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4日发(作者:18款宝马x5二手)

天津滨海新区改革创新发展之路解析\"李桐**(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广东深圳518060)摘

要:作为我国北方第一个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天

津滨海新区14年改革创新之路并不平坦,从新区概念提出到成为国家

支持的发展区域就用了

20年时间,直到2006年“十一五”规划才明

确提出“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从法定程序层面上确立了滨

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国家发展战略地位。14年的发展创造了许多可推广

的改革创新举措,也有不少经验值得总结&本文从体制机制改革和方

式方法创新两个维度,对新区14年发展进行回顾,总结发展经验与教

训,为未来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思路&关键词: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滨海新区202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各种类型的开发开放区域在中国

大地渐次展开。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天津滨海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在改

革开放进程中显得格外亮眼,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交汇点的滨海

新区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成为支撑其率先发展的区位优势。早在本文为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2020年度课题资助成果

*

*李桐,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师,经济学博士(126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20年第1辑

总第13辑)1985年4月30日天津市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1986—2000年)》中就首次提出了滨海地区概念,但直到1993年10月25日,

天津市人民政府在研究滨海新区总体发展规划时,滨海新区作为区域概念才第

一次被提出,并同时成立了天津滨海新区领导小组。2000年成立天津滨海新区

工委和管委会,2002年10月天津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

过了《天津滨海新区条例》,标志着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在法律层面得以确立。-

改革开放40年,滨海新区14年滨海新区从概念提出到成为国家支持的发展区域,整整用了

20年时间,直

到2006年3月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

放”,从法定程序层面上确立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国家发展战略地位。2006

年5月26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

意见》,批准滨海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式开启了快速发展,追赶

上海浦东和深圳等先行发展地区的步伐。表1梳理了

2006

-2019年影响滨海新

区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意义,可以看出国家对滨海新区改革试验寄予的厚望(表1 2006

-

2019年天津滨海新区重大历史事件及意义时间事件意义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批准滨海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

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验区,正式开启了快速发展步伐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滨海新区综合

2008年3月13日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以下简称

《总体方案》)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第二个综合配套改

革试验区2009

10

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滨海新区

行政区划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3个行政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人

民政府建立滨海新区行政区和区委、区人大、

2009

11

月2010

1

月滨海新区实施管理体制改革区政府、区政协要求天津市要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平台,

2013

5

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滨海新区视察先行先试重大改革措施,努力为全国

改革发展积累经验天津滨海新区改革创新发展之路解析127续表时间事件意义撤销塘沽、汉沽、大港3个城区工委、

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滨海新区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管委会建制,整合成7个功能区19个

街镇,成立行政审批局2014

12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广东、天津、

关系到滨海新区、天津乃至北方地区

福建特定区域再设3个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重大,影响

深2018

1

月深化滨海新区功能区体制改革,7个

原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并入天津经济

合并成5个技术开发区,原临港经济区并入天津

税区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滨海新区,分

实体经济是大国的根基,经济不能脱

2019

1

月别视察天津港码头和天津滨海一中关

实向虚。要扭住实体经济不放,继续

村科技园不懈奋斗,扎扎实实攀登世界高峰新区

门29个深

2019

1

月出台《天津市滨海新区机构改革实施

革,

革方案》东疆保税港区、天津港保税区、滨海

施后,滨海新区人民政府设置工作部

2019

7

月高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天津经济

技术开发区先后召开法定机构改革动

员部署会5个功能区全面推行法定机构改革明确滨海新区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支点,支

持滨海新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

2019

10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天津滨海新区

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平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有效发挥

协同发展中的

成为滨海新区新时代新定位、新作为

的重大突破二改革始终是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作为全国第二个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本身就是天津滨海新区的

“胎记”,也是国家设立滨海新区的初衷和殷切期望。如同上海浦东新区30年蓬

勃发展带动了长三角地区综合实力整体提升一样,滨海新区的建立同样被赋予148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20年第1辑

总第13辑)拉动环渤海经济带各区域协同发展的初心和使命。可以说,滨海新区的设立起

点更高、使命重大,必须要发展好,进而带动京津冀以及整个环渤海地区整体

实力提升。在改革“指挥棒”的引领下,滨海新区行政区从2009年建立伊始,

就迈出了持续深化改革、永远在路上的步伐。(一)持续推进的行政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更友好的营商环境2014年5月,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挂牌运行,开启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将滨海新区政府18个部门的216项行政审批职能进行整合,全部划入行政审批

局,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减少了

30%审批事项,审批效能全国领先。在

此基础上,又实施了

“一份清单管边界”,梳理42个部门16471项权责事项;

为推动“一个部门管市场”,整合成立市场监管局;设立两级执法监督平台,

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成功经验在天津市复制、在全国推广,取得行政审

批制度改革领域的重大突破。2016年年底,滨海新区出台《滨海新区激励干部

改革开放创新勇于担当容错免责实施办法(试行)》,开始探索试行“容错机

制”,激励各级政府干部勇于尝试、大胆改革的信心和决心。2017年2月起,

滨海新区原中心商务片区将原来由国税、地税分别办理的192个事项,实现统

一受理,企业在单一窗口可办理所有涉税事项,这在全国自贸试验区尚属首例。2018年12月,滨海新区正式发布“一制三化”审批制度实施方案,将任

务分解为业务改革、服务提升与网办推动三个方面共60项子任务。所谓“一制

三化”即承诺制、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滨海新区以世界银行评价营商环

境的10个一级指标、42个二级指标为标准,瞄准“国际一流、全国最优”的

目标来优化新区的营商环境,坚决取消、合并一批办理事项和办理环节,增加

承诺制审批事项,“马上办、就近办、网上办、一次办”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提高了效率。深化线下“一窗受理”、线上“一网通办”,推行全程无人审批、

电子登记,现场办理基本实现“最多跑一次”。全面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

程,审批时间大幅缩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失信企业联合惩戒机制,

“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制度进一步完善。2019年1月,《天津市滨海新区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印发,为提升自

贸区运行效率,进一步优化政府管理职能,天津市委决定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 天津滨海新区改革创新发展之路解析149会与新区政府合署办公,实现了制度创新与发展需求紧密衔接。2018年,《总

体方案》90项任务落地实施,15项经验和3个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中共天

津市滨海新区委员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128项任务加快推进,完

成84项年度任务,提前完成13项下一年度的任务。高水平建设国际贸易“单

一窗口”,探索开展加工贸易自主核销等监管新举措,推出80余项贸易便利化

措施,95%以上海运货物实现2天入关。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平行进口汽车

成为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亮丽名片。2019年7月以来,滨海新区各开发区全面

推行法定机构改革,发挥各功能区在区域开发、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方面的

主力作用,聚焦主责主业,重塑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这次改革涉及1000多平方千米、近5000人、25%的

全市经济总量,是深入贯彻中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落实天津市委部署的

具体行动,对加快建设繁荣、宜居、智慧的现代化海滨城市具有重大意义。(二)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借船出海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上升为重

大国家战略,将天津定位于“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

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滨海新区和天津自贸区的发展成为落

实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自此,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滨海新区推进改革的

重要方向和重大目标。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滨海新区

牢牢抓住协同发展契机,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关键点上做足文章,加快

五大承接平台建设,即滨海一中关村科技园、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中

欧先进制造产业园、航空物流区、南港工业区。搭建五大载体平台推进高水平

开放的典型经验受到国务院的通报表扬。与河北省唐山市、沧州市合作共建协

同发展示范产业园相继揭牌。《纲要》推出当年新区就引进内资到位项目631

个,北京到位内资占滨海新区全部到位内资总额一半以上,成为滨海新区首要

内资来源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滨海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2017年12月,京津冀三地联合签署《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

平台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个集中承载

地,天津滨海新区等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及46个专业化、特色化承接平台,根120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20年第1辑

总第13辑)据地区资源要素禀赋将不同产业向不同承载地转移,将“引导北京金融服务平

台、数据中心机构以及科技企业、高端人才等相关创新资源向滨海一中关村

科技园集聚”。2018年,滨海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进展。津蒙双方签署《关

于津蒙经贸合作东疆物流园项目框架协议》,加快推进津蒙东疆物流园前期工

作,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天津港至阿拉山口、满洲里、二

连浩特3条国际班列保持常态化运营,输送货物7.4万标准箱,增长21.7%(

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印尼聚龙产业合作区入驻企业76家和16家。天津港实施

降费提效优化环境专项行动,推行一站式阳光价格,全面优化港口作业和口岸

通关流程,进出口合规成本、通关时间大幅下降,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1600万

标准箱,增长6.2%。滨海机场航运服务中心正式运营,全年旅客吞吐量2350

万人次,增长11.9%(2018年4月,在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3周年之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

委员会讨论通过了《进一步深化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

并由国务院印发,这是继2015年国务院批准《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

总体方案》后,针对天津自贸区制定的又一重要指导性文件,方案从指导思想、

建设目标以及具体举措等方面进一步给予确认,有些举措已经在滨海新区落地,

比如行政审批职能与流程的优化;有些则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建立更加开放

透明的市场准入管理模式;也有新的举措纳入总体方案中,比如建成高水平的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总体来看,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运行4年来,坚持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对标国际先进规则,推出

了涵盖投资、贸易、金融、通关、政府服务等近400项先行先试改革措施,实

施跨境投资、跨境融资、跨境发债、跨境人民币资金池、跨境外币资金池5个

跨境金融便利化措施,着力打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积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借助“背靠京冀,辐射三北”的区位和北方最

大港口、第二大航空货运基地的便利优势,开通中欧班列,实现了亚欧运输通

道高效连接,海、铁、空、陆多式联运高效便捷,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业务聚集,

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对外开放平台。2019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天津滨海新区改革创新发展之路解析151明确滨海新区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支持滨

海新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有效发挥在京津冀

协同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滨海新区新时代、新定位、新作为的重大突

破。2019年11月,天津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文件,

包括《加快推进新时代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中国(天津)自由

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关于支持中国(天津)自由贸

易试验区创新发展的措施》以及《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行动

方案》,为滨海新区新一轮开发开放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三)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天津作为中国传统重化工业基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量较多,涉及的

领域和行业较广,滨海新区所属国有企业在转型发展方面任务重、阻力大,滨

海新区政府2016年成立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领导挂帅推进

深改工作。2019年,区委、区政府印发《滨海新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工作方案

(2019

-2020年)》,区国资委按照工作方案制定了混改、出清、出让的改革任

务清单,明确改革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以清单式改革全力推进改革任务

落地、落细、落实。为落实改革工作方案,新区着手重新调整充实新区国有企

业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区国资委内部成立混改工作推动组,按照“分类分

层立项审批、上审一级、重心下移、归属管理、权责一致、提高效率”原则,

制定《新区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手册》等内外部混改工作流程,并印发《混改

相关税收政策文件汇编》等指导性文件,“一企一策”指导区属企业推进混改

工作,通过产(股)权划转、兼并重组、资产注入增发等方式,实现国有资本

的优化配置,推进“四个一批”改革,即“出清一批空壳企业、出让一批低效

企业、混改一批潜力企业、上市一批优势企业”,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推行职

业经理人制度,去行政化级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实施市场化改革(

2015年,滨海新区已完成9个企业集团的整合任务。2016年先后发布了《滨海

新区关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各项能区、各街镇进一步贯彻

落实市委、市政府深化国企改革有关要求的通知》,要求各功能区、各街镇加大

新区国企深化改革力度,切实提出落实改革任务的整体思路、具体办法,特别122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20年第1辑

总第13辑)是对清退“僵尸企业”、低效资产有明确布置,并制订完善的工作方案。2020

年7月,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举措,注册资本金100亿元的天津市滨

海新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滨海国投)正式揭牌运营,滨海

新区所属国有企业全部并购或划入该公司。作为改革路径的一种全新探索,国

资投资运营公司主要职能为服务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夯实公益

业务基础、推动国企混改落实,通过开展投融资、产权管理、基金管理、资本

运作等方式实现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保值增值;未来业务领域将涵盖基金投资、

金融服务、市政建设、商业开发、公共服务以及新能源、医疗健康、生态环境

保护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城镇化建设板块、经营类企业板块、供热经营板块

以及粮食购销和仓储板块等,通过重组整合,聚焦主业发展,促进资本合理流

动,加快促进国有资本结构调整。组建滨海国投是国资监管的新模式,从以前

的管企业转变为管资本,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混改,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

率,滨海国投将承接政府监管企业的部分职能,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连通

器”和“缓冲器”。三创新是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作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是我国

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是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中心和研发成果转化基地(

在国家高规格建设雄安新区前提下,滨海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错位发

展更好地服务包括雄安新区在内的京津冀地区,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好滨海新区

的港口区位优势和传统制造业优势实现创新发展,成为更好服务京津冀经济发

展的重要引擎。首先是发展方向的创新举措。2015年制定并于2016年发布的《滨海新区

关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了先进制造

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主攻方向,将滨海新区的重点发展领域确定为33项,其中

既包括了航空航天等优势主导产业,也包括了机器人、3D打印设备、高性能数

据库、大数据产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热门行业和

方兴未艾的发展领域,为滨海新区“十三五”期间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 天津滨海新区改革创新发展之路解析153方向。《意见》在列举重点发展领域的同时,也提出了

“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的原则,实行精准扶持的产业发展政策。通过政策支持、设立产业引导资金和

专项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化借贷等政策,积极引导各类资金向新区鼓

励的重点发展领域倾斜,真正实现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切实迈出向战略性

新兴产业转型的结构调整步伐。2016年,滨海新区政府制定了《国家京津冀协

同发展规划纲要及天津市实施方案滨海新区涉及事项分工意见》,将工作具体落

实到部门,成功举办了京津冀三省市协同办主任第一次联席会议,加快推进政

策落地,并已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年底,“电子市民中心”一期系统已上线

试运行,这是落实国家“互联网+政府服务”的总体要求,便于市民和企业提

升办事效率的重大举措。以部门权责清单为基础,实现科教文卫、人社以及民

政服务事项的全网上办理,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政务服务”

体系。其次是创新主体多元化的鼓励和激励。早在2015年9月,天津在原中心商

务区就设立了

“双创特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聚

集高水平创新创业资源,构建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开放体系和政府引导、市场服

务、要素齐全、充满活力、安全高效的创新创业体系,使其成为具有全国影响

力的创新创业示范区。企业作为创新最活跃的主力群体,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

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滨海一中关村科技园开展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创新

试点为契机,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引导创新要素加快聚集,促进科技成果

转化能力快速提升。在2018年初开始的功能区体制改革进程中,滨海新区政府

职能也参与到创新发展中,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社会管理职能剥离出来,

由新成立的泰达街道工作委员会行使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等职责,

使功能区重新聚焦经济发展主业。这种制度创新模式把权力全部下放到功能区,

功能区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能由新区政府管理,彻底给功能区

减负,让功能区放手、放心、放活发展,用新体制、新机制破解发展中的新矛

盾、新问题,进一步激发功能区内生发展的活力,创新还体现在政府部门“刀刃向内”的举措上。在2018年初天津经济工作

会议上,天津市政府率先进行了

“自我革命”,市委书记李鸿忠明确表示,当

前天津发展面临着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必124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20年第1辑

总第13辑)须下定决心调整优化结构,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坚决不要徒有虚名、自欺欺

人的“速”和“量”。这笔大账早算清、早主动。必须从“速度情结”“换挡焦

虑”中摆脱出来,从落后的发展理念中摆脱出来,从粗放的发展方式中摆脱出

来,彻底甩掉单纯追求GDP增速的包袱,下决心推动高质量发展。政府、企

业、社会各方面共同发力,滨海新区14年来无论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在

绿色GDP增长方面,还是在双创引领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四

“大国重器”是新区转型升级发展的战略支撑天津是中国北方历史悠久的重工业基地,借助滨海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

近年来结合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滨海新区始终牢记“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

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的使命,肩负起“探索新的区域发展模式”,走新

型工业化道路的重任。2015年《天津市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实施方案

(2015

-2020年)》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高端引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质

效为先、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2020年达到

70%以上,2025年预计提高到80%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产值占制造业的比

重2020年达到21%以上,2025年预计提高到26%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制

造业的比重2020年达到45%以上,2025年预计提高到50%以上。大力发展高

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

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石化、现代冶金十大产业集群。

到2020年,形成培育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石

化、现代冶金5个工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产业,以及航空航天、节能环保、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5个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产业。培育国内领先

的高端产业,加快发展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海洋工程、新能源汽车、高性能

服务器等10个高端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在国内乃至国际确立领先地位。在

大飞机、无人机和通用飞机为代表的航空产业,以新一代运载火箭、空间站、

卫星制造与应用等为代表的航天高端装备产业,已实现芯片设计、制造、封测

工艺等的自主可控,曙光高性能服务器和“天河一号”超算中心建设等一大批

具有雄厚基础的大国重器在研发和制造方面持续保持优势,同时还要积极发展 天津滨海新区改革创新发展之路解析155新兴产业,重点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3D打印%

自主操作系统、国产数据库和软件等产业,打造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现

代石化和现代冶金等基础产业制造水平,持续推进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科

技含量和附加值,吸纳就业、繁荣市场、保障民生。围绕培育十大高端产业、

支持八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两大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工业强基工程、清洁生

产推广应用工程、信息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大数据共享建设工程、高技能

人才培育工程五大重点工程项目,把创新作为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的核心动力,打造研发机构集中、企业活力迸发、成果转化高效、创新环境开

放的全国产业创新中心。从改革成效来看,滨海新区在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方面,都取得了一

定成效。无论是2016年前八大优势产业,还是2017年统计口径调整后的十一

大优势产业,工业总产值增速均快于当年全区工业增加值的增幅,在滨海新区

乃至天津市转型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都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五14年改革创新之路的经验与教训滨海新区作为引领天津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

着严峻挑战,改革创新对原有体制机制的影响也更为突出。在这一背景下,滨

海新区主动换挡,首先从思想层面上坚决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定,将数量

情结转换为质量优先,对于按原口径计算刚刚破万亿元GDP的滨海新区来说是

艰难的。同时利用此次契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压缩和淘汰落后产能,巩固传

统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等,各项指标均处于调整后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

纵观新区14年发展之路,也有值得我们吸取的经验与教训。(一)投资拉动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转型之路步伐缓慢滨海新区从2006年启动建设至今,已连续多年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不断加

大投入,2006年当年总投资就近700亿元,2009年的“十大战役”总投资达

1.5万亿元,连续多年的巨额投资,造就了多个新区、开发区,有些甚至在

2010年我国出现制造业产能过剩之时仍在继续,导致出现产业“烂尾”而没有126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20年第1辑

总第13辑)投入使用的情况。在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这些尚未完工的投资就成了转型升

级的障碍,甚至有些投资打了水漂。这些当年的巨大投入不仅影响了城市整体

功能规划,也阻碍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推进,未完工工程和整体完工

但无配套设施、无法使用或无人愿意使用的区域亟待拿出合理解决方案,避免

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二)

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力度仍不够大从2006年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已经历了

2009年、

2013年、2018年三次管理体制改革,2019年7月启动了五个功能区的法定机构

改革工作。前后历经十余年,每次都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针对一部分职能进

行改革,步子迈得不够大、不够快。比如七大功能区合并为五个功能区,长期

以来一直是新区发展进程中较为突出的矛盾,但直到2018年才有所动作,这里

涉及功能区管委会职能和层级调整等诸多方面,改革起来触碰利益较多,难度

较大,但不应成为改革进展缓慢的理由。在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进一步深化

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职能与

流程优化”被列为具体实施举措的首位,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天津自由贸易试

验区在行政审批体制改革领域寄予的厚望,新区政府应排除干扰,将管理体制

和行政审批职能等改革强力推进下去,形成可推而广之的改革经验与成效。(三)

功能区协同发展能力偏弱2018年功能区体制改革前,开发区、保税区、滨海高新区、东疆保税港

区、中新生态城、中心商务区、临港经济区七大功能区在建设初期有力地推动

了国家战略的实施、推动了新区产业快速起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功能区发

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相互之间缺乏战略协同,一定程度上存在

各自为政,发展分散化、形不成合力、攥不紧“拳头”等问题。各功能区产业

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克隆”,甚至争抢投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这样

的现状,功能区改革势在必行。2017年年底启动滨海新区功能区体制改革以

来,整合后的五大功能区依托各自禀赋和区位优势,不断从制度上完善新功能

区的各项体制机制,开发区和中心商务区两个功能区虽然都处于新区核心区, 天津滨海新区改革创新发展之路解析157区位相近,产业发展也存在很多交集,但是目前尚未形成组团式发展的态势,

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没有做到统筹发展、融合发展,没有形成集聚效应。保

税区有项目没空间,新的项目无处摆放,与临港经济区整合,破解了这个难题,

节省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功能区协同效应将不断

显现,通过制度创新拉动经济增长。(四)

第二产业一家独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缓慢第二产业在滨海新区产业结构中长期以来占据半壁江山,装备制造业仍是

新区发展亮点,近五年第二产业比重从37.4%上升到5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

从62.5%下降到50%左右,这表明,先进制造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第三

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较为缓慢。其实早在2016年滨海新区发布的

《滨海新区关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已明确将现代服务业列为未

来发展的主攻方向,但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并未受到应有重视。在2020年新

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区委、区政府也明确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并列出发展

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科技前沿产业,电子商务、互联网服务等新兴业态,

建设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推进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等重点任务,可

以说,滨海新区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刻不容缓。从长远看,大力发展现代

服务业,特别是服务于生产经营活动的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

应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会对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

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比如在风险投资、大数据应用以及批发零售和仓储物流

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势必对传统优势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给予强

有力的支撑,这是现阶段滨海新区面临的较为紧迫的一项任务。(五)

传统制造业特色不鲜明,新兴产业地位仍需巩固滨海新区的第二产业长期以来发展势头较好,但并未显现出鲜明的发展特

色。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方面进展缓慢,仍以钢铁、能源、重化工等传统行业

为主,而且产业链上游原材料生产企业占比较大,产业链向下游延伸的具有高

附加值产值的企业占比较少,滨海新区在发展第二产业同时,没有同步提升第

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无论从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128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20年第1辑

总第13辑)还是高端制造业等,与其他省区市特别是与北京市、河北省相比,并未形成差

异化发展和具有特色鲜明的龙头产业,这在供给侧改革、产能过剩和产业转型

升级方面尤为明显。港口经济一直是滨海新区乃至天津的发展优势,作为北方

最大的综合型港口和对外贸易口岸,2019年天津进出口总额仅排在全国第九

位,在“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名单中,天津已经滑落至十名开外,近年来不断

受到河北秦皇岛、唐山、曹妃甸等港口的挑战,没有整合港口资源形成发展特

色。这就需要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将新兴产业,特别是将现代服务业和传统制

造业转型升级相结合,比如在天津自贸试验区内实施的金融创新举措,截至

2017年年底,天津自贸试验区已累计发布了六批金融创新案例,在全国范围内

推广了

45个金融创新项目,在股权基金、资金结算、资产证券化以及商业保理

等领域不断创新,推动了融资租赁行业整体质量的提升。以东疆保税港区为核

心的天津自贸试验区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融资租赁聚集区,融资租赁企业数量、

业务规模全国最多。此外,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3D打印等新兴产

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并不占优,仍需提升。(六)民营经济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比重较低相比滨海新区内众多实力雄厚的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相比,民营经济

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是滨海新区发展的短板。纵观天津的GDP结构,民营经济占

比仅三成左右,滨海新区近几年尽管出台了不少政策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但效果并不明显。而在中国南方部分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占比普遍较

高。近些年以“双创”为引领,滨海新区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双创

特区”成立五年来,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实力不断增加,2017年企业

数量首次突破10万家,其中民营科技企业近3万家,虽然增长势头较好,但与

及国

比仍

是在十

产业领域,

经济

参与度较低,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经营主体都无法形成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民

营经济群体,结果就是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和优势产业领域力度不大,无法

形成良性互动及拉长产业链的局面。天津滨海新区改革创新发展之路解析159(七)安全生产意识仍需提高令人震惊的“8

-

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已过去5年,但它带来的伤

痛和深远影响仍未消除,警钟长鸣的同时,安全生产意识仍需提高。2016年12

月28日,滨海新区临港工业区内一燃气公司办公楼因外侧燃气管道破裂发生火

灾;2017年5月31日,新南纸业火灾事故;2019年4月8日,一在建楼盘发生

人员坠楼事故;2020年11月1日,南环铁路桥坍塌等一系列安全生产责任事

故,无时无刻不给人们敲响警钟。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都是由许许多多像滨海新区这样

从小到大、一点一滴发展起来、形成特色和规模的经济体所组成。滨海新区14

年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值得肯定,但发展过程并不平坦,经验教训和成就一样值

得总结,在总结中不断成长提高,为下一个40年更好更快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

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参考文献:12张霁星:《滨海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滨海时报》,2019年12月

25日(:22杨欢、李乐、辛亚楠:《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环渤海

经济瞭望》2020年第8期(:32

“改革开放40年研究”课题组:《天津市滨海新区改革开放的成绩、经验和新的

任务》,《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8)》2018年9月(:42倪方树、蔡思远、李艳旭、王家庭:《国家级新区管理体制研究及对河北雄安新

区的启示》,《城市》2018年第8期(:52李桐:《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报告》,载《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报告2019》,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20。:62李桐:《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报告》,载《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报告2018》,社会科学

版社,

2018(120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20年第1辑

总第13辑):7]李桐:《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报告》,载《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报告2017》,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17((文字编辑:章平)Analysis

of

the

Road

for

Reform,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ianjis

Bishas

New

ArraLi

Tong(China

Center

for

Special

Economic

Zone

Research,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

Guangdong,

518060

)Abstract:

As

the

first

cc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

and

state-level

new

are

in

northern

China,

the

14-yeec

reform

and innovetion

of

Tianjin

Binhai

New

Are

has

not

been

smooth.

It

took

20

yers

from

ccnccption

te

a

state-supported

development

aree.

It

was

not

untit

the

11th

FCe-Yer

Plan

in

2006

that

#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o?pening

of

Tianjin

Binhai

New

Acv”

was

clevrte

proposed,

which

established

the

na-

tionat

development

strateey

pos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opening

of

Binhai

New

Acv

from

the

levao

procedure

leeL 14

yevrs\'

development

has

crevted

many

reform

and in?novation

measures

that

ccn

be

promoted,

and

also

lots

of

experiencc

worth

summari?zing.

This

artide

reviews

the 14-yevo

development

of

Tianjin

Binhai

New

Arev

from

two

dimensions,

O

e.

,

the

reform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the

innovetion

of

mode

and

method

,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c

and

lessons

,

thus

,

te

provide

i?deas

o

eoutu

ee

sustainab

oe

and

ee

de

ee

ds:

Reform

Innove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inhai

New

Arev

更多推荐

发展,滨海新区,改革