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日发(作者:丰田威尔法图片)
女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化石”,对研究人类文字和文明的起源、女性文化和民族
的起源以及文明的发展历程等方面,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字学、民俗
学、考古学等各个领域,都有重要价值。 江永“女书”的流传,史书不载,方志不述,
当地族谱碑文,可说无一蛛丝马迹,外界少有知晓。 关于女书文字的史料记载,至今最早
见到的是太平天国发行的“雕母钱”。该钱背面用女书字符铸印有“天下妇女”、“姊妹
一家”字样。史载太平天国曾过江永北上。1931年《湖南各县调查笔记》的《花山》条中,
有“其歌扇所书蝇头细字,似蒙古文。全县男子,能识此种字者,余未之见”的说法。收
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瑶文歌》序文也记载道: “一九四五年,何君晓南持猺文一纸,
云是猺女读物,系得自田广洞陈中兴,转以赠余,此固求之数年而不可得者。入手展玩,
纸色红旧,纵横五百七十四字,字迹秀媚,行列端整,不知出自谁家女手,惜一字不可识,
无以解其音义”。 “女书”文字记录的是江永土话基础上的妇女群体语,一般人认为它
属汉文异形字。但它是否属“汉字文化圈”,则有分歧。有人以“女书”有近半数字符是
从汉字蜕变而来为据,认定它是借源于方块汉字的一种“变异”的系统再生文字。反对者
则认为,笔画及其组合结构的异同,是判定不同文字之间有无源流关系的直接依据。“女
书”与汉字楷书相比,基本笔画不同,笔画结构和语言功能都迥异有别,而且“女书”中
遗存的象形字、会意字均与甲骨系文字大相径庭,因此“女书”文字的源头绝非普通汉字。
“女书”究竟源于何时?何地?海内外众多学者的探索勾起人们久远的联想。有人根据当
地妇女赛祠的花山庙兴起在清代中期,目前发现最早的女书实物在咸丰年间,推测女书起
源于明未清初。有人以“女书”中存在与壮、瑶等民族织锦上的编织符号类同的字符为据,
认定“女字的构成源于百越记事符号”。有人根据女书中大量与出土刻划符号、彩陶图案
相类似的字符,认为其起源的时间、空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形成于秦始皇
统一中国文字之后。有人依据女书文字与原始古夷文的基本笔划,造字法类同,认为它是
舜帝时代的官方文字。根据甲骨文和金文借字在“女书”字汇明显存在的特征,还有人认
为,它是一种与甲骨文有密切关系的商代古文字的变种。还有学者认为,他们认定现代“女
书”是古越文字的孓遗和演变。 此外,一些专家考察“女书”流行地区的地理,历史,
人口民族成份和民风民俗状况,认为“女书”是受民族融和、移民文化影响的古老瑶族文
字。瑶族曾有自己的语言,但是否曾有自己的文字,这正是学术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国
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网-传媒经济】湖南消息 湖南省江永县是1955年将江华县部分地域划入永明县
而改今名的。位于湘南,湘桂边境,在萌渚、都庞二岭之间,这里山青水秀,但又十分闭
塞。古为百越人居住繁衍之地,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湖南仍是越民族集中分布的地方。在
江永县上江圩乡及其邻近一带,妇女中流传着一种奇特的汉文异形字,是独为妇女使用的
性别文字,当地妇女们便把自己使用的文字叫做“女书”。“女书”之名就是根据当地妇
女的命名而命名的,它既指“女书”文字,也指用“女书”文字撰写的作品。
世界文化奇葩——女书习俗
湖南江永女书作为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1982年在永州市江永县上江圩
镇发现之后,才首次进入公众视线,其保护与传承历年来也引起社会各界重视。
“女书”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仅仅在江永县上江圩乡及其周围方圆不到百里的范
围内流传,而且仅为妇女使用,现存的\"女书\"文本,最早的没有超过清代。其传习均属家
教亲授,世代相传,谁也不知流传了多少年,也不为外界知晓。连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
先生听说“女书”后,也感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1979年江永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周硕沂执笔编写的《江永县文物志》中的“蚊形字”一
节,专题介绍了女书,并附了《女书之歌》。1983年7月《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第3期发表了宫哲兵的《关于一种特殊文字的调查报告》,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
更多推荐
女书,文字,民族,妇女,认为,湖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