
代,百姓传唱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用狭隘的人才观来看待人,中第
便是人才,落榜便不是。
过去如此,现今亦然。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有用论的观念,从小就
被问学这有什么用,步入中学,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学校只学考试内容,
其余一概不学。推及社会,现在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就是施政者追求产值,
牺牲环境,功利化发展带来的结果。
轻易地划分有用与无用往往是因为肤浅的认知。富兰克林邀请他人来
看他发明的避雷针时,一位女士提出,可这又有什么用呢?他回答道,那
么新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富兰克林用时间的观念来提醒她,只是暂时
没用。就像庄子用空间观念反驳的那样,人不只是需要脚踏的那一寸土地。
由此所见,个人肤浅的认知是一重要原因。
无用之用,方得从容。《庄子》中写道: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
所求。陈道明喜欢从有用的世界挣脱出来,做一些无用之事:读书,练字,
下棋冯小刚取笑他他这么做远不如一场饭局来得有用,陈道明却淡淡回应:
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有用,意味着一种奴役;无用,才意味
着从容自得。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乔布斯大学退学后学习的美术字体在当时看似
没用,而后来应用到电脑设计上,使得苹果电脑一推出便大获成功。当时
只是兴趣爱好,后来却成为了他成功的钥匙。人生最忌急功近利,留一些
无用的时间给自己,培养一两个无用却真正喜欢的爱好,久而久之,无用,
也能成为大用。
无用之用,淡淡的人生味;有用之用,浓浓的胭脂香
人要生活,也要生存。生活需要诗意,生存需要功利。二者可相互转
化,相辅相成。切记不可极端化,一味高举无用主义大旗,抛开生存空谈
生活,只会沉浸在老庄哲学,安逸于世外桃源,与世界脱节;一味高举实
用大旗,急功近利,眼中只有生存,终究会变成一个空心人,落的一身疲
惫。
在有用的世界中寻找那看似无用的一抹空白。天,手中的丑石也能变
成陨石,划破星际,璀璨一片天。
老子曾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庄子有语:“无用之用,
方为大用。”老庄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先提出“有用”与“无用”的
辩证统一观点,让后世之人受益匪浅。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
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正是车辐、内部、空间的无,
方才造就了车轮、花瓶、屋宇的用处。生活中的有用之物,正是由“无用”
转化而来。巧用“无用”,可以有效便捷我们的生活。
一段枯木,倒于道路之间,是无用之物;一堆沙土,置于庭院之中,
是无用之物;一片芭蕉,落于树下,是无用之物……但若转换一个情景,
枯木可化为袅袅炊烟,沙土可成为洪水中坚实的提坝,芭蕉可用做雨中的
庇护。自然中的有用之物,正是通过“无用”转化而来。巧用“无用”,
可以充分挖掘自然中蕴藏的宝物。
由此可见,万事万物各有其用,并非是事物无用,而是我们没能寻找
到真正发挥用处的良方妙计,难能去琢磨透“有无相生”的智慧哲理。那
么,我们又该如何去找到到这样的方法呢?答案是多角度去探索。
送信途中被石子绊倒的一名邮递员,经过观察认为将漂亮的石子放入
口袋,决定往后途中随时捡起美观的石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座恢
宏的石头城堡得到了人们的夸奖赞美。上世纪因漏水而淹皱的一船白纸,
在老板的探索下以孔为计,诞生了今时卷纸的前身。一批做失败的胶水,
黏度的失败却在店员的摸索中成为当下便利贴的前身。上文所述三人,若
无对”无用”的思考,也许最终只是一名被绊倒的邮差,一家受灾的公司,
一个被解雇的店员。又怎么能成为化危机为转机的成功之人,开创一个新
的成果,便利我们的生活?
反观当下处处讲究实用的生活,多少人只囿于眼前的利益、忽略了对
“无用”的思考?于是,粗制烂造的影视剧得不到观众的认同,流水线般
产生的歌曲难于俘获听众的心,频发事故的食品公司愿以吸引消费者的目
光。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认为细心琢磨无用,精心制作费时,严控把关耗
力,转而去寻求浮于表面的实用,寻求能短时间内获利的有用之法。这样
的行为又怎么能得到观众的认同,俘获听众的心,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庄子之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正是一种长远的目光,是穿透肤浅
表层的哲理名言,深刻揭示了“有无相生”的智慧哲理。
金子和泥土相比,泥土自然没用,可要是给你一粒种子,泥土就能孕
育出伟大的生命,彰显非凡的作用。可见,有用之用,在于人懂得利用价
值,无用之用,在于人不懂得创造“无用”之物的价值。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发言说:“我觉得文学最大的作用,就
在于他没什么作用。”这意味深长地道出了绿色作文网一个哲理:“无用”
的东西往往能有大用。所以,人要擅长创造“无用”之用的价值,化“无
用”为“有用”。
创造“无用”之物的价值在于以博大的胸怀看待事物。庄子的朋友惠
子得到一个大葫芦,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能吃;形体巨大,难以舀水,
不能用。他苦恼地去找庄子征求意见,庄子却说:“你为什么不以它作舟,
系在身上,徜徉于江湖之中,自由地漂游呢?”一件东西,在常人拘泥的
眼光,呆板的思维,狭隘的常识中,往往一文不值。可是如果你有像庄子
一样博大的胸怀,辽阔的胸襟,开拓的意识,即使像朽木一样的葫芦也可
以凭借它来一场逍遥游。所以无用向有用的转化,在于我们的胸怀,胸怀
宽广,自然能发现事物背后隐藏的价值。
由此看来,“无用”与“有用”之界并非无法打破,而这其中的重点
是在于发掘“无用”之物的内在价值。
如今,浮躁的社会带来了读“闲”书“无用论”。相信“无用论”的
人们大多认为读那些“闲书”哪有读“有用”之书,课本何辅导书重要,
便不断地沉浸在教学大纲之中,却忽略了读闲书所带来的“大用”。这种
“无用论”在于人们无法清醒深刻地认识到何为真正的读书,以及为何而
读书。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被困在中国僵化的应试教育体制之下,
“一切向分数看齐”的浮躁的思想驱使着我们只读那些“有用”之书,并
且我们不去碰也没有精力去碰那些“闲书”。久而久之,我们达到了目的,
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可是慢慢地,我们会发现我们无法立足于社会。当年
读的“有用”之书仅仅是把自己推向通往大学的独木桥上,除此之外,别
无他用。浮躁的内心使我们无法懂得“无用”内在的价值,而是在“无用”
的表层以偏概全地否定它的正确性。所以,“无用”这一认识的产生也可
能是源于内心浮躁。平和心态,清醒看待,或许你才能体会“无用”之物
其实并非“无用”。
“有用之用”只在利用,“无用之用”更在于创造。创造“无用之用”
是我们天马行空的智力运用,是我们打破“无用”偏见的武器。
所以,创造“无用之物”的价值很重要。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将一些事物看成“无用”之物,却忽略了其自
身含有的“大用”。
正如庄子所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我们处在大千世界当中,
沿途风光无奇不有,然而俗世的烟尘却容易遮住我们原本纯净的双眼,让
我们习惯性地仅从表面去判定一件事物对我们是否有用,却忘记去探求事
物最本质的价值。但殊不知,有些外表美丽的东西可能成为我们前进路上
的绊脚石,相反,那些看似无用且被容易被忽略的事物反而可能在你坠入
绝望的深渊时,有力地拽住你,还你一片大好风光。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梁思成夫妇,为考察中国古城墙而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多少次的劝
说,只为保留下这些历史的痕迹。想想梁思成为保留北京的古城墙而下跪
时,被多少人嗤之以鼻。在当时人们眼中,梁思成所做的一切和古城墙都
一样的无用。然而,今日的我们却不得不感慨这些保留下来的古城墙的宏
伟。时间和古城墙证明了梁思成,更将那些“无用”变成了现在价值连城
的“有用”。
居里夫人提绿色作文网炼镭时是从法国人不屑于顾,看似无用的矿渣
中提取出来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尤其偏爱小提琴,并一再强调想象
力比知识更重要。那些看似无用的艺术却起到了滋养了灵魂,陶冶情操的
大作用。由此看来,无用之物并非无用,我们只要不光看表面,去衡量无
用和有用,而是不厌其烦地去探索事物的本质,无用便成了大用。
相信每次看到电影的片尾时,片末有这么一句话:”感谢所有参加过
或为本片制作出过力的人们。”接下来,是一份长长的名单,不论有群众
演员替身,还有灯光师,照明师……这一大串长长的名字竟然花掉了好几
分钟。要知道这可是惜时如金的电影啊!但我觉得导演明白,也坚信着:
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不大牌,看似“无用”的人们成就了一部精彩绝伦
的电影。
事实上,“有用”更多代表着物质上的享受,而“无用”则是精神上
的升华。在现在这个时代,两者均不可或缺,但是人们往往更重视前者,
而易于忽略这些无用之物当中的大用。但实际上,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无用之用,让生活美好充实。莫言在话贝尔文学奖晚宴中致辞说:
“文学与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用
处。”而乔布斯也曾说过用他全部的科技去换取与苏格拉底相处。为什么
一定要了解文学,谈论哲学呢?为什么过生日还要纪念一下?为什么结婚
还非要去领证呢?是因为它们对于我们的生活有意义,人烧成了灰,成分
就跟磷灰石差不多,并没有什么值得敬畏的,与其他生物没有大的差别,
而人类与其他物质的不同,就在于我们懂得无用的意义,懂得文学,哲学,
纪念,生死,光阴等这些无用之物的意义,是这些无用之事物,组成了我
们有用之人生。
无用之用,促进社会发展。王安忆在复旦的毕业典礼上说,生活中一
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生活质地单一而坚硬。而想象力也常被人们
认为是“无用之物”,认为它是在浪费时间,只有一事无成。假如我们失
去了想象力,我们的社会发展也就会止步不前,我们不会去想象浩瀚星空
中会蕴藏着怎样的奥秘,只守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我们不会想象未来更
美好更便利的生活,我们习惯当前的生活方式,时间在前行,而我们的思
维停在了这一刻,我们与社会的发展会是多么单一与枯燥呀,思想的行动
的先导,而我们却因其无用而舍弃了它,过分追来有用,反而失去了更好
的有用。而人类社会一直在发展,都是由想象而来的事物再把它们变成现
实,玉兔号登月揭开月亮背面的面纱;蛟龙号潜水寻找海洋的变化,5G
引领美好新生活。这一切都可知,看似无用的想象,都在推动社会的发展。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无”与“有”用的作用常被人定义,其实无
用之物的背后,蕴含着有用甚至大用,我们甚至无法离开它们,我们也是
无无法割裂舍弃“无用”的。
文学和科学,一直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探索、钻研的两个学派。二
者一文一理看似对立,实则也有相通之处。或许世人皆知文理,可真正懂
得其中奥秘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莫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计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用
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是啊,众生皆谈文学,却几乎都认为它无用,
大多将其作为茶余饭后消遣的谈资罢了。可难道一样事物只能有用才算有
价值吗?恰恰相反,我认为文学内涵的精髓,恰恰在于它的无用。
试想一幅这样的场景:秋日一个闲暇的午后,你用完午饭后准备小憩,
于是来到阳台,发觉阳光正好,而圆桌茶几上正好放着你喜爱的书,随后
你便捧起书,窝在一旁的吊床里开始翻阅。午后的阳光金黄又不耀眼,透
过斑驳的树影洒在你身上,枕着舒适的吊床,沐浴在暖融融的熙日下,欣
赏美好的文字,伴着书页特有的香气,抿上几口淡茶或是咖啡,累了便沉
沉睡去。这样的生活不就是多数人向往的生活吗!而文学在其中充当着必
不可少的角色。如果没有书,或许远处再美的风景,再好的阳光,似平都
少了点什么陪伴。这时只需一卷书,生活就变得充实起来。万物都沉下来,
不再只有空虚寂寞的心灵在孤独地呐喊了。时间仿佛静止,美好的瞬间定
格在此刻。
这就是文学的作用。它就是如此渗透在你生活的角角落落,做你孤独
灵魂的陪伴者,影射你的内心,你的生活,你的世界。随风潜入夜,润物
细无声。文学浸润你的生活,带给外心灵上的慰藉。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有,而莫之无用之用也。诚然,科学带给人类
社会的有用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可我认为,文学给人带来的用处却是更高、
更深层次上的东西。文学是精神的寄托,是心灵的栖息地,它丰富人的思
想,提升人的品位,健全人的人格,陶冶人的心灵,培养人的才华气质,
滋润人的内心。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又云腹有
诗书气自华。是的,一个满满腹经纶、热爱文学的人必定气度不凡,谈吐
间尽是一个读书人的气质,行为举止也一定是一个有修养、有素质、有内
涵的人。这种人,天生就有一种深沉的味道,那文学的气息吸引着他人。
你看,古往今来,哪个读书人不是这般?林语堂先生、钱钟书先生、
胡适先生、鲁迅先生,还有国外的太宰治先生,泰戈尔先生,雨果先生太
多太多文学才子,他们或温柔儒雅,或高冷深沉,或风流清旷,可浑身都
散发着文学者的气质,是那样的迷人,令人陶醉、沉沦。
所以说,文学塑造一个人的身心、人格。文学给人带来的是精神层次
的东西,充盈你的生活,让你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素养的人。美不在外表,
而在心灵,在内在。照此这般,文学真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
周国平先生曾有那么一句话: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
钟无用之情,终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文学的意义不正在
此么?我愿就如此无用也无妨,只要有文学存在,人生便有味了。念至此,
足矣!
《老子》有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崭
新时代,科学技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
上的实用性,却忽略了精神也具有其”大用”。
修身正心,具有大用。《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
修身为本”。小到人生规划,大到治家治国,渺渺青史,皆是如此。无论
是孔孟先贤,还是欧苏、陶潜之例,古今佳谈。修身不仅是知识上的厚积
薄发、博学于文,更是态度方法上的择善而从、见贤思齐,不仅蕴含着为
人处世的智慧,还意味着以达观积极的姿态立于家国、感知时代。唯有
“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的自律自警,才能勇铸人生穿云箭。
立义而行,具有大用。中华民族向来不乏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者,不
乏为民请命、负重前行者。唯此,才有了谭嗣同面对危难之时,发出“我
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情与悲壮;才有了林觉民甘愿“舍
己性命,为天下人谋永福”的伟大与感动;才有了钟南山、袁隆平“本可
悠然见南山,仍心系天下苍生痛病饥寒”……我们生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今天,更要规范行为,约束自我,规划好人生蓝图。
心怀理想,具有大用。或许,你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那请不要忘记,在疫情弥漫、雾锁江城时,是谁无畏逆行,与时间赛跑、
与病毒搏斗、与死神抗争。口罩下的勒痕是她们最美的印记,护目镜下坚
毅的双眸像极了驱散黑暗的光明,是她们用医者仁心告诉我们“除却君身
三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或许,你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
那请记住平民校长张桂梅。在云南华坪县边的那个小山包上,累计把两千
多名女孩送入大学,点亮她们的人生理想。在“脱贫攻坚”这一人间奇迹
中,她只是一簇火苗,却有着强大的燎原之力。或许,你的理想是成为一
名保家卫国的军人,那请铭记喀喇昆仑山脉的“边境雄鹰”,他们无惧高
寒缺氧、地势险要,用血肉之躯化作守卫祖国国土的长城,只因身后是万
家灯火、国泰民安……
修身正心、立义而行、心怀理想,一切的“无用”都需笃行才能发挥
其自身的“大用”。再好的规划,没有行动都是空谈;再高的追求,没有
实践皆为虚妄。我们都应成为新时代的创造者,实干兴邦,充分发挥无用
之大用,无憾自我,有益于民,报效国家。
对于生活中种种有价值的美好,我们总是忽视大于停留。我们被告知
什么是有用,因而丧失了选择甚至辨认出美的能力。米兰昆德拉把如今这
个时代称为绝对现代化的时代意象学家肆虐的时代。梦想、冥想、黄昏时
的驻足、一本经典、百无聊赖的时光种种能引我们通向灵魂深处的事物往
往在不经意间突如其来地降临,可现实挥舞着冷漠无情的旗帜用无用定义
了它们。所以我们宁可埋头题海也不愿,甚至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有用的标准或许表现在推动人类社会物质发展、进步上,可美的或许
从来不是那些具有被世俗定义的有用属性的。单纯以有用或无用将二者对
立,这本身就是个错误。科学、实学让我们看到自我人类整体力量的伟大,
文学、哲学、艺术、梦想生活中一闪向过具有非凡意义的每个瞬间则教给
我们生活的智慧。忽视了后者的发展,导致的或许将是整个人类群体对美
学的鉴赏能力的丧失,乃至灵魂的肤浅与空洞。
因此,歌颂那些无用生命中一道不可承受之轻。
Ⅱ.未来
《木星时刻》中,人类活在了机器界定的一二三四之下。一切都消失
了,打鸟、懒觉和种种无关紧要的事情。到那时我们做的真的只有有用之
事努力工作,精准的一日三餐。日益发达的科技与人工智能编织成一张巨
大的网将人类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
可是这样的我们活得是否有价值?如果一切都成了一二三四,我们和
运转的机器又有什么区别?
我总觉得现在的我们也有一点点固步自的危险。过度的有用,将会导
致过度的理性。正如浪漫主义所颠覆的那样,过度的理性也将面临崩溃。
也许能拯救这种局面的,还是无用之物。我们总是被荒诞侵占灵魂的
每一个角落,在寻求人生意义的道路上彷徨。时至今日,我们还是会渐渐
信仰加缪,信仰萨特,信仰存在主义,信仰在每个被宇宙抛弃的命运使我
们终究能完成从无意义到有意义的转变,信仰希望,信仰自我超越。如果
无用之物真的如它们所意味着的那样,或许人类早就沦为没有自由意志的
奴隶,文明覆灭,西西弗的岩石也不再滚动着,指引夜行者在仅存的一点
希望下前行。
时间会记住经典。这足以表明,无用之物从来都不会是无用的,相反
它们构筑的是精神世界它远在现实之外,真实只是经由它折射的影子。我
们的每一个行动,都处于它无一例外的掌控之下。
Ⅲ.永恒
我希望以一个庄重的姿态开始这个话题。事实上,它或许存在于不远
的将来,或许存在于我们永远到不了的乌托邦,我们永远只能窥见它一点
美妙而神秘的影子,又或许,它从未存在过。
人类从亘古时期开始就对永恒这两个字眼格外着迷,我们渴望着长生,
我们创造出盘古的改事,还有伟大的众神祇。可时直今日,关于长生,我
们还未曾实现。医学的可悲就在于它的局限性,科学也是一样。
科学并没有带领我们走向终点。科学仍在半路徘徊,这逐渐将人类的
希望扑灭。而文学、哲学、艺术等等看似无用的种种,却将已被科学毁灭
的希望在人们心中重新点燃。
谁又说最后走向终点的一定会是科学呢?意识、思想的流动,无用,
却洋溢着智者的思索。有用与无用,只是我们抵达那个极限的两种不同道
路。
但我相信它们起源于一点,也交汇于一点。因为它们,都是智慧的同
一个方面。
一滴水珠看似无用,但千百颗水珠汇聚成河,刚对我们的生存有大用;
一只花苞看似无用,但当花苞绽放之时,花海的灿烂却有大用;一片树叶
看似无用,但当满街是落叶时,意味着季节的更替…世界看似无用之物,
为什么都有大用呢?
因为,无用造就有用,无用推动有用。莫言在瑞典领取满贝尔文学并
致辞:“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用处正是它的伟大
用处”文学是人们为人处事的基础。懂文且博学,才能发掘新事物,创浩
新事物,才有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文学的进步戏是在科技的创新背后的动
力。
还因为,无用成就有用,无用发展有用。”垃圾回收”,“废物利用”
是近几年来的热词。那么,这些无用的垃圾,废物在回收,改造后,成就
了多少的有用之物?市面上,已有许多产家,利用垃圾制成了大衣外套,
利用废弃的易拉罐制成了飞机模型,到用废弃的纸看制成模具…。从无用
到有用,多少废品,有加工后成为了新的创造,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拓宽
了科学家的思路,为社会,为人类都做出了伟大贡献。
更因为,从无到有,从无用的个体,汇聚成有用的整体。从小,我就
是合唱团的一员。在合唱团中我深知每一个人,每一个歌声的力量是弱小
的,自己一个人在舞台上演唱,不拿麦克风,或许台下没有一个人可以听
见你的声音。但是,当你和其他五十多个人的噪音同时发出,那么其中汇
聚的力量是无比之大的。五十多个人,哪怕在躁场唱歌都一定会有人听见。
五十多个人的演绎是美好的,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重要的。从无用到和的个
人到有用的整体,合喝团便是体现。
家国情怀,亦是如此。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强大的中国,离不
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努力,若是人心向背,大家名自的心思都不在
中国,那怎会有当今强大的国?一如孟晚舟女士所说:“没有今天强大的
国,就没有今天自由的我。”国的强大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每个人的命
运离不开国家的兴衰。
无用,是有用背后的伟大。无用,是推动、造就有用的利器。无用,
是汇聚成有用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更多推荐
无用,有用,文学,生活,大用,事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