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7日发(作者:别克8万左右的车图片及价格)
油价上涨的原因何在?
原油及汽油价格上涨让许多消费者感到恐慌,同时也让布什总统和其他美国的政界人士觉得必须要采取行动(不论是何种行动),特别是今年又将举行美国的中期选举。但沃顿商学院金融系教授及私营行业经济学家认为,现在正是理性分析油价高企的原因以及这种状况可能对经济和能源政策造成的影响的良好时机。
上涨的油价让开车的人不得不勒紧腰包,现在每加仑汽油的价格是3美元,比2003年1月上涨大约1.5美元。而油价今年夏天可能会延续升势,在今后数周和数月中对整体经济产生涟漪效应并抑制2006年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最近有调查表明,部分美国企业的CEO认为未来两年中上涨的能源价格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头号威胁。同时只要美国继续依赖全球其它地区的石油生产国供应石油,油价高涨以及价格波动就将成为常规现象。玻利维亚总统埃沃·莫拉莱斯上周宣布将本国的燃气行业收归国有,这一决定也更加突显出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
但也有几大因素可以减轻能源价格上涨对美国人的钱包和心理造成的影响。首先,目前的汽油价格相对于过去的某些时期而言还不算最高,而且有预测人士指出纽约商品交易所每桶原油的价格将由4月23日的75.17美元跌至2007年的每桶65美元。另外,美国经济已经不再象前些年那样依赖石油来推动GDP增长,因为如今服务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远大于工业。
造成石油与汽油价格上涨的原因很多:包括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的能源需求上升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汽车的依赖;美国炼油能力的匮乏;商品交易者的竞价推高了目前的油价,反映出将来可能出现供应短缺。与此前的石油恐慌不同的是,种种因素的聚合可能最终迫使美国能源政策发生长期的根本性变化。
沃顿金融学教授理查德·马斯顿(Richard Marston)指出,过去,譬如在1990至1991年的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可以依靠世界头号产油国沙特阿拉伯来增加石油产量,以满足需求和减轻油价上涨的压力,但现在此路已经行不通了。 他说,“现在我们的石油消耗量已经达到上限,而沙特也不再拥有过去那样过剩的产能。所以我们的石油供给必须依靠全球一些极不稳定地区的产油国[譬如伊朗、尼日利亚、委内瑞拉]。许多产油国都对美国报有敌视态度,使得我们目前的处境非常脆弱。”
但沃顿金融学教授尼古拉斯·苏勒雷斯(Nicholas Souleles)指出,由于目前这段时间供求关系之间的本质所致,油价飙升的幅度并不是太可怕。“除供给因素外,需求显然也是造成油价上涨的部分原因。将供给与需求因素区分开来非常重要。一般我们认为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的石油供给波动将推动油价上涨,因为石油供应量受到限制。但现在需求的因素也不容小觑。美国与中国的石油需求增加,从而推动油价走高。而假如石油需求增加,就表明经济正在向前发展。石油需求的增加可能减缓但无法阻止经济增长。”
苏勒雷斯还指出,虽然目前的石油和汽油票面价格居高不下,但实际上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最高价格非常接近,甚至比当时还要低。“美元与二十年前相比已经贬值。油价的上涨幅度其实不如大家想象的那样可怕。我们对石油的总体需求可能还会继续增加。但现在的经济却比过去更加注重节能,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增加也表明单位GDP的产出需要的石油消耗量有所减少。我觉得[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相比],现在单位GDP的产出所需的石油消耗量要少一半。中国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节能方面做得不好,所以他们单位GDP的产出需要消耗更多的石油。同时这些国家对石油的需求也在增加。”
经济弹性
纽约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 & Poor)首席经济学家戴维·怀斯(David Wyss)同意苏勒雷斯的观点,认为过去几年中美国经济面临能源价格上涨表现出令人惊异的弹性。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禁运引发美国经济衰退,但这样的情景如今却没有再度重演。
他说,“现在经济对石油的依赖不象过去那样严重。去年能源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是7%,1981年则是14%。造成比重减轻的原因是各种效率的提高。现在每加仑汽油可以行驶的里程比以前多三分之一,也就是现在每加仑汽油可以行驶20英里左右,而1981年同样的油量可以行驶15英里。这个数字还没有达到最好但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住宅的绝缘性能也有所改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经济结构的改变:即80%的GDP产值是来自服务业。”
从事能源研究的纽约夏洛特美联银行(Wachovia Bank)经济学家贾森·申克尔(Jason Schenker)指出,车主在加油站看到的汽油价格上涨更多是因为炼油能力缺乏所致,而不是最近的原油价格上涨。其实近几周来汽油价格的上涨幅度大于原油价格。生产汽油所需的轻甜原油并不短缺。相反,“目前的炼油能力非常吃紧;炼油厂已经释放所有产能。”美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就没有再修建新的大型炼油设施。而随着美国对汽油的需求持续增长,油价可能会升至每加仑4美元。
此外,怀斯还指出造成汽油价格上涨以及部分地区汽油供应中断的另外一个因素:由于MTBE(甲基第三丁基醚)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一份2005年的联邦能源议案要求炼油厂商以玉米乙醇替代MTBE作为汽油的添加剂。
炼油厂商在更换添加剂的问题上遭遇困难,于是引起供应链的中断。美国汽车协会分公司、达拉斯AAA Mid-Atlantic称,加油站在接受新型乙醇混合汽油之前必须先排干并清洗自己的储油罐。与MTBE混合燃料不同的是,乙醇不能通过管道运输。它必须先在港口进行混合,然后通过火车或者汽车输送。许多炼油厂尚未做好应对准备,所以造成供应链的中断。与此同时,炼油厂也在从汽油的冬季混合向夏季混合转变,从而造成生产成本增加。
申克尔认为,近来油价飙升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害怕与伊朗发生冲突。伊朗是世界上主要的产油国,它的核电站开发活动在全世界造成恐慌,害怕这种开发活动在某天会制造出核武器。
引用伊朗官员在新闻报道中的发言说,他们并不打算以减少石油供应作为对抗美国等国家的武器。但申克尔指出,近几个月来分别有两次,即12月和1月末当西方国家与伊朗之间的论战达到白热化程度时,商品交易员互相竞价造成油价抬高。此后由于与伊朗之间的紧张局势走向缓和,新闻报道的力度有所减弱,油价开始下降,但最近几个星期以来又再度飙升。 价格操控?
申克尔等接受沃顿知识在线采访的人士不认为商品交易员对价格的操控是石油与汽油价格上涨的罪魁祸首。申克尔说,“很多人都说是投机造成原油价格上涨。”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理性认识到真正的破坏事件有可能发生,所以市场正在提高效率。”
无论如何,对冲基金等投资人正在油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石油在他们眼中是投资,而非单纯的交易商品。但怀斯认为这些交易商对油价造成的确切影响尚不清楚。
他说,“人们通常认为这些交易商会产生影响。交易商其实并不交付石油。当交易发生后,石油会重新回到市场。但由于资金的急剧扩增,他们也要为油价上涨承担部分责任。我想人们是因未来可能没有石油受到惊吓。炼油厂、铁路及航空公司都在想办法买入期货合约以保证自己将来的石油供应。由于消费者和生产厂商可以在期货市场上确定价格,所以期货市场确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航空公司可以通过锁定油价来提前制定票价,消费者也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在冬季来临之前锁定取暖用油的价格。这就是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它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期货市场的运作需要付出代价,但这个代价必不可少。”
沃顿金融学教授马歇尔·布鲁姆(Marshall E. Blume)这样解释:“投机这个字眼很难听。交易商在市场定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多数美国人的观点非常偏狭。其实油市存在于全球各地,中国和印度的增长非常迅猛,他们对石油的需求将会增加,从而推动油价上涨。”
除此以外,每天似乎都存在着某种风险,让投资人担心将来的石油供应可能会中断。“假如这种风险真的发生,人们出于对石油供应中断的害怕会争相购买以至油价走高。有人将此现象称为投资。其实这并非真正的投机,它只是合理制定价格而已。”
鉴于能源价格上涨,怀斯将2007年的GDP增长预测由2.5%调低至2.9%。他还预计随着对伊朗和尼日利亚等产油国供应中断的担忧逐渐减弱,到2007年每桶原油价格将降至60美元。但他也警告称“供应中断威胁的相对减弱对油价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金融服务论坛4月13日发布的调查结果称,由20家美国大型金融机构CEO组成的协会发现,其组织成员将能源价格视为美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威胁,居于上升的医疗成本和恐怖主义之前。(此外,CEO们还认为上涨的能源价格是全球增长面临的最大威胁,其后才是恐怖活动与保护主义。)
选民需求高于一切
石油及汽油的价格上涨迫使布什和美国参众两院议员提出了数项议案。布什建议暂时放松对部分反污染要求的限制并停止今年夏季的战略石油储备购买,以释放1100万桶原油供消费之用。共和党领袖则建议向美国公民发放100美元的津贴以减轻油价上涨造成的负担,还有当选官员呼吁对某些大公司操控油价的指控进行调查。多数观察人士都认为这些措施是在选举之年(11月将举行议会选举)迎合选民的需要,抑或是不会对油价产生任何(长期或短期)影响的。
传得沸沸扬扬的主张还有对石油公司的意外暴利课以重税,但接受采访的部分人士认为实施这项主张只会减少用于石油开采的资金。布鲁姆说,“人们认为油价上涨,大型石油公司从中谋取暴利,政治家必须对此有所行动。希望他们不会行动过头。”他回忆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尼克松政府实行石油禁运,推行价格控制和实施汽油配给制定,造成加油站排起长龙的情景。“但日本在同期并未对油价采取任何措施,他们让市场来决定价格,结果也并没有出现加油难的问题。”
希望美国减少化石燃料消耗的人或许欢迎油价走高,因为价格信号在市场中具有强大的力量,在这里即是能源消耗的重要推动因素。
沃顿的马斯顿教授说:“从长远来看,假如油价仍在目前的60至70美元之间徘徊,对石油的需求就将发生显著变化。人们会转而选择效率高得多的资本设备。驾驶大型SUV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不开小型车的原因是担心污染环境;开小型车的原因在于汽油实在太贵,我们根本负担不起大型车。价格机制在未来的长期发展中起着令人惊异的巨大作用。” 欧洲人的观点
马德里大学(Complutense University of Madrid)金融学教授阿尔蒂纳·塞巴斯蒂安·冈萨雷斯(Altina Sebastián González)认为,虽然与数年前相比,油价上涨对欧洲经济的影响有所减小,但不论是西班牙还是其他欧洲国家都极有可能因此调低2006年的增长预测。也就是说,2006年的GDP增长可能由此下降0.2%至0.3%,2007年下降0.4%至0.5%。预计今年的通胀率也将上升0.1%,明年的升幅为0.2%。
接二连三的油价上涨对欧元区内各国造成的影响各不相同。西班牙可能是受灾最重的国家,因为其单位GDP产出所需的石油消耗量是法国和德国的两倍。冈萨雷斯说,“西班牙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石油的依赖非常严重。此外,西班牙的石油自给率也比其他主要的发达国家低得多。”
欧洲大学金融学教授塞尔吉奥·托拉萨(Sergio R. Torassa)指出,就短期来看,欧洲的问题根源在于供求失衡。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需要大量的石油,美国市场的需求也持续增加。但由于伊朗与西方国家的激烈冲突以及谋求发展核武器的野心,拉丁美洲左翼民族主义或土著势力的日益强大,尼日利亚局势的动荡不安等因素,许多产油国的石油供应前景却始终复杂多变。我们估计今年的油价涨幅中有大约15美元是地缘政治危机造成的。
托拉萨认为,欧洲各国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提高生产力和推动可替代燃料的研究。美国近年来的经验就很好地诠释了应该如何减轻对石油的依赖。1980年,美国5.2万亿美元的GDP产出日均耗油1700万桶,而2005年11.1万亿美元的GDP产出日均只需耗油2070万桶。这种变化给消费者带来了益处。美国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的数据显示,1970年每个美国人在汽油和燃料上的支出占总支出的3.4%;2005年虽然油价飙升,但该比例却降至3.3%。”
托拉萨说,对可替代燃料的研究是第二个行动领域。“现在已研究出各种不同的可替代燃料,究竟使用哪种燃料要取决于石油的价格水平。”当油价是每桶60美元的时候,可以利用玉米等可再生资源生产乙醇。而当油价达到每桶80美元的时候,生物柴油就是合适的选择。“就开发可替代燃料需要投入的财力而言,价格水平差异将会继续缩小,新燃料也将成为石油的替代品,从而为每桶原油的价格设定新的上限(即价呈现不断走低的趋势)。”
托拉萨认为,汽车厂商与石油行业合作的例子很好地诠释出私营企业做出的贡献。“去年三月,奥迪R10赛车在赛百灵[国际顶级赛车]赛道测试赛中夺得桂冠,因此成为首辆参与此类赛事的柴油赛车。这也是柴油车首次击败汽油车??而且随着该技术的不断拓展,它将对汽车行业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无论如何,“目前创记录的油价或许将是历史上最后的辉煌。上文所言的技术创新加上对新型可替代能源的积极探索,未来两到三年内市场上的石油供应将达到饱和。自2010年起,石油供给将明显大于需求。”
冈萨雷斯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谈到油价上涨的时候,地缘政治只是影响价格的因素之一,另外一个因素是日益增加的忧虑,有时几乎接近恐惧,害怕本世纪最大的威胁成为现实,即所谓的‘黑金’被消耗殆尽。”
他说,分析师对于价格上限的预计各不相同。“其实他们的观点分歧是如此之大以至我们可以把他们划分成‘石油悲观主义者’和‘石油乐观主义者’。前者的观点是基于一群地质学家提出的论点。多年来这些地质学家一直认为,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稀缺,而又缺乏可替代能源,将发生全球性的经济灾难。最近在市场上大获成功的几本新书(譬如《汽油耗尽的油箱》(Out of Gas and The Empty
Tank)等)使得这种观点更加盛行。”
但作为石油乐观主义者的冈萨雷斯对此并不赞同,他的理由如下:
剑桥能源研究协会(Cambridge Energy Research Associates,简称CERA)发布的预测表明,石油生产还远未达到上限,未来的产量将比目前增加18%。
大型石油公司确实在努力充实自己的石油储备,但其中原因并不是石油资源短缺,而是因为他们被限制开采俄罗斯和欧佩克(OPEC)产油国巨大的石油储量。俄罗斯和欧佩克国际的石油资源相当丰富且开采成本低廉。 随着技术的不断开发,现在被开采的油田将可以产生更高的回报。这些技术包括多边钻探、四维抗震分析和直接电磁探测碳氢化合物。
开发新油田的技术也变的日臻成熟,利用这些技术可以探明西伯利亚、伊拉克和沙特的油气储量。
最后,石油提炼技术有助于在更深的海水和条件更加艰巨的地区进行钻探,譬如北冰洋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在这样的地区进行钻探时必须遵循生态保护的要求。
此外,托拉萨还特别谈到油价上涨对西班牙汽油消耗的影响,他说碳氢统计公报的最新数据表明,国际市场油价不断攀升开始对石油产品的消耗造成不良影响,一月的石油产品消耗量下跌了3.8%。
他说,“最显著的下跌出现在汽油市场,过去12个月中汽油消耗量下跌了5.5%,这股下跌趋势自1999年一直延续至今并导致对柴油燃料的需求相应增加。消耗量的下跌又引起原油进口减少,年度原油进口量减少了0.6%。西班牙石油公司的炼油产能很高,达到96.5%。”
原油价格高企正在“推动石油公司增加储备。过去12个月中,这些公司的石油储备已增加了108万吨。[原油] 期货市场的情况表明,石油价格可能会再创新高。石油公司实施储备战略也与此有关。”
来自拉美的消息
玻利维亚总统埃沃·莫拉雷斯决定将天然气行业收归国有(驱逐所有在六个月内不交出经营控制权的外国公司)的决定将在全球产生重大反响,特别是直接受此影响的公司,譬如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英国的BG集团(BG Group)和英国石油公司(BP)、法国道达尔石化公司(Total)、西班牙的莱普索尔石油公司(Repsol)以及美国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 Mobil)。
该举措是否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尚不清楚,但正如《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5月2日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的,“油气储量丰富的拉美国家从化石燃料的开采中攫取更多利益的做法已经蔚然成风,”“就在不到一个月前,[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下令收缴那些不愿将经营控制权交给委内瑞拉国有石油公司的企业所掌握的油气田。”文章中还指出,玻利维亚拥有南美洲“第二大天然气储量,仅次于委内瑞拉。”
马德里大学金融学教授冈萨雷斯指出莫拉雷斯所做决策的重点如下:
玻利维亚政府恢复对所有国有资源的完全拥有权、使用权和控制权,要求在玻利维亚经营的石油公司将所有碳氢生产全部交给玻利维亚国家石油矿藏公司(YPFB)。
玻利维亚国家石油矿藏公司将负责整个商业化流程,为国内市场、石油出口及工业化制定条款、数量和价格。
石油公司必须在六个月内与玻利维亚当局签订新合同。六个月后所有没有签订合同的石油公司将不得在玻利维亚继续经营。
拥有天然气田并且产量最大的公司必须将其82%的收入上交给玻利维亚政府,剩余的18%用于支付经营成本、进行必要的投资和产生利润。
为“保证石油生产的连续性”,假如有公司拒绝遵守或者阻碍以上规定实施,玻利维亚国家石油矿藏公司将接管经营这些公司的油气田。
冈萨雷斯说,“国有化进程将由玻利维亚各个部门、国家石油矿藏公司和武装力量共同执行,截止5月2日武装力量已经占领全国所有的石油设施。”
欧洲大学金融学教授托拉萨在对莫拉雷斯的决策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时指出,“巴西总统卢拉(Lula)坚决捍卫巴西石油公司的利益。巴西石油公司是受此决策冲击最大的石油企业。”他还说“假如只能保留18%的收入,事实上已经不可能从任何油气生产中获利,也就是说在巴西的任何经营活动都将难以为继。” 西班牙莱普索尔石油公司有“18%已探明的石油储量、11%的生产和2%的利润来自玻利维亚”。
“假如与玻利维亚方面的谈判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以至无法达成可以产生最低经济效益的协议,该笔资产冲销将对莱普索尔产生巨大的影响(以上引用的数据可以证明)??排除玻利维亚的储量之后,莱普索尔的石油探明储量将从8.7年减至7年,公司将因此陷入困境。”
从日常经营的角度讲,玻利维亚国家石油矿藏公司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财力来承担该声明中暗示的巨大责任。
巴西麦克肯兹长老会大学(Mackenzie Presbyterian University)经济学、会计与管理教授约什·卡约·雷西(Jose Caio Racy)指出,更加笼统地说,目前油价上涨的趋势将对拉美产生几大影响。“譬如通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平均预测,拉美产油国2006年和2007年的通胀将小于2004年与2005年。但不断攀升的油价对成本造成压力并增加了通胀的几率,这将对消费者产生直接影响。假如政府不出台某种形式的货币政策作为惩戒,相关价格的变化最终将有利于那些需求改变不大的产品。”
在消费方面,“油价上涨致使石油出口带来的收入增加,因而可以改善石油生产国的相对地位,甚至改善石油出口国的消费状况。而鉴于价格缺乏弹性以及对许多石油衍生产品的需求水平,消费者在这些产品上的支出将会增加,以至最终不得不降低消耗。”
最后,这项决策对南美地区的政治影响“为 [能源] 生产国左翼平民主义统治的崛起提供了空间,”而且在巴西,“任何影响 [能源] 自给的举措都会被政治目的所利用。但不管怎样,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迹象表明政策改变可能会在短期内对消费者造成影响。”
至于是否可以减轻对石油的依赖,雷西认为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实现。但总体而言,但凡石油价格战硝烟四起的时候,就会出现可以相对减少消耗的创新技术。譬如,发明出更加节能的汽车。而且现在[全球]对[石油]的需求弹性已经有所增加,就连酒精都可以成为石油的替代品。尽管如此,[让更多的汽车使用这种替代燃料]以及改变对于燃料供给及价格的长期期望还需要假以时日。
中国:降低消耗量并非出路
由于中国目前对原油的需求量和进口量都不断攀升,不断上涨的油价引起了中国各界的紧密关注。
复旦大学金融学教授郑辉指出,短期而言油价的上涨对中国经济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中国市场的石油供求关系决定了短期内中国不可能减少庞大的石油进口开支,而这一开支又会随着油价上涨而持续上升。他说:“鉴于中国的人均GDP持续上升,而汽车又已进入千家万户,中国消费者对原油的需求只会呈现刚性的增长。”
同时,郑指出,“目前,世界市场上的原油供给近一半由OPEC控制,为了他自身的利润最大化,OPEC一直不遗余力地抬高油价,甚至为了维持高价而使供应量有意减少,因此世界市场的原油价格更多取决于OPEC的供应政策而并非实际的市场需求。”郑如是说,“在中国的石油需求量刚性上升而供给又无法跟上的情况下,中国除了每年花费数百亿美金进口石油之外,短期内很难有其他选择。”
从长期而言,中国则可能找到其他出路。郑指出的道路是寻找替代能源,“比如煤炭液化,炼煤为油就是一个很好的技术,但现在这一技术在中国还没有普遍推广,因为把这一技术产业化的成本还是高于直接进口石油的花费。如果这一点发生改变,他认为,“中国将会进行能源产业的转型。”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贻志教授从另一个角度具体分析了油价上涨对中国相关产业的影响。例如,他指出,那些运输,交通和以石油为原料的制造业行业的成本必然上升,利润会随之下降。“现今中国不少石油化工厂的利润在近两年中有显著下降,”王分析道,“此外,随着旅行成本提高,中国长途旅游业也会遭遇很大的冲击。” 王还认为,短期来说,油价的上涨会对中国汽车产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长期而言倒有可能促进中国本土汽车产业的发展,如果他们加紧研制节油小型汽车的话。“这种小型车面临的国际竞争比较少,中国在这方面是有比较优势的。长期而言油价上涨有可能拉动中国的汽车产业结构转型。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教授则认为,石油是一种战略资源,其价格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它绝不仅仅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经济价格,更多的是一种由美元的价格变化所决定的金融价格,也是一种由国际资本流向变化而引起的投机价格,最后,它还是一种由地缘政治所决定的政治价格。最近,美元大幅贬值,全球游资大量进入石油期货市场进行炒作,中东问题上的不确定性也有增无减,在此背景下,世界石油价格不可避免会出现阶段性走高的趋势。”
那么,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一趋势呢?华认为,找出应对策略的关键在于看清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正在走上需要大量投入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即使石油价格持续走高,我们的选择也非常有限。因为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用劳动要素来替代能源投入,也还没有到依靠技术创新和大量高端人力资本的阶段。因此,眼下我们唯一可以采取的战略性措施,可能就是对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的风险加以对冲。他补充道,“通过收购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公司的股权、或是与它们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控制石油的供给来对冲风险,可能对中国是一种比较可行的选择。”
更多推荐
石油,油价,上涨,公司,美国,中国,经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